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

父母罹冠心病 孩子罹病風險增75%

父母罹冠心病 孩子罹病風險增75%#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60歲的林先生工作壓力大,有多年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病史。狀況控制良好,除了運動容易喘,沒有特殊不適症狀。健康檢查時發現冠狀動脈有嚴重硬化、狹窄可能,住院接受心導管檢查,診斷為冠狀動脈心臟病。採用達文西手術系統進行微創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林先生住院2週後就能出院。家族病史、三高患者 冠心病高危險群臺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醫師張燕說明,冠狀動脈心臟病多年名列我國10大死因之一,又稱冠心病,是冠狀動脈內腔產生慢性硬化斑塊,使血管內腔發生狹窄或阻塞,導致含氧血無法通過冠狀動脈到達心肌,造成心臟缺氧而產生心絞痛或心臟衰竭等症狀。冠心病患者嚴重可致心肌梗塞、急性心律不整,引發猝死。男性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是女性的2至3倍,除了年長者容易罹病,若父母有早發型冠心病,父親在55歲前發病、母親在65歲前發病者,孩子的罹病風險分別增加75%、60%,兄弟姊妹有罹病者,風險則增加40%。有吸菸、喝酒等不良習慣、患有三高者、生活壓力、心理壓力極大者,也是冠心病的高危險族群。戒菸酒、控制三高 平時紓壓降風險傳統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對高齡者、骨質疏鬆患者、糖尿病患者具危險性,病人不僅需要修養數月,日常活動還會受到限制。但透過達文西機械手臂,則無需鋸開胸骨,輕易從微創切口置入所取下的血管,縫合成新血管,恢復效果大幅提升。張燕醫師呼籲,預防冠心病要從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始,除戒菸酒、少吃紅肉、控制三高外,也盡量不要讓自己長時間處於高壓、高度緊張的狀態。若本身是高風險族群,建議前往心臟內科做詳細檢查,一旦發現冠心病,應聽從醫師建議服藥及治療。

洗血脂降膽固醇?醫:治標不治本

洗血脂降膽固醇?醫:治標不治本#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1歲的王先生10年前因心肌梗塞曾接受心血管繞道手術,然而為應酬仍長年喝酒。最近吃完大餐覺得異常疲勞,且有胸悶、頭暈症狀,擔心血管遲早出問題,聽從友人建議自費「洗血脂」,將不好的血漿置換出體外,術後症狀緩解不少。血漿分離術 暫時減少血液發炎、血管硬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任周哲毅表示,王先生患有心血管疾病,血脂較一般人高,但「洗血脂」不屬於健保給付範圍,需自費進行,療程約3.5小時。而王先生因血管硬化,使得血管不好打針,必須找具專業醫護團隊的醫院,才有辦法進行。「洗血脂」即血漿分離術,作法是將體內全血抽出,再移除不良的血漿,再將剩餘的血液成份導回體內。最重要的目的是治療因家族遺傳高血脂的患者,透過洗血脂降低血中濃度,暫時減少血中發炎物質和改善血管硬化。洗血脂只能治標 控制三高才是根本洗血脂並不是萬靈丹,不能治癒高血脂,只能短暫達到降低膽固醇的目的,10到14天後可能就會恢復原來的數值。過程中,除了壞膽固醇被洗掉外,好膽固醇和免疫球蛋白也會被清除。周哲毅主任提醒,洗血脂只暫時治標,嚴格控制三高才是保健王道。仍需透過運動、飲食控制、服用藥物控制三高,也建議65歲後每年檢查一次血脂,若同時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則建議每年定期檢查。

