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

糖友免疫力低 當心敗血性休克

糖友免疫力低 當心敗血性休克#休克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7歲的吳先生先前被診斷出糖尿病,但沒有進一步治療,後來發病時極度不舒服、噁心嘔吐,同時患者意識開始出現一些變化,有呼吸急促的情況。患者送到急診時診斷出「敗血性休克」,送進加護病房予以進一步治療。先對患者投予廣效的抗生素治療,給予大量點滴後仍出現持續性低血壓,開始使用升壓藥來維持血壓,同時因為意識改變而給予氣管內插管來保護呼吸道。安排電腦斷層掃描後,患者被診斷為「急性小腸炎合併敗血性休克」。給予一連串治療後,患者血壓才逐漸穩定,升壓藥和氣管內插管等管路也因症狀改善慢慢移除。敗血性休克並不少見 肺炎、腹腔內感染、泌尿道感染都可能造成什麼是敗血性休克?為何患者情況變化這麼快?是否能活下來?會不會有後遺症?這些都是患者家屬常問的問題。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胸腔內科醫師董安修表示,敗血症是一種感染重症,因身體嚴重感染造成血壓降低、各器官因組織灌流不足而出現器官衰竭、甚至演變為多重器官衰竭的身體反應。敗血性休克並非少見的內科重症疾病,常由肺炎、腹腔內感染、泌尿道感染所造成,會出現發燒、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意識改變等情況。早期發現病徵、即時控制治療 才可能戰勝敗血性休克董安修醫師提醒,疾病發生時最重要的是及時進行感染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快速給予輸液和升壓藥。即便目前醫療技術進步,敗血症在內科中還是一個死亡率極高的急症,目前死亡率仍高達30至40%。雖然隨著戰勝敗血症指引的推動,目前死亡率已有顯著下降,但早期發現病徵、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是戰勝敗血性休克最重要的關鍵。

魚刺小傷口 竟併發筋膜壞死險休克!

魚刺小傷口 竟併發筋膜壞死險休克!#休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0多歲的黃先生從事漁業相關工作,有長期飲酒的習慣。某日工作時手被魚刺刺到一個小傷口,一開始不以為意,想不到幾天後,紅腫熱痛蔓延整隻上肢,且出現出血性的水泡。就醫時已呈現高燒且全身虛弱無力,診斷為海洋弧菌引發壞死性筋膜炎合併敗血性休克,住院經過抗生素治療及多次清創手術,才得以控制病情。小傷口處理不得當 當心感染危性命台南市立醫院整形外科蔡佳津醫師表示,診間最常遇到原本小傷口沒處理,沒幾天傷口惡化的案例。像是腳本來一個小洞卻好久了都不會好,反而越來越大洞,還一直流湯?或是手刮傷,隔天發腫且又痛又燙。以及摔車全身出現好多傷口,不知如何正確處理,會不會留疤?即使是一般健康年輕人受傷,如果使用錯誤的方式照顧,也可能造成傷口感染,遑論是年紀較長、或具有其他危險因子的患者身上,都可能因為小傷口感染而危及性命,千萬不可輕忽。不論傷口大小 都應接受專業照護蔡佳津醫師提醒,不論傷口大小,都應接受專業醫療照護,針對不同成因、不同大小、部位的傷口,並考量患者整體情況做治療上的建議。不論各式敷料及藥膏用以促進傷口癒合且減低病患不適,或進行手術清創及後續重建,配合患者的狀況選擇最適處理方式,才能讓傷口有癒合的機會。千萬不要讓小傷口釀成不可挽回的憾事。

