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年輕化!壞膽固醇控制為關鍵

心肌梗塞年輕化!壞膽固醇控制為關鍵#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天氣冷發生心肌梗塞的人數激增,這些曾經發生過心肌梗塞的人是再次復發的高風險族群,而心血管疾病的復發關鍵就在「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LDL)的控制。曾有心血管疾病者應重視壞膽固醇數值,若壞膽固醇未控制達到70mg/dL以下,應積極與您的醫師討論。已服用現行高強度史他汀類藥物,卻仍無法有效控制壞膽固醇,可考慮增加使用新一代的降血脂藥物,幫助病患再降低57.1%壞膽固醇。55歲的郭先生過去從事夜班工作, 4年前下床昏倒在家中,急診發現同時患有急性冠心症及高血脂、高血壓,心臟血管已被堵住,緊急裝心臟支架才挽回。然而郭先生出院後仍常胸悶、頭痛,長期追蹤的血脂跟血壓都超標許多,郭先生積極控制各方面數值,不僅換作息正常的工作、飲食改變,也按照醫囑服藥,但血脂就是一直無法控制,十分擔憂血管隨時會再堵塞爆發心肌梗塞。後來在醫師建議下,郭先生開始使用PCSK9抑制劑針劑,使用後效果十分顯著,一年後他的壞膽固醇數值成功從230降到30 mg/dL,胸悶、頭痛的情形也改善許多。心肌梗塞年輕化 高血脂症因子增加顯著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暨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李貽恆表示,根據最新健保資料庫統計研究數據指出 ,近十年來急性心肌梗塞有年輕化的趨勢,55歲以下的年輕族群心肌梗塞發生率持續增加。且這些患者中,罹患高血壓與糖尿病的比例皆未增加,但高血脂患者卻增加近2成,代表年輕族群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高血脂增加的盛行率非常顯著。另外相較於其他年長族群,年輕族群(小於55歲)中,三高危險因子中,高血脂症是最常見的。積極控制血脂中的壞膽固醇,對於預防心肌梗塞的發生非常重要。李貽恆醫師解釋,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原因,為血中的壞膽固醇濃度過高,附著主動脈的血管壁上,易導致血管堵塞、動脈硬化而引發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心臟病、血栓等疾病。根據《刺胳針》上研究指出,壞膽固醇(LDL)每升高39 mg/dL,就增加22%重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國外大規模回顧性研究也發現,曾發生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若壞膽固醇控制不佳,冠心病再發風險高達25%。降膽固醇藥物史他汀類 使用上有其限制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暨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吳彥雯分享院內數據,2016-2018年上半年的患者約1/3曾發生急性冠心症患者經過降血脂治療,出院半年追蹤壞膽固醇指數未能控制達100 mg/Dl。已發生過急性冠心症的患者該控制壞膽固醇於70 mg/dL以下,超過6成的患者皆未達標,表示曾發生急性冠心症的患者,現行藥物的輔助下仍有很大部分暴露在復發及猝死的風險中。吳彥雯主任表示,現有藥物史他汀類使用上有一些限制,如史他汀類的劑量每增加1倍,只能多降6%壞膽固醇,因此若要繼續達到降低壞膽固醇的效果,藥物副作用會令患者難以承受,常見副作用有肌肉痠痛、影響肝功能表現等。患者耐受度差或擔心傷肝而減低用量,故讓壞膽固醇的控制有其極限。抑制其酵素產生 提升控制壞膽固醇科學家持續找尋其他治療新武器,希望能讓高血脂患者成功治療達標,發現造成壞膽固醇居高不下的PCSK9酵素。研究發現,若PCSK9酵素過高會阻礙壞膽固醇代謝,造成壞膽固醇不易下降,因此PCSK9酵素抑制劑能夠阻礙酵素產生,便能更有效代謝壞膽固醇,突破現有壞膽固醇控制瓶頸。吳彥雯醫師指出,美國心臟學會年會發表的高血脂研究在台灣、韓國進行,24周的實驗結果顯示,使用PCSK9抑制劑能夠顯著改善受試者的壞膽固醇指數達57.1%。根據台灣七大學會共同制定2017年《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建議,已使用高強度史他汀藥物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若壞膽固醇仍無法達標者,建議合併使用PCSK9抑制劑針劑,且高風險病人應積極與醫師討論合適治療,才能確實遠離復發及猝死風險。