溫差大 心肌梗塞患者6成都是首次發作

溫差大 心肌梗塞患者6成都是首次發作#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有民眾身體不適掛急診,診斷出疑似急性心肌梗塞,需執行緊急心導管手術,連絡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但該院當天缺乏技術員無法執行,轉診至他院,仍心臟衰竭死亡。衛生福利部表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應能執行全年24小時緊急心導管手術,要求衛生局協助調查,如該案屬實將予以適當處分並加強督導。急性心肌梗塞 手術黃金時間12小時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表示,據國內學者統計,國人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約為每萬人口5人,而美國心臟醫學會統計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約30至40%,建議執行緊急心導管手術之黃金時間為12小時。衛生福利部於98年起針對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創傷、及高危險妊裖,推動醫院緊急醫療能力分級評定制度。中度級醫院於平日日間提供緊急心導管手術,重度級醫院於全年24小時均能執行。迄106年,已有重度級醫院39家、中度級醫院80家,並結合一般級醫院78家,完成建置全國14個轉診網絡。氣候溫差大 心血管疾病注意服藥石崇良司長表示,為避免再發生類似事件,將透過區域緊急醫療應變中心及地方衛生局確實掌握急救責任醫院之服務量能,督導各級醫院落實分級制度與異常事件回報,必要時協助人力調度。近日氣候溫差大,有心血管病史者應特別注意規則服藥。據研究指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有將近6成為首次發作,如民眾出現相關徵兆應盡速就醫,急救責任醫院名單可至衛福部官網查詢。

不只是口腔疾病!這病恐致腦中風

不只是口腔疾病!這病恐致腦中風#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牙周病為常見口腔疾病,當外來細菌入侵口腔,會在牙周組織處引發一系列免疫反應,而免疫細胞對抗牙周細菌,也會破壞牙齦及鄰近骨頭,使得牙齦及牙周囊袋的上皮受損,中重度的牙周病患者受破壞的上皮層,甚至相當於一個手掌面積。支持牙齒的骨頭也會受到破壞,造成牙齒搖動以致脫落。牙周病免疫力下降 加劇糖尿病情亞東醫院牙科部醫師林玠醇表示,牙周疾病與糖尿病間的關係是雙向的。糖尿病易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加上糖尿病患者口水分泌量較少,牙周組織對抗微生物的能力降低。牙周病患者因為牙周細菌與遭破壞的上皮層接觸,常引起暫時性的菌血症,產生發炎訊號,降低胰島素的利用,加劇糖尿病患者病情。如果對牙周病及糖尿病其中之一做治療及控制,也能改善另一疾病。除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亦與牙周病間明顯相關。因牙周發炎產生的抗發炎物質,甚至會藉由血液循環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造成一連串的全身性反應。牙周細菌會順著血液循環到達提供心臟營養的冠狀動脈,在冠狀動脈管壁堆積,使得動脈管道變得狹窄而粗糙。通過此處的血小板會因為摩擦而破裂,造成血栓。牙周細菌遍全身 恐致心肌梗塞林玠醇醫師表示,牙周細菌導致的慢性牙周組織發炎,所產生的發炎物質或是牙周致病菌所分泌的毒素,皆會隨著血流擴散,加速血管硬化以及血栓產生。若是造成冠狀動脈阻塞,將使心臟缺氧而心肌梗塞。相同的狀況若發生在腦部血管,則可能引發腦中風。牙周病為口腔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卻會隨著血液循環而引發全身性低度發炎反應,進而造成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隨著醫學的進步與整合,民眾應瞭解身體各部位的疾病互相牽連,不應抱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觀念求診。而牙周健康亦是口腔健康的基礎,口腔健康更能幫助身體其他疾病的控制,應加以重視。

心肌梗塞來得突然!哪些症狀要小心?

