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

避免猝死!醫:裝心臟節律器前,你該知道的5大關鍵

避免猝死!醫:裝心臟節律器前,你該知道的5大關鍵#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我的心跳好像有點慢,而且常頭暈,會不會怎樣?」看診的時候,偶爾會有患者這樣問。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廖英傑指出,心搏過慢時,可能因腦部得不到足夠的血流而有頭暈、疲倦、無力等症狀,甚至恐造成昏倒或猝死。即使沒有症狀,視不同病因也可能需要接受積極治療。一般來說,口服藥物療效有限,裝置心臟節律器是有效且安全的治療方式。在進行心臟節律器手術前,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特別要注意的關鍵5大疑問。 Q1:心搏過慢一定要植入心臟節律器嗎?能不能吃藥就好?廖英傑表示,心搏過慢的原因大致可分兩種,第一種是「病竇症候群(sick sinus syndrome)」,第二種則是因為房室結的傳導功能發生中斷(AV block)。除老化退化為主要原因外,其他如電解質或酸鹼值不平衡、藥物、心肌病變與急性心肌梗塞也有可能導致,儘管心搏過緩主要發生在老年人,然而年輕族群也有機會發生。 心搏過慢可能會導致頭暈、無力等症狀,更嚴重恐導致昏倒及猝死。廖英傑提醒,雖然有口服用藥可以短期改善這些症狀,但考量安全性及長期穩定控制,植入心臟節律器是較好也較安全的治療選擇。是否裝置節律器以症狀為主要考量,然而在已知將來會有不良預後的疾病,即使目前沒有症狀也應該及早裝置節律器。 Q2:正常的心跳會隨著人的動作與心情而變化,裝了心臟節律器之後,心跳是不是就會變得固定,不能再自由運動? 廖英傑解釋,正常心跳會隨著身體活動、心情起伏而有所變化,以滿足生理需求。傳統心臟節律器是以固定的速度運作,維持病患最低的生理需求。然而現今大部分節律器已經可以做到感受身體的活動,適時調整心跳速度,提供病患活動時較快的心跳功能。 隨著新型技術的導入,能即時偵測心肌電阻變化的「智能速率心臟節律器」,可以在靜止的情況下感受心臟收縮力的變化,即時調整心跳,滿足病患靜止時對較高心律的需求(如緊張焦慮時),讓心跳變化與正常人更相似。 Q3:植入式心臟節律器的功能如果出現異常要如何知道?廖英傑解釋,以往植入心臟節律器後,約每3~6個月會請病人回診,檢查心臟節律器的狀況,並取得患者的心跳紀錄。若在這段期間心臟節律器發生狀況或功能異常時,患者無法即時獲得到警示。新型的心臟節律器則可提供「居家監測功能」,可每天將病人的數據資料上傳,若有異常發生,醫療團隊便會收到通知,聯絡患者提前回診檢查。 與過往可能要等上3~6個月,甚至是感到不舒服時才能被發現相較,採用具有居家監測功能的新型心臟節律器就可能在數天內獲得相關警示,醫師更能掌握心臟節律器的狀況,也讓患者更加安心。 Q4:安裝心臟調節器後,生活上有沒有什麼限制?傳統心臟節律器無法進行核磁共振檢查,但新型心臟節律器是可接受核磁共振檢查的,僅需事前更改設定,待檢查完畢後,再調回原來的模式即可。由於心臟節律器是永久性植入的裝置,所以建議在植入前,設想較長遠的規劃,確保將來接受核磁共振檢查的可能性。 廖英傑提醒,日常照護上請避開高壓電塔、發電機等電磁場較強的地點,若攜帶手機,也請不要放在胸前口袋;另外應避免電流會通過身體的治療或裝置。至於電視、電腦、收音機、音響、吹風機、電動刮鬍刀等家用電器,則不會影響心臟節律器的運作。 Q5:心臟調節器的電池會不會很快耗盡?需要手術更換嗎?廖英傑說,心臟節律器電池壽命長短,會因為每個人對心臟節律器依賴程度高低而有所差異。當心搏過緩出現得愈密集時,電量就損耗得愈快;當電池耗盡時,醫師便會安排手術更換心臟節律器。 傳統心臟節律器電池的平均壽命,大約為8年左右,根據病患不同的狀況,電池的壽命從5、6年到10幾年都有,現在新的心臟節律器,一般來說使用年限通常比傳統來的久,除了可降低再次手術時的感染風險外,亦可有效提升生活品質。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怕染疫不敢回診又擅自停藥 心肌梗塞連環爆

