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

有食譜》開學季遭疫情、流感夾擊!中醫教喝「防疫雞湯」

有食譜》開學季遭疫情、流感夾擊!中醫教喝「防疫雞湯」#開學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轉眼間校園開學已1個多月的時間,但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加劇,沒有疫苗接種的學童們除了做好防疫,如何調節家中學童的免疫力,不受病毒侵襲是父母最在意的事。中醫師提醒,除了最重要的飲食均衡、生活作息規律正常、勤洗手清潔、睡得好及適當運動可以提高保護力減少孩子染疫的風險外,家長們可以透過食療方式,幫家中孩子們調節免疫力。手東摸西摸又共食!易互相傳染細菌、病毒芊瓏中醫診所中醫師賴韋圳指出,近期季節變化及日夜溫差大,容易引起過敏及感冒而引起的乾咳與喉嚨不適,家中孩子返校上課,再加上在校共同用餐,彷彿帶著自己的「交換禮物」到學校相互交叉傳染病菌,面臨流感、疫情雙雙夾攻,一不小心便健康失衡。賴韋圳表示,季節交替時期,最常見的小兒疾病為: 腸病毒 腸胃型感冒 小感冒 換季過敏此時更應注意元氣的滋養,並嚴格督促家中小孩維持正常且規律的生活。想要保持身體健康,除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若想調養或食補,都應該循序漸進,一點一點地給身體滋養,達成淺移默化的作用。無論是成人或孩童,皆應遵守此原則。 食療滋補循序漸進,孩童體質虛寒可飲蔘雞湯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出生後,所有生命活動都仰賴於後天脾胃攝入的營養物質。賴韋圳建議調養身體的中醫療程,每次應持續進行3個月左右,休息1個月再進入下一個療程為佳,以調節身體的健康。針對兒童補充元氣、調節免疫力,應先讓氣血順暢,氣達到平衡後,滋養才補得進來。更建議身體虛寒的孩童可考慮少量食用高麗蔘,其中含有30多種人蔘皂苷,被珍視為適應原的代表植物,除了能調節身體機能以維持體內的平衡,還能穩定身體防禦系統,使其較不易引發感冒。賴韋圳提供1養氣食譜,對於有助於7~12歲孩童提升免疫調節、調養元氣。【養胃高麗蔘堅果雞湯】材料:高麗蔘1~1.5錢(為成人的減半配方)柏子仁1錢栗子適量松子適量全雞1隻可依個人喜好加入五穀雜糧及良性油脂的堅果適合年齡:7歲-12歲之學童食用時機:建議一早起床食用雞湯,每週1次功效:高麗蔘屬味甘、性溫,能大補元氣、改善體虛柏子仁可養心安神、潤腸通便五穀雜糧及堅果類可替代易使脹氣的糯米,促進心血管及腸道健康

憂心孩子開學染疫 醫:家人打疫苗可降低兒童感染

憂心孩子開學染疫 醫:家人打疫苗可降低兒童感染#開學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開學在即,各校都在為防疫做準備,因學生還未施打疫苗,家長也十分焦慮,紛紛詢問「小孩上學安全嗎?」醫師提出三點建議,除了最基本的戴口罩、勤洗手及保持社交距離,家人接種也可降低兒童感染力,5歲以下孩童則除公費13價肺炎鏈球菌,6至12個月可再自費施打一劑,讓保護力更完整。落實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兒科主任陳思融表示,美國兒童住院率上升84%,兒童加護病房甚至爆滿,讓台灣家長也很焦慮,但大部分美國加護病房的兒童原本就有先天性疾病,或早產或是同時有呼吸道融合病毒、副流感病毒造成共同感染,導致呼吸窘迫,才需要住進加護病房。陳思融指出,delta 病毒與呼吸道融合病毒或副流感病毒的合併感染確實造成許多肺炎、呼吸窘迫的嬰幼兒入住加護病房,但只要學生上課落實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就可以預防,家長不需要焦慮。對於5歲以下的孩童,父母可檢視寶寶手冊,是否已經施打13價肺炎鏈球菌公費疫苗,公費目前提供出生滿2個月、4個月和12個月施打,建議6至12個月可自費施打第四劑,讓保護力更完整。根據兒科醫學會聲明,施打4劑保護力約86~96%,比施打三劑保護力約67.2~86%,高出一成左右。從兒科的感染控制和疫苗控制,有一個概念是包覆性保護策略,就是對小孩無法打到某種疫苗,但是他們又是脆弱的族群,希望親密生活的家人,能打疫苗盡量去打,透過大人身上完整的保護力,得病機率低,就可以好好保護小孩。去年秋冬流感病毒平靜 今年慎防大流行感染科主任張凱音指出,國外已經有很多流行病學研究,提醒開學後要注意其他的呼吸道病毒流行,近期許多西方國家,冬天常流行的呼吸道融合病毒、流感、副流感病毒等,在去年冬天COVID-19流行期間相當平靜,但今年夏季開學後,反而出現許多呼吸道病毒的大流行。COVID-19混和以上所述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個案數也不少,有機會以嚴重、需住院,甚至需加護病房照護的肺炎表現。張凱音提醒家長,今年步入後半段,應注意秋冬季的流感疫苗消息,避免誤延疫苗的注射時間。