高血壓無不適自行停藥 突發心肌梗塞

高血壓無不適自行停藥 突發心肌梗塞#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日夜溫差大,高血壓族群要當心!一名40歲女性因劇烈胸痛緊急送醫,檢查後發現是心肌梗塞,血壓值高達180mmHg,所幸經搶救後順利脫離險境。醫師進一步詢問下才得知,該名患者有高血壓病史,自認身體並無不適便停藥,一停就是5年,平日也會量血壓。期間雖然未出現明顯不適症狀,不料此次一發病就是心肌梗塞。醫師提醒,心肌梗塞往往來的猝不及防,高血壓患者平時應做好血壓控制,勿輕忽隱藏於血管中的潛在危害。高血壓症狀不明顯 長期控制是關鍵收治該名患者的壢新醫院心臟內科廖國宏醫師表示,高血壓是造成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之一,長期血壓控制不佳會使血管壁承受巨大的壓力,易形成動脈硬化,導致心肌梗塞與心臟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提高致命風險。然而,高血壓未必會引起不適症狀,因此臨床常見患者對血壓控制態度消極,認為有不適症狀才需要吃藥。廖國宏醫師強調,高血壓有賴長期積極的控制,若等到出現症狀才就醫,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將會大幅提高,增加後續治療的難度。恣意停藥反傷身 與醫師討論用藥穩定控壓廖國宏醫師指出,高血壓的治療需長期服用降血壓藥物,若患者自行停藥、減藥,反而會對血管造成更大的傷害,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臨床觀察,一天只需服藥一次的患者,其服藥順從性高。建議患者依照自身狀況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的藥物。積極控制高血壓 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根據研究顯示,積極控制高血壓可顯著減少43%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降低27%總死亡率。廖國宏醫師提醒,40歲以上且有心血管家族病史之高危險群,除了良好作息及飲食習慣,應定時定期量血壓,將高血壓標準訂在130/80毫米汞柱。呼籲民眾隨時注意自身血壓狀況,多一點用心即可多一些安心。(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動脈硬化致心肌梗塞 壞膽固醇是禍首

動脈硬化致心肌梗塞 壞膽固醇是禍首#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台灣,每五人當中就有一人有高血脂!根據衛福部統計,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等,死亡總人數高達5萬3,697人,比癌症死亡人數多出了5千多人,而這些疾病都跟動脈硬化有關,一旦發生心肌梗塞極易導致猝死。新光吳火獅醫院心臟內科洪惠風主治醫師表示,心肌梗塞就像是土石流,血管就是公路。今天公路沒問題很暢通,明天颱風天來,照樣有可能土石流,而通血管裝支架是修公路。今天花了很多錢把公路修好了,明天照樣可能會土石流發生,所以心臟病真正的治療重點,不在於修公路,而是水土保持——血管壁的維護。壞膽固醇越多 動脈硬化速度越快導致血管壁增厚,造成動脈硬化的罪魁禍首就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簡稱LDL。研究發現,LDL越多,動脈硬化的速度就越快,當LDL控制在70-80 mg/dl的標準值時,動脈會停止硬化,往下降到65 mg/dl時,動脈硬化居然能得到逆轉。洪惠風醫師指出,研究發現透過藥物如果能讓LDL降得越低,動脈硬化的逆轉就會更快。市面上有一種PCSK-9的抑製劑,它可以把LDL,不管原來的起始控制值,可以再降60%。也有一些研究發現,當大概降到35 mg/dl左右時,它可以讓動脈硬化逆轉得更厲害。動脈硬化逆轉程度因人而異 降低心臟病機率是重點三高控制不佳會造成動脈硬化,進而導致各類心臟疾病的發生。只要降低LDL,心臟疾病的發生率也就能夠降低。洪醫師表示,有些人壞膽固醇要降到30 mg/dl動脈硬化才會停止;有些則大概到100 mg/dl就會停止,標準平均值是70 mg/dl左右,因人而異。洪醫師還強調,這是一個相對值,有些透過針劑注射的方式把LDL降到35的人,並不表示從此心臟病就不會犯了,但相較LDL高的人,他們得心臟病的機率更低。換句話說,降膽固醇的目的是為了降低動脈硬化的速度,只要降了動脈硬化後,就可以減緩心臟病,這就是整個膽固醇治療的重點。有效控制LDL 遠離心血管疾病醫師表示,新型針劑的治療方式,適合壞膽固醇服藥控制效果不理想、患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病患,但因每個人動脈硬化逆轉速度有所差別,必須長時間持續實打才有理想成效。想避免動脈硬化,飲食少油炸,不抽菸,規律運動不可少,控制好LDL,才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好方法。(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心肌梗塞急又快 保命關鍵心導管手術

