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整排牙齦「黑褐色」像沒刷牙,是蛀牙嗎?有黑點竟然更不容易蛀牙?牙醫師指出,牙齒表面出現黑色沈積,並非蛀牙,而是放射線菌與口水中的鐵結合形成的「硫化鐵染色」,雖難以刷除,但有這種狀況的人還比較不容易蛀牙,會發生在還沒換牙的兒童和少數大人身上。
聽說維他命C要早上吃,吸收效率比較好?《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專家指出,其實維生素C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服用,沒有證據表明晚上吃會影響吸收,但適量吃即可,因維生素C是水溶性的,吸收相對較快,過量的維生素C都會透過尿液排出;不過建議在飯後吃維生素C比較不刺激胃。
懷孕或備孕期間,是否常常煩惱有缺少哪些胎兒需要的關鍵營養?其實碘就是很容易被忽略卻又與胎兒生長發育息息相關的關鍵營養。根據國民營養調查,4成育齡女性面臨缺碘情形。若飲食中缺乏碘,恐影響胎兒腦部健康,而選擇碘鹽是最推薦的補充方法。《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營養師分享,碘鹽不僅是懷孕時要吃,孕齡女性更是在「懷孕前」就該積極補充。
26歲鄭小姐平常有美甲的習慣,這次因應佳節特別貼了人工甲片,讓手指看起來更纖長。從事美髮行業的她,2週後漸漸感覺指甲邊緣紅腫疼痛,卸甲發現甲面出現黃黃綠綠的顏色。就醫後,醫師診斷鄭小姐感染「綠膿桿菌合併甲溝炎」,給予2週抗生素口服藥物及外用藥膏治療後,指甲顏色逐漸恢復原樣。
不孕「生不出小孩」竟跟環境荷爾蒙有關!台灣調查研究指出,台灣每7對夫妻就有1對可能有不孕情形,其中有70%的不孕狀況是由後天因素造成,包括工作壓力大、長期疲勞、睡眠不足以及環境荷爾蒙影響,而生活中的清潔劑、保養化妝品、塑膠製品等,可能都是引發生育危機的元兇⋯
現代人手機不離身,連「上廁所」都要帶著手機一邊滑一邊上,小號小滑、大號大滑。醫師提醒,久坐會讓肛門附近的靜脈叢充血擴大,形成「痔瘡」,若乾燥的便便在排出過程中,摩擦到就會出現痔瘡流血、疼痛等不適症狀。日常飲食要注意清淡外,也要避免上廁所一上就上1、2個小時的習慣。
想預防失智症,從吃對食物做起!美國研究指出,「麥得飲食法」能幫助延緩認知功能退化、降低慢性病風險,讓大腦年輕至少7歲。不過究竟該補足哪些營養,才能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營養師列出10大「健腦食物」具抗氧化力,有助抑制身體發炎反應,同時也要避免吃5種「癡呆食物」,雙管齊下才能真正保護腦力。
由於基因、飲食、生活習慣等因素,癌症幾乎已成為一種新型態的慢性病,儘管癌症在醫療進步發展之下都能獲得妥善治療,但醫師提醒,若忽略癌症病患在治療期間有營養不良問題,不僅增加手術風險,還可能帶來併發症。 彰化基督教醫院一般外科曹連誠主治醫師表示,癌症患者容易產生營養不良的原因除了像是消化道系統腫瘤的出血、阻塞或穿孔情形,讓營養吸收出現問題外,其他像是肝膽胰臟等的癌症同樣也會影響腸胃道功能與運作。...
職場上擁有好人緣很重要,貼心待人的本質,就是「設身處地為人著想,設法讓人開心」。日本禮儀培訓師西出博子於《小舉動,大貼心》一書中,以多年經驗分享如何才能招到好人緣,並整理日常生活的貼心舉止,幫助讀者用低調而貼心的方式贏得人緣。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平常會偏頭痛嗎?若平時深受頭痛所苦,恐怕有些食物要盡量少吃了。本身為偏頭痛患者、家醫科頭痛專科醫師凱蒂.蒙洛(Dr. Katy Munro)於《偏頭痛的你不需忍痛生活》一書中,整理偏頭痛的相關知識,包括症狀、原因、飲食與治療,幫助讀者對抗惱人的偏頭痛。以下為原書摘文:
每個人終其一生會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高達32%,即每3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然而調查統計顯示,民眾經常輕忽帶狀疱疹的危險性,認為罹患後「並無大礙」,同時對於後遺症存在錯誤認知。其實,大多數成年人在50歲後,體內存在的帶狀疱疹病毒就可能重新活化,更有高達5~30%患者會產生帶狀疱疹最常見的併發症——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8個人之中就有1個人患有精神相關疾病,台灣至少有超過200萬個家庭處於憂鬱風暴之中。那一天,當前科技部長陳良基發現另一半站在16樓的陽台上打算縱身一跳時,他唯一的念頭只有緊緊抓住她的手⋯⋯憂鬱症患者王素梅、照護者陳良基於《牽手就不放手》一書中,分享憂鬱症與照護的故事,以下為王素梅篇章:
年近80歲的李奶奶常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倦、眼白明顯變黃等症狀,原以為是正常老化,然而就醫檢查後發現,竟已罹患膽道癌第4期,癌症出現遠端轉移,家屬擔心化療效果有限,也考量病患年事已高,身體狀況難以承受長期化療的副作用。所幸目前有免疫加化療的合併療法,作為晚期膽道癌的第1線治療,可提升治療效果,治療半年後病情獲得控制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