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受傷後若持續腫脹,休息或冰敷仍未改善,摸起來呈現軟軟的觸感,就要警覺可能是關節積水。《優活健康網》特邀台灣復健醫學會健康促進暨運動醫學委員會委員、杏仁復健科診所院長林杏青撰文說明,臨床上不少患者抽掉積水後,短短幾天又再度出現積水,因而擔心是否需要反覆抽水,甚至誤以為只能依賴類固醇藥物,造成治療上的焦慮,其實是常見謬誤。
膝蓋受傷後若持續腫脹,休息或冰敷仍未改善,摸起來呈現軟軟的觸感,就要警覺可能是關節積水。《優活健康網》特邀台灣復健醫學會健康促進暨運動醫學委員會委員、杏仁復健科診所院長林杏青撰文說明,臨床上不少患者抽掉積水後,短短幾天又再度出現積水,因而擔心是否需要反覆抽水,甚至誤以為只能依賴類固醇藥物,造成治療上的焦慮,其實是常見謬誤。
隨著現代人運動意識提升,關節保健議題備受關注。新旅程復健科吳沛燊院長指出,許多民眾常見的關節問題包括不穩定、韌帶受傷或退化等症狀,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影響日常生活品質。
久坐低頭一段時間,轉動脖子竟產生咔咔聲?《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脊椎外科醫師提醒,扭動脖子產生聲音,其實是骨頭附近的韌帶、肌腱磨擦,或失去軟骨保護的骨頭間磨擦聲音,屬於正常現象,但如果出現「2症狀」要小心關節退化;建議常做簡單1動作放鬆頸後方肌肉,保養頸關節預防退化。
隨著年齡增長,骨質密度就會開始慢慢流失,關節退化也會愈發明顯,到底關節退化能不能爬樓梯呢?成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暨病房主任戴大為於《退化性關節炎診治照護全書》一書中,詳述退化性關節炎的基本概念,並且依照退化性關節炎的不同階段,詳細介紹各種診治和照護措施,幫助讀者獲得最佳的治療和照護知識。以下為原書摘文:
多人認為年紀大不要太常運動,以免膝蓋退化,但其實長期缺乏活動膝蓋將退化的更快。成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暨病房主任戴大為於《退化性關節炎診治照護全書》一書中,詳述退化性關節炎的基本概念和分級,包括退化性關節炎的病因、診斷和評估方法,並且依照退化性關節炎的不同階段,詳細介紹各種診治和照護措施,幫助讀者獲得最佳的治療和照護知識。以下為原書摘文:
身高195公分、54歲從事室内裝潢的詹先生,從年輕時期就愛打籃球,去年因工作時不慎跌倒、造成膝關節傷害、持續疼痛,幾乎放棄籃球夢,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接受自體軟骨修復術,手術隔日即可以拐杖輔助下床、3天後順利出院,術後3個月就恢復正常行走、簡單蹲跳,預計再復健半年就能重回球場。
台灣《特管辦法》再生醫學「逆轉」關節退化!國內籃球名將、暱稱「漂亮寶貝」、「錢姊」的中華女籃隊教練錢薇娟,競技女籃30多年,飽受運動傷害的關節疼痛之苦,更被診斷為嚴重退化性關節炎。她自嘲痛感有「11分痛」,甚至無法親身示範上籃動作,所幸透過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讓幾乎磨盡的雙膝關節軟骨重獲新生,目前只剩「2分痛」,動作也恢復跑跳自如。
「骨質疏鬆」是長輩常見的骨骼疾病,該疾病會讓骨頭變得脆弱,也更容易斷裂;然而,年輕人缺乏鈣質或不良生活習慣,也會造成骨質疏鬆。對此,骨科醫師表示,近幾年各國已經發展出很明確的骨質疏鬆治療指引,只要積極治療骨質疏鬆,可以減少未來發生骨折的機會,讓骨質疏鬆不再威脅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