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進入春天,春天時節日夜溫差大,白天可能飆到高達30度,夜晚則降到20度以下,這樣大的溫差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說是一大負擔,可能導致心肌梗塞或是中風等情況。《優活健康網》特摘營養師柯曉彤所撰此文,分享「5種健康飲食」遠離心血管疾病。
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很少給我愛護,為何我要照顧他們?有些照顧者心裡會產生「我其實不想這樣做VS但他們是我父母」的矛盾,越照顧越心累,長期下來造成的內耗,嚴重影響心理健康。《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這種「為情緒命名」的作法,是心理諮商中常用的技巧之一,可以幫助釐清內心的感受,處理內心矛盾,減輕心理壓力帶來的煎熬感。
覺得腦袋愈來愈鈍、思考卡關、記憶力變差,甚至擔心大腦提早老化嗎?其實,「吃」對食物,對維持腦袋靈光非常重要!身心科醫師引用國際研究指出,植物性飲食可保護大腦、延緩老化,預防失智。《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植物性飲食的好處,吃對就能保護大腦。
想預防便祕只要吃大量蔬菜水果就好?沒便祕困擾就不用擔心飲食?營養師提醒,便祕解方不只吃蔬果,必須掌握「4點原則」才能維持排便順暢。此外,就算平常沒有便秘問題,每天上廁所時,也要觀察自己的便便顏色和型態,才能及時發現可能的身體健康警訊!
胸部是能展現女性魅力的部位之一,也因為這樣,女人們都希望能擁有豐滿的美胸,因此也愈來愈多人考慮「隆乳」手術;同時也有人擔心,進行隆乳手術後,運動是否會造成乳房變形?對此,整形外科名醫表示,採用新式的手術,就能避免義乳受肌肉牽扯,產生變形。他也呼籲隆乳方法必須變革,才能跟得上時代的變遷。
36歲林先生為國中數學老師,因工作需頻繁地寫板書,1週前開始右手上舉肩關節有疼痛感,導致教課困難,需要另外準備簡報檔案減少書寫板書。除此之外,林先生日常生活也受到嚴重影響,例如無法提重物、晚上睡覺會痛醒等,於是到台南市立醫院求診中醫。
為什麼人總是愛抱怨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對未來是有影響的嗎?其實,我們該關心的不是這些,而是注重於現在和未來。擁有20年大學心理學教學經驗、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遲毓凱於《20位心理學大師的人生必修課》一書中,聚焦現代人的人生困惑,從心理學大師的角度,探討面人生面臨的問題,並給出心理學的解決方案。以下為原書摘文:
今天起室內免戴口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明訂除了「8大指定場所」一定要戴口罩外,其他場所室內口罩解禁,民眾可自主決定是否需要戴口罩。不過搭大眾運輸、賣場、演場會要戴口罩嗎?有哪些例外情形?若違規會罰多少錢?《優活健康網》幫大家整理了各種情境的「口罩放寬政策」7大QA一次看懂!
54歲的陳小姐,過去有蕁麻疹病史,原已狀況穩定不需服藥,直到今年得新冠肺炎後,咳嗽及呼吸道症狀雖逐漸康復改善,但幾天後卻開始皮膚搔癢、出現一小小塊突起,至皮膚科就診後診斷為蕁麻疹復發,且此次復發比起以往的蕁麻疹還更加嚴重,因此緊急前往醫院就診。
產下寶寶的那一刻,肯定讓不少媽媽如釋負重,但經歷10個月的懷胎過程,卻不是1天就能讓身體恢復到產前狀況,而是需要漸進式的恢復期,才能重拾產前的身體狀態與元氣。自然產的產婦在經歷生產後,難免會在產道留下程度不一的傷口,其症狀也只有自己最了解,因此,新手媽媽需認識產後照護的要點,以儘快恢復孕前的健康狀態。
37歲詹先生有過敏性鼻炎,原本症狀控制良好,然而近半年開始輪值夜班後,起床後常出現噴嚏連連、眼鼻癢等狀況,後續甚至鼻塞、鼻涕轉黃黏稠且倒流、前額悶脹反覆等症狀。除此之外,詹先生也容易感冒、容易倦怠、眼痠澀冒血絲,而且體重還增加⋯
女性若發現乳房開始出現局部紅腫、腫塊、極度疼痛,甚⾄伴隨著腋下腫痛及發燒,乳房外科醫師提醒,這是罹患乳腺炎的症狀。不過,雖然乳腺炎好發在哺乳期,但非哺乳期的女性,也可能受乳腺炎所困擾,罹患「非哺乳期乳腺炎」。到底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發生原因、治療方法有哪些?以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