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

長期乾癬性關節