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檢

2024健檢趨勢》健檢該怎麼安排?醫列「10大異常排名」第一名超常見

2024健檢趨勢》健檢該怎麼安排?醫列「10大異常排名」第一名超常見#健檢

你今年安排健康檢查了嗎?定期身體檢查可以幫助檢測和診斷癌症、糖尿病和心臟病等早期徵兆,然而面對琳瑯滿目的健檢項目,到底該如何選擇最適合的?對此,醫師分析「2023年10大健康異常檢項」,作為今年的健康檢查趨勢參考;若民眾看到健康檢查紅字不要慌張,定期檢查及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才是正解。

肝癌最易忽略病症為「這項」 醫:最新檢測可篩9成癌機率

肝癌最易忽略病症為「這項」 醫:最新檢測可篩9成癌機率#健檢

近年英國學者研發一種新的篩檢計算方式「GALAD score」,是依照受檢者的年齡、性別、傳統胎兒蛋白,另外還有比較新的胎兒蛋白的異質體(L3)與異常凝血酶原(DCP / PIVKA)來構成一套精準的預算模式,可將肝癌早期診斷提高至9成以上,敏感性跟特異性也更高。

年底保單健檢不可少「保險規劃6大地雷」你中了幾項?

年底保單健檢不可少「保險規劃6大地雷」你中了幾項?#健檢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報導)2021年接近尾聲,正是進行年度保單健檢的最佳時機,近二年受到疫情影響,有許多民眾都意識到保險的重要性,開始規劃人身保障,但最好同時也養成定期檢視保單的習慣,才能讓保障隨著需求及時增減。人生每個階段都會有不一樣的規劃,保單內容也必須跟著腳步一起調整,定期做保單健檢是保戶了解自身保障最全面的方法,最好要每一年或是至少每2年就進行一次保單健檢,保單健檢時有哪些地雷需要重點注意,快一起來看看!地雷1:保單資料未更新當初購買保單時,不見得與現在的生活情況完全符合,可能會結婚、離婚、生子、改名或是搬家,所以必須檢查所有保單上面的資料資訊是否都正確,如果要更改受益人,也可以在這個時候都檢查一下是否資料都有更新好。除此之外,有換工作也要做好職業別更動,許多常見的保單理賠糾紛就是因職業別不符投保時的類別,或是未繳保費卻因搬家沒收到催告通知,導致保單失效,這些都會影響到後續理賠權益。地雷2:保費負擔太高或保障太少保單是為了保障自己的生活,因此最重要的還是要符合自身的經濟狀況。保費太高造成負擔壓力過大也不對,如果保障不夠也不好,所以可以在檢視時把這一塊也考慮進去;而且每一年的收入可能都會有調整,要去考慮保額是否有符合現階段需求。地雷3:保障未隨「家庭責任」提高隨著家庭責任不同,保額也應該要隨著調高,譬如是家庭經濟支柱的青壯年人家庭責任最重,所以醫療險、壽險、意外險、失能/長照險都很重要,而且也應該要適度提高保障額度。安排的時候一定要「先保大、再保小」,除了要先做好大人的保障再來考量小孩之外,也要先思考各項風險中,有哪些後果是自己比較難去承受的,要優先考慮。另一方面,對於家庭責任較輕的青少年人,最必要的是疾病、意外、失能方面的保障,以免風險來臨時拖垮家人的後半生;年齡較高的長者,要留意的是醫療、失能方面的保障、若有財富傳承需求也須盡早安排。地雷4:買房買車未考量在壽險規劃中大多數人買房、買車是以貸款分期方式支付,債務負擔也是在安排保障需重點考量的一部分,壽險保額計算時一定要加計進去,以免發生不幸時,家人得背負這筆債務。地雷5:保障不符醫療趨勢保單除了要跟著人生規劃調整,也必須跟著政府政策、醫療趨勢去改變。以後隨著醫療技術革新,患病治療都會走向住院天數少、門診不住院、自費醫材多且貴等方向發展。因此,傳統的住院醫療險已經不夠用了,規劃時可選擇將「門診治療」納入保障範圍的保單,且實支實付醫療險使用到的機會也高出很多,重要性不言而喻。地雷6:保障漏洞百出每一個險種都是針對不一樣的風險狀況去設計規劃的,很難單靠一張保單擁有全面性的保障。舉例來說,如果為轉嫁癌症風險而買防癌險,它是針對「癌症」的醫療支出去提供幫助,但是罹癌後所造成的失能、長照等花費問題,癌症險就可能幫不上忙,此時可能會需要其他像是失能險、長照險、重大傷病險補強。此外,像是一般民眾最常見投保的「醫療險」,又分為住院日額型醫療險與實支實付醫療險。雖然醫療險可以轉嫁罹患重病需長期門診治療的開銷,但健保自費醫材得靠實支實付保單的「雜費」才能買單,因此在保單健檢時也需要確認是否都補齊了這些保障,同時要留意額度是否足夠。保險規劃真的不能抱持「有保就心安」的心理,趁著年末了解檢視保單的重要性與檢查重點,並找到自己的保險業務員一起來看看,相信可以獲得更專業且全面的建議!(本文獲好險網授權轉載,原文為:保險規劃六大地雷一次看 快趁年末做個保單健檢「除雷」!)