女童罹B型流感 急性心肌炎險休克

女童罹B型流感 急性心肌炎險休克#休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七歲的黃小妹(化名)在持續出現咳嗽、發燒症狀後,就醫確診為B型流感,用藥治療下,雖逐漸退燒,咳嗽症狀也日趨緩和,黃小妹仍頻向家人表示疲倦、頭暈,精神與活動力也變得很差。在家人帶往另一家醫院做抽血、心電圖等檢驗後,意外發現心肌炎指數偏高,經心臟超音波檢視後,判斷還有心包膜發炎、積水的現象,血壓降低已快休克。幸虧發現得早,經緊急治療處理,最後透過引流管導出150cc的水,後續在醫護人員的悉心照護下,黃小妹也逐漸恢復健康,平安出院回家。流感恐引嚴重併發症 醫:接種疫苗有效預防收治該病例的林口長庚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心肌炎屬於臨床上流感少見嚴重併發症,症狀多為全身無力、臉色蒼白、噁心、嘔吐等,常被誤認為普通感冒症狀而輕忽,但因發病與惡化均十分迅速,常因就醫太遲產生致命危機。一般流感常見併發症還有肺炎、腦炎、中耳炎等等,針對老人、嬰幼童等罹病高風險族群,建議提前施打疫苗,才能有效預防流感上身。幼兒流感罹病率高 四價疫苗預防新選擇根據疾管署今年二月最新資料顯示,前一流行季中,6歲以下幼兒罹患流感的比例高居所有年齡層之冠,且罹患後產生併發症、甚至死亡的機率,僅低於50歲以上成人,顯示兒童預防流感的重要性已不可輕忽。黃玉成醫師指出,目前市面上的流感疫苗分為三價和四價,以往針對三歲以下孩童,僅能施打三價疫苗,但今年四價疫苗也已取得藥證,提供6個月以上、3歲以下的幼童預防流感的新選擇。全民動員接種疫苗 遠離流感護己護人台大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李秉穎呼籲,流感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部分症狀表現類似一般感冒,但卻有高傳染度,且具導致併發症的嚴重性。因此,無論男女老少都應接種流感疫苗,除了能降低己身罹患嚴重流感的機率,也能保護身邊親近家人的健康。除了按時接種疫苗外,平時維持個人衛生清潔、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減少出入公共場所的機率、出門配戴口罩等,也都是預防流感的好方法。(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逾34歲、多胞胎產婦 當心這病上身

逾34歲、多胞胎產婦 當心這病上身#休克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胎盤是寶寶成長的重要關鍵,一但它的功能減退,就會造成胎兒缺血、營養不良,影響到腦部發育。對孕婦與胎兒影響最大的產科併發症就是「子癲前症」,而子癲前症,俗稱妊娠高血壓,是一種屬於胎盤功能不良的疾病,近5年來,子癲前症已是我國孕婦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發生率約為2-5%,全球每年有5萬名孕婦因子癲前症而死亡。胎盤功能減退 恐造成胎死腹中婦產科醫師蘇怡寧表示,子癲前症一直是孕婦與胎兒的不定期炸彈,尤其是體重小於34周發生的早發型子癲前症,將可能造成胎死腹中、生長遲滯、胎盤剝離,甚至導致媽媽高血壓、癲癇、中風、腦水腫或是出血休克等狀況。早期篩檢才能降低發生率蘇怡寧醫師表示, 2012年美國子癲前症專家Dr. Howard Cuckle曾提出只要在懷孕16週前提早進行適當療程,能有效預防子癲前症發生,可降低80%以上的早發型子癲前症。孕婦只要於第一孕期(11-13週)進行抽血篩檢,就可以篩檢出80%早發型子癲前症。孕婦可在16周進行早期篩檢 避免不定時炸彈蘇怡寧醫師並特別指出,孕婦除了可在16週前進行早期篩檢,懷孕20周之後也有中晚期的子癲前症篩檢指標可以進行風險評估,預測在一個月內的發生率及其併發症的機會。對於子癲前症的預防,透過早期篩檢,才能早期防治,建議34歲以上高齡產婦、多胞胎妊娠、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或腎病、或有家族有子癲前症病史者,可以提早進行風險評估。  

登山誤闖「虎 」穴 3件事保命!

登山誤闖「虎 」穴 3件事保命!#休克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年約35歲的廖姓果農前往柳丁園除草、整理時,不慎被蜜蜂攻擊右臉,沒想到廖男不以為意,繼續工作,後來漸漸覺得臉部麻木、全身也開始起紅疹,甚至喉嚨也出現緊緊的感覺。回到家後症狀越來越嚴重,到院前甚至出現發冷顫抖、視力模糊、步態不穩等症狀。醫師判斷廖男遭蜂螫後出現休克反應。醫師提醒,在外遇到虎頭蜂,一定要趕快走避,遠離地盤才能保障安全。虎頭蜂毒性猛烈 恐引發嚴重過敏 廖男表示,觀察攻擊他的蜜蜂外觀比虎頭蜂大,懷疑是遭到俗稱「土蜂」的中華大虎頭蜂攻擊。中華大虎頭蜂是虎頭蜂的一種,毒性相當猛烈。由於廖男平時在山區工作,不時會遭到蚊蟲、蜜蜂叮咬,沒想到這次蜂螫後所引發的嚴重過敏反應,自己也被嚇到了。 大部分病人因蜂毒蛋白引起過敏南投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洪世昌表示,在戶外活動不慎被蜂螫時,每個人的反應情況不一,大部分的患者不會有嚴重的反應,部分的病人因蜂毒蛋白引發嚴重過敏反應,使體內血管過度擴張,嚴重可能導致過敏性休克。提醒民眾,若遭蜂螫後出現噁心嘔吐、暈眩、呼吸困難、蕁麻疹等嚴重過敏反應時應趕緊就醫。到山區旅遊避免擦香水、著鮮豔衣物暑假期間許多民眾會安排至郊外登山、露營等活動,洪弘昌院長提醒民眾,從事登山或健行等活動時,應注意以下3件事:1) 穿著長袖長褲。2) 避免擦香水或穿鮮豔衣物。3) 若不慎踏入虎頭蜂的活動領域時,避免揮舞、驅趕,應馬上回頭離開蜜蜂的勢力範圍。

