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以為心臟病發作會像電影裡一樣捂著胸口倒地,但實際上,心臟病的表現可能非常多樣,包括胸悶、胸痛、壓迫感、呼吸困難,且常常被忽略,延誤就醫時間。究竟心臟病發作有哪些症狀?心臟病發作如何急救呢?本文一次解析心臟病症狀、急救以及預防,幫助民眾守護心臟健康。
許多人以為心臟病發作會像電影裡一樣捂著胸口倒地,但實際上,心臟病的表現可能非常多樣,包括胸悶、胸痛、壓迫感、呼吸困難,且常常被忽略,延誤就醫時間。究竟心臟病發作有哪些症狀?心臟病發作如何急救呢?本文一次解析心臟病症狀、急救以及預防,幫助民眾守護心臟健康。
一名42歲的小吃店老闆娘某天突然肚子不舒服,還一度痛到冒冷汗,原以為是吃壞東西導致腸胃不適並不以為意,沒想到兩、三天後,疼痛不但沒有緩解,還愈來愈痛,最後竟休克昏厥,被送往醫院救治。透過心電圖檢查確診為「心肌梗塞」,且部分心肌已因嚴重壞死而破裂出血,所幸靠著緊急做心導管手術,並裝設葉克膜和左心室輔助幫浦,治療三個多月後才順利出院返家。然而,儘管幸運撿回一條命,也難逃心衰竭的後遺症,必須終身服藥控制。醫師指出,心臟功能一旦嚴重損壞就不可逆,有時病人甚至得換心才能保命,提醒有三高問題或家族病史的民眾,做好這四件事,第一,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第二,定期檢測血壓、血脂與血糖;第三,善用行動裝置監測心律;最後,最重要的是盡快戒菸,遠離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威脅! 圖/響應2025世界心臟日,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在9月29日世界心臟日當天,舉辦園遊會活動,號召大家一起用行動關心自己的心血管健康。 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 中年男性心梗發生率激增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心血管疾病高居全球死亡原因第一名,每年奪走約2,050萬條性命。在台灣,依衛福部113年死因統計顯示,心血管疾病共奪走23,276人生命,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威脅不容忽視。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長林俊立觀察,在心肌梗塞發生率上,女性雖然這些年來有在慢慢減少,但40~60歲年齡區段的男性,反而在最近五、六年來有上升的趨勢,臨床上也不乏40歲身體健康、無三高及慢性病史卻心梗猝死的案例,深究其因不難發現「抽菸」是唯一共同的危險因子。 圖/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長 林俊立 吸菸者心臟病風險多4倍! 戒菸一年危機砍半 吸菸傷心,戒菸救心!許多人都知道吸菸會導致肺癌,卻不知道吸菸會造成心肌梗塞和中風!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暨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李貽恒表示,吸菸者本身發生心臟疾病,包括心肌梗塞、心絞痛的風險,比沒有吸菸者高出2~4倍,但只要戒菸就可以改善血壓跟血管功能。研究顯示,戒菸一年後,心臟病發生的風險就能減少一半,如果持續戒菸近十年的話,發生風險就會回到與無吸菸者一樣。另外,戒菸五年以後,中風機率也會降低至與無吸菸者無異。 圖/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暨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 李貽恒 每週累積運動150分鐘 心血管疾病風險少3成! 除了戒菸以外,規律運動可強化心肺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李貽恒執行長強調,只要規律運動就可以減少30%的心臟血管疾病風險,同時還可以降血壓、改善血糖、減少血脂、增加高密度膽固醇(好的膽固醇)。所謂「規律運動」,指的是每週累積至少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無論快走、游泳、騎單車、健行皆可,不一定要做強度很高的激烈運動,就算只是散步也可以,而且不限每次運動的時間,只要每週累積超過150分鐘即可,最重要的是要能持之以恆,養成固定運動習慣。 圖/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暨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 謝宜璋 善用行動裝置和免費健檢 莫忽視異常警訊! 林俊立董事長提醒,假如走路時經常胸口悶痛、稍微動一下就喘得很厲害,甚至無緣無故痛到冒冷汗,都可能代表心臟功能已經缺氧或受損,千萬不可輕忽!