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關節疾病,症狀是膝蓋會感到深層的抽痛或割裂痛。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呂紹睿於《自己的膝蓋自己救》一書中,分享「退化性膝關節炎」迷思、盲點以及釐清醫學界的誤解,其實95%的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因並不是「退化」,內側摩擦現象才是關鍵。以下為原書摘文:
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關節疾病,症狀是膝蓋會感到深層的抽痛或割裂痛。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呂紹睿於《自己的膝蓋自己救》一書中,分享「退化性膝關節炎」迷思、盲點以及釐清醫學界的誤解,其實95%的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因並不是「退化」,內側摩擦現象才是關鍵。以下為原書摘文:
天氣一冷,膝蓋關節就卡卡!骨科醫師提醒,秋冬因氣溫降低、影響血液循環,民眾容易感覺關節部位僵硬。若民眾感覺關節部位痠痛、卡卡,甚至有沙沙聲,就要當心是關節液不足警訊,建議諮詢醫師並調整生活習慣,補充葡萄糖胺、龜鹿雙寶等營養,及早加強關節保健,避免症狀加劇。
手部麻刺又無力,小心手肘隧道症候群!33歲陳小姐是一位上班族,工作上常常需要搬運沉重的文件和書籍,這1年多來她開始出現左手前臂痠麻和手指頭無力的症狀,拿在手上的東西常常不小心掉落到地上。診所一開始診斷是頸椎的問題,然而做了5個月的復健依然沒有改善,手掌甚至開始出現肌肉萎縮的現象⋯
隨著年紀增長,肌肉量也飛快的速度流失,此時運動必須要以增強肌力和骨質為第一優先。骨科醫師吳肇基於《大夫訓練Ⅰ》一書中,整理醫學新知以及第一線臨床治療經驗,剖析身體老化、退化的現象,肌少症和骨質疏鬆症的嚴重性,以及肥胖、代謝問題的對抗之道,給予讀者現代主動式健康行動的新方針。以下為原書摘文:
近幾年運動風氣越來越盛行,加上奧運熱潮剛過,不少運動迷也想大展身手,隨之而來的運動傷害也越來越多。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運動醫學中心醫師徐振恆提醒,運動不慎除了造成筋骨拉傷、扭傷外,膝蓋半月板破裂也成為門診常見的疾病之一,若未妥善治療可能無法再恢復到原有運動狀態。
22歲余同學從小有折手指的習慣,前陣子左手的中指及無名指關節莫名腫大,但卻不會痛,也沒有影響活動或其他不適,前往骨科及皮膚科就醫X光檢查確定骨骼,擦藥擦了一段時間仍未好轉。直至台北慈濟醫院皮膚科,抽血檢查排除關節炎或免疫疾病的可能後,根據患部特徵,診斷為極少見的「指部厚皮症」,施以局部類固醇注射治療數月後,關節才明顯消腫。
椎間盤突出痛到不行,內視鏡減壓手術能改善!55歲江先生在一次意外中背部受傷,經歷嚴重背痛2個月,並且因為坐骨神經痛及麻木無法跨步走。當時患者接受了核磁共振檢查,發現五腰椎第一薦椎「椎間盤突出」經醫生建議手術,但因為工作無法長期請假及擔心家計無法負擔,進而接受復健及藥物的保守治療,在幾個月內疼痛的確慢慢減緩,卻未曾消失。
隨著年紀增加,骨密度與骨骼會隨之下降,進而引發骨質疏鬆。要如何檢測自己有骨質疏鬆症呢?成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暨病房主任戴大為於《骨質疏鬆&肌少症照護全書》一書中,分享骨科保健知識,包括居家骨質疏鬆自我檢測法、常見的骨質疏鬆治療藥物。此書今年也獲得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的「戴東原教授科普獎」。以下為原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