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

如何預防心肌梗塞?用藥、保養重點一次看,醫圖解說明

如何預防心肌梗塞?用藥、保養重點一次看,醫圖解說明#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我最近都覺得胃不太舒服。」50多歲的廖先生說,因為幾個月前在工作中突然感到胸痛,緊急送急診發現是心肌梗塞,於是立刻做心導管擴張狹窄的冠狀動脈並置放支架,出院後持續在門診追蹤治療。「排便是什麼顏色?」醫師警覺地問。「前幾天排便好像有點黑。」廖先生說。發生心肌梗塞後,患者必須接受1年的標準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治療,也就是合併使用2種藥理機轉不同的抗血小板藥物,以達到降低血栓形成的機會。長庚醫院心臟內科醫師何建德表示,其中一項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阿斯匹靈,比較容易造成腸胃道潰瘍,比較輕度是讓患者感到腹痛、腸胃道不適,比較嚴重就可能出現腸胃道出血而解出黑便。「形成血栓與出血的風險就像是天平的兩端,」何建德說,「治療期間必須定期追蹤,若有出血或腸胃不適等不良反應,便要適時調整藥物。」心肌梗塞後,使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治療1年,有助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的機率 ,何建德提醒,若感到不適,應盡快回診與醫師討論,切勿擅自停藥造成心肌梗塞復發。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要當心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很多,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包括年紀、男性、家族史等,相對而言,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抽菸、缺乏運動等則屬於可以調控之危險因子。何建德指出,如果沒有積極控制危險因子,身體各處的血管便容易產生動脈粥狀硬化,而漸漸狹窄,甚至阻塞。過多的膽固醇可能堆積在血管壁,引起發炎反應,形成血管斑塊,使動脈管徑變窄,何建德解釋,當血管斑塊破裂時,血小板會活化並聚集在破損的地方、形成血栓,逐漸擴大的血栓可能阻斷血流,當血栓阻斷心臟的冠狀動脈即造成心肌梗塞、阻斷腦部血管則會造成腦中風。缺氧的心肌細胞、腦細胞可能在短時間內壞死,而導致嚴重的後遺症,甚至危及性命。「動脈粥狀硬化初期通常沒有症狀,所以很容易被輕忽。很多患者的第1個症狀發生之時就是心肌梗塞或是腦中風!」何建德強調,「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皆會使動脈粥狀硬化變得更嚴重,雖然沒有明顯症狀,也必須主動檢查、積極治療,才能預防心血管疾病。」搶救心臟,同時預防再復發!當冠狀動脈阻塞,心肌梗塞發作時,患者會感到胸痛、胸悶、頭暈、喘不過氣,胸口好像被重物壓住,胸痛可能往下巴、手臂延伸。出現症狀時,務必在第一時間就醫,分秒必爭!確定是心肌梗塞後,首先要嘗試恢復冠狀動脈之血液循環,何建德說,醫師會評估患者的狀況,使用心導管進行氣球擴張與支架置放,或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越快恢復血流,才有機會減少心肌壞死。暢通血管恢復血流之後,危機尚未解除,因為冠狀血管可能再次阻塞,所以需要接續使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預防血栓形成。急性冠心症與冠狀動脈血栓有相當程度關聯,抗血栓藥物的使用為標準治療之建議,何建德表示,架設心臟支架的患者應於術後持續6個月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急性冠心病患者則應持續至少1年,有助降低再次發生心血管病的機會。當患者轉換為單一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後,若在服用阿斯匹靈一段時間後出現胃潰瘍、出血、解黑便等問題,請與醫師討論,可調整為較無腸胃道副作用的藥物,千萬不要擅自停藥。除了再次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很高之外,心肌梗塞常會導致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等致命併發症,患者一定要遵照醫師指示,規則服藥。心血管疾病日常保養重點膽固醇是形成動脈粥狀硬化的重要因子,大家要透過飲食控制、按時服藥將膽固醇控制達標,何建德說,低密度膽固醇(所謂的壞膽固醇)的控制標準會依照每個人的狀況來調整,一般民眾的壞膽固醇應該控制在130 mg/dL以下;具有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建議控制在100 mg/gL以下;若有心血管疾病更要控制到70 mg/dL,甚至55 mg/dL以下。「很多人在治療一段時間,膽固醇達標後,就會想要停藥,」何建德說,「停藥並非不行,但是高血脂就像糖尿病,並不是單純由飲食減少攝取即能保證達到良好控制,遺傳或所謂體質的影響絕不容忽視。因此,不管是使用藥物或非藥物治療,目的都是把血脂控制在正常範圍內。所以無論是生活方式調整、飲食控制、還是藥物治療,都建議在血脂達到理想控制之下仍繼續維持。」日常生活中,請把血壓、血糖、血脂控制達標,飲食方面要營養均衡、避免高脂飲食、鹽分攝取要適量,何建德鼓勵,維持規律運動、充足睡眠,也要戒菸、戒酒,盡量減少危險因子,才能避免心血管疾病惡化。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避免猝死!醫:裝心臟節律器前,你該知道的5大關鍵