三高勿輕忽70歲老婦血管壁退化成腦動脈瘤

三高勿輕忽70歲老婦血管壁退化成腦動脈瘤#健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一名70多歲女患者,年輕時忙於工作、三餐不正常,老年除了三高之外,也罹患嚴重的頸動脈狹窄。應開始享福的她,在某次例行健康檢查發現腦部長了兩顆動脈瘤。由於患者年事已高、且固定服用抗凝血劑治療頸動脈狹窄,若要進行手術,風險實在太大。在醫師的建議下,患者接受血管內介入治療-血流導向裝置治療腦動脈瘤,術後持續門診追蹤,患者恢復良好也能重拾退休人生。腦動脈瘤如同一顆無聲炸彈  三高、40歲以上女性需注意收治上述患者的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外科陳國瑋醫師說明,腦動脈瘤成因複雜,隨著年紀漸長,血流衝擊腦血管壁,導致血管壁退化變脆弱,長久下來退化的血管壁可能如氣球般脹大,形成所謂的腦動脈瘤,使病患處於與不定時炸彈為伍的風險中。腦動脈瘤好發於女性,高危險族群包括40歲以上女性、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或有腦動脈瘤家族史者。血流導向裝置突破治療瓶頸  為患者拆彈解危動脈瘤以傳統開顱手術與血管內介入治療為主要的兩種方式。陳國瑋醫師進一步說明,開顱手術是以手術顯微鏡為輔助,用血管夾夾閉動脈瘤瘤口,以阻斷血流防止動脈瘤變大。血管內介入治療則可利用金屬線圈填充動脈瘤空腔,來防止血流繼續流入,降低動脈瘤破裂的風險;現在也有新式「血流導向裝置」,除了達到阻斷血流的效果,亦可降低傳統手術或一般導管栓塞手術的風險。陳醫師也補充,介入治療的傷口小、術後復原快,可依據患者動脈瘤所在的位置、形狀,以及動脈瘤跟周邊血管的位置來選擇適合的處置方式。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定期健檢有助預防陳醫師也呼籲,腦動脈瘤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高危險族群應定期做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同時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此外,他也提到動脈瘤不一定都會破裂,需視動脈瘤的大小、位置以及形狀來評估是否需要進行手術,高風險者才會建議手術治療腦動脈瘤。(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代謝症候群上身 他靠這招減掉一個小學生體重

代謝症候群上身 他靠這招減掉一個小學生體重#健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35歲的孔先生長年忙於工作應酬、飲食不正常,且愛喝含糖飲料,消夜曾一周訂兩次8塊炸雞桶,體重直逼110公斤,體脂率35%,健檢發現不僅有肥胖問題,腰圍、三酸甘油酯、飯前血糖都是紅字,符合代謝症候群,在營養師建議下,他調整生活型態改變飲食習慣,搭配營養品補充,經過2年半努力,不靠藥物,憑著毅力及健康飲食,減重37公斤,相當減掉一個小學生的體重,減脂率破65%,原本滿江紅的健檢報告書,變成了一份對家人的健康承諾,擺脫代謝症候群,逆轉油甜人生!三高及腰部過胖健康亮警訊 民眾卻常忽略近年來,常聽到的三高及腰部過胖,卻是民眾經常忽略的健康警訊。國泰健檢公布匯聚三年期間27.2萬筆客戶健檢資料,統計顯示,約12%符合代謝症候群問題,其中男性異常率大於女性,值得注意的是,進入更年期的女性,雌激素分泌減退,心血管發病及死亡率速度直追男性,此外,50歲以下男性每4人就有1人空腹血糖及三酸甘油酯過高,顯示男性「又油又甜」健康警訊。國泰健檢院長葉勳龍表示,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和第2型糖尿病相關,提醒民眾定期健檢,不能掉以輕心。根據衛福部公布2019年死因統計,心臟疾病位居第二,代謝症候群是慢性病的前身,與心血管疾病的併發症有密切關聯,血壓高、腰圍過粗、空腹血糖高、三酸甘油酯高、高密度膽固醇偏低五項指標,符合三項者就是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無法靠自覺症狀發現,家族有心臟病史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壓、肥胖及抽菸習慣者為高危險群。代謝5大危險因子 胰島素阻抗是隱藏殺手代謝症候群不是病,是一群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的總稱,不良的生活型態占50%、遺傳因素20%,葉勳龍院長指出,體內須由胰島素調控血糖,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變差,導致大量葡萄糖與胰島素留在血液,造成血糖濃度失衡,產生胰島素阻抗,身體代謝就會出問題;空腹血糖值100-126即為糖尿病前期,若未從飲食、運動改善,恐引發糖尿病。此外,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日後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分別是一般健康民眾的 6、4、3、2 倍。除了定期檢視代謝5大危險因子,民眾可透過運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頸部動脈超音波、周邊動脈硬化評估等健檢項目,進行心血管風險評估。每天攝取一碗半蔬菜量 可選擇快走健身國泰健康管理資深營養師王盈堤建議,掌握「健康飲食」、「維持運動」、「定期健檢」,是遠離代謝症候群三大原則。健康飲食每日要達到一碗半的蔬菜量,還要避免加工、油炸食品,運用「三低一高」,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的標準檢視日常飲食,也可多以植物性蛋白,如豆腐等取代肉類。運動方面則建議多做有氧運動,以增加肌力、肌耐力、增進心肺適能等運動為主,上班族可選擇快走做為運動,每次時間達30~60分鐘,同時改掉熬夜、吸菸、喝酒等習慣,可大幅改善及避免代謝症候群上身。代謝症候群5大指標腰圍異常值:男性≧90cm(35吋)、女性≧80cm(31吋)血壓異常值: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5mmHg空腹血糖異常值:≧100mg/dL三酸甘油酯異常值:≧15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異常值:男性<40mg/dL、女性<50mg/dL註:以上五項判定因子,符合三項(含)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