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為一種全身骨骼慢性疾病,骨鬆會造成疼痛、影響生活品質、增加醫療花費,還可能導致失能,甚至增加死亡風險。《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外科病房主任林聖傑指出骨質疏鬆症的原因、好發族群以及自我檢測,若有相關症狀建議就醫檢查。
骨質疏鬆症為一種全身骨骼慢性疾病,骨鬆會造成疼痛、影響生活品質、增加醫療花費,還可能導致失能,甚至增加死亡風險。《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外科病房主任林聖傑指出骨質疏鬆症的原因、好發族群以及自我檢測,若有相關症狀建議就醫檢查。
倒數3個月,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成長迅速,骨骼與肌肉健康成為中壯年族群的關鍵課題。醫師提出居家「行動力檢測3招」,幫助45歲以上民眾判斷行動力退化徵兆,以及留意骨骼與肌肉流失的風險,建議民眾可以透過「聰明吃」和「健康動」兩大原則,輕鬆提升行動力,確保未來的生活品質。
迎接人生下半場,首先要有好的骨質,要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骨質疏鬆症?《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專科醫師提醒,6大危險族群小心骨質疏鬆徵兆,可以觀察自己或家人在一段時間後,是否出現體型改變,例如駝背、變矮、下背疼痛、走路不方便等狀況,都是骨質疏鬆的前兆。
臺中榮總由李政鴻副院長率隊至台北參加首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宣示超高齡社會的醫療與養護大未來的願景。博覽會中,臺中榮總展示的「智骨篩」智慧醫材軟體榮獲十大高齡友善特色產品殊榮,由總統賴清德親自頒獎。這一殊榮顯示了臺中榮總在高齡健康領域的創新與潛力。 在開幕式上,賴清德總統宣示了健康台灣以及高齡照護的3個方向:第一是強調產官學研攜手同行的重要性;第二,健康台灣的實現需要運用科技,包括設置超級資料中心與推動人工智慧;第三,眼界要廣,科技沒有國界,台灣應立足本地,佈局全球,抓住科技帶來的機會。臺中榮總在陳適安院長的領導下,全力推動智慧醫療與尖端醫療的未來發展,並成立了全國最大的遠距照護中心,由護理師24小時輪班,運用遠距智慧科技監測,實現全人照護及智慧照護的美好願景。 此次博覽會中,臺中榮總骨科部與宏碁智醫共同開發的的智骨篩(VeriOsteo® OP)智慧醫材軟體榮獲十大高齡友善特色產品 智骨篩是利用深度學習技術通過標準的胸部X光片來預測骨密度和骨質疏鬆的風險,預測結果與傳統骨質密度攝影(DXA)掃描結果高度相似,準確度高達九成以上。 智骨篩提供了一種新的診斷方法,無需傳統DXA掃描即可在骨質疏鬆的初期階段提供早期警告。該產品已獲得台灣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的批准,成為台灣首款智慧醫療設備,這一突破性工具將革新骨質疏鬆的預防和治療方式。 此外,臺中榮總也展示了其他高齡健康產業中的創新成果,包括呼吸道疾病居家復健與肺功能自我監控的穿戴系統。該系統以簡易穿戴裝置提供3種有效的居家復健運動,並能監控肺功能狀態,有助於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肺部復健。臺中榮總家醫部還實地展示了居家遠距生理監測照護服務,並讓參展民眾進行體驗。 透過照護包租賃,內含多種生理監測設備,讓民眾在家中進行監測,並藉由網路上傳數據,通過後端遠距AI智能系統即時分析,提供完整的健康管理。體驗的民眾透過雙手按壓平板,心電圖及可即時記錄並上傳遠距中心,民眾都感到非常新奇。李政鴻副院長表示,目前此系統已經運用在社區民眾和住宿式機構,能即時偵測生理徵象的變化,預先做出反應。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和低骨密度是造成國人慢性病的最大元兇,其中骨密度過低最容易被忽略,可能進而造成骨質疏鬆症、骨折的發生,嚴重恐造成失能危機。骨科醫師表示,若觀察家中長輩的身形變化,出現「駝、矮、痛」情形,如身高縮水、嚴重駝背、背痛症狀等,就要提高警覺可能罹患骨質疏鬆症,建議盡早帶長輩就醫治療。