怕染疫不敢回診又擅自停藥 心肌梗塞連環爆#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三級警戒解除前,許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因擔心染疫不願回診,出現服藥空窗期,如今同家醫院一周內竟有五名民眾因心肌梗塞被送至急診室急救,比過往一般夏天狀況多了許多。經病史詢問後發現,不少是因不敢來醫院,自行停用心血管疾病用藥所造成,醫師強調,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可擅自停藥,尤其已經放置心臟冠狀動脈支架的患者更須小心,避免心肌梗塞突然報到。 停用心臟衰竭藥物恐呼吸衰竭 停用降血壓藥恐致腦出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檢查室主任潘泓智表示,受新冠疫情影響,原本追蹤治療良好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因擔心染疫風險而不敢回診,連帶中斷服用藥物。沒想到近期一周內竟出現多名患者,因停用抗血小板藥物,造成心臟冠狀動脈支架內急性血栓,所幸經緊急進行心導管手術後,才撿回一命。 潘泓智指出,心臟疾病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確診後除了必須配合調整生活型態,更應該接受長期藥物治療。若自行停藥,很有可能產生高死亡風險的心血管急症,就算救回一命也會留下後遺症,影響日常生活功能。例如擅自停抗血小板藥物,可能併發急性心肌梗塞;停心臟衰竭藥物,有肺積水呼吸衰竭的風險;停降血壓藥,嚴重的患者甚至有腦出血或主動脈剝離的可能。 此外,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民眾如果有心臟疾病常見症狀,如胸悶、氣喘、心悸、下肢水腫等,很有可能因為疾病初期症狀不嚴重,不願意至醫院診治。拖了幾個月後,直到症狀無法再忍受才來就醫,但這種狀況往往一到醫院就十分嚴重危險,錯失治療黃金期。善用視訊門診 兼顧防疫及健康雖然新冠肺炎影響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對於年長者、三高慢性病患者也有相當程度的威脅。為了避免染疫,減少出入人潮眾多的公共場合是絕對有必要的。但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擅自停藥往往會造成不可忽視的生命風險,所以要減藥甚至停藥,都一定要先跟醫師討論。潘泓智提醒,善用醫院的視訊門診或電話門診,也不失為一個兼顧防疫及心血管健康的好方法。

