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

吃素不能吃中藥?植物藥材替代更安心

吃素不能吃中藥?植物藥材替代更安心#中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某個吃素家庭,媽媽心悸胸悶、喘不過氣,正值青春期的小孩想轉骨,最小的小孩有鼻過敏的困擾,至中醫求診。採用植物類中藥治療,以豆類、菇類食材搭配轉骨方,治療鼻過敏也可以避開動物性藥材,經過幾次回診,媽媽心悸胸悶逐漸改善,小孩的鼻過敏也達到較佳的控制。吃素病人看中醫 擔心吃到動物藥材近年來,國人越來越重視健康生活及飲食,素食族群逐年增加。亦有更多人選擇多元醫療、選擇中醫就診。因而衍生,吃素的人,能不能吃中藥的問題。中醫所使用的中藥,主要是來自大自然的植物、動物及礦物,相較西藥,中藥藥性溫和、副作用較輕微。但由於有些中藥的來源是動物,對於素食民眾是禁忌。奇美醫院藥劑部中藥局組長黃宗賢表示,中藥藥材來源還是以植物為主,動物性藥材佔的比例不大。常見動物性中藥藥材有龍骨、牡蠣、蟬蛻、地鱉蟲等,常見的五辛素中藥藥材有:蔥、韮菜、韮白等。常見動物性中藥方劑有中散、溫經湯等,而容易被誤認為動物性產品的植物性中藥為桑寄生、貝母、狗脊等。某些動物性藥材 可用植物藥材取代奇美醫院中醫師鄒曉玲表示,有些動物性藥材,可以被植物性藥材代替,例如龍骨與牡蠣治療高血壓時,可以天麻、鉤藤來取代。一般依飲食習慣及時間來區分,素食可以分為:全素、半素、蛋素、奶素、植物五辛素。吃素病人需要與醫師好好溝通,在藥使用的藥物中,植物藥材占了大部分,但偶爾還是會遇到需要開立動物藥材的時候。雖然醫師可以選擇治療效果相類似的植物藥材代替,但每味藥材仍然有其個別特殊性,替代的植物藥材有時無法完全發揮動物藥材的療效,因此醫師和病人之間必須建立良好的溝通與共識。

進補3要點 吃得美味又健康

進補3要點 吃得美味又健康#中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天氣逐漸轉涼,是冬天即將到來的徵兆。曆書記載,冬者終也,立冬之時,萬物終成,故名立冬。古人認為工作一整年,體力耗盡,入冬天氣寒冷,需補充營養以恢復元氣、抵禦寒冬,即俗語說的,立冬補冬,補嘴空。烹煮3要點 食材、鍋具、烹調方式11月7日就是立冬了,許多人都會因為天氣冷趁機進補。衛福部黃宜司司長提醒以下要點,希望大家在享受佳餚時,也能吃得健康。1) 選擇安全的食材/購買中藥材時,至合格的中藥販賣場所,購買正確且合乎衛生標準規範的藥材。2)  選擇適當的鍋具/鍋具建議挑選陶瓷或不鏽鋼材質,不建議使用鐵、銅、鋁、錫等金屬材質。3) 適當的烹煮方式/烹煮前先洗淨藥材,用冷水浸泡30分鐘後,水加至一定量,大火煮至沸騰再轉小火慢熬,過程中勿開鍋蓋,以免揮發油成分散失。生鮮肉品的食材,如雞、鴨等,應先汆燙後,再與藥材共煮。高血壓、高血脂 進補前應徵詢專業意見最後,黃宜司司長提醒,立冬進補的民眾,若有三高問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慢性病或感冒等疾病,或正在服用藥品者,應先詢問醫藥專業人員後再進補藥膳,避免造成身體負擔,或引起不必要的。