1名89歲獨居老阿嬤,生活多能自理不需家人太操心,某天因感到髖部疼痛,就醫檢查發現2處壓迫性骨折,骨密度T值僅-3.2確診骨質疏鬆症,立刻使用藥物治療,但老阿嬤容易健忘加上孩子忙碌,慢慢就沒有繼續回診用藥,1年後老阿嬤在家因摔倒再度骨折,雖然再度接受治療也只能坐輪椅往返。 發現骨鬆常在骨折發生後 主動規律檢查骨質不佳盡快治療 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黃俊憲表示,骨鬆是隱形殺手,許多病患都在骨折發生後,才知已罹患骨鬆,年紀、運動不足、長期吸菸喝酒、鈣質攝取不足、內分泌疾病、糖尿病與腎臟病等,都是骨鬆高風險因子,如果發現身高矮了4公分,駝背越來越明顯,背痛一直好不了,最好主動就醫檢查。 黃俊憲醫師提到,骨質健康可用DXA骨密度檢測,骨密度T值最好在-1以上,如果在-1至-2.5間,屬於骨質稀少要特別注意保骨措施,一旦在-2.5以下就確診罹患骨鬆,目前健保給付規定,骨鬆合併一處壓迫性或髖部骨折,就會給付減少骨質流失藥物,假使治療超過一年狀況不佳再骨折且T值小於-3,則會給付促進骨質生成藥物。 骨鬆治療藥物從2機制著手 非急迫性手術前可先提高骨密度 黃俊憲醫師指出,骨頭維持新陳代謝,會由蝕骨細胞將舊骨頭破壞掉,再藉著成骨細胞長出新骨頭,當骨頭新生趕不上破壞,骨密度就開始慢慢降低,減少骨質流失藥物能抑制蝕骨細胞,減緩骨頭破壞速度,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則是加快成骨細胞工作,讓骨密度快速增加,能在短時間內趕快降低再骨折風險。 黃俊憲醫師也說,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在重大脊椎手術前,如果病人骨質疏鬆,在非緊急狀態下,會建議先提升骨密度,能減少手術中失血量外,固定鋼釘與鋼板也比較牢靠,提升手術成功率,但病人不一定都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如果在經濟能力許可下,會建議先自費用藥一段時間,穩固手術治療成果。 骨鬆用藥須長期規律才有效果 擅自中斷再骨折恐降低行動能力 黃俊憲醫師提醒,骨鬆治療須長期用藥,才能展現治療效果,最怕擅自中斷引發更大傷害,臨床曾有病人髖骨合併脊椎骨折,因骨鬆建議用藥物治療,但僅維持兩個月就沒有複診,一年後不小心跌倒導致右側髖部骨折,原本還能自行走路,目前只能坐輪椅與躺床,24小時都要人照顧,生活品質大打折扣。 黃俊憲醫師強調,骨鬆雖然沒有明顯不舒服,但如果沒有長期穩定治療,就會承擔許多骨折隱憂,特別年長者不容易完好復原,很可能像89歲個案一樣,行動能力減退需要旁人在側照顧,許多醫師在門診時不斷耳提面命規律回診外,用藥時也要考慮病人居住環境是否方便回診,選用適切藥物增加就醫意願。 人口老化與交通不便阻礙穩定健康 彰濱秀傳主動深入社區 黃俊憲醫師提及,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因地理位置,發現彰化西南角海線人口老化非常嚴重,許多獨居長者難以定期回診,除了沒有交通能力外,孩子也多在外地工作,因此醫院合作有DXA骨密度檢測巴士,會定期到社區協助骨密度篩檢,不僅提供年長者醫療照護,也會不斷保持溝通與關懷,讓長輩健康更加有保障。 (圖/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 黃俊憲醫師)
50歲後小心骨質疏鬆讓行動力快速流失,快透過「3招」檢測你的骨骼健康!醫師指出,熟齡族常見營養攝取不均、睡眠質量不足,以及運動觀念錯誤方面等NG行為,容易讓肌肉、活動量下降,長期恐提升失能、臥床等風險,提醒民眾重視骨骼健康,留住骨本,養出健康好體質。
50歲後女性常出現盜汗、熱潮紅等更年期症狀,但醫師提醒,除了調生養息緩解更年期不適,也要小心骨質疏鬆威脅正悄悄上身!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呼籲,更年期婦女應注意停經後的骨質疏鬆風險,特別是台灣骨質疏鬆比例高居亞洲第一,骨質疏鬆沒有明顯症狀,宛如「老人沉默殺手」,一旦發生骨折,恐陷失能照護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