家蜂無害?過敏者3自保秘訣

家蜂無害?過敏者3自保秘訣#休克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2歲陳姓婦人想自採蜂蜜食用,卻不慎在家中被溫馴的蜜蜂螫到臉部,沒想到竟引發過敏性休克昏迷倒地,婦人到院時呈現呼吸困難導致臉色發疳、血壓降低非常危險,醫師立刻給予插管,並施打腎上腺素以及抗過敏藥劑等治療。只要一隻蜜蜂 都有可能嚴重過敏性休克童綜合醫院急診室醫師邱永偉表示,一般民眾都會認為虎頭蜂螫相當兇惡可怕,採蜜的家蜂是溫馴無害的,這觀念卻並非正確。這名婦人因為兒子在住家頂樓養蜂,已經是第3次遭蜜蜂螫。由於患者本身體質對於蜂毒相當敏感,因此容易導致休克甚至送命。全身蕁麻疹、眼眶浮腫、乾咳邱永偉醫師指出,大多數蜂螫傷僅產生局部腫痛,而少數個案會出現嚴重中毒及過敏反應。遭蜂螫後出現過敏反應的主要症狀包括局部發癢及全身蕁麻疹、眼眶浮腫、乾咳、喉嚨或胸部有緊縮感覺,嚴重時會呼吸困難、血壓下降導致休克昏迷等,通常在蜂螫後2-3分鐘就產生反應。被蜂螫時的3自保訣竅邱永偉醫師提醒,第一次被螫而有過敏症狀時就要特別注意,因為蜂螫之後對蜂毒會產生抗體,而以後如果再次被叮螫,無論蜂螫次數多寡,甚至只要一隻蜜蜂,並都有可能發生嚴重性過敏性休克,需要特別注意防範。邱永偉醫師提醒,民眾被蜂螫時,有3自保訣竅:1) 不要直接用手擠壓也不可在傷處抓癢,以免再次刺傷或注入更多毒液。2) 建議使用多量清水洗淨叮咬部位,一方面避免感染、除去毒液、冷卻紅腫熱痛現象,另一方面可除去蜂隻留下的費洛蒙,避免吸引更多蜂隻前來叮咬。3) 如果還有殘餘螫針及毒液囊必須使用鑷子夾除,以免毒囊會持續收縮注入毒液。若一旦出現任何過敏反應而身體不適時,就必須立即就醫避免致命危機。