心肌梗塞急又快 保命關鍵心導管手術#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6歲的謝先生,胸悶、冒冷汗、下巴發麻,由救護車送急診室,檢查判斷為左心室下壁波段上升的急性心肌梗塞,醫師對病患本人及家屬解釋完病情及治療後,病患瞬間心電圖呈現心房顫動並失去意識,實施心臟去顫電擊及CPR。待回復血壓心跳後,立即進行緊急心導管,於完全阻塞的右冠狀動脈實施氣球擴張及支架置放術。之後對病患危險因子評估,發現除了抽菸,尚有高膽固醇血症。經藥物治療,心臟超音波顯示並未因心肌梗塞造成明顯心臟功能受損,病患住院4天後順利返家。吸菸、三高、家族史 心血管疾病5危險因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李政祐表示,根據衛福部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排名第2,其中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心臟病之一)更是奪命主要元兇。最糟糕的情況是猝死,這類患者通常是致命性心律不整導致呼吸、心跳停止,又快又急,必須立即靠CPR(心肺復甦術)及心臟電擊去顫器,刺激恢復心跳。隨著國人飲食精緻化、生活壓力增加,心血管疾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包含:(1)吸菸、(2)高血脂、(3)糖尿病、(4)高血壓及(5)早發性心血管家族史。常見的急性心肌梗塞原因,大都因為冠狀動脈血管的斑塊突然破裂,引發局部血栓形成,若血栓大到足以完全阻斷大部分血流,就會造成大量心肌細胞缺氧壞死。確診急性心肌梗塞 及早接受緊急心導管手術治療李政祐主任提醒,急性心肌梗塞確診者,應及早接受緊急心導管手術治療,把堵住的血流打通,不論是急性存活率改善也好,日後心臟衰竭,長期死亡率都會獲得有意義的進步。國外已推行90分鐘內打通血管的緊急心導管手術,效果已明顯呈現,國內衛福部亦在急重症評鑑中,希望國內醫院能以此為目標,搶救心肌分秒必爭。

進出冷氣房溫差大 恐好發心肌梗塞!