尤其有三高、慢性病、家族病史及抽煙習慣的民眾,都是好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建議每日量測血壓,一旦血壓超過130/80 mmHg,就應盡快就醫接受治療。 隨著智慧型穿戴裝置的普及,許多民眾都會使用智慧型手錶或健康裝置來監測心律異常,李貽恒執行長強調,雖然穿戴裝置本身可以診斷一些心律不整的問題,但準確度沒有醫院的心電圖等正規醫療檢查工具來得高,可視為提醒工具,假如裝置發出警訊,建議完整記錄下來,再去醫院尋求專業醫師診治。特別是高危族群,如果在使用這些健康裝置時有收到類似警訊的話,一定要盡快就醫。 圖/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董事長 呂鴻基 DON'T MISS A BEAT. 為自己與家人的心跳把關! 今年是世界心臟聯盟發起世界心臟日第25周年,心臟基金會在推廣心臟健康上,首次與消防局合作,齊心呼籲全民共同學習CPR急救技能!林俊立董事長強調,心肌梗塞發生後的五分鐘非常關鍵,只要透過CPR+AED搶救,就有超過4成的機率可以把人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但假如都沒有人做CPR的話,被救活機率就只剩下不到2%,即使病人順利存活,也容易因腦部缺氧受損而成為植物人,需要長期照護。提醒民眾,只要有人倒下,摸不到心跳脈搏、且呼叫都沒有反應時,就應立即為對方做CPR,心臟按摩時胸腔壓迫次數必須達到每分鐘一百下以上,且需持續壓至救護車抵達現場接手。台灣救護系統很強,台北市、新北市救護車平均七分鐘就會抵達現場,可以馬上為患者做緊急插管處置。 為了鼓勵民眾救人,台灣法律早已透過《緊急醫療救護法》、《刑法》、《民法》等制度,明確設立「急救免責規定」,即使是沒有救護人員資格的民眾,基於救人目的所進行的急救,無論結果是否成功,都能獲得法律保護,而不會被追究責任。林俊立董事長因此呼籲,今年(2025)世界心臟日的主題為「守護心節奏」(Don’t miss a beat.),這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日常應該實踐的行動,所有人都應拼盡全力搶救每個可能消逝的心跳,臨床上甚至還有許多國中生把家中長輩搶救回來的例子。 圖/今年是世界心臟日第25周年,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首次與消防局合作,齊心呼籲全民共同學習CPR急救技能。 年滿30歲即可免費健檢 揪出潛藏的健康威脅! 李貽恒執行長補充,預防之道需從日常做起,定期檢測血壓、血脂與血糖,及早發現異常;規律運動,強化心肺功能;善用行動裝置監測,提前掌握心律異常徵兆。同時,提升急救意識、熟悉CPR與AED,更能在危急時刻把握黃金救援時間,全面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心跳。 此外,李貽恒執行長提醒,只要年滿三十歲國人,即可接受政府提供的免費健康檢查,包括膽固醇、血壓、血糖檢測,透過免費成人健檢,可幫助民眾了解自身健康狀況,並揪出潛藏患者,加以診治,避免心腦血管疾病釀成悲劇。為了喚起民眾對心臟血管健康的重視並採取實際行動,心臟基金會在9月29日世界心臟日當天,舉辦園遊會活動,號召大家一起用行動關心自己的心血管健康。 圖/左起: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謝宜璋副執行長、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林俊立董事長、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李貽恒執行長 圖/健康園遊會互動攤位結合四大護心守則,邀全民體驗闖關,百名國人響應。
近來,心肌梗塞已成為影響現代人健康的重要問題之一,屢屢出現因為心肌梗塞不幸離世的新聞。心血管疾病的高發病率讓許多人深感焦慮,也因此讓心臟醫學知識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馬偕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任蔡瑞鵬與資深主治醫師顏志軒聯合撰寫《你的心,分秒必爭:心臟科醫師教你的事》 作者以醫者視角呈現搶救現場的抉擇與壓力,亦提供實用的判讀知識與臨床思維,期待縮短醫病之間「理解的距離」,為將專業知識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傳達給讀者,也以豐富的臨床經驗分享給醫療領域同儕,期望建立一致性治療準則,在面對危急情況下,為病人爭取最寶貴的救治黃金時間。 新書發表會於今(29)日在馬偕紀念醫院舉辦,衛生福利部長邱泰源特別到場支持,他表示,心臟疾病已連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列,其中急性冠心症(心肌梗塞)更是來勢洶洶,致死率極高,多年來衛福部持續推動「緊急醫療體系強化計畫」,目的就是要縮短從發病到治療的關鍵時間,可以快速反應正確治療,邱泰源表示,馬偕紀念醫院多年來在此領域的表現足堪醫界典範。 