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當新陳代謝開始變慢,身體常會出現「慢性疲勞」的警訊,卻常被誤認為只是年紀大、懶惰或壓力太大。其實,若你經常感到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早上難起床,甚至一整天都提不起勁,很可能是新陳代謝異常所致。《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提醒應適當調整作息與營養,才能重啟身體活力。
隨著天氣轉涼,家中使用電暖器、泡熱水澡或圍爐吃火鍋的機會增加,但這些熱源其實暗藏兒童燙傷風險。國民健康署提醒,家長與照顧者應定期檢查居家環境,將熱水壺、湯鍋、電暖器等物品放置在孩童不易碰觸的位置,並避免讓幼兒在廚房或餐桌旁玩耍。若不慎發生燙傷,應立即依「沖、脫、泡、蓋、送」五步驟進行正確處置,並儘速就醫,才能減少傷害與後續感染風險。
懷孕期間皮膚變化劇烈,不少孕婦在孕中晚期會出現「妊娠搔癢性蕁麻疹樣丘疹及斑塊」( 簡稱妊娠蕁麻疹,PUPPP )。中醫師周宗翰指出,雖然這類皮膚病變通常在產後會自行緩解,但孕期劇癢常常令準媽媽夜不能眠,甚至搔抓破皮引發感染。懷孕期間,許多孕婦會抱怨「身體癢得受不了」,從腹部、胸部到四肢都可能出現搔癢、紅疹等皮膚問題。
碳水化合物是運動時主要的能量來源,但要怎麼補充才剛好呢?國際訓練員兼運動營養教練文碩氣、運動營養教練趙恩緋於《真正可以降低體脂肪的吃法》一書中,用最精簡的方式將複雜的數據全面表格化,教導讀者怎麼吃、何時吃、如何搭配,讓體脂肪有感下降,運動成效大提升。以下為原書摘文:
父母有管教孩子的職責,有些人會嚴格地責備、甚至體罰孩子,還認為自己在管教,其實仗著大這不是管教,只是在「生氣」罷了。擁有30年教學經驗、青少年諮商師嚴註河於《獨生子女的優勢教養》一書中,集結多年來的觀察與驗證,分享「一個孩子剛剛好」的教養關鍵,翻轉父母對獨生子女的刻板印象。以下為原書摘文:
現代人常見代謝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脂),奇亞籽因其豐富的膳食纖維、優質脂肪、抗氧化成分,被視為調節代謝的重要食物之一。《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營養學專家洪泰雄強調,透過正確的方式食用奇亞籽,能夠更有效地改善血糖、血脂、體重管理,讓身體更健康。
隨著疫情流感化,還有長新冠、流感、黴漿菌等,造成喉嚨乾癢、乾咳、咳嗽咳不停的問題!除了喝咳嗽藥水、吃咳嗽藥以外,飲食上如何改善?坊間流傳的「止咳偏方」到底有沒有效果?《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好食課營養師分享咳嗽該吃什麼、喝什麼才能有效緩解咳嗽。
今年10歲的小祥,上課時常坐不住,常忘記帶作業,也習慣在同學回答問題時插嘴,甚至會隨意介入同學的談話或遊戲,不遵守規矩,是班上公認的「愛說話」和「搗蛋鬼」。爸媽原以為孩子只是年紀小、過於好動又不愛念書,直到小祥開始拒絕上學,帶至醫院求診並經醫師評估,被診斷為混合型「注意力缺乏過動症」(ADHD),同時表現出專注力不足、過動與衝動。
不少人都有喉嚨痛的經驗,常見原因包括感冒、流感或扁桃腺發炎。雖多為輕微感染,但若未妥善處理可能惡化。建議多休息、補充水分、保持口腔清潔,必要時就醫。《優活健康網》整理喉嚨痛的衛教知識,包括喉嚨痛可以吃什麼?喉嚨痛不能吃什麼?並分享喉嚨痛的舒緩秘訣,幫助民眾減輕不適。
白露是一年當中,晝夜溫度變化最大的一個節氣,2025年落在9月7日。中醫師表示,此時除了適合進行促進生長轉化的轉骨療程以外,對於想要藉機養護身體舊傷、促進身體調節空間、調整虛寒體質的患者,也是特別適合的時期。《優活健康網》特摘中醫師分享白露時節的養生方法。
罹癌不只怕沒錢,還怕沒有藥物可以治療,許多癌友面臨經濟及治療困境,只能被迫放棄治療。54歲的愛麗絲曾在科技產業工作,近1年多來陰道持續有深褐色分泌物,多次檢查、追蹤及子宮鏡切片均無異狀,直到年初時異常出血,經兩次子宮刮除化驗才發現癌細胞,且手術摘除子宮時發現已擴散至淋巴,確診為第3期子宮內膜癌。
有媒體報導指出,台大醫院近期公告,配合健保署門診輕症減量政策,門診掛號額滿時,輕症病友請持「醫療院所轉診單」加號。對此,院方表示,此為建議,而非強制。為鼓勵民眾落實分級醫療,台大醫院建議輕症病人需持基層院所轉診單才能加號;北榮限制門診時間;長庚「雁行計畫」則是基層轉診長庚門診的患者較具優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