預防勝於治療!調氣合神法助強身健體

預防勝於治療!調氣合神法助強身健體#中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國人習慣運用中醫藥來養生、保健及體質調整,中醫藥的精髓及強項在調整氣血平衡,正是「上醫治未病」,在疾病還沒找上門前就先作預防,避免日後生病治療的諸多麻煩。傳授中醫藥膳及運動 助老人滋補強身為發展中醫健康促進及預防醫學,衛生福利部委託中國醫藥大學執行計畫,設計符合健康或亞健康民眾需求之中醫預防醫學模式,結合醫療院所及社區資源,向民眾講授中醫體質及養生藥膳觀念,並由中醫師指導練習中醫養生功法。計畫團隊在台北市士林區天山里、天和里及中正區南門里舉辦中醫照護模式健康活動,號召近100位里民參加,課程除講授中醫體質、飲食等養生知識,並由中醫師指導中醫養生功法「調氣和神法」,功法簡單易行,讓老人做起來也輕鬆。持續做功法 調整體質、平衡自律神經學員在練習「調氣和神法」8週後,透過量表進行成效評估,體質差異及健康狀態皆發現明顯進步。同時,計畫團隊也檢測參與學員的心率變異,自律神經的平衡上有顯著改善。衛生福利部已陸續於中區及南區舉辦本計畫推動成果分享會,邀請計畫團隊及中醫師、西醫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及護理師等專家學者,進行雙向溝通及意見回饋。衛生福利部將以系統性方式推動中醫預防醫學發展,因應高齡化社會的健康管理需求,建立中醫在健康促進與預防醫學之照護模式。

感冒是萬病之源 抗病首重抗寒!

感冒是萬病之源 抗病首重抗寒!#中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們常說「感冒是萬病之源」,「感冒」的英文是「Cold (寒冷)」,因此我們也可以說:「體寒是萬病之源」。中藥當中,有效治療的藥方之一是「葛根湯」。葛根湯的成分是:葛根、麻黃、生薑、大棗、芍藥、桂枝、甘草等能夠溫暖身體的成分,服用後20 分鐘左右,身體就會發熱、冒汗,能夠消解肩膀酸痛及頭痛等症狀,減輕身體不適。只要讓身體熱起來就能治療疾病另外,葛根湯用來治療腹瀉、濕疹及蕁麻疹等也經常有效。中醫書籍中記載,葛根湯能夠有效緩解的病症,除了感冒之外,還對支氣管炎、肺炎、扁桃腺炎、結膜炎、淚囊炎、耳下腺炎、口內炎、乳腺炎、中耳炎、蓄膿症、麻疹、水痘、頸部淋巴結炎、肩膀酸痛、五十肩、風濕、蕁麻疹、皮膚化膿、高血壓、痢疾、夜尿症等疾病也具有療效。換句話說,只要讓身體溫熱起來,就能治癒這麼多種疾病。健康的關鍵就在於「讓身體溫熱」。人不耐寒冷是天生的!人類不像動物身上覆有毛皮,因此推測最早的人類出現在熱帶地區。人類雖然有可以對抗暑熱的體溫調節器官,卻缺乏抗寒的特別機能,以致於容易發冷,可想而知一著涼就容易引發各種疾病。氣溫、體溫最低的時段 也是死亡率最高的時間譬如說,一到冬天,感冒、肺炎、中風、心肌梗塞、高血壓等循環系統生病的患者就會增加。此外,癌症、腎臟病、糖尿病、膠原病等疾病的死亡率,幾乎都會在寒冷季節裡上升。另外,一天當中外界氣溫及體溫最低的半夜3至5點時段,也是人們死亡率最高的時間。在這個時間點,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發癢都會變嚴重。原因是在平常的體溫下能夠正常代謝、燃燒的營養物質及代謝廢物的處理變得不順暢,血液裡產生了剩餘物質及代謝廢物開始汙染血液。體溫的熱度對健康非常重要此外,即使是健康的人,早上剛起床的1、2個鐘頭,也容易感到身體沉重,易陷入發呆等無緣由的狀況,尤其低血壓或憂鬱症的患者更是如此。但是到了下午,情況會漸漸好轉,隨著天色開始變暗,精神也變好,這種「夜貓子」族群不在少數。這種現象,全和體溫變化有很大的關係。天剛亮時原本最低的體溫,會漸漸開始升高直到下午5點左右。通常我們的體溫在下午2點到8點左右升到最高,1天當中最低體溫和最高體溫也會相差達1 ℃。我們的身體之所以會隨著熱度而運作,是因為體溫對人的健康和生命而言,可說是最重要的因素。(本文摘自/治百病,就靠體溫!連癌症都是!/野人出版)