突然喘不過氣別輕忽?7症狀小心肺動脈高壓

突然喘不過氣別輕忽?7症狀小心肺動脈高壓#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忙於工作及家庭的年輕病患,自覺健康的他某天突然開始喘不過氣,起初他不以為意,直到病況反覆發作,未見好轉才就醫診,卻直接在急診被診斷出肺動脈高壓併發右心衰竭,甚至休克。經緊急使用葉克膜、呼吸器、強心劑的治療下才從鬼門關搶救回來。醫師表示,患者在特殊肺動脈高壓藥物及呼吸治療下,成功降低肺壓,改善心臟功能,並順利移除呼吸器和葉克膜,平安出院。延誤就醫 一年存活率不到7成亞東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邱昱偉指出,肺動脈高壓如同高血壓會引起許多如中風、心肌梗塞、腎衰竭等重大疾病,也會引起肺部及心臟衰竭等病變,若病患沒有及時治療,一年存活率僅不到七成。根據美國國衛院統計,肺動脈高壓病人從症狀出現到確診,平均需要兩年的時間,而大多數患者都是在相對嚴重的狀態下才被確診,因此治療效果較差。肺動脈高壓的早期表現並不明顯,症狀與許多心肺疾病類似,發生原因也很多元,因此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找出病因。最常見的初期症狀包括:喘不過氣或呼吸困難、疲倦、下肢水腫、不明原因咳嗽、姿勢變化時頭暈甚至昏厥、運動後休息時嘴唇或手指發黑發紫。然而,以上大多症狀並不是只會出現在肺動脈高壓的患者,許多心肺及代謝系統異常的患者也會產生這些症狀,因此需要及早就醫,讓臨床醫師做初步判斷,再藉由心臟超音波、肺功能、運動心肺功能、電腦斷層、右心導管等進一步確認診斷。邱昱偉表示,目前大致可將肺高壓的成因分為五大類,分別為肺動脈高壓、心臟疾病造成的肺靜脈高壓、呼吸系統疾病/缺氧相關性肺高壓、慢性血栓性肺高壓及其他不明原因導致的肺高壓。本來就有其他疾病,如風濕免疫疾病、先天性心臟病、愛滋病、肝門脈高壓或家族內有肺動脈高壓病史的患者,發生肺動脈高壓的機會比一般人高,更應對症狀提高警覺。過去如同癌症被視為絕症 今能以藥物控制肺動脈高壓曾是令醫師束手無策的絕症,直到近20年才開始有較多藥物問世,改善病症。雖然治療肺動脈高壓的藥費昂貴,但大多都有納入健保給付,大大減輕了民眾的負擔,也增加台灣病人的存活率。肺動脈高壓如同過去癌症及愛滋病被視為絕症,現在卻是如慢性病般,能以藥物長期控制。邱昱偉呼籲,民眾若出現呼吸困難、疲倦、下肢水腫等症狀要及早就醫,只要能早期診斷加上有效的治療,肺動脈高壓就不會是絕症,希望病患能維持正常生活、延續生命。

不只中暑 室內外溫差逾8.5℃也可能心肌梗塞