進出冷氣房溫差大 恐好發心肌梗塞!#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家中如有慢性病患及年長者,出現胸悶、冒冷汗、喘不停要特別注意!不只冬天好發心血管疾病,在炎熱夏季到夏秋季節變換間,如果溫差大、進出冷氣房,容易動脈血管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形成血栓、血管堵塞,也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期!急性心肌梗塞,務必在黃金時間90分鐘內到院治療,減少猝死機率;到醫院時如沒有心跳、血壓,須緊急讓心臟恢復跳動。如果心臟停止、腦部缺氧超過6分鐘,恐會造成不可逆傷害,甚至變成植物人。心肌梗塞年輕化 三高患者是危險族群烏日林新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復中表示,心肌梗塞已開始出現年輕化,以往觀念是年紀大才會發生心臟疾病,其實並不然。現在男性小於45歲,女性小於55歲的中壯年族群,都可能會出現心血管疾病,尤其是罹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疾病患者,大幅增加血管阻塞導致心臟病發作機率。突發性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很高,根據衛福部統計106年十大死因中,心血管疾病排名第2,一旦胸悶、呼吸急促等相關症狀,必須把握打通血管的黃金時間,緊急送醫治療。也可在家自救先含一顆硝化甘油舌下片,緊急情況下能讓血管擴張,爭取送醫時間。急性心肌梗塞經氣球擴張術、血管內支架放置術急救陳復中醫師表示,當患者送至醫院急診室後,經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須啟動心肌梗塞醫療小組,盡早於心導管室執行氣球擴張術或血管內支架放置術,正常都會在90分鐘內完成,搶救時間越早預後越好。利用心導管血管攝影,找出阻塞血管的部位,建立心臟血流,減少病患併發症,降低死亡率。手術後可藉心臟超音波、抽血檢查心肌酵素,若是高到上千或上萬以上,代表心臟壞死肌肉範圍多、預後差。通常做完心導管一般住院3至5天就可以順利出院,接受心導管手術半年內後復發機會高達30%,建議每個月門診追蹤。預防再復發也必須調整生活型態,戒菸、戒酒、多運動及規律飲食,也必須持續控制三高疾病,接受藥物治療,才能避免再度發生心肌梗塞甚至造成心臟衰竭!

