當我們在增強肌力訓練的過程中,你是否也發現肌力的成長速度日趨緩慢?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從訓練生理學的角度來說,當我們將訓練加諸於身體時,對身體而言它就是一種「刺激」,因此,我們的身體為了求生存就會對這項刺激產生「生理反應」,但當這項刺激一直不斷的重複進行,則會使我們的身體產生「適應」的狀況。
血管老化會導致血管硬化與彈性降低,增加心臟負擔,長期下來可能引發心臟衰竭。雖然兩者不完全相同,但關係密切,是心血管疾病預防的重要課題。日本池谷醫院院長池谷敏郎於《血管回春術,年輕20歲》一書中,分享「血管保養」的方法,並引用最新研究顯示,只要方法正確,任何年齡的人血管都能回春。以下為原書摘文:
一對各為13歲、8歲的兄妹近期晚上睡覺時不僅打鼾聲大、張嘴呼吸,妹妹還常似乎喘不過氣而突然驚醒,造成晚上睡不好、白天也精神不振;媽媽帶他們就醫後,發現是「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醫師提醒,若家中孩子若白天總是疲倦、注意力渙散,可能不是缺乏學習興趣或動力,而是疾病原因所致。
使用漱口水漱口,竟能降低口腔內病毒傳播?新冠病毒持續影響至今,新病毒不斷變異可能使感染力更強,因此如何降低染疫傳染力,仍為重要課題。
根據2021年台灣健保資料統計,61歲以上老年人,每約100人就有超過1人罹患巴金森氏症。但近期台灣最新研究證實,針對本土中草藥的「艾草」提取萃取物,能有效改善巴金森氏症患者的運動功能,並減少腦部多巴胺神經元死亡、延緩神經退化。其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綜合與補充醫學領域排名第一的國際期刊《植物醫學期刊》(Phytomedicine)。
當腎臟病患者進入到末期時,由於腎臟無法運作,因此須要有替代的方法來排出身體的廢物,目前主要的替代方式有兩種: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其中血液透析是將血液導到外部透析機器進行血液淨化;而腹膜透析則利用人體的腹膜作為半透膜,藉由進入肚子的透析液將身體過多的水分及代謝廢物進行移除。
25歲李先生平時有運動習慣,身體強健,日前確診新冠肺炎(COVID-19),儘管隔離期滿後過了好幾週,仍時常喉嚨有痰、會突然想咳嗽、合併胸悶易疲倦等症狀,感覺身體狀態大不如前,也常讓身邊親友緊張怕被傳染,於是求診於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康復門診醫師趙念廷,經服用中藥與穴道按壓,1週後即有明顯改善。
每個人在當下都有不同的人生功課必須對面,如果你茫然不安,得過且過,日本專業心理師永藤かおる與岩井俊憲,在《一看就懂!圖解 1小時讀懂阿德勒心理學》便想藉由個體心理學學派創始人阿德勒的學說,簡單明瞭地協助讀者整頓人生,釐清充實度的先後順序,搞清楚自己的空虛、茫然來自何處?才能朝正確的方向邁開下一步。以下為原書摘文:
一封遺書控訴「我的婆婆殺了我」曾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婆媳問題」。曾經歷兩段婚姻的知名皮膚科醫師蔡佳芬,則在《離開,才是真幸福》中提醒,女性如何在情感關係中,持續認清自己,將善意建立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之下,不為虛幻的「家庭完整」而壓抑痛苦,才能避免悲劇一再複製。以下為原書摘文:
台灣新冠確診數已突破350萬,逐漸走向與病毒共存的社會,該如何面對「長新冠(Long Covid)」?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表示,近期在門診中,看到許多病人因新冠肺炎康復後依然咳得厲害,甚至出現呼吸困難、運動後易喘的現象,40歲以下年輕人出現細支氣管發炎,占門診人數7成,顯示長新冠影響不只侷限在年長者。
40歲的小萍是上班族女性,約3年前出現皮膚脫屑和紅色斑塊,經診斷為乾癬,平時使用局部類固醇塗抹和口服免疫調節藥物,皮膚病灶控制良好,但幾個月前換新工作後,壓力大增,時常跑廁所併有腹瀉,皮膚科醫師建議她到胃腸科門診做大腸檢查,竟發現有一顆1公分左右的良性腺瘤瘜肉。
有對夫妻來看診,雙方都年近35歲左右,太太表示自己備孕已經很長一段時間,除了卵巢功能稍微有些衰退,卵泡沒有很漂亮外,婦產科檢查並沒有找到什麼大問題;但透過排卵藥、破卵針受孕,已試過3次都沒有成功,之後又試了4次試管療程,也沒有好結果。
中醫有「冬病夏治」的觀念,由於冬天比較冷,容易引起過敏性疾病,甚至演變成支氣管炎或是呼吸道疾病,身體較虛的人也容易不小心感冒。為了增強抵抗力,會在夏天最熱「三伏天」敷貼「三伏貼」,加強體內代謝循環,改善呼吸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