最長暑假終於要開學!爸媽如何幫過動兒收心?

最長暑假終於要開學!爸媽如何幫過動兒收心?#開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要開學了,許多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童的家長都在煩惱開學後如何幫小朋友收心。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蔡景淑建議,家長應幫助孩童於開學前調整作息,從固定起床時間開始,中午過後避免含咖啡因飲料,白天至少運動1小時,睡眠時間維持9~10小時,且每天螢幕使用時間以不超過2小時為限,平常可增加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互動,且配合醫囑規律服藥。蔡景淑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因為大腦活化程度不足,影響了專注力和抑制衝動的功能,其有三大核心症狀:注意力缺失、過動和衝動,並因此分成三種表現型:注意力缺失型、過動-衝動型、混合型。注意力缺失主要影響自我學習,容易恍神、放空,常常狀況外,如果是過動和衝動,則容易有人際衝突,尤其衝動的表現關係到情緒調控與行為舉止,常常「明知不可為卻為之」。為什麼ADHD孩童容易有開學症候群?蔡景淑解釋,放了一個長假,生活作息混亂,一般孩童都難收心了。況且ADHD孩童的大腦活化不佳造成執行功能上的困難,按表操課本來就有度難,做事情容易拖拉,上課也常恍神、分心,需外界提醒和叮嚀,回歸學校後的磨合期可能更久。開學幾點起床 開學前就要先訓練針對開學前,蔡景淑建議,家長協助ADHD孩童調整生活作息,「開學幾點起床,開學前就要先訓練。」起床後一天的行程也要預先規劃,尤其疫情線上學習,3C螢幕使用時間大增,鼓勵斟酌安排戶外活動,增加現實人際互動,並至少每天運動一小時,研究顯示每日運動有助提升專注力和情緒行為的控制。ADHD分為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假使放假時仍有規律服藥,但開學後症狀變明顯,會先考量是開學症候群,建議先照針對一般孩子該有的處置策略進行處理,給孩子一個月的時間,不行才會調整用藥。至於放假時沒有用藥,開學後有問題應馬上回診,與醫師討論藥物治療的必要性。另外,藥物劑量與孩子體重相關,「如果長假後服藥後效果不明顯,可能是孩子放假期間體重增加幅度較大,需要回診調整。」蔡景淑強調行為治療的重要性,鼓勵參加注意力、情緒調控的訓練課程,家長也可以學習協助孩子的技巧。藥物輔助行為治療 首選長效緩釋型ADHD孩童常常是「有聽沒到,有看沒到」,結果就是「不知道,沒學到」,行為訓練時也可能是如此情況。因為經常表現未達到預期,感覺師長靠近就是要來告訴他哪裡表現不好需要加強,「久了之後,孩子怎麼看待自己?」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不佳,容易憂慮、焦慮,甚至出現行為問題,例如逃學、翹家。ADHD藥物多是中樞神經活化劑,可以活化孩子大腦,發揮孩童應有的才能,整體學習效果變好,人際衝突的機率降低,「原來我做得到,讓孩子看見自己的好,對孩子身心發展有正向助益。蔡景淑表示,新型長效緩釋型藥物大多是ADHD治療首選,對服藥順從性幫助很大,如果每天要服藥2~3次,孩童常常會忘記,尤其在學校中午容易漏吃,下午後的症狀可能控制不理想。此外,孩子需要同儕認同和接納,有些人會排斥在學校吃藥,擔心別人眼光。新型長效緩釋型藥物早上服藥後,上學後可以發揮藥效,也可避免孩子在學校吃藥給同學看,環境和學習都會提升,產生漣漪效應。排除環境因子干擾 才會推測是ADHD協助ADHD孩童需仰賴家長、老師、醫師配合,蔡景淑提醒,ADHD診斷條件之一,是症狀要發生在兩個以上的不同場所(學校、家裡等),如果孩童在學校OK,在家不OK,必須評估家庭氣氛等影響;反之,在家OK,學校不OK,則先考慮環境因子干擾,排除後才會推測是ADHD。「必須了解每個情境場合,孩子的模樣,孩子的反應,也要評估師長的協助技巧。」蔡景淑說,師長對孩童的觀察很關鍵,可以了解孩子的問題癥結點,甚至有些ADHD孩子易有共病,常見對立反抗症、妥瑞症和行為規範障礙症,這些都必須仰賴師長提供的資訊判斷,治療上才能採取共病相對應的處置,給予最適當協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快開學了你憂鬱嗎?超前部署度過開學難關