中西藥併服 中間記得至少隔2小時

中西藥併服 中間記得至少隔2小時#中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0歲李小姐服用抗甲狀腺製劑十幾年期間,常有搔癢、起疹子症狀。後來自行在中藥房購買中草藥服用,2個月後開始有疲倦感、嗜睡及上腹部不適等症狀,沒想到就醫後診斷為急性肝炎。經中醫會診,懷疑是黃藥子引起的急性肝炎,經停用外購中藥並以相關藥物治療後好轉。中醫門診22%病人同時服用西藥根據健保局統計資料庫發現,研究發現,中醫門診約22%的病人有同時服用中西藥的情況,加上民眾遵循家中長輩流傳下來的藥膳食補自行到坊間購買中藥材,也衍伸出不少用藥問題。「藥」不是「食」 記得別吃多一般民眾常誤以為中藥較西藥溫和、可以多吃,其實「藥食兩用中藥材」是因為這些中藥材作用較溫和,民眾可以自行到合格中藥房購買,或像薏苡仁、山藥等已經融入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當成食物,雖然藥食兩用,但他們的本質還是「藥」,「藥」都有偏性,吃多不恰當。中西藥併服注意3事項民眾選購中藥材的地點應選擇合格中醫醫療院所、有佩戴藥師執業執照的藥師經營的中西藥局或行政院衛福部核准的合法中藥商及中藥舖。取得合格中藥之後,若本身有固定服用西藥應注意下列事項:1) 服用中藥和西藥應間隔至少2小時,避免兩者直接在腸胃中的反應,也減少藥效間的相互作用。2) 西藥的服用法影響療效及副作用之研究較多,因此服用法以西藥原本的服藥時間為準,中藥與其間隔至少2小時。3) 固定服用西藥者,應於中醫門診看診時向中醫師說明,例如本身有服用抗凝血藥或抗血小板類藥物等,而中藥裡又含當歸、丹參、桃仁、紅花、補陽還五湯等活血化瘀中藥,易提高出血風險。平時要注意是否有瘀青、牙齦流血、黑便等情形出現,有發現上述情況須立即回診告知醫師。

血便有「痔」難伸!中藥可調理?

血便有「痔」難伸!中藥可調理?#中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當出現血便肛裂時可別輕忽,有可能已經痔瘡上身!現代人愛吃燒烤,再加上青菜吃得少,以致常會便秘,若長期便秘,排便時如果用力不當,最容易引起的病況就是痔瘡,不但會導致肛裂,還會因此而有血便,也常會讓人擔心是否罹患大腸癌。西醫通常認為痔瘡需要手術才能根治,而傳統中醫則認為只要藥物調理即可,到底中藥是如何能夠達到此目的呢?緊張會使胃腸蠕動不好 並導致便秘和痔瘡上身李深浦中醫師表示,傳統中醫認為,痔瘡是因為新陳代謝不好、生活緊張致使排便不好造成。所謂新兵三日不大便,因為新兵要聽隊長的支配動作,會有不知如何站好,無法放鬆,必須聽命於他人,就一定會緊張,進而胃腸蠕動就不好,所以就會便秘;還有些人就業不理想,經常換工作,心情七上八下容易緊張,而由於腦與大小腸有關係,也很容易因此而便秘,並進而導致痔瘡上身;其實,熟練職場習慣了才會順,做起事才不會緊張,謹慎換工作。便秘和肛門腫就應治療 才能避免痔瘡所以,腦不緊張,胃腸消化能力才會好,便秘和痔瘡就不易產生。李深浦醫師指出,很多人急性子,會很急的命令身體排便,其實排便不順時要等待,不可太用力,否則肛門血管會增加壓力。一般生活因為緊張,消化不好,又不肯遷就身體,器官也不一定如意,以致於會出現痔瘡,大多是不懂生活節奏。而年輕人總是看到血才會就醫吃藥,其實有便秘和肛門腫時就要吃藥治療,才能避免痔瘡發生。排便困難時太用力 有可能導致腦出血此外,很多人在出現便秘時,往往都是硬擠,也很危險!李深浦醫師進一步指出,排便困難時,太用力不只是肛門出血,也可能腦出血,閉氣內力除了往下擠,也會往腦衝,有高血壓病人很可能因為便秘,大個便就中風了,甚至可能因此而死亡;所以,出現便秘時,千萬不要小看,應該要早點注意及預防。不只清火消炎 更要使下體元氣充足李深浦醫師強調,治療痔瘡是有學問的,使消痔瘡不只是清火消炎,因為肛門和身體生殖器與膀胱都是下元,下體的元氣是一股能量,要排小便與大便,年輕時是享受此能量,可以控制;一旦出現便秘與痔瘡,想要消庤就要使大便成條,並且應該要補氣,要使直腸與肛門有力,肛門血管收縮,直腸會寬鬆,就不只是要使大便通,並要使下體元氣充足,就能使血管收縮,排便順暢,就不必用力,也就不會形成痔瘡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養精蓄銳又安神 中醫助好「孕」!