加工食品中的植物油 增心肌梗塞風險

加工食品中的植物油 增心肌梗塞風險#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澄清時間多數的植物油根本不是出自植物,而是來自於廢棄品(如棉籽)或專供食品工業使用的種籽,如菜籽、米糠之類的東西。加工食物中標示的植物油絕大多數是這些種籽油。──大衛.葛拉斯彼警告我們注意高膽固醇與飽和脂肪,並且告訴我們在飲食中加入「健康」全穀類的同一批健康專家和組織,向來也積極推廣植物油和種籽油:玉米油、花生油、麻油、紅花油、葵花籽油和菜籽油等。你也知道,它們大概被標榜為有益心臟健康,富含ω-6、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但是請別搞錯:它們是你吃進身體裡的食物中,最危險的物質之一。澄清時間當我坦白說豬油和奶油比菜籽油對你更好時,許多人都認為我瘋了。──凱西.布約克試試這個實驗:到當地的超市沿著各陳列架走走,隨機拿起任何一個包裝食品。我敢向你保證,在一長串的成分當中,你會找到我剛剛列出的其中一種油。什麼東西裡都有它們:沙拉醬、義大利麵醬、甜甜圈、燕麥棒、全穀麵包、美奶滋和脆餅。食物加工品似乎不可能少了它們。澄清時間探討「雪梨飲食心臟健康研究」(Sydney Diet Heart Study)資料的研究再次證明我們知道的事: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富含ω-6脂肪酸的那些)極不健康。然而,世界各地都有製造這些油品的廠商。在英國,「英國心臟基金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最近跟製造合成人造奶油(商品名為Flora)的公司聯手,向消費者宣傳Flora是世界上最健康的食物。這種人造奶油滿滿都是ω-6脂肪酸。不過,這件事對他們似乎完全沒有影響,令人更驚訝的是,他們就是能這樣繼續下去。然而,證據就擺在眼前,強烈地證實這些脂肪酸是不同的物質。我們身體天生應該吃的是飽和脂肪。如果你吃太多的糖,身體合成的脂肪就是飽和脂肪。如果飽和脂肪對你不好,身體為什麼要製造不健康的物質呢?難不成是瘋了嗎?──馬爾科姆.肯德里克使用「雪梨飲食心臟健康研究」的統計資料進行的統合分析,其結果發表在二○一三年二月出刊的《英國醫學期刊》,給了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擁護者重重一擊。統計根據的是一九六六到一九七三年進行的隨機、控制試驗,受試者(四百五十八位三十到五十九歲的男性)近期全都遭受冠狀動脈問題。研究者試圖「評估用ω-6亞麻油酸代替膳食飽和脂肪,對於冠心病和死亡的次級預防是否有效」,研究者把受試者分成兩組:對照組繼續吃富含飽和脂肪的飲食,實驗組的飲食改成多吃紅花油為主的食物。這個新的統合分析到底揭露出什麼?雖然不出所料地看到攝取更多紅花油的那組,LDL和總膽固醇濃度大幅降低,但這些油不一定能保護他們免於心臟病致死的風險。事實上,他們的風險甚至高過對照組。分析推論,從飽和脂肪換成ω-6植物油得到的所謂好處,實際上是置你於更高的心肌梗塞風險!沒錯,美國心臟協會猛烈向你推銷「有益心臟健康」的脂肪來源,實際上卻正在造成它們應該預防的那件事。這是什麼樣的局面?澄清時間多數家庭烹調使用的油(如植物油)都充滿了ω-6脂肪酸,這些油已經導致更多的心臟病。這些脂肪酸透過氧化而直接影響你的膽固醇,造成心血管受損。如果你加熱並食用大豆油或菜籽油之類的脂肪,它們最終會出現在做過繞道手術的動脈上。只要人們停止吃那種脂肪,應該就不會得到心臟病。──弗萊德.庫默勒吃有機的食物,並且避免加工食品、植物油和糖。──斯蒂芬妮.塞內夫專家指示我們吃富含ω-6的植物油和種籽油,並且捨棄真正的食物飽和脂肪,像是奶油、椰子油和動物脂肪。我們大多乖乖遵守,結果卻是嚴重危害自己的健康。然而,這還不是整個故事中最糟的部分。這個可惡的新科學被發表、植物油的健康光環被摘除而變得不那麼健康後,美國心臟協會的新聞稿如何回應呢?美國心臟協會是否改變了他們對飽和脂肪的態度,或不再強力推廣多元不飽和脂肪呢?完全沒有!美國心臟協會反而更堅定自己的立場,聲明有「強大的科學研究證明,飲食中的高飽和脂肪與罹患動脈粥狀硬化有強烈相關,會阻塞動脈並造成心臟病」。美國心臟協會的發言人繼續重複他們的建議,限制飽和脂肪的攝取量不要超過總熱量的7%。此外,他們持續推廣ω-6脂肪酸,像是葵花籽油、紅花油、麻油和亞麻仁油。換句話說,就算心臟病發生率持續增加,美國心臟協會還是緊緊摀住耳朵,嘴裡哼著「啦啦啦,我聽不到、我聽不到」,完全忽略支持相反立場的真實科學資料。我必須再問一次:這是什麼樣的局面?澄清時間膽固醇和脂肪不會阻塞我們的動脈。高脂食物在消化後會被包進粒子,這些粒子能在血液中攜帶脂肪,不會將之堵塞起來,但如果這些粒子本身沒有適當結構,就很難說了。當我們的飲食中充滿玉米油和大豆油,或其他常見的工業植物油時,脂蛋白粒子就沒有足夠的抗氧化劑。少了抗氧化劑,脂蛋白很容易變得不穩定。當這些含脂粒子不穩定時,被它們載著在血流中穿梭的脂肪,突然間失去保護,無法在血流中保持懸浮,因此啪嗒一聲黏上動脈內層,就好像漆彈一樣。你看,一系列的複雜反應導致發炎,最終削弱動脈管壁,使得動脈出血,形成我們稱為心肌梗塞或中風的血栓。在人們吃得不健康時,LDL濃度容易升高的原因,跟這一整個事件有關。脂蛋白變得不穩定,而且該讓脂蛋白裡的脂肪被送到細胞的酵素沒有發揮作用。因此,在任何時刻,血液中懸浮的LDL粒子(也稱為含ApoB粒子)數量似乎一直增加。──凱特.莎娜漢(本文摘自/膽固醇其實跟你想的不一樣!:膽固醇的功用超乎想像,想多活20年,你一定要重新認識它/柿子文化)

