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變遷快速,年紀越大的人越不易適應新世代的變化速度,也更難承受太大的壓力,而在自尊上感到失落和恐懼情緒,導致罹患老年憂鬱症的比例,也較一般族群更高。精神科醫師提醒,老年人可善用「4招」,來鼓勵自己嘗試和練習接觸新事物。
環境變遷快速,年紀越大的人越不易適應新世代的變化速度,也更難承受太大的壓力,而在自尊上感到失落和恐懼情緒,導致罹患老年憂鬱症的比例,也較一般族群更高。精神科醫師提醒,老年人可善用「4招」,來鼓勵自己嘗試和練習接觸新事物。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中風2年的老奶奶,長期臥舖肌肉攣縮不適,進食或廁所沐浴都需要人協助。透過專業團隊介入擺位,慢慢調整老奶奶的姿勢,3個月便看出成效,慢慢調整原本扭曲變形的體態,病人感到輕鬆舒服,開始要求自己進食,展露笑容,也自發性的跟他人交流。5年後台灣長者比例增至20% 老人照護很重要因應社會年齡老化,居家及醫療機構長期照護成為目前照護趨勢。由於少子化及醫療的進步,日本已進入高齡化社會國家,約27%的人口為年長者,日本高齡化嚴重問題已如同與社會問題一樣重要。日本亞洲動作資源普及研究所所長印南裕之表示,台灣目前年長者比例占13%,預計5年後,台灣的年長者比例會提高到20%,以飛快的速度朝向高齡化國家前進,對於年長者的照顧更是醫療等照護機構最主要的目標。翻身擺位注意3重點 重心轉移很重要印南裕之所長表示,長期臥床病人造成壓傷(褥瘡)的原因,主要來自於身體重心的「壓迫」與「剪切力」,需要控制外力、重力,才能有效預防壓傷。3個自然翻身擺位照顧時的重點,分別是「身體重心的移動」、「支撐的地方與移動的地方」以及「參考自己移動的方式」,思考正常人在移動時重心的轉移,借力使力才不會受傷。翻身可幫助患者大方向變換位置,但每次翻身再搭配「擺位」就更加完善。印南裕之所長表示,長期臥床的病人可能會有壓傷、肌肉攣縮等問題,照顧者可以透過專業的「擺位枕」達到改善的效果,擺位時必須先評估患者體重的分散方式,從較大面積的體幹開始並選擇適當形狀、大小的擺位枕,達到分散體壓以及放鬆效果。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高齡化的現代社會,下背痛和坐骨神經痛等腰椎退化性疾病已是十分常見困擾長者的通病,而相同症狀的病人根據檢查結果卻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療方式。傷口小、失血少 無傳統手術僵硬感58歲的江先生近期為下背痛及雙下肢麻木而困擾,雖曾被診斷為腰椎第四第五節脫位併中度椎管狹窄,但因身體狀況不佳而遲遲未處理。某日早上突發下肢疼痛以致無法站立,心導管追蹤報告顯示繞道血管有部分阻塞,醫師為他進行微創腰椎減壓及經骨皮質內固定手術,不但傷口小,失血量少,術後較無傳統手術後的長期背部痠痛僵硬等後遺症。南投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趙亮鈞指出「微創脊椎減壓經骨皮質內固定手術」可將傷口縮至5公分以下,減少背部肌肉的創傷,更可降低手術中失血及感染率、縮短住院天數、減少手術後腰背痠痛的機會。同時減少不完全減壓帶來的症狀改善有限或復發。國內外研究亦發現經骨皮質骨釘路徑能提供更強的支撐固定效果。下背痛原因複雜 詳細諮詢才能得到最合適的治療下背痛及坐骨神經痛的原因複雜,需經過完整的病史詢問、神經學及影像學檢查才能精確診斷及治療,治療方式從保守的藥物及復健治療、侵入性的局部注射及神經阻斷,到外科神經減壓併非融合或融合固定手術。趙亮鈞主任指出,每種方式都有其優缺點,民眾須與醫師詳細討論並考量個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進而減少手術對生活及工作的衝擊。選擇優良復健及疼痛控制團隊,也能提供在地民眾更完整及多元的脊椎退化性疾病諮詢與治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說到身體疾病跟憂鬱症之間的關聯,還有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老年憂鬱症。年老本身並不會引發憂鬱症,包括臺灣在內世界各國的流行病學研究甚至指出:老年世代被診斷出重度憂鬱症的機會,比年輕世代來得低。是身體不適還是心理不適?但隨著年紀增長,身體逐漸老化,各種毛病也陸續出現,視力模糊、齒牙動搖、行動不便、慢性疼痛、睡眠障礙、健忘等等,生活的自主性和控制感漸漸消失,心情難免容易沮喪和低潮。這時候,如果再加上心理和情緒的壓力,如喪偶、孤獨、經濟狀況不佳、家庭關係不良、人際支持網絡不足、失能等,就會大大增加高齡者罹患憂鬱症的機會。老人家感受到憂鬱情緒時,通常不會說:「我不開心、我心情不好。」而是以「抱怨身體不舒服」來表現,只會描述自己失眠多夢、沒胃口、頭痛、便秘、拉肚子、感冒、骨頭痠痛、手腳抽筋無力、頻尿等。帶他們到醫院檢查,也找不出毛病來,家人就更容易認為他們是無病呻吟,而輕忽病情。