心肌梗塞來得突然!哪些症狀要小心?#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日,小北百貨創辦人黃卜文先生因心肌梗塞猝逝,此噩耗震驚商界。醫師指出,隨著國人飲食精緻化、生活壓力增加,心血管疾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近年來,罹患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心肌梗塞高危險群建立正確生活習慣降低發生率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暨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葉宏一表示,心肌梗塞是因為冠狀動脈堵塞、動脈硬化所致。通常心肌梗塞會隨著年齡增高,發生比率會不斷的增加,50歲以上較可能發生,且男性發生率比女性高。誘發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多半與不良的生活形態及飲食習慣有關,葉宏一醫師指出,特別是患有三高、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症、早發性動脈硬化、遺傳性家族史、肥胖、抽菸者等,都被視為高危險群。因此,避免精神緊張、疲勞,以及要體能鍛鍊,和定期接受血管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延緩動脈硬化的發展,避免心肌梗塞的發生。心肌梗塞有前兆 胸痛、盜汗別輕忽葉宏一醫師指出,秋冬是心肌梗塞好發的季節,因低溫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偏高。臨床上,約有一半以上的心肌梗塞患者,病發前會出現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噁心、嘔吐等典型的病徵,但一般大眾對這些症狀並無自覺,甚至會以為是其他病徵而忽略,導致發生心肌梗塞時都措手不及,耽誤就醫時機。葉宏一補充,一旦心肌梗塞發作,最好把握6小時的黃金救援時機,儘速送醫,施行心導管手術,打通阻塞血管,挽回寶貴生命。預防遠勝於治療 平時應定期檢測及防治即使平常身體硬朗,還是有可能發生心肌梗塞。葉宏一提醒,預防心肌梗塞應從日常生活中做起,若有相關家族病史,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此外,飲食方面應多攝取高纖蔬果,採低脂低鹽、清淡的飲食方式,搭配規律運動,避免抽菸、酗酒等不良習慣。最重要的是,平常需多注意自己的身體症狀,如有不適千萬別硬撐,應儘速就醫,才能避免不可逆的悲劇發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搶救黃金時間 CPR簡單2要訣報你知

搶救黃金時間 CPR簡單2要訣報你知#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32歲的貨車司機,開貨車回公司時撞到圍牆,人昏倒在駕駛座,經公司人員救出立即施做CPR,一路施做到送進醫院急診,儘管送進醫院時已離病發20分鐘,經緊急心導管手術發現患者的心臟左前降枝冠狀動脈已百分之百阻塞,打通阻塞裝置血管支架後清醒,身體完全恢復正常。血液停4分即傷腦 CPR成救命關鍵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士鏗表示,天氣轉寒,心肌梗塞的病患增多,年輕人也難以倖免,被救回生命的關鍵之一,與病發當時的CPR,也就是心肺復甦術,是否做得到位有很大的關係。人腦在血液循環停止4分鐘後,會因為缺氧而造成損傷;缺氧超過10分鐘後會死亡。如果能夠及時施行CPR,能提高病患的存活率, CPR要做到位,關鍵是在執行CPR時通常壓胸30下後,緊接著吹2口氣,依照這簡單2要訣來對心肌梗塞患者送醫前進行急救,讓血液流入腦部與其他重要器官。抽菸、壓力大 心肌梗塞亦現年輕族群另一位35歲的患者在公司昏倒,所幸全公司的人都接受過CPR訓練,立即施以CPR,被送進醫院後,在摸不到脈搏的情況下,而葉克膜團隊正在上刀,緊急完成心導管手術,在左主幹冠狀動脈置入血管支架,術後該病患意識完全清楚。這2位心肌梗塞的年輕病患,他們的共同特點為,長期抽菸、腦力或勞動壓力大、熬夜、飲食不正常、缺乏運動。雖然平時無症狀,然而一旦遭到心肌梗塞突擊,死亡率要比年老的患者高出許多。黃士鏗醫師強調,心導管手術是搶救心肌梗塞病患的利器,而發病時施以心肺復甦術更關鍵,做得越到位,康復機率越高。

