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媽媽是職業婦女,上班時緊張壓力大,下班後要趕回家料理家務,三餐不固定,近來胸骨下心窩處偶爾有灼熱或緊縮感,一開始症狀並不明顯,所以也沒特別注意。隨著工作加重,症狀發生率卻越來越頻繁,不僅會嘔酸水,有時甚至會出現胸骨後疼痛並傳到背後的情況,沒想到後來竟然感覺吞嚥困難,就醫經胃鏡檢查才知是罹患胃食道逆流。
如果你正想找一種不花錢、不費力又隨時能做的懶人減重方式,除了在網路上引發熱議的十字跳,「666步行法」絕對也是今年值得一試的運動新習慣。《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所謂的666其實是一套將運動融入生活、節奏明確的健走法,分別代表6分鐘暖身、60分鐘步行、6分鐘放鬆拉筋所組成,有效燃脂提升新陳代謝。
手腕突然鼓起一顆小腫塊,是腫瘤還是關節發炎?30歲的陳小姐是一名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上班族,近日發現右手腕出現一顆小山丘般的突起,不僅數日未消,觸感緊實,還隱隱作痛。至骨科門診檢查,確診為「腱鞘囊腫」。醫師提醒,上班族、設計師或家庭主婦等經常運用手腕工作者,都是高風險群。
聽到開刀要麻醉,不少民眾都心慌慌!台灣人對於健檢、手術要進行麻醉,有許多擔心和迷思,常認為「會不會麻了就醒不來」、「麻到一半突然醒來怎麼辦」,甚至因為不願接受麻醉,而放棄必要性的醫療處置。但麻醉科醫師提醒,其實民眾可以在手術前,主動要求確認麻醉醫師身分,共同討論在麻醉過程中擔心的問題,制定解決方案,以便讓自己安心又安全地接受治療。
「少吃多動」是減重的黃金原則,但你是不是覺得,已經少吃澱粉、多吃蔬菜、多運動了,為什麼還是瘦不下來?其實「體質」也是減重的關鍵!由前雜誌記者謝懿安採訪多位中醫師,包括林朝暉、蔡雯欣、吳明倉、林巧薇於《中醫五型減重》一書中,分享中醫減重的方法與迷思,幫助讀者健康減重不復胖。以下為原書摘文:
為了預防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帶來的早死風險,健康專家都建議「運動333」,也就是每次30分鐘、每週至少3次的運動建議,但對於工作忙碌,下班就累得半死的上班族來說,卻覺得如同天方夜譚般難以達成。但最新研究發現,只需每天大約運動11分鐘,就有明顯預防早死風險的效果,甚至每天只要有動一動,即使時間很短,都有幫助。
許多營養指南都會針對「吃」提出建議,卻鮮少提到怎麼「喝」得健康。來自美國的飲料指導專家組(Beverage Guidance Panel),成員包括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營養學主任華特.威力(Walter Willett),他們近年依照六級分標準,對各種飲料進行評比⋯⋯
婆媳問題是家庭問題排行榜的常客,其中「顧娃問題」也常常被拿來討論,新手媽媽從懷孕、坐月子到照顧寶寶都很辛苦,若婆家什麼事都要干涉,可能會讓彼此都很累。然而,解決這種情況的方法是多方溝通,建議媽媽們,可以和婆家坦誠交流你的感受和需求,同時也要聆聽他們的想法。
「腎臟病」通常透過尿液檢查、血液檢查得知腎臟損傷,腎友們可能會疑問「抽血驗尿報告腎功能突然退步了?」對此,腎臟科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依腎絲球過濾率(eGFR)分成5期,若發展至第五期後恐需要洗腎,若想維持腎臟健康,建議控制飲食、體重以及規律運動。
台灣人愛吃保健食品,而藥品開封後常見的乾燥劑、棉花等,到底要不要拿出來?藥師表示,「都要。」他指出,台灣環境氣候潮溼,保健食品或藥品內的乾燥劑和棉花若未取出,會在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後,反而讓藥品受潮,使藥錠更容易變質,且一旦藥品拆封後,依照不同劑型,有不一樣的保存期限。
人家說職場就是修羅場,難免會和同事、主管產生意見不合的時候,此時該如何溝通才能不得罪人呢?職業發展教練、VUCA人力資源諮詢創始人湘萍於《真正強大的人,都不怕得罪人》一書中,探索不同人際關係的衝突模式,幫助讀者把衝突變成改善人際關係的推手。以下為原書摘文:
隨著年紀增長,骨量便會逐年減少,當骨量流失過多,原本骨頭變得多孔隙、脆弱,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一名60歲老婦的媽媽就是案例之一,原本身體健康,卻在一次跌倒後髖部骨折,從此臥床不起,經醫師診斷為骨質疏鬆。老婦深怕自己步入母親後塵,不小心也「一跌不起」,因此到家醫科做骨鬆諮詢與檢查,檢查結果顯示也有骨質疏鬆。
53歲黃先生長期患有反覆發作的慢性支氣管炎,讓他咳嗽胸悶、呼吸急促,常常稍微走一點路就喘不過氣,寧願坐著不動,家住4樓的他每次一想到出門時要爬樓梯,就覺得疲憊,開始不喜歡外出,漸漸對出門玩樂失去動力⋯復健科醫師提醒,患有氣喘、慢性阻塞型肺部疾病、新冠肺炎後遺症等肺部疾病族群,可嘗試「胸腔復健」改善呼吸阻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