快開學了你憂鬱嗎?超前部署度過開學難關#開學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上課鐘聲響起,從假期返回校園的孩子,是燦笑還是憂愁?台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統計2020年24歲以下青少年自殺通報資料發現,台北市國中及高中職學齡青少年於每年開學季期間,自殺通報案件量有明顯上升的趨勢,顯示「開學」這檔事有可能提高孩子的心理困擾及親職間的衝突,讓孩子很blue。沒完沒了的考試、補習及人際衝突 孩子壓力不輸成年人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副理事長暨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表示,不少學生反映在寒暑假結束前,出現焦慮、失眠、易怒等身心反應。就讀國中的小美表示,寒暑假可以待在家裡,不用處理班上小團體的人際角力,也不用被父母盯成績排名和幾點起床,自殺想法減緩許多,但一想到開學後種種壓力源會再次出現,仍感到無力。從舒適的被窩變成壓力鍋,青年學子得重新回到規律作息、沒完沒了的考試、加上補習班、競爭、人際衝突等,壓力著實不輸成年人。根據台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分析109年24歲以下群體自殺通報資料發現,自殺行為前三大主因為精神/心理健康(約50.9%)、家庭成員/親密關係(約57.9%)及學校適應問題(約22.9%)等因素。因應開學季,羅惠群提供家長4點「超前部署」的撇步,協助孩子愉快面對開學:作息部署:習慣需要時間養成,因應開學後需要早起,家長可提前1至2星期逐步規範孩子的起床、就寢時間,降低早起引發的心理不適。建議在訂定規範前可與孩子充分討論,引導孩子理解規範的益處。包容部署:從放鬆的假期生活回到高壓的校園環境,孩子需要一段時間適應,過程中多少「出槌」。開學初期出現遲到、忘了帶課本、不想準備考試、待在角落不跟同學聊天等行為,此時家長的包容與支持很重要。由於開學本身即帶來焦慮,家長在孩子出錯時,宜以鼓勵、關心代替指責,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開學的額外壓力。一段時間後,大部分的孩子會自動校正,回到常態表現。亮點部署:在學期間,孩子最喜歡什麼呢?無論是同儕打鬧、考高分、打球、追劇還是某位老師,家長可多方觀察孩子平日放學後,最常提起的「亮點」,傾聽亮點之於孩子的意義。收假前與孩子一同回顧亮點,鞏固上學的意義感。 資源部署:若發現孩子開學前後出現高程度的心理不適,好比睡眠習慣巨變、緊張不安、暴躁易怒、憂鬱心情、自信心低落及出現自殺想法,務必尋求專業協助。台北衛生局結合台北市醫療院所及心理衛生服務單位,建構校園醫療網絡,讓學校與家長可就近尋求醫療協助,以完善照護孩子的精神與心理健康。