避免猝死!醫:裝心臟節律器前,你該知道的5大關鍵#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我的心跳好像有點慢,而且常頭暈,會不會怎樣?」看診的時候,偶爾會有患者這樣問。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廖英傑指出,心搏過慢時,可能因腦部得不到足夠的血流而有頭暈、疲倦、無力等症狀,甚至恐造成昏倒或猝死。即使沒有症狀,視不同病因也可能需要接受積極治療。一般來說,口服藥物療效有限,裝置心臟節律器是有效且安全的治療方式。在進行心臟節律器手術前,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特別要注意的關鍵5大疑問。 Q1:心搏過慢一定要植入心臟節律器嗎?能不能吃藥就好?廖英傑表示,心搏過慢的原因大致可分兩種,第一種是「病竇症候群(sick sinus syndrome)」,第二種則是因為房室結的傳導功能發生中斷(AV block)。除老化退化為主要原因外,其他如電解質或酸鹼值不平衡、藥物、心肌病變與急性心肌梗塞也有可能導致,儘管心搏過緩主要發生在老年人,然而年輕族群也有機會發生。 心搏過慢可能會導致頭暈、無力等症狀,更嚴重恐導致昏倒及猝死。廖英傑提醒,雖然有口服用藥可以短期改善這些症狀,但考量安全性及長期穩定控制,植入心臟節律器是較好也較安全的治療選擇。是否裝置節律器以症狀為主要考量,然而在已知將來會有不良預後的疾病,即使目前沒有症狀也應該及早裝置節律器。 Q2:正常的心跳會隨著人的動作與心情而變化,裝了心臟節律器之後,心跳是不是就會變得固定,不能再自由運動? 廖英傑解釋,正常心跳會隨著身體活動、心情起伏而有所變化,以滿足生理需求。傳統心臟節律器是以固定的速度運作,維持病患最低的生理需求。然而現今大部分節律器已經可以做到感受身體的活動,適時調整心跳速度,提供病患活動時較快的心跳功能。 隨著新型技術的導入,能即時偵測心肌電阻變化的「智能速率心臟節律器」,可以在靜止的情況下感受心臟收縮力的變化,即時調整心跳,滿足病患靜止時對較高心律的需求(如緊張焦慮時),讓心跳變化與正常人更相似。 Q3:植入式心臟節律器的功能如果出現異常要如何知道?廖英傑解釋,以往植入心臟節律器後,約每3~6個月會請病人回診,檢查心臟節律器的狀況,並取得患者的心跳紀錄。若在這段期間心臟節律器發生狀況或功能異常時,患者無法即時獲得到警示。新型的心臟節律器則可提供「居家監測功能」,可每天將病人的數據資料上傳,若有異常發生,醫療團隊便會收到通知,聯絡患者提前回診檢查。 與過往可能要等上3~6個月,甚至是感到不舒服時才能被發現相較,採用具有居家監測功能的新型心臟節律器就可能在數天內獲得相關警示,醫師更能掌握心臟節律器的狀況,也讓患者更加安心。 Q4:安裝心臟調節器後,生活上有沒有什麼限制?傳統心臟節律器無法進行核磁共振檢查,但新型心臟節律器是可接受核磁共振檢查的,僅需事前更改設定,待檢查完畢後,再調回原來的模式即可。由於心臟節律器是永久性植入的裝置,所以建議在植入前,設想較長遠的規劃,確保將來接受核磁共振檢查的可能性。 廖英傑提醒,日常照護上請避開高壓電塔、發電機等電磁場較強的地點,若攜帶手機,也請不要放在胸前口袋;另外應避免電流會通過身體的治療或裝置。至於電視、電腦、收音機、音響、吹風機、電動刮鬍刀等家用電器,則不會影響心臟節律器的運作。 Q5:心臟調節器的電池會不會很快耗盡?需要手術更換嗎?廖英傑說,心臟節律器電池壽命長短,會因為每個人對心臟節律器依賴程度高低而有所差異。當心搏過緩出現得愈密集時,電量就損耗得愈快;當電池耗盡時,醫師便會安排手術更換心臟節律器。 傳統心臟節律器電池的平均壽命,大約為8年左右,根據病患不同的狀況,電池的壽命從5、6年到10幾年都有,現在新的心臟節律器,一般來說使用年限通常比傳統來的久,除了可降低再次手術時的感染風險外,亦可有效提升生活品質。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怕染疫不敢回診又擅自停藥 心肌梗塞連環爆