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顏鴻順表示,此書由兩位資深心臟內科醫師,透過100個案例畫龍點睛的關鍵治療決策,兼具實用性與專業性的角度,說明心肌梗塞危急時刻的判斷與治療經驗,對於投入臨床工作者,更是一本學以致用的教材,值得推廣。 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長張文瀚致詞時則提到,身為急診醫師,搶救千鈞一髮的危急時刻,心電圖是很重要的參考依據,如何能快速、準確的判斷,成為搶救生命的重要關鍵,是急診醫師與心臟科團隊的專業展現,也強化了危急現場的敏銳度,讓每一位病人得以在最快速的時間點,接受到最適合的醫治,獲得良好的照顧與預後,重新回歸家庭與生活。 作者群之一的馬偕紀念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任蔡瑞鵬在發表會中分享臨床經驗,他表示,急性心肌梗塞的緊急程度,其實很像「產婦突然破水」,來得又急又快,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心臟的肌肉就在慢慢壞死,等不及檢查、也無法觀望,這種危急程度往往是「醫護人員比家屬還急」,深怕在家屬連絡與考慮的時候,遺憾也隨之而來。 蔡瑞鵬表示,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在「縮短認知差距」,想告訴讀者「有一種病,真的很急,急到必須立刻做處置,才有可能達到最好的效果。」他舉例,發生急性冠心症時,心導管治療是最優先的治療選項,但常見家屬在溝通上延遲,影響治療預後成效。 臨床上最常被問到的就是,要不要裝塗藥支架?蔡瑞鵬表示,根據臨床研究結果,藥物塗層支架發生再狹窄的機率比一般金屬支架小,因此被用來治療許多較為複雜的病灶;此外,為減少血管內血栓的風險,必須同時給予雙重抗血小板治療,一般金屬支架應至少併用一個月,藥物塗層支架如果沒有出血的風險的話,建議最好合併使用一年。 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顏志軒表示,當心臟疾病發生時,無法慢工出細活,一切講求「快狠準」的治療效率,書中他特別收錄一位49歲男性,有高血壓病史但無規則服藥,發生胸痛持續三天且第三天合併呼吸困難,親友緊急送醫後發現竟是主動脈剝離,由急診緊急連絡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進行手術,病人住院三週後順利出院,現於門診追蹤中的個案,籲請民眾提高警覺才能成為救治最前線的重要關鍵。 ★急性冠心症五口訣(HEARTS): H(History) 病史 有無置放過支架、心臟手術、家族史等。 E(ECG change) ECG change 心電圖變化 A(Age) 年齡 男性45歲及女性55歲以上要特別注意。 R(Risk factors) 心血管高風險因子 包括抽菸、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 T(Troponin) 肌鈣蛋白指數 評估心肌損傷程度 S(Symptoms) 症狀 典型胸痛、喘、眩暈及上腹疼痛。
感染皮蛇全身劇痛,小心台灣平均每3人就有1人會罹患帶狀疱疹!藝人賈靜雯親曝,家人曾有「蛇纏腰」經驗,奶奶和母親接連受狀疱疹所苦,一旦免疫力低下就可能發作。國內研究顯示,帶狀疱疹會影響心腦血管健康,醫師指出,帶狀疱疹不只有神經痛後遺症,還可能增加心肌梗塞與中風的風險。
吃得清淡、天天運動就能控制膽固醇?事實上,有些人即使作息規律、生活健康,血脂異常仍難以改善。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心臟內科劉宜學醫師指出,這類患者可能受到遺傳或體質影響,導致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居高不下,即便使用傳統口服藥物也難以達標,讓治療陷入瓶頸。不過,近年出現長效降脂針劑,只需兩週或半年一針,即可有效降低LDL-C,為血脂異常患者帶來全新解方。 血脂控制應以LDL-C為核心指標,治療目標因風險等級而異 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簡稱ASCVD)是造成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的主要原因,ASCVD主要成因之一,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於血管內壁堆積形成斑塊,以及因血管慢性發炎導致狹窄、硬化,當斑塊破裂後形成血栓,進而阻塞血管。