男沖涼險心肌梗塞!4情況別洗冷水澡

男沖涼險心肌梗塞!4情況別洗冷水澡#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蔡先生某日農務後大汗淋漓,返家沖冷水澡。約1小時後竟出現胸悶情形,起初不以為意,但因持續性胸悶、胸痛不適,就醫檢查發現心肌部分梗塞,緊急施做心臟支架手術救回一命。飲酒飽餐後、勞動、發燒 別急著沖涼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病房護理師烏静勤說明,大量流汗時,皮下血管擴張、毛孔放大、全身血液迴流加快,此時洗冷水澡造成全身血管突然收縮、汗毛孔關閉,也刺激交感神經,導致心跳變快、血壓升高,易增加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發作機率,嚴重更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塞。以下幾種情況出現時,也應避免洗冷水澡:1)飲酒後2)飽餐後3)勞動後4)發燒後溫度、時間應適宜 先洗四肢再洗全身烏静勤護理師表示,除了上述4種情境下應避免洗冷水澡,中老年人及本身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一定要避免在高溫環境下突然降溫,否則恐怕引起生命危險。炎炎夏日來個冷水澡雖然愜意舒適,建議水溫介於20至30度,先從四肢開始,再洗全身,時間控制於15分鐘內,沐浴後須擦乾身體。若途中身體感到不適,應立即停止。若為大量流汗,應等候半小時,降低身體與水溫溫差再洗冷水澡,避免憾事發生。

夏天注意心臟熱過頭!血液濃稠易血栓

夏天注意心臟熱過頭!血液濃稠易血栓#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暑、熱傷害是每到夏天就會出現在各大媒體版面的字眼,而多數人總認為心血管疾病只會在冬天發生,其實並不然!你知道天熱也會引起心臟病發嗎?夏季天熱、脫水 易誘發心臟疾病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不止夏天,太熱或太冷的天氣都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因夏天氣溫較熱,不僅人體體溫會跟著升高,心跳也相對較快,若長時間處於高溫,大量流汗,加上水分攝取不足,血液就會因脫水變得濃稠,增加心臟負擔,甚至引發血栓的產生,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水分補充過多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嗎?葉宏一副院長解釋,對心臟功能正常者,影響不大,頂多會使排尿變多,但若是心臟衰竭的病人,因心臟推動的力量有限,當補充水分太多,水分進入血管內,將使血液更不易推動,進而使水分累積在下肢和肺部,造成腳水腫、喘等症狀,引發心臟衰竭。葉宏一副院長強調,若原本就有心血管疾病者,在補充水分時,千萬別一口氣喝下大量的水分,應將其平均分配在一天的每個時段;若一下喝進太多水,恐使心臟一時難以負擔。心肌梗塞與中暑難辨? 醫:兩種症狀可分辨在炎炎夏日中,心肌梗塞與中暑的症狀會不會難以辨別?葉宏一副院長說,這兩種疾病的症狀相當不一樣,心肌梗塞其典型的症狀,如出現明顯胸悶、胸痛、冒冷汗、噁心等,而平常大家所講的中暑包括熱衰竭和中暑,則是全身的症狀,輕者會感到頭暈、頭痛、全身無力、肌肉抽筋…,重者甚至意識模糊,熱衰竭和中暑發生之前先有一段時間曝露在高溫的情況,所以一般並不難區分;但中暑又併發心肌梗塞是有可能的,只是較不常見。預防夏日心血管疾病 補充水分+適時休息是不二法門天氣溫度越來越高,體内的水分很容易就隨著汗水流失,葉宏一副院長提醒,不論是健康、或有心血管疾病病人和戶外工作者,都應適時的補充水分,另外至遮蔽陽光的陰涼處休息,亦是避免高溫對心臟血管造成損傷的方法之一;一旦出現不適症狀,就應盡速就醫,以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