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診斷大突破!北榮靠「抽血」揪出阿茲海默症:準確率達93%
本篇文章目錄
澱粉蛋白累積致阿茲海默症
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傅中玲說明,阿茲海默症是一種漸進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常見症狀包括情緒起伏大、記憶力減退、判斷力變差⋯⋯等,罹病原因與大腦中β-類澱粉蛋白(amyloid beta,Aβ)異常累積有關。隨著年齡增長,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也會增加。
目前,阿茲海默症的診斷主要依賴「脊髓液檢測」或「正子斷層掃描」(PET)檢查,不過這兩者侵入性高且費用昂貴,這也代表疾病可能要進展到明顯的階段,才有機會正確診斷並開始治療,不過,隨著診斷技術的進步,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診斷迎來了重大突破。
延伸閱讀:
繼DHA、卵磷脂、銀杏…醫親解護腦成分「AIE2」對預防失智症有什麼好處?
驗血就能揪出阿茲海默症
台北榮民總醫院與韓國漢陽大學合作研究發現,透過「驗血」就能篩檢出阿茲海默症高風險族群,且早期診斷準確率高達93%,大幅降低患者進行正子斷層掃描檢查的需求,這項研究成果已登上國際權威期刊《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Alzheimer's & Dementia)。
研究結果指出,血液中的磷酸化tau蛋白(p-tau)與大腦中類澱粉蛋白沉積有高度相關性,血液中p-tau217濃度愈高,愈可能與阿茲海默症相關。
此研究總共分析270位受試者,包含健康者、輕度認知障礙與失智患者,透過血漿p-tau模型,研究人員成功將受試者分為低風險、中風險與高風險3組,其中,高風險組的陽性預測值達到93%。
- 低風險:視為類澱粉陰性,陰性預測立達97%。
- 中風險:個案優先進行類澱粉掃描。
- 高風險:視為類澱粉陽性,陽性預設力達86~93%。

延伸閱讀:
失智症治療大突破!20年來首款「阿茲海默新藥」可除腦部類澱粉沉積
阿茲海默症預防勝於治療
傅中玲表示,從上述的研究結果可以得知,未來只有中風險個案才建議優先進行正子斷層掃描,不用每個患者都做昂貴檢查,除了可以幫助患者節省費用之外,也能及早發現問題把握黃金治療時機。
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已核准多款針對類澱粉蛋白的抗體藥物,透過靜脈注射清除大腦中的類澱粉斑塊,進而延緩疾病進程。傅中玲呼籲「預防勝於治療」,若民眾有相關症狀需及早檢查與診斷,才不會讓病情惡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