不只中暑 室內外溫差逾8.5℃也可能心肌梗塞#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70歲老先生中午在公園運動時突然昏倒,緊急送醫檢查為急性心肌梗塞,醫療團隊立即進行心導管手術,打通阻塞的心臟血管並置放支架,兩周後,老先生順利地出院。「人家說心肌梗塞都是天氣冷、寒流時才會發作,怎麼我老伴會在夏天發生呢?我還以為是天氣熱中暑昏倒。」老先生的妻子不解地問。高溫導致血液黏稠、膽固醇上升,增加血栓形成機會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蘇彥伯表示,心肌梗塞或急性冠心症,隨著供應心臟養分的冠狀動脈因年齡、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等因素逐漸退化,產生斑塊堆積在血管內皮中造成阻塞,進而造成心肌缺氧和胸悶、胸痛等症狀。日積月累的斑塊若造成冠狀動脈血流的急性阻斷,甚至可能造成休克或猝死。一般而言,冬季氣溫度驟降,容易造成血管收縮甚至痙攣,這時原本狹窄的血管會變得更嚴重,而引發急性症狀,這也是為什麼大眾普遍覺得心肌梗塞好發在冬天。其實夏季氣溫超過30℃時,發生急性冠心症的風險也會漸漸升高,當溫度超過31.5℃,風險會增加近3成;每上升1℃,整體的死亡風險會增加3%,若患者伴隨有糖尿病,更會增加冠心病死亡的風險。為什麼高溫會造成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學理上來說,溫度上升會導致血液黏滯性增加、膽固醇上升、血管內皮受損,進而增加血栓形成機會。高溫造成的體液減少更會加重上述現象,過度的脫水在某些患者身上甚至會發生低血容休克,或是因電解質不平衡而發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高溫,許多研究也發現,處在忽冷忽熱過高的溫差(大於8.5℃),或是缺乏空調而持續悶熱的室內環境下,一樣會增加急性冠心症發生的風險。台灣的氣候不時有破紀錄的高溫或日夜溫差變化劇烈情形,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可不慎!三高、抽菸、糖尿病及洗腎患者,屬於高風險族群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是胸悶、胸痛,疼痛可以連到肩膀、後背或頸部,同時伴隨頭冒冷汗、喘不過氣等,嚴重時會造成低血壓休克、甚至心律不整或心臟停止而昏厥或猝死。有抽菸習慣、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腎功能不全或洗腎患者、高齡等都屬於高風險的族群。預防方法為高溫警訊時避免從事劇烈戶外活動,外出時做好遮陽,避免陽光直曬,同時補充足夠水分避免脫水。室內環境保持涼爽通風,空調溫度設定在26~27℃,不但省電,還可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反而造成不適,甚至增加急性冠心症的機會。