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心臟內科劉宜學醫師指出,ASCVD風險族群包含三高患者、具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慢性腎臟病患者、肥胖或缺乏運動者,以及高齡者等,上述風險族群在膽固醇控制上應採取更積極的防治策略,以降低未來重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 臨床上常見的血脂指標包括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其中與ASCVD相關性最高者為LDL-C,亦即「壞膽固醇」。劉宜學醫師指出,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風險因子,LDL-C的治療與控制目標有所不同: 一般低風險族群: LDL-C < 130 mg/dL 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或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LDL-C > 190 mg/dL者:LDL-C < 100 mg/dL 曾發生過心血管事件者,如:心肌梗塞、中風、裝過支架、周邊動脈疾病:LDL-C < 70 mg/dL 多重高風險合併症者(如心血管疾病合併糖尿病、中風合併心肌梗塞等):LDL-C < 55 mg/dL 過往曾有迷思認為膽固醇過低可能導致失智,然根據近期大型前瞻性研究,並無證據顯示低LDL-C與認知功能障礙之間具直接因果關係。相反地,若血脂控制得當,反而有助預防血管性失智症的發生。 飲食與運動可改善,但治療效果有限,高風險者須配合藥物介入 有些人明明看起來作息規律、無不良嗜好,或是身材勻稱,卻有壞膽固醇過高的問題,劉宜學醫師說明,這和自身的基因影響到體內的代謝有關,而LDL-C的生成約75%為體內肝臟自行合成,僅有20%至30%來自飲食攝取。因此即便執行極端的飲食與生活型態調整,其降幅有限,因此膽固醇過高的人,若即便調整生活型態,血脂仍沒有降到標準以下,勢必需要藥物介入。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降血脂藥物以Statin類為首選。如單用Statin效果不佳,常會合併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如Ezetimibe)進行治療。若經病人達到可耐受的最高劑量治療後仍無法達標,或病人因藥物副作用(如肌肉痠痛、橫紋肌溶解、肝功能上升等)導致治療中斷,則可考慮更進階的療法。 血脂控制進入新時代!長效針劑提供「兩週至半年一針」治療方案 當口服藥物效果不彰,或因副作用導致治療中斷,近年臨床上出現針劑型降膽固醇療法,為過去血脂控制不佳的患者帶來新選擇。劉宜學醫師表示,這類新型長效針劑已通過核准,可搭配原有藥物使用,幫助血脂異常的高風險患者更穩定地達到治療目標。與傳統治療方式不同,這類長效針劑可依個人病況選擇「兩週施打一次」,或是「每半年施打一針」的劑型,對於需長期控制血脂的患者來說,無論在用藥便利性或生活安排上,皆是一大突破。 劉宜學醫師分享臨床經驗,「一位38歲男性患者,無不良生活習慣卻突發心肌梗塞,檢查發現LDL-C高達190 mg/dL,在家族病史也發現其父親也曾中風。儘管已使用Statin合併膽固醇吸收抑制劑治療,LDL-C仍難以達標且出現肌肉痠痛副作用,後來改以長效半年一針的針劑輔助治療後,成功將LDL控制在安全範圍內,同時副作用也大幅減少。」 血脂異常是無聲殺手 對抗壞膽固醇是一輩子的課題 血脂異常屬於「無聲殺手」,通常在沒有症狀的情況下默默進行病理變化,直到出現急性心血管事件才被發現已為時已晚。因此,劉宜學醫師呼籲,民眾要定期進行篩檢,如果及早發現、及早控制,心血管事件風險也會大幅降低。他也提醒,如果已經開始用藥控制,應持續使用並定期追蹤,才能夠真正遠離心肌梗塞或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夏天越來越熱,近期氣溫持續飆高,不僅身體容易感到不適,還要注意防範心臟疾病急性發作。日前就有一名70多歲的老先生在公園運動時突然昏倒,家人還以為是天氣熱中暑,緊急送醫急診後,心電圖檢查顯示急性心肌梗塞。醫師提醒,溫度超過攝氏31.5度,發生急性冠心症的風險會增加接近3成,若拖延治療恐有致死風險。
晚上睡覺打呼不只影響他人睡眠問題,更要當心是嚴重健康警訊!醫師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通常無法自行發現,需要他人觀察提醒,進一步到醫院做睡眠檢測才能診斷,是一種常見但容易被忽視的疾病,若未及時治療,恐引發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甚至失智與惡性腫瘤等一系列健康風險。
糖尿病患者一生中約有四分之一的比率會出現足部潰瘍,而高達20%的糖尿病病人是因為足部問題而住院。醫師提醒,足部潰瘍會導致糖尿病病患住院率增加、生活品質下降、治療費用增加,且糖尿病足潰瘍級數越高,截肢風險越高,日常生活中應掌握5招降低糖尿病足潰瘍風險,避免陷入失能死亡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