養精蓄銳又安神 中醫助好「孕」!#中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5歲的王小姐身體狀況良好,沒想到婚後4年不孕,四處求醫仍不見好消息,慢慢對於生小孩不抱期望,前往中醫科尋求協助,配合基礎體溫給予相應的中藥治療,再加上即飲包調經方於服藥後半年自然受孕,孕後雖然出現腹痛便秘問題,利用中藥安胎解便秘,現已健康待產中。不孕症求診族群以30-34歲為最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指出,根據統計,女性因不孕症求診族群以30-34歲為最多,其次為35-39歲。女性常見不孕症原因有卵巢子宮本身的病變,如輸卵管阻塞、子宮肌瘤等,或是有排卵障礙,比如多囊卵巢綜合症、高泌乳激素等,再有一部分若檢查不出原因,則會選擇人工授精或是試管嬰兒的方式,結果仍不理想患者就會尋求中醫的協助。滋腎補腎為治療不孕症的關鍵謝旭東醫師表示,中醫認為腎主藏精,主生殖,故滋腎補腎為治療不孕症的關鍵。若兼有肝鬱、痰濕、血瘀的問題,配合月經週期的陰陽變化用藥,可以使卵巢子宮的功能恢復平衡狀態易於受孕。除了少部分因先天結構問題須經手術治療,其他不孕原因都能尋求中醫協助。梔子豉湯安神除煩 助養精蓄銳中醫利用梔子豉湯加減安神除煩,幫助欲懷孕夫妻2人養精蓄銳。調經方(助孕方)的組成為黃耆、黨參、枳殼、沒藥、川芎、玉竹、牛膝、巴戟天、肉蓯蓉、甘草,不只能夠幫助氣血運行,使經來順暢,更可助孕懷胎。補腎藥選用巴戟天、肉蓯蓉、牛膝,加上黃耆和黨參補氣增強效果,配合枳殼、沒藥、川芎活血順氣,增加子宮卵巢血流量,玉竹養陰寧心,最後用甘草調和諸藥,治療女性不同原因導致黃體期時間過短或是基礎體溫單相,比如卵巢早衰、多囊性卵巢等問題。 

便後還想再上 罹大腸癌機會高100倍!

便後還想再上 罹大腸癌機會高100倍!#中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9歲的王先生,近半年多來天天腹瀉血便,每天至少拉肚子3次,並經常感到疲倦,經大腸鏡檢查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服用幾次腸胃藥後,腹瀉及血便並沒有很大改善。後王先生至中醫科就診,接受中藥治療後腹瀉及血便的狀況有明顯改善,原本8公分的潰瘍傷口已縮小成3公分,傷口持續修復且發炎症狀也改善很多。出現腹痛、腹瀉 容易被誤認為痔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在裕指出,潰瘍性結腸炎主要症狀是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有時還會有急著大便,卻只上了一些,但便後還想再上的情況。有些患者會出現貧血、體重減輕、發燒等症狀。發病年齡層以20-50歲為多見,女性罹病率略多於男性。有研究顯示罹患潰瘍性結腸炎,演變成大腸癌機率是正常人的100倍。潰瘍性結腸炎很容易被誤認為痔瘡或一般腸胃炎,如果耽誤治療時機,嚴重時會導致大腸潰爛而需切除,甚至還有引發敗血症的危險。糞便型態改變不一定是痔瘡林在裕醫師表示,仙鶴草既能止瀉改善腹瀉又能止血治療血便,白芨可消腫生肌、縮小潰瘍,對於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有一定程度的效果。林在裕醫師提醒,大便時流血可能只是痔瘡發作,但若血便中帶有黏液、黃色分泌物、血色比較暗沉或是常常拉肚子且有解不乾淨的情況,就要小心不是痔瘡而是得了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可參考5項建議飲食原則:1) 選擇易消化、低纖維、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2) 少量多餐,儘量減少腸道負擔。3) 採用低渣、清淡飲食。能量來源以碳水化合物供給為主並適當補充蛋白質。4) 腹瀉嚴重者可發生脫水和鈉、鉀、氯離子的大量流失,應及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5) 忌暴飲暴食,忌食生冷、油膩、辛辣之食物,避免刺激腸道而使病情難癒。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