支持系統越不足的老人憂鬱程度越高老人憂鬱症有時不容易被診斷出來,病人或家人常常以為這些身體上的不舒服只是老化的正常現象,吃了一堆安眠藥或止痛藥,效果卻不佳,這才發現是憂鬱症在作祟。一般來說,年紀越長、身體疾病越多、支持系統越不足的老人,憂鬱的程度可能就越高。老年憂鬱症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健忘。這種情況很容易與失智症混淆。不過,跟失智症不同的是,憂鬱症經過治療之後,隨著情緒的好轉,健忘的情況也會改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許多老年人退化性的大腦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等,它們常常會合併憂鬱症狀,甚至它們的早期症狀是以憂鬱症來表現。臨床上常常要治療一段時間,才能區分憂鬱與大腦退化之間的關係。老年憂鬱症人口女性比男性多臺灣老年精神醫學會黃宗正醫師曾指出,臺灣社會正在快速老化,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260萬人,若依照國外的調查數據,老年憂鬱症盛行率約12%來估計,國內至少有31萬名高齡者,深受憂鬱症困擾。而根據臺北榮總醫療團隊在石牌地區所作的調查得知,社區中的老年憂鬱症人口盛行率大約是9.8%,女性比男性多。老年憂鬱症的嚴重程度,通常與鰥寡孤獨、身體疾病(如中風、認知功能障礙)、低社經地位有密切關係;尤其身體的疾病,是引發憂鬱症最常見的危險因子。身體的毛病越多,老年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也會越高。老人憂鬱容易讓疾病形成惡性循環臨床發現,不僅住院老人罹患憂鬱症的情況相當普遍,一般家庭中也有許多老人出現憂鬱症狀,由於尚未達到診斷標準,而被家人忽略,以致沒有受到合理的協助。老年人一旦罹患憂鬱症,併發的行為症狀將很令人頭痛,也會讓原有的身體疾病雪上加霜。例如很多老人生病之後容易失去鬥志,不聽醫囑、不想起身活動、自暴自棄、食慾降低、營養不良甚至長出褥瘡等,讓原有的骨質疏鬆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 更加惡化,然後又更加重憂鬱症的病情,形成惡性循環。其實所有的疾病都一樣, 防重於治療,憂鬱症當然也是如此。由於憂鬱症是多重因素所引起的疾病,最好的預防之道當然是多管齊下,從生理、心理和環境因素等三方面共同著手,盡量減少疾病發生的機會。其中,最重要而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良好的壓力管理。(本文摘自/珍愛生命,希望無限/心靈工坊出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糖尿病患的眼睛疾病,除了老花眼、白內障外,最容易被忽略的即是「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現年77歲的李太太曾是蛙式國手, 20年前迷上含糖飲料,一天都要喝上2、3罐。李太太罹病後除了飲食控制、維持運動習慣,在確診後第5年左眼也開始出現視力模糊的情況,經檢查後才確診為「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糖尿病患失明率為一般人的25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副院長蔡景耀醫師表示,經過幾次的雷射與眼內注射治療後,視力已有進步。蔡醫師進一步說明,視網膜是眼睛主要的感官組織,且黃斑部又位於視網膜中心,佈滿許多微細血管。糖尿病會增加微血管管壁的通透性,一旦通透性增加,血管中的血漿不正常滲漏至視網膜中,就會造成黃斑部水腫。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許惠恒醫師說明,糖尿病併發症與罹病時間有關,據統計,糖尿病患失明率為一般人的25倍,患病20年以上,近8成患者會出現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而其中又有2成患者可能患有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糖友防盲 「護眼網App」雲端照護好方便若是糖尿病患出現視力模糊、中心視線有黑影,很可能是黃斑部有積水的情形,若不儘早前往眼科檢查,最終可能走向失明。「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在眼科是糖尿病患致盲的主要疾病,因應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眼科醫療團隊首創「護眼網App」,將糖友每日監測血糖的概念,結合到視網膜的檢測,患者不須往返醫院,就能輕鬆檢測視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社會高齡化,可以預期未來失智症的人口數也會依比例上升,失智症防治成為一重要課題。而目前失智症在治療上,大多只能延緩病程的惡化,難以逆轉或者根治,也沒有很好的方式來預估一個人會不會得到失智症。