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問問》失智症新藥誰能用?花百萬治療值得嗎?醫建議先想1件事

《優活問問》失智症新藥誰能用?花百萬治療值得嗎?醫建議先想1件事

2025/9/12(2025/9/12 14:11更新)
近年來,隨著高齡化社會加劇,失智症已成為全球性的健康議題,然而,近年來單株抗體藥物獲得核准上市,透過清除腦中β-類澱粉蛋白,有望減緩阿茲海默症的惡化。不過,你知道失智症新藥的療效嗎?治療該花多少錢呢?快跟著Podcast《優活問問》一起了解失智症與失智症新藥相關問題!

本篇文章目錄

當我們漸漸忘記了自己及身旁的人,該怎麼辦?根據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台灣失智人口已超過30萬人,且65歲以上長者,平均每13位就有1位失智,這群日漸增加的「遺忘人口」將成為台灣未來不容忽視的社會議題。為此,《優活健康網》訪問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神經科醫師徐文俊,帶大家進一步認識失智症以及失智症新藥。

歡迎收聽Podcast【EP3.失智症新藥誰能用?花百萬治療值得嗎?醫建議先想1件事feat.徐文俊醫師】

延伸閱讀:
失智症新藥誰能用?「樂意保、欣智樂」差在哪?使用條件、費用一次看

失智症不只是記憶力變差

許多人對失智症仍停留在模糊的印象中,認為只是年紀大、記性變差。然而,失智症實際上是一種病理性的變化,除了記憶力減退,還包括認知功能障礙、語言能力退化;有時甚至會出現精神與行為方面的症狀,例如懷疑別人偷東西、產生妄想等,當這些問題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時,就可能是失智症。

失智症主要可分「退化性失智症」與「血管性失智症」。其中,阿茲海默症為常見的的退化性失智症,通常由海馬迴萎縮引起,初期表現為短期記憶力衰退,並進一步影響語言與執行功能;至於血管性失智症則多與腦血管疾病(如中風)有關,特徵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或出現階梯式的退化。

如何判斷是否罹患失智症?民眾可參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布的「失智症10大警訊」,若出現以下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最好尋求神經科或精神科醫師的協助,以進一步評估與診斷:

  • 記憶力減退到影響生活
  • 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
  •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 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
  • 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
  • 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
  •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
  • 判斷力變差或減弱
  • 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
  • 情緒和個性的改變

失智症檢查通常包含病史詢問與醫師評估、神經學檢查、神經心理功能評估(如簡易心智量表),以及腦部影像檢查(MRI、CT等),必要時還會安排抽血檢查以排除其他可能原因。透過檢查可以找出認知障礙的原因,進一步確認是否為失智症,進而安排適當的治療。

延伸閱讀:
失智症診斷大突破!北榮靠「抽血」揪出阿茲海默症:準確率達93%

失智症是「影響關係」的疾病

事實上,失智症不僅是大腦認知的問題,更是一種影響「關係」的疾病,因為我們的記憶、語言、情緒反應等,都是與外界建立連結的橋樑。當失智者開始出現記憶衰退、語言表達困難、妄想或懷疑他人時,最先受到衝擊的往往是與家人、照顧者之間的關係。

診間曾有一位患者令人印象深刻,一位年長女性因情緒暴躁前來就診,陪同就醫的女兒則在一旁不斷哭泣,哽咽詢問:「能不能幫幫我們?」深入了解後發現,患者曾經中風,導致語言能力受損,造成溝通困難。女兒擔心母親無法處理事情,於是經常代為決定,導致母女關係緊張。

這個案例提醒我們,照顧失智者不只是醫療上的挑戰,更是關係的重建過程。因此,在照顧的過程中,家人之間要多溝通、多理解,這比單純治療還重要。只有先彼此理解並用心溝通,才能共同面對未來的挑戰。

失智新藥其實是阿茲海默症藥物

台灣2025年正式核准治療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新藥,分別為「樂意保」(Leqembi)與「欣智樂」(Kisunla),皆屬於單株抗體藥物,需透過靜脈注射,可透過免疫機制清除大腦中累積的β澱粉樣蛋白沉積物,有助延緩腦神經細胞退化。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外界常以「失智症新藥」稱呼,但更精確來說,這2款藥物其實是「初期阿茲海默症藥物」。主要是針對尚未進展到失智症階段的患者,也就是處於輕度認知障礙的阿茲海默症患者,以及部分輕度失智症的個案,病人雖然出現知功能退化,但生活自理能力還算正常。

如何評估是否該使用這類藥物?新藥主要的作用是清除大腦中累積的類澱粉蛋白,並不能逆轉失智症,也不是讓記憶力變回正常,而是透過延緩病程的方式,讓退化變慢一點,根據臨床數據,只要病情沒有惡化太快,就已經算是有效果。

花百萬打失智新藥,值得嗎?

目前,樂意保為每2週施打1次,而欣智樂則是每個月施打1次,這2款藥物的標準療程都在18個月左右,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粗估療費用為150萬元。不過實際金額會根據病人的體重有所變動,因為藥物是依照體重劑量來計算的。

不過,這2款藥物平均可延緩認知退化的時間,僅約5~7個月。對家屬來說,這就是一個艱難的決定,「花150萬元換5個月,值得嗎?」更重要的是,這5個月對患者及家屬來說的「意義」何在。當你花了錢買到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你有更努力讓生活變得更有價值嗎?這是患者及家屬更值得思考的問題。

若生活本就該如此度過,那應該從現在開始實踐健康的生活型態,健康的生活方式本來就是我們應該要做的。首先,要活得健康;其次,要活得有意義。如果能把身體照顧好,某種程度上,就等於省下了那筆150萬元的治療費用。

如何預防失智症?

根據《刺胳針》(Lancet) 2024年發表的資料為例,研究指出共有14項「可修改的危險因子」,若能有效控制這14項風險因子,最高可降低約45%的失智症發生風險,等於風險下降幅度接近一半,這也是回過頭思考:「是否要花150萬元治療?」

其中,聽力與視力問題,是近10年研究中特別受到重視的因子。年輕與中年時期應積極保護聽覺與視覺功能;年長者則應及時矯正相關問題,避免進一步惡化。

最後,社交互動(social interaction)更是重要的因子之一,如果出現「社交隔離」的情況,就會增加失智風險,所以維持良好的社交行為和能力非常重要。總結來說,做什麼都好,重點是要走出家門,和別人接觸、互動、交流,就能有效預防失智症。

本文為錄音精華整理,本集內容由《優活健康網》總編輯林筱庭主持。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