心臟停擺2小時 空勤英雄奇蹟救回

心臟停擺2小時 空勤英雄奇蹟救回#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救人無數的 52歲的空勤總隊吳教官,以往並沒有三高或其他慢性疾病,某日待命時卻突然嘔吐、伴隨左胸劇烈疼痛送醫急救,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經急救他的心臟仍停擺將近2個小時,經葉克膜治療、裝設心臟支架後才順利脫離危機。心跳2小時失去功能 只能靠CPR、葉克膜、心導管保命吳教官約上午08:30被送到童綜合醫院的急診室,不但陷入昏迷、也沒了呼吸和脈搏。急診室團隊立即給予電擊去顫、CPR、插管,無奈此時吳教官的心臟此時已陷入持續性的心室纖維顫動,毫無任何收縮功能。經急救團隊的努力搶救後,終於在上午約10:30,讓吳教官心臟恢復跳動。總計約有2小時的時間,吳教官的心臟亳無功能,只能靠CPR、葉克膜、心導管打通冠狀動脈保住性命。如今吳教官病情已經穩定,也即將出院。不論年齡、性別 隨時都可能發生心肌梗塞急診部主任吳肇鑫醫師表示,若民眾出現突發性胸痛,有幾個非常關鍵救命因素一定要知道。突發性胸痛隨時有可能併發致命心律不整致死,因此患者突發胸痛時,身旁親友一定要當機立斷馬上送醫。急性心肌梗塞時,若冠狀動脈有嚴重的阻塞,心臟可能因為陷入缺血和心律不整而無法正常運作,如果「CPR+電擊」也沒有奏效,但此時腦部並無缺氧現象,葉克膜的裝置就是唯一的活命契機。吳肇鑫醫師提醒,急性心肌梗塞不論年齡、性別或有無慢性病,隨時都可能發生,民眾一定要了解附近的醫院有沒有24小時都可以運作的葉克膜團隊和心導管室,必要時才能搶救性命。

愛抽菸熬夜 39歲男半年險沒命2次

愛抽菸熬夜 39歲男半年險沒命2次#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39歲男性為科技園區主管,因工作繁忙經常熬夜加班,加上總是菸不離手,直到某次開車時突然心肌梗塞,才發現自己原來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但男子並沒有戒除生活中的壞習慣,依然每天抽菸,仍然因此胸悶、胸痛症狀沒有解除,卻老是以為是壓力大不以為意,不到半年又再次心肌梗塞差點沒命,他才終於下定決心戒除菸癮,並維持運動習慣。沒有三高也要戒除危害健康的不良因子心臟基金會執行長林俊立教授表示,心血管疾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青壯年族群也可能因抽菸、熬夜讓心血管疾病可能無預警地找上門,因此,即使國人沒有高血壓、高血脂等問題,仍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戒除可能危害健康的不良因子,才能真正避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根據統計,一個月中服藥量小於8成者比服藥量大於8成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約增加20%,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葉宏一教授說明,建議患者應與醫師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並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若每日睡眠時數達7~8個小時,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會降低30%。攜手護心4準則林俊立執行長進一步指出,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今年世界心臟聯盟特別提倡十大護心守則,包括:血糖管理、健康飲食、積極尋求協助及治療、戒煙、充足睡眠、體重管理、定期量測血壓、遵照醫囑並正確用藥、規律運動以及運動生活化,統整以上歸納即為「護心4準則」,邀請國人與患者一起攜手護心:1) 規律運動/建議每周最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例如:健走、爬樓梯、慢跑等,規律的運動除了可以有效控三高外,也可強化心臟血管的硬度,甚至可降低心血管阻塞。2) 戒菸適酒/吸菸者、暴露於二手菸環境中會提升中風及心臟病的機會。飲酒也不宜過量,建議酒精每日攝取成年男性<30克、成年女性<15克。3) 控制三高/建議民眾需定期檢查量測血壓、血脂以及血糖,確實控管三高能避免血管阻塞。除此之外,飲食方面,建議以得舒飲食為主,對於民眾或高血壓患者都很有幫助。4) 正確用藥及充分睡眠/遵從醫囑、按時服藥是患者遠離心血管疾病的不二法門,切勿因害怕副作用而擅自停藥,同時注意充分睡眠,並與主治醫師保持良好溝通,重視自身健康,與醫療團隊共同對抗心血管疾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