居家抗疫膽固醇失控 醫教你「3招」避心肌梗塞

居家抗疫膽固醇失控 醫教你「3招」避心肌梗塞#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正值壯年的黃先生雖然才四十多歲,不過在幾年前便已體驗過心肌梗塞的慘痛經驗。出院之後,黃先生開始注重自己的健康,很積極與醫師配合控制高血脂的狀況。「檢查發現他屬於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的患者,膽固醇非常高,很難降下來。」馬偕醫院心臟內科林肇鋒醫師表示,「我們希望他可以把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70 mg/dL以下,所以除了口服藥物以外,也合併使用降血脂針劑,病情控制得很穩定。」但是因為疫情的關係,長時間在家上班,缺少運動,又經常叫外送,食物偏鹹、偏油,追劇的時候還會吃零食,黃先生的體重便逐漸上升。此外,生活作息改變之後,較容易忘記吃藥、忘記打針,而讓低密度膽固醇開始飆升。「回診抽血時發現狀況變差,我們就會進一步了解原因。」林肇鋒說,「這類患者只要飲食、運動、藥物稍有鬆懈,膽固醇就容易波動,所以一定要按時回診,持續追蹤。」膽固醇過高,種類要搞懂抽血檢查膽固醇時,務必先了解膽固醇的種類。膽固醇可分成高密度膽固醇(HDL-C,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與低密度膽固醇(LDL-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低密度膽固醇容易黏附在血管壁上,逐漸堆積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將導致血管狹窄、甚至阻塞,所以低密度膽固醇被稱為「壞膽固醇」。林肇鋒醫師解釋,高密度膽固醇對身體非常重要,它可以把血液裡面過多的膽固醇運送到細胞裡,讓膽固醇不會長時間停留在血液裡,便不會沉積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斑塊,因此高密度膽固醇被稱為「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將對身體造成全面性影響,全身上下所有的血管都會受到波及,漸漸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林肇鋒指出,大腦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腦中風,心臟的冠狀動脈狹窄將導致心絞痛或心肌梗塞,腎臟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腎臟病變,下肢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血液循環不足,而出現下肢冰冷、疼痛、間歇性跛行等症狀。「雖然膽固醇過高所衍生的併發症非常多,但是當血脂超標時,患者並不會有任何感覺,而容易輕忽、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林肇鋒醫師說,「我們必須抽血檢驗才有辦法知道血脂的狀況,臨床上會遇到患者因為胸悶、胸痛就醫,進一步檢查才驚覺是膽固醇過高導致冠狀動脈狹窄。醫師會希望患者可以在出現併發症前就發現血脂超標,並積極控制,才能避免血管病變、產生疾病。」積極控制高血脂,才能避免併發症高血脂的危險因子包括遺傳、抽菸、過重與肥胖、不當飲食、缺乏運動等,想要控制高血脂,必須要多管齊下。發現膽固醇過高時,一開始會採用非藥物治療,包括飲食控制、適量運動、戒菸等,林肇鋒說,「是否需要搭配藥物進行治療,一方面看血脂肪有多高,二方面要看看是否存在一些相關風險或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根據2017台灣高風險患者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低密度膽固醇的治療目標會依照風險不同來調整,具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之成年人應小於100 mg/dL、孩童應小於135 mg/dL,若有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或曾經腦中風應小於100 mg/dL,若有冠狀動脈疾病應小於70 mg/dL,若有急性冠心症候群合併糖尿病應小於55 mg/dL。「高血脂藥物治療除了口服藥物,也有針劑藥物,如果使用口服藥物治療後,血脂仍然顯著異常的話,就會考慮合併使用針劑治療來控制膽固醇。」林肇鋒說,「目前的針劑設計得很方便,經過醫護人員的指導後,患者可以自己在家執行皮下注射,每2~4周注射一次。」膽固醇沒能控制達標的患者,可以和醫師詳細討論,調整藥物。口服降膽固醇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肌肉痠痛、肝指數上升,林肇鋒分析,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報告,這些副作用的機率低,即使出現症狀,也不會太嚴重,通常在停藥或者是減輕劑量之後,就可以改善。針劑降膽固醇藥物是注射在皮下,常見的副作用是注射部位出現疼痛或紅腫。根據統計,副作用發生的機率也不高,「如果患者有反映這些狀況,我們都會進一步了解,看看是否有操作不當的地方,至於注射部位的選擇,會建議於不同部位輪流施打。經過適當的衛教與調整後,大多可以改善。」關心疫情也要當心膽固醇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的工作方式、生活型態都受到影響,宅在家的時間變多了,飲食、運動、藥物可不能鬆懈,以免血脂飆升。如果叫外送,記得挑選較健康的食材與烹調方式,林肇鋒提醒,若是訂購蔬菜箱回家自己做料理,要控制油、鹽、減少調味料。煮菜時可使用大豆油、橄欖油,避免使用豬油、人造奶油。攝取含有膳食纖維的食物,例如燕麥、蒟蒻,有助降低壞膽固醇。追劇嘴饞時,可以用含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杏仁、核桃來取代高脂、高糖、高鹽的零食。維持規律運動的習慣,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成人每周至少150分鐘中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外加上兩日中至高強度肌肉訓練運動,可以依照個人的身體狀況調整,以漸進方式逐步增加運動量。膽固醇過高時,患者並沒有感覺,但日積月累下來會衍生許多併發症,林肇鋒醫師叮嚀,請務必按時服藥或搭配針劑,積極控制讓血脂達標。(文章授權提供/ 照護線上)

