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肌力訓練

快速提升肌力訓練效果!教你「3技巧」刺激肌肉:休息暫停很重要

快速提升肌力訓練效果!教你「3技巧」刺激肌肉:休息暫停很重要

當我們在增強肌力訓練的過程中,你是否也發現肌力的成長速度日趨緩慢?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從訓練生理學的角度來說,當我們將訓練加諸於身體時,對身體而言它就是一種「刺激」,因此,我們的身體為了求生存就會對這項刺激產生「生理反應」,但當這項刺激一直不斷的重複進行,則會使我們的身體產生「適應」的狀況。

特別企劃:癲癇警訊

味覺異常竟是「癲癇」前兆?醫揪「5大常見症狀」不只有全身抽蓄

味覺異常竟是「癲癇」前兆?醫揪「5大常見症狀」不只有全身抽蓄

一名45歲患者,左上肢有斷斷續續麻痛感,伴隨味覺異常及上腹部不適感,每次約持續10多秒鐘,症狀就自行緩解,除此之外無其他肢體無力、肢體抽搐等異常。幾個月後,患者因全身抽搐、失去意識被送到醫院急診,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側額、顳葉惡性腫瘤伴隨腦水腫,醫師診斷為「腦惡性腫瘤併發癲癇」發作,後續進行腦腫瘤切除及放射治療中。

血管老化等同於心臟衰竭?日本名醫揭「背後原理」生存率只有5%

血管老化等同於心臟衰竭?日本名醫揭「背後原理」生存率只有5%

血管老化會導致血管硬化與彈性降低,增加心臟負擔,長期下來可能引發心臟衰竭。雖然兩者不完全相同,但關係密切,是心血管疾病預防的重要課題。日本池谷醫院院長池谷敏郎於《血管回春術,年輕20歲》一書中,分享「血管保養」的方法,並引用最新研究顯示,只要方法正確,任何年齡的人血管都能回春。以下為原書摘文:

孩子睡不好沒精神⋯醫示警「睡眠呼吸中止症」4大徵兆:恐變熊貓眼

孩子睡不好沒精神⋯醫示警「睡眠呼吸中止症」4大徵兆:恐變熊貓眼

一對各為13歲、8歲的兄妹近期晚上睡覺時不僅打鼾聲大、張嘴呼吸,妹妹還常似乎喘不過氣而突然驚醒,造成晚上睡不好、白天也精神不振;媽媽帶他們就醫後,發現是「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醫師提醒,若家中孩子若白天總是疲倦、注意力渙散,可能不是缺乏學習興趣或動力,而是疾病原因所致。

「早睡早起」竟是錯誤觀念?專家教你睡好覺「3步驟」不用吃藥

「早睡早起」竟是錯誤觀念?專家教你睡好覺「3步驟」不用吃藥

下班回家就躺平滑手機、看電視,不知不覺睡著,到半夜驚醒卻再也難以入眠,許多人或許都經歷過這樣的困擾。日本職能治療師菅原洋平將睡眠門診中幫助患者的種種方法,整理成著作《快眠大全》, 提倡不使用藥物,而是從調整日常行為入手,只要3個步驟,將大腦對睡眠與床鋪的認知改變,就能變得更好睡。以下為原書摘文:

人到中年就煩躁,到底為什麼?學者揭「幸福低谷」都在這年齡

人到中年就煩躁,到底為什麼?學者揭「幸福低谷」都在這年齡

即使一輩子都是學霸,到中年時也不免焦慮挫折,強納森.勞赫(Jonathan Rauch)身為全球知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資深研究員,也遇到了「中年危機」,但他積極地探究起這股情緒到底從何而來?並在《大人的幸福學》一書中,分析「幸福感」與「年齡」真的有關嗎?也幫助步入中年的讀者從各個面向釐清,內心的匱乏可能源於何處。以下是原書摘文:

新冠重症童9成沒打疫苗!醫提醒MIS-C「黃金觀察期」像川崎氏症

新冠重症童9成沒打疫苗!醫提醒MIS-C「黃金觀察期」像川崎氏症

自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之後,至今已歷時2年多,最近這一波Omicron BA.2的疫情,孩童罹病數比先前疫情更多,安南醫院兒科醫師宋玉蘭提醒,儘管18歲以下患者多以輕症為主,且通常能在2週內康復。但無論在美國或香港,都可見哮吼、熱性痙攣、橫紋肌溶解症甚至腦炎、腦水腫等發生率增加趨勢,其中重症孩童中約9成無接種疫苗。

年紀越大口味越重?88歲嬤罹「胃癌」醫師微創手術讓她3天就下床

年紀越大口味越重?88歲嬤罹「胃癌」醫師微創手術讓她3天就下床

88歲婦人平日體能狀況不錯,還能下田工作,最愛吃下飯的醃漬食品,家裡備有大醃缸自製醃菜,長年搭配煮粥、炒高麗菜等各種料理,隨著歲數漸長,口味越吃越重。去年感覺胃部痠痛且持續脹氣,伴隨噁心、嘔吐症狀,原本自行煮青草茶搭配服用中草藥,卻一直沒改善,就醫檢查結果,確定罹患胃癌。

養出學霸的家長們都有「這特徵」!教養專家分析「情商」影響學力

養出學霸的家長們都有「這特徵」!教養專家分析「情商」影響學力

老生常談的身教言教,有多少家長真的放在心上?在小學教育現場超過30年,具有情感與腦科學研究背景的光州月季國小校長韓成範,在《父母的情緒,孩子都知道》分析,父母流露情緒的方式,會影響孩子認知處理的能力。若能夠適當調適感受,對挫折的適應力更強,就不容易為情緒所困,也就相對有益學習。以下為原書摘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