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男大生乾癬疾病延燒關節誤認痛風,醫籲提早控制發炎為關鍵

20歲男大生乾癬疾病延燒關節誤認痛風,醫籲提早控制發炎為關鍵

2025/11/18

乾癬並不只是皮膚病,而是一種全身性慢性發炎疾病。奇美醫療財團法人柳營奇美醫院皮膚科主任林旻憲醫師指出,乾癬的核心問題來自免疫系統失衡,體內發炎反應導致皮膚細胞過度增生,產生紅斑、脫屑與搔癢等症狀。若發炎波及關節,可能有3成患者引發乾癬性關節炎,造成關節紅腫、僵硬與變形,一旦結構受損往往無法逆轉,影響行動力與生活品質;臨床上就有患者誤以為只是關節痛或痛風而延誤治療時機。

臨床中有一名20多歲、身材高壯的男大生,從國中起全身出現嚴重乾癬,頭皮、臉部、軀幹與四肢幾乎無一倖免。林旻憲醫師表示,患者為了遮掩皮膚問題,常年穿長袖長褲、留著厚重瀏海,連眼睛都不願抬起來。後來開始合併關節疼痛,最初以為是尿酸高痛風導致,但長期服藥卻未見明顯改善;直到轉介皮膚科進一步檢查,才確診為乾癬性關節炎。
經半年傳統治療及2個月生物製劑治療後,男大生的皮膚病灶幾乎完全清除,關節疼痛也明顯改善,從休學到重返校園,整個人重新找回笑容與自信。

治療進展關鍵:從「擦藥」到「標靶控制」

林旻憲醫師說明,乾癬與乾癬性關節炎有相同的發炎途徑(IL-17、IL-23),只是表現在不同器官。若發炎集中在皮膚,就出現典型乾癬症狀;若波及關節,則導致關節紅腫疼痛與活動受限。約有3成乾癬患者會出現關節炎,其中多數是皮膚問題出現多年後才發作。

他提到,這不是單純外觀問題,而是一個全身性的免疫疾病。若沒有及時控制,發炎會持續進行,甚至導致關節變形、日常行動受限,對生活與心理都會造成很大壓力。

在治療乾癬的演進上,林旻憲醫師表示,早期的治療多以外用藥膏、光照治療或傳統免疫調節劑為主。這些方法雖能暫時控制病情,但副作用多、停藥後容易反彈,患者也常需長期抽血監測。近年隨著生物製劑問世,乾癬治療進入標靶控制的時代。

「生物製劑能精準鎖定免疫發炎的關鍵因子,從上游阻斷發炎連鎖反應。」他說明,針對IL-23抑制類的生物製劑,就是從上游抑制發炎的關鍵,效果顯著且持久,能幫助患者追求皮膚病灶完全潔淨(PASI 100)的理想目標,同時延緩疾病惡化。

林旻憲醫師指出,臨床會依據病情嚴重度、是否合併關節炎、患者年齡與身體狀況,決定是否採用生物製劑。「有些病人皮膚症狀不算嚴重,但關節疼痛劇烈;也有人因肝腎功能不佳無法使用傳統藥物,這些情況下生物製劑都是適合的選擇。」

越早治療越能穩定控制 避免復發與共病風險

「早期介入」是乾癬治療能否長期穩定的關鍵。林旻憲醫師指出,臨床經驗也顯示,若在發病2年內接受生物製劑治療,達到完全潔淨(PASI 100)的比例明顯高於病程較長的患者。目前台灣健保給付生物製劑,但設有2年停藥條款。林旻憲醫師坦言,這項「下車規定」可能造成藥物空窗期,導致病情波動;若未來政策能更彈性,相信也讓病友能持續維持穩定,減少反覆復發。

乾癬雖難以根治,但可透過持續治療與生活調整達到長期穩定。林旻憲醫師建議,病友除藥物外,應配合抗發炎飲食、規律運動、戒菸戒酒並保持皮膚保濕。「外用藥膏與照光對輕症仍有效,但中重度患者應盡早與皮膚科醫師討論全面的治療方案。」他也提醒,乾癬影響的不只是外觀,還可能增加三高、代謝症候群等共病風險。「唯有早期治療、長期穩定,才能同時守住皮膚與全身健康。」

《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