胸痛是不是心肌梗塞?3招分辨急救關鍵

胸痛是不是心肌梗塞?3招分辨急救關鍵#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4歲李小姐近兩個月來總覺得胸口悶,嚴重時甚至呼吸困難,痛的感覺傳到背部,上網一查,自己的症狀竟和心肌梗塞好像!緊急就醫檢查後,排除心臟問題,原來是工作壓力導致睡眠品質不佳,長期下來,出現自律神經失調,而引起胸痛。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 也會引發胸痛心臟內科醫師吳寶榮表示,網路上有些似是而非的訊息,易讓民眾產生誤解。李小姐不是三高患者,也沒抽菸或身材肥胖,其胸痛常在休息時發生,並持續超過半小時甚至1小時。經心電圖及胸部X光檢查後,排除心臟問題,是工作壓力衍生胸痛問題。 有民眾看了網路資料,心有疑慮而主動就醫,也有民眾隱忍胸痛,險些來不及就醫。吳寶榮就曾遇過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65歲婦人,在一般診所接受規則治療,近一周出現呼吸困難,夜晚平躺睡覺會有咳嗽及胸口緊緊的感覺,丈夫直覺情況不單純,立即陪同婦人到心臟內科門診就醫。 經心電圖及胸部X光檢查後,確診為心肌梗塞併發心衰竭及肺水腫,立刻轉診至具有心導管設備的醫院,接受心導管手術及冠狀動脈塗藥支架置放術,已平安出院,目前接受門診追蹤及藥物控制。 同樣是胸口悶痛 結果大不同吳寶榮指出,兩個胸痛案例常見於門診,究竟胸痛是否為心臟病,須先了解造成胸痛的原因,可簡單的用心因性、非心因性區分。心因性胸痛可以是冠狀動脈心臟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包膜炎、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狹窄、二尖瓣(三尖瓣)脫垂症候群等原因造成。 其中,典型冠心症胸痛(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為前胸靠近左側的壓迫感,或是重物擠壓感,有時合併呼吸困難的感覺。悶痛感可能會輻射到左肩、下巴、背部、頸部或左臂內側;非典型心絞痛是噁心、嘔吐、頭暈或昏厥、感覺異常等。症狀發生時間可從數分鐘到15至20分鐘不等,通常這種疼痛如果與工作或運動有關,可以在休息或使用藥物(如硝化甘油舌下含片)後症狀減輕。 非心因性的胸痛有:1.肺部問題,例如肺炎、氣胸、氣喘;2.腸胃道問題,例如胃食道逆流、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膽囊炎、胃穿孔等;3.胸廓肌肉神經疼痛,例如肌肉拉傷、帶狀泡疹引起的神經痛、挫傷或撞擊後的疼痛等;4.情緒問題,例如憂鬱、緊張或壓力可能會引發胸悶、胸痛,有時還會合併心悸或呼吸困難等症狀,最典型的就是換氣過度症候群。 從痛的感覺、位置及持續時間找病因如何自我評估是否需要儘快就醫或進一步檢查?首先,從疼痛的感覺及位置來看,假使疼痛是刺刺的痛,集中在某一個點,或是有壓痛點,抑或伸展動作會加重疼痛,這些都比較像是肌肉神經的痛。通常適度休息或服用止痛、肌肉鬆弛藥物可緩解症狀。 如果胸口正中央有灼熱或噁酸水,就偏向胃食道逆流等腸胃疾病。假使胸痛感覺像壓迫感,有呼吸困難或冒冷汗等心絞痛現象,疼痛範圍大約有一個拳頭大小,位置在胸口中間偏左,甚至會痛到下巴或左上臂,就要強烈懷疑與心臟血管狹窄有關,必須儘速就醫。 其次是疼痛持續的時間,假使短暫幾秒鐘就消失,通常比較不是太大的問題,只需觀察。如果疼痛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完全沒有惡化跡象,比較傾向於非心因性的胸痛。 一旦胸痛位置及範圍符合心絞痛的症狀,且持續5分鐘以上,並會導致你無法再繼續目前的活動或工作,若引起呼吸困難等加重病情的症狀,就要考慮急診就醫,必要時撥打119請求協助。