怕染疫不敢回診又擅自停藥 心肌梗塞連環爆#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三級警戒解除前,許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因擔心染疫不願回診,出現服藥空窗期,如今同家醫院一周內竟有五名民眾因心肌梗塞被送至急診室急救,比過往一般夏天狀況多了許多。經病史詢問後發現,不少是因不敢來醫院,自行停用心血管疾病用藥所造成,醫師強調,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可擅自停藥,尤其已經放置心臟冠狀動脈支架的患者更須小心,避免心肌梗塞突然報到。 停用心臟衰竭藥物恐呼吸衰竭 停用降血壓藥恐致腦出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檢查室主任潘泓智表示,受新冠疫情影響,原本追蹤治療良好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因擔心染疫風險而不敢回診,連帶中斷服用藥物。沒想到近期一周內竟出現多名患者,因停用抗血小板藥物,造成心臟冠狀動脈支架內急性血栓,所幸經緊急進行心導管手術後,才撿回一命。 潘泓智指出,心臟疾病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確診後除了必須配合調整生活型態,更應該接受長期藥物治療。若自行停藥,很有可能產生高死亡風險的心血管急症,就算救回一命也會留下後遺症,影響日常生活功能。例如擅自停抗血小板藥物,可能併發急性心肌梗塞;停心臟衰竭藥物,有肺積水呼吸衰竭的風險;停降血壓藥,嚴重的患者甚至有腦出血或主動脈剝離的可能。 此外,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民眾如果有心臟疾病常見症狀,如胸悶、氣喘、心悸、下肢水腫等,很有可能因為疾病初期症狀不嚴重,不願意至醫院診治。拖了幾個月後,直到症狀無法再忍受才來就醫,但這種狀況往往一到醫院就十分嚴重危險,錯失治療黃金期。善用視訊門診 兼顧防疫及健康雖然新冠肺炎影響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對於年長者、三高慢性病患者也有相當程度的威脅。為了避免染疫,減少出入人潮眾多的公共場合是絕對有必要的。但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擅自停藥往往會造成不可忽視的生命風險,所以要減藥甚至停藥,都一定要先跟醫師討論。潘泓智提醒,善用醫院的視訊門診或電話門診,也不失為一個兼顧防疫及心血管健康的好方法。

突然喘不過氣別輕忽?7症狀小心肺動脈高壓

突然喘不過氣別輕忽?7症狀小心肺動脈高壓#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忙於工作及家庭的年輕病患,自覺健康的他某天突然開始喘不過氣,起初他不以為意,直到病況反覆發作,未見好轉才就醫診,卻直接在急診被診斷出肺動脈高壓併發右心衰竭,甚至休克。經緊急使用葉克膜、呼吸器、強心劑的治療下才從鬼門關搶救回來。醫師表示,患者在特殊肺動脈高壓藥物及呼吸治療下,成功降低肺壓,改善心臟功能,並順利移除呼吸器和葉克膜,平安出院。延誤就醫 一年存活率不到7成亞東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邱昱偉指出,肺動脈高壓如同高血壓會引起許多如中風、心肌梗塞、腎衰竭等重大疾病,也會引起肺部及心臟衰竭等病變,若病患沒有及時治療,一年存活率僅不到七成。根據美國國衛院統計,肺動脈高壓病人從症狀出現到確診,平均需要兩年的時間,而大多數患者都是在相對嚴重的狀態下才被確診,因此治療效果較差。肺動脈高壓的早期表現並不明顯,症狀與許多心肺疾病類似,發生原因也很多元,因此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找出病因。最常見的初期症狀包括:喘不過氣或呼吸困難、疲倦、下肢水腫、不明原因咳嗽、姿勢變化時頭暈甚至昏厥、運動後休息時嘴唇或手指發黑發紫。然而,以上大多症狀並不是只會出現在肺動脈高壓的患者,許多心肺及代謝系統異常的患者也會產生這些症狀,因此需要及早就醫,讓臨床醫師做初步判斷,再藉由心臟超音波、肺功能、運動心肺功能、電腦斷層、右心導管等進一步確認診斷。邱昱偉表示,目前大致可將肺高壓的成因分為五大類,分別為肺動脈高壓、心臟疾病造成的肺靜脈高壓、呼吸系統疾病/缺氧相關性肺高壓、慢性血栓性肺高壓及其他不明原因導致的肺高壓。本來就有其他疾病,如風濕免疫疾病、先天性心臟病、愛滋病、肝門脈高壓或家族內有肺動脈高壓病史的患者,發生肺動脈高壓的機會比一般人高,更應對症狀提高警覺。過去如同癌症被視為絕症 今能以藥物控制肺動脈高壓曾是令醫師束手無策的絕症,直到近20年才開始有較多藥物問世,改善病症。雖然治療肺動脈高壓的藥費昂貴,但大多都有納入健保給付,大大減輕了民眾的負擔,也增加台灣病人的存活率。肺動脈高壓如同過去癌症及愛滋病被視為絕症,現在卻是如慢性病般,能以藥物長期控制。邱昱偉呼籲,民眾若出現呼吸困難、疲倦、下肢水腫等症狀要及早就醫,只要能早期診斷加上有效的治療,肺動脈高壓就不會是絕症,希望病患能維持正常生活、延續生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