清水斷食療法 迷思大解密

清水斷食療法 迷思大解密#休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斷食期間活動照舊?很多未經專業訓練的斷食營,都犯了嚴重的錯誤,例如他們會在斷食時做運動,但這其實是萬萬不可的。輕者會造成身體不適,產生危機反應,嚴重的話甚至導致休克。正確的斷食營裡,應該是一群人坐著或躺在長椅上,蓋著薄被,或者在微風徐徐的溫暖花園裡作日光浴,絕對不可以做體操或爬山健行。清水斷食初學者可從週末斷食開始嘗試在此特別強調,進行清水斷食期間,千萬不能從事耗費腦力或體力的工作,所以進行斷食療法時,一定要請假在家休息(或是住進斷食中心裡面)。如果初學者想要在家試試,可以先從為期兩天的「週末斷食」開始。配合上班的作息,星期五中午吃飽一點,下午回家之後就不再進食。一直到星期天晚上或星期一早上,才慢慢恢復進食。斷食的時候,我們身體會很想要「節約能源」,所以如果在斷食時,我們仍進行爬山、走路、用腦這些耗費熱量的活動,那麼身體就會進入兩難的抉擇,到底該節能,還是蠟燭兩頭燒?身體該怎麼辦?於是就會啟動緊急系統,分泌腎上腺素,跟著身體就會出現心跳加速、心悸、發抖、畏寒、胃痛、頭暈眼花、冒冷汗等一系列症狀。所以,我特別強調,斷食期間千萬不可運動。不過坊間很多斷食營,會叫學員運動,然後把誘發的危機反應,解讀成身體的好轉反應,這是相當錯誤的觀念,需要更正,請特別注意。腦力耗費的能量比體力還要多另外,或許會有人認為,斷食不要浪費體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為什麼也不要耗費腦力呢?只是動腦又有什麼關係嗎?當然有!因為科學早已證實,腦力所耗費的能量,其實是比體力還要多的。我很多年前就發現,用功讀書比運動還容易肚子餓,週末放假當空呆子,一整天下來都不會餓。所以不要以為上班沒有耗費體力,斷食必須請假在家,不可從事腦力活動。斷食會導致生命危險?很多西醫對斷食的認識僅止於不良斷食所誘發的「危機反應」,所以認為斷食會對身體造成許多傷害,甚至警告會導致器官衰竭、休克死亡等。清水斷食,真有這麼危險嗎?其實也不需多加辯解,從人類歷史上看,就可以發現很多名人都有長期斷食的體驗,他們不都是熬過來嗎?世界上的古文化和古宗教,幾乎都有斷食的存在,我們不也都活下來了?人體所積存的養分,其實是夠我們撐過斷食療程的。這些族群不適合斷食根據美國斷食論文的統計,20世紀以來,一直到1985年之前,共有數百人參與過醫療斷食,但這之中死亡的只有7位,而這7位當中,有5位在斷食時服用西藥,(斷食時服用西藥或維他命都很不妥當),另外2位對整個斷食過程交代不清。試想,通常會參與醫療斷食者,都是一些重病患者,例如嚴重的癌症、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患者,這些患者本來死亡率就高,但反而參與斷食時,絕大部分都沒有死亡,可見斷食本身危險性並不高。雖然斷食很安全,但是若有下列情形的人,例如嚴重貧血患者、正在懷孕、正在哺乳的人、紫斑症、嚴重營養不良等等,還有年紀過輕的幼兒,都不適合從事斷食。(本文摘自/過敏,原來可以根治/新自然主義)

血壓不控制 呼吸困難恐昏迷

血壓不控制 呼吸困難恐昏迷#休克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南投一名年約50歲的陳姓男子,患有高血壓但沒有規律服藥,晚間在家看電視的時候,胸口突然感到劇痛,而且疼痛還轉移到後背去,家人緊急將他送至急診治療,經檢查之後發現是A型主動脈剝離,立刻轉至醫學中心安排緊急手術,陳男在加護病房住院好幾十天才度過危險,現已出院返家。突發性胸痛 可能轉移到後背、下腹部衛福部南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祺耀表示,「主動脈剝離」是一種致死率很高的疾病,約9成的患者會出現胸痛的症狀,此胸痛常是突發性、劇烈疼痛的(會痛到冒冷汗),而疼痛的位置也可能會轉移到後背、下腹部、肩頸等的位置。此外,約有6成的患者常合併有高血壓的症狀,其他症狀如心跳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力減少、呼吸困難等等均可能出現,嚴重的情況下,主動脈剝離還會造成血管流動受阻而致使器官缺血塞),產生休克、昏迷、周邊缺血、中風、心肌缺氧、腸壞死等嚴重併發症。主動脈剝離易破裂出血、心包填塞死亡急性主動脈剝離的治療,依據不同分類的主動脈剝離,選擇內科藥物和外科手術治療,若剝離的區域有包含升主動脈及主動脈弓時,主動脈剝離容易破裂出血及心包填塞死亡,建議以手術治療為優先,若是剝離區域僅為降主動脈,且暫時無其他併發症時,則以內科方式治療就能有良好效果,不需要於急性期進行手術,建議持續用藥物和密切追蹤治療為主。黃祺耀醫師表示,對於急性主動脈剝離,緊急且積極的治療是搶救生命的唯一方式,依據統計急性主動脈剝離若是不處理,48小時內會死亡率高達50%,洪弘昌院長提醒民眾,平時應注意生活作息和身體的保養,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需定期回診且規律服用藥物,達成良好控制,才是最佳的保身之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