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媽媽是職業婦女,上班時緊張壓力大,下班後要趕回家料理家務,三餐不固定,近來胸骨下心窩處偶爾有灼熱或緊縮感,一開始症狀並不明顯,所以也沒特別注意。隨著工作加重,症狀發生率卻越來越頻繁,不僅會嘔酸水,有時甚至會出現胸骨後疼痛並傳到背後的情況,沒想到後來竟然感覺吞嚥困難,就醫經胃鏡檢查才知是罹患胃食道逆流。
中醫認為肝血是否充盈、肝氣的疏洩是否正常,都會影響到男性的生殖機能狀況,到底要怎麼補肝腎呢?中國中醫科主任醫師吳中朝於《中醫養肝全書》一書中,針對肝臟調理的護命方,包括快速檢測、對症養護、食補調理到穴位按摩,幫助讀者全面遠離肝臟病痛。以下為原書摘文:
如果你正想找一種不花錢、不費力又隨時能做的懶人減重方式,除了在網路上引發熱議的十字跳,「666步行法」絕對也是今年值得一試的運動新習慣。《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所謂的666其實是一套將運動融入生活、節奏明確的健走法,分別代表6分鐘暖身、60分鐘步行、6分鐘放鬆拉筋所組成,有效燃脂提升新陳代謝。
台北市議員(大安、文山)、台北市大安區立委參選人苗博雅,參與過三一八運動,並於2015年投身政治工作,共同創立社會民主黨,期間也強力推動同志友善政策議題,為台灣的性別平權開路。苗博雅於《我們一起向前一步》一書中,分享自己童年、求學、成長、社運、從政的路程,邀請讀者一同走出台灣的美好未來。以下為原書摘文:
台灣面臨「大缺工時代」,不僅飯店業、服務業找不到人,就連醫師、護理師人力也大幅流失。醫療系統面臨資源不足及人力不均問題,加上健保財政預算不足、看病負擔健保點值下降,新冠疫情使第一線護理人力荒更顯嚴峻,以急診首當其衝。急診醫師針對緊急救護人力M型化、總量管制入法疑慮、大型活動緊急救護政策等問題,聯合提出6大訴求,期待喚起政府及大眾,對於緊急救護醫療的重視。
近日虎頭蜂攻擊登山客事件頻傳,每年7~11月是「虎頭蜂」繁殖季節,也是虎頭蜂最凶猛的季節,民眾爬山、郊遊也要注意自身安全。《優活健康網》特摘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牙醫師李偉文所撰此文,分享「被蜜蜂叮的應對方法」,若民眾被蜂攻擊,最好的方法就是迅速離開那個地方,最好不要用力揮舞。
隨著年齡增長,40歲後肌肉量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70歲後則以每10年減少15%的速度加速流失,若沒有定期運動就會逐漸演變成「肌少症」,不只會造成肌力下降,也會影響到生活品質。對此,物理治療師建議長輩在家可以學習「3招」自養肌力,一天做3~5回就能減緩肌力衰退。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患者,因肌肉不斷退化施力困難,若未能妥善治療,將可能長期坐輪椅甚至臥床,吞嚥與呼吸功能也會嚴重衰退。目前主要治療方式,以脊椎注射藥物為主,但仍有病患因脊椎側彎等問題,難以接受針劑治療,幸好健保已擴大開放口服藥物給付,嘉惠更多病人控制病情。 基因缺陷導致運動神經元逐漸死亡 藥物治療保護大腦與肌肉連結 成大醫院神經部孫苑庭醫師表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罕見遺傳性疾病...
1名台中居住山區80歲老婆婆,平時喜歡在自家周圍花圃設計漂亮植栽,但因下背部疼痛日漸劇烈難以行走,只能放棄最愛的小庭園,家人推著輪椅就醫檢查發現,老婆婆罹患骨質疏鬆症與脊椎狹窄壓迫神經,馬上疼痛控制與投入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病情獲得大幅改善恢復行走,已能再次修剪心愛花花草草。 不論男女都可能骨鬆高風險 出現「矮駝痛」小心骨質陷危機 中國附醫骨科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曾準表示,女性停經後或...
疾管署自9月26日起宣布分3階段開打COVID-19最新疫苗,事實上從10月上旬開始,台灣的新冠肺炎疫情從原先認為的「低點」已漸漸升溫,根據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的觀察,9月時長照機構已有群聚感染事件,醫院端住院或陪病者感染人數也有增加跡象,如果不趕緊預防,恐怕秋冬會迎來一波新冠肺炎高峰。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醫師表示,從過去4年的經驗可以發現,新冠肺炎疫情每3~6個月都會有高峰與低峰,美...
一名高齡92歲的奶奶於去年因為皮膚有大片紅斑、脫屑,上面散布數顆膿疱,而且還頻繁發燒,非常虛弱,被家屬帶往醫院就醫。醫師發現,這名奶奶有地圖舌與手部關節變形等乾癬典型症狀,加上皮膚有明顯膿疱,安排皮膚切片與抽血檢查確診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若再拖延恐有誘發敗血症或是器官衰竭等致命性併發症的風險。所幸,經醫師評估給予生物製劑治療後,奶奶身上包括膿疱、紅斑、脫屑等症狀在一週後都有獲得改善,生命體徵也...
爬山是近幾年新興的戶外運動之一,不同季節會有不同的登山方式,秋冬爬山又有什麼注意事項呢?本山岳嚮導協會認證的山岳嚮導木元康晴,偕同6位專科醫師於《山岳醫生告訴你!》一書中,分享登山會遇到的疑難雜症,包刮高山症、體溫過低、凍傷、皮膚問題的預防及處置,以及登山時需預防及警惕的事項,讓民眾也能安心爬山。
現在人常會有許多備用藥物,家裡的藥品如果沒有按時吃完,要怎麼處理呢?郭綜合醫院藥劑科副主任陳佳玲者於《這樣吃藥對不對?》一書中,分享正確的藥物知識,包括用藥安全觀念的建立、如何正確用藥、專科藥品使用守則等等,幫助民眾正確使用藥物,讓藥品使用不再成為負擔。以下為原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