寒假歪斜躺姿 醫師教護脊重點迎開學

寒假歪斜躺姿 醫師教護脊重點迎開學#開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比以往漫長的寒假即將結束,你的孩子們待在家時有以下這些習慣嗎?1.喜歡躺在沙發看電視2.習慣趴在桌上看書寫字3.走路彎腰駝背由於孩子的骨骼仍在發育當中,如果長期姿勢不良,可能就在無形之中慢慢傷了脊椎。扶原中醫診所台中院區王咨翔醫師說明,脊柱主一身陽氣的督脈,因此脊椎的健康是不能忽視的!醫師在治療上,主要會對頸椎、胸椎及腰椎的整脊正骨加上針灸治療來進行改善。【端正脊椎三穴位】1.手部的後谿穴:當手握拳時,位在掌指關節後橫紋的盡頭。可以通暢脊椎氣血,振奮陽氣。2.腰部的命門穴:位在腰部後的中線上,肚臍的正後方按壓凹陷處。能強化督脈與血氣的運行,利腰脊、強健腰膝。3.足部的湧泉穴:位於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能夠強筋健骨。【護脊三要點】1.書包雙肩背、不過重: 書包肩帶一定要揹兩條,才能把背包的重量平均分散在雙肩,而且肩帶要拉緊,讓背包重量盡量靠近背部。另外背包重量盡量不要超過孩子體重的10 - 15%。2.使用3C產品注意姿勢:使用3C產品時應採平視方式,眼睛與螢幕至少保持30公分距離,並多使用手機架或平板電腦架,避免低頭導致肩頸肌肉緊繃。3.多做伸展操活絡筋骨:像是雙手上舉伸直,雙掌貼合的動作,還有雙膝跪地,雙手往前伸直且手掌貼地的動作,都可以放鬆背部、幫助拉長脊椎,改善駝背問題。「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這句千古流傳的媽媽經典語錄,其實就是對保護脊椎最好的註解。趁著開學前不妨多提醒孩子姿勢要端正,鼓勵多運動伸展,才能讓孩子長的挺、長的正!(文章授權提供/扶原中醫)

開學在即 您的孩子準備好上學了嗎?

開學在即 您的孩子準備好上學了嗎?#開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最近幼兒園抽籤結果的公布,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場面每天都在上映,但您家的孩子是否已做好上學的準備了呢?今天陳俊宇職能治療師和大家分享,準備上幼稚園或是國小的孩子家長或是老師應該怎麼協助孩子順利的進入學校學習吧~幼稚園組1. 分離焦慮進入幼兒園,對於爸媽或是老師們最大的頭號公敵就是『十八相送』的分離焦慮,每天爸媽與孩子的『生離死別』場面,我相信是粉絲團的每個老師們都經歷過的,那針對孩子的分離焦慮,我們要怎麼做呢?建立孩子與爸媽的『分離儀式』發展一套固定的「分離」儀式,讓孩子習慣。大陳老師說的分離儀式可以是一個簡單的kiss goodbye。因為這儀式是可以轉移孩子注意力的,且因為每次分離的儀式相同,會讓孩子感到安心。爸媽千萬不要不告而別,這樣孩子反而會加深孩子的分離焦慮。2. 提早適應環境讓孩子提早適應幼兒園環境,可以減少孩子對於新環境的不適應感。爸媽不仿趁假日可以先提早帶孩子到幼兒園適應環境(先去幼兒園玩溜滑梯或是設備),讓孩子對幼兒園先產生好的連結。3. 檢視孩子能力上幼兒園前,爸媽可以檢視孩子是否都有具備以下的能力,才可以讓孩子快樂上學唷!A.建立與他人關係的人際互動B.擁有延遲滿足的能力C.具有與他人合作及輪流等待的能力D.遵守規則E.生活自理4. 與孩子採買上學用品以前大陳老師很期待上學是因為能買很多的東西,所以爸媽可以利用開學前,與孩子一起準備上幼稚園會需要的用品,這邊大陳老師就提供上幼稚園會需要的東西給家長們參考。幼稚園孩子需要的用品為(有些學校會幫孩子準備,建議可以先問學校老師):書包、換洗衣服(1-2套)、薄外套、防滑拖鞋或室內鞋、睡袋、棉被、枕頭、餐具組、水壺、手帕、衛生紙、名牌。國小組1. 打敗起床氣針對小一的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起床氣。因為上小學,孩子開始必須準時到學校進行學習,很多的孩子因為之前在幼兒園或是在家自學時,起床時間較晚或是沒有規律,造成上小學時會有不適應的狀況。建議家長可以在孩子開學前,父母可陪著孩子思考:上小學後每天晚上有多少事情必須完成?讓孩子開始制定時間表,並透過貫徹獎懲規則,達到早睡早起目的。2. 培養生活自理能力上小一了,爸媽其實要開始讓孩子學習自己獨立學習。因此大陳老師要提醒爸媽不要再幫孩子安排好一切,甚至幫孩子背書包。大陳老師演講時常說:『台灣家長都太重視課業學習,忽略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小一的孩子應該從書包、書桌整理到衣著整齊清潔,都是他們必須面對的「生活功課」,所以請爸媽在家就應該把這些練習機會給孩子。3. 可以先練習注音符號請爸媽不要再像大陳老師以前學注音符號一樣,從ㄅ ㄆ ㄇ開始一直唸下去,然後再隨便指一個注音符號問孩子這要怎麼念,這樣真的很無聊又無法增進孩子學習動機與效率。爸媽應該翻開有注音的童書,問問孩子這頁ㄅ有幾個,這樣我想孩子會更有動機學習注音符號唷!4. 適應校園,減少焦慮增添期望請爸媽可以用『正向』的話語,來增進這些小一的『小鮮肉』們更期待國小的生活。爸媽可以用:『哇,國小的操場更大了』、『國小能教到更多的朋友』來形容小學的生活。這些話語可以讓孩子更期待小學的生活,減少害怕、焦慮等情緒。並利用假日帶孩子熟悉校園環境,例如因為國小較多蹲式馬桶,可以先讓孩子了解原來國小的廁所與幼稚園的不一樣,必須要抓好『角度』與『方向』才不會把自己的褲子與地板弄髒。以上是陳俊宇職能治療師給『吾家有女(男)初長成』辛苦爸媽及老師們的小建議,希望我們能一起幫助這些校園『小鮮肉們』快樂學習適應校園生活吧!(文章授權提供/陳俊宇職能治療師)