因此,如何降低失智症發生的機率,是和每個人都切身相關的問題。飲食的部份如何來預防失智風險呢?又發生失智後飲食部分應注意什麼呢?此場團衛將由營養師吳宛真介紹預防失智飲食及失智後飲食注意事項。名稱:失智症病患的飲食營養時間:106年3月30日(四)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宜蘭人口流失快,很多地方只有老人、小孩以及外籍看護。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多留社區一天 就延緩進入養護機構一天 大部分青壯年人口都外出工作,加上許多長照資源不到位,白天時許多長者都是處於獨居狀態,外出打拼的子女認為在家裡24小時照顧比較妥當,因此宜蘭地區申請外籍看護的比率不低。 劉玉璞區長表示,老人家最害怕生病時沒人照顧,「人力」是目前遇到最大的瓶頸,希望長者能夠在地安老、在地老化,「在地老化」就是希望讓長者可以留在自己熟悉的環境,多留在社區一天,就是延緩進入養護機構一天。 人力流失主因家屬態度差、社會評價低 因為母親中風,從飯店業踏入居服員的行列將近15年,宜蘭分事所照顧服務員曾峰亮表示,新進居服員可能對於照顧失能者的內容如沐浴、餵食、換尿布等感到心理壓力大,過不去心裡的那一關,家人也可能不體諒工作內容。另外,個案家屬的態度也是很重要的一點,許多家屬對待居服員的態度無限上綱也會使他們打退堂鼓。 居家服務員常要上山下海,付出大量的時間及勞力,事實上,對於居家服務項目,男性居服員的需求往往更強大,不論是搬重物、協助沐浴等,都需要力氣更大的男性才能比較容易進行,然而,許多民眾對於刻板印象、社會角色概念難以反轉,許多人會質疑男性的角色是否能符合居家服務員的需求,社會評價低於女性的情況下,人力流失的情形也更加嚴重。 (新進居服員可能對於照顧失能者過不去心理關卡。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盡量順從他們 對病患像對家人一樣 曾峰亮居服員表示,生病的可怕在於,在生命走到盡頭之前會不停折磨病患,居服員要有強大的心理,才能不被打倒,他坦言,剛開始和病人相處很困難,直到後來他把每位病患都當成自己的媽媽來照顧,盡量順從他們的意思,希望能讓他們開心的走完最後的一段路。 曾峰亮居服員分享,微視障的蘇先生平時不善梳理,在居服員幫忙沐浴後突然全身僵硬倒在地上,送醫急救才撿回一命,家屬對此非常感恩,腦部受創的陳先生,因時常抱怨人生不公,居服員介入個案後,教會他使用社群網站結交新朋友,現在陳先生的心境已開闊許多。 伸出一隻手 就能幫助整個家 目前「長照」的概念已經逐漸現形,劉玉璞區長表示,除了提供老人或失能者的居家服務外,長青食堂、文康活動等多元化發展的服務對於人力的需求也很大,政府對於照顧人力匡列的經費若不完善,要吸引年輕人或新人進來照顧市場的困難程度就會提高很多。 台灣高齡化速度相較其他國家來說比較快,在沒有時間預備的情況之下,想要緩解這台「失」速列車,期盼更多人力能夠主動投入照顧市場,只要伸出一隻手,就能幫助整個家。 (頭城長青食堂服務逾30位平均74歲的長者,人力需求大。 圖片提供/伊甸基金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年節將至,許多遊子都準備回家團圓過年,對於獨居失能長者、身心障礙者,甚至經濟弱勢家庭來說,在重要時刻可能因為種種原因無法與家人相聚,伊甸基金會資源發展處處長張炎玉表示,伊甸基金會「愛圍爐─照顧無障礙」計畫的產生,主要希望能在年節團圓時刻,讓失能長者也可以一起享受一起圍爐、相聚的感動。聚集失能長者共同圍爐、一起過年目前全台失能長者約有50萬人,占總人口數的16%,張炎玉處長表示,每到年終歲末,就是一起團聚用餐、迎新年的大日子,對大多數伊甸基金會的受服務者來說,好好吃一頓團圓飯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伊甸希望藉由舉辦共同圍爐活動,聚集失能長者、身心障礙者,讓他們走出家門,一起迎過年。「陪伴」是最豐富的饗食、圍爐的精神張炎玉處長表示,對所有參加活動的朋友來說,圍爐不只是一頓飯,「陪伴」才是最豐富的饗食及「圍爐」的精神所在。今年年前的圍爐活動預計在各地舉辦40場,期待能邀請5300服務對象跟家人一起團圓聚餐,另外,對於生活不便的長輩,伊甸基金會的居家服務員也會提供年菜到宅並陪同用餐。照顧失能長者 不該由家庭獨自承擔「失能長者的照顧服務需求,不該由家庭獨自承擔。308萬位長者是我們目前最大的挑戰,每個人都該投入關懷。」張炎玉處長說,每個家庭都可能面臨長輩失能的狀況,當家庭有長輩失能的狀況出現,即便是親人在長期照顧下,體力或心理的彈性都會日漸疲乏,千萬不要因此導致家庭成員蠟燭兩頭燒,適時尋求資源跟幫助才能找回家庭的平衡。掌握需求地圖 準備空間友善建置張炎玉處長表示,不只是無障礙生活或是失能長輩,所有的人都會老,準備無障礙空間,從自己家庭做好資源建置,也是邁向老化的準備工作之一,掌握需求地圖,讓潛在的需求家庭都有機會連結資源,加強服務整合,才能作好準備,共同面對老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