怕染疫 心肌梗塞平均晚40分鐘就醫更致命

怕染疫 心肌梗塞平均晚40分鐘就醫更致命#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三級防疫警戒至今,心肌梗塞就醫率下降,高達85%的患者表示害怕就醫感染新冠病毒;另有55%擔心會增加醫療負擔而不願意就醫。台灣40家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數據顯示,2020年2至4月(新冠肺炎大流行期)比起2019年同期,患者因急性心肌梗塞發作至醫院救治時間,從142分鐘提高到180分鐘,多拖了近40分鐘才就醫,恐錯失黃金治療期!每延誤30分鐘,死亡風險增7.5%,還需等30分鐘新冠快篩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暨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指出,近一個月急診救治的心肌梗塞患者的病危比例提高,有些人到院已休克、甚至心跳停止。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每延誤30分鐘治療,死亡風險將增加7.5%,從症狀發生至灌流的速度是影響死亡率的關鍵,可分為三個時間段:症狀發作至救護後送時間、救護車運送時間、到院後緊急心導管時間。目前疫情管制,急診到院後也需進行新冠肺炎快篩,結果出爐約需至少30分鐘,將延後緊急心導管介入治療時間,因此縮短到院前的救護時間更顯重要。台灣目前60歲以上長者新冠肺炎重症率超過兩成,死亡高達9成都是60歲以上且多有慢性病史者,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理事長暨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指出,冠心病的高風險族群如高血壓、血脂異常、高血糖及慢性腎臟功能不良或有過心肌梗塞病史者,若身體出現異狀如胸痛、胸悶、上腹痛,合併呼吸困難、冒冷汗,且症狀持續超過30分鐘,就要懷疑是急性心肌梗塞,請叫救護車送醫,切勿拖延。有鑒於此,台灣心肌梗塞學會與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共同強調,慢性病患於疫情期間,因宅在家中往往飲食增量、運動減少、服藥不規律及延遲就醫,造成風險上升,心肌梗塞可能因此增加。建議患者應積極遵循醫囑用藥、控制健康指數,除避免心肌梗塞發作,萬一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後也降低發展成重症的風險。保心三招:規律用藥、備小卡、急送醫目前全台心臟病急救的醫療量能充足,且實施高規格感染控制,呼籲高風險族群以「保心三招:規律用藥、備小卡、急送醫」關注自身健康,懷疑出現心肌梗塞症狀時,要立即呼叫救護車就醫,為自己及醫療團隊爭取黃金急救時間。規律用藥:慢性病患應遵循醫囑,切勿自行減藥避免復發,疫情期仍可透過安心就診方案定時回診拿藥,包含各醫院提供之遠端視訊門診、戶外安心門診、戶外慢箋領藥。備小卡:民眾可於健保卡旁放置就醫小卡,填入慢性病史、用藥資訊、就診醫院,並告知同住者或打119時告知小卡上資訊,救護人員能更精準判別病情後送正確醫院,也幫助到院後醫師精準用藥、提高診治效率。急送醫:謹記心肌梗塞症狀保命口訣「心痛喘、冒冷汗,卡緊叫,救護車!」出現症狀時立即呼叫119送醫,防疫期間也切勿忍耐症狀。若救護車到達前已休克昏迷,旁人應協助對患者進行人工呼吸(CPR)搶救,若現場有第三人請至最近的體外去顫器(AED)地點取回機器來搶救。

車禍後胸悶頭暈 竟是主動脈剝離險喪命

車禍後胸悶頭暈 竟是主動脈剝離險喪命#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台中82歲林先生不菸不酒,20年前曾因勞累發生心肌梗塞,經執行心導管手術後順利恢復,不料日前外出時被汽車撞倒在地,當下雖無大礙,過了幾天卻感到胸悶、頭暈等身體不適症狀,赴醫檢查竟發現為B型主動脈剝離所致,經緊急施予主動脈內套膜支架治療,終脫離險境,讓他驚呼:「撿回一命!」B型主動脈剝離死亡率較A型低 仍可能併發心肌梗塞、缺血性中風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表示,患者本身有心臟病病史,由於患者的主動脈已經破裂造成血胸,無法透過藥物穩定病情,必須立即接受手術治療,所幸術後十分順利,再搭配心肺復健,終於穩定住病況,日前已順利返家與家人團聚。主動脈剝離分為A型及B型,B型是指升主動脈以外的主動脈發生剝離,好發於高血壓、男性、馬凡氏症候群及一些主動脈先天疾病的族群,會出現前胸延伸至後背的撕裂痛、暈厥、低血壓合併休克、下肢無力或腹痛等症狀;雖然B型主動脈剝離死亡率較A型低,發病30天死亡率約10%,但若無及時處理,也可能造成心肌梗塞、缺血性中風等併發症。維持合理血壓及體重 戒除抽菸、熬夜、高油高糖等不良生活習慣劉殷佐指出,雖然藉由血壓控制和止痛,可以使多數B型主動脈剝離的患者病情獲得控制,但若主動脈破裂出血造成血胸、往前侵犯升主動脈造成A型主動脈剝離,以及「假腔」影響到重要的器官血流時,就需要立即開刀治療,透過置放主動脈內套膜支架,手術時間約3~4小時,風險也比開心手術低。劉殷佐提醒,預防得到主動脈剝離的不二法門為維持合理血壓及體重,戒除抽菸、熬夜、高油高糖飲食等不良生活習慣,並搭配適當運動,若有親人得到主動脈剝離,也應定期於心臟科進行超音波等篩檢,追蹤主動脈是否有異常變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