開學收心操五撇步 不怕開學症候群!

開學收心操五撇步 不怕開學症候群!#開學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長達50多天的暑假即將結束,生活作息已隨性顛倒的孩子們,得開始做好上學的準備!如何回歸正常生活作息?隨著新學期的到來,對於許多孩子而言,似乎是一場不得不面對的挑戰的開始。面對開學症候群又該如何處理呢?提供給各位家長「開學收心操」五撇步! 希望親子一起迎戰開學症候群!開學症候群不是病 只是心理與身理需要調適在學習過程中,孩子或多或少會因為各種因素而有不適應情形;往往以焦慮表現,甚至對上學出現害怕和恐懼。家長們能否適當地讀出他們的心聲?不只大人上班會有Monday Blue,小孩也會因開學而產生開學症候群,嚴重者還會出現拒學情形,也可能伴隨肚子痛、胃痛、失眠、尿床、吸手指、肌肉緊張、煩躁、情緒低落、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生理反應。大人應給予支持陪伴,有必要時,可以適時與老師洽談。大人應試圖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許維堅表示,開學症候群雖然不是嚴重的身心異常,但家長及老師仍須注意,許多小朋友在經過長假以後,生活作息會比學校作息鬆散,新學期剛開始,對於即將面對的環境變化、課業壓力和新的人際關係建立,孩子的身心都承受不小的壓力,因此面臨著即將到來的開學生活,是需要一段調整及適應的時間。「開學收心操」五撇步撇步一:營造開學的氣氛家長可預先提醒小朋友即將開學,找時間分享假期的快樂點滴,以及假期將結束的心情,並給予關心與重視。撇步二:引導孩子檢視作業以及準備開學物品檢視是否有遺漏的作業,家長可陪伴小朋友完成作業,以及一起購買開學必備的文具用品,增加親子互動。撇步三:調整生活作習將作習時間,如起床時間、就寢時間等調整成開學後的生活型態,維持充足睡眠很重要,逐漸恢復規律的生活習慣。撇步四:適當規範3C產品使用時間提醒孩子正確使用3C產品的時間,避免成癮,家長要以身作則與小朋友一同適當使用。撇步五:鼓勵多與同儕互動通常有開學症候群或分離焦慮的孩子,會較為退縮,不願意主動和同學一起玩樂,建議父母可多了解孩子人際互動的狀況,漸進式地讓孩童適應與父母分離,鼓勵孩子和同伴交友,認識新朋友。許維堅主任建議,開學前家長應幫忙孩子收心,調整生活作息,並以身作則,減少子女上網、看電視時間,若孩子表現出不想上學的情緒,要應多傾聽孩子心聲,讓孩子感受父母的關心,協助孩子緩解心理的壓力,並多鼓勵以增加上學動力,如果出現拒學、焦慮、憂鬱、易怒、或其他嚴重情緒行為問題,可考慮至兒童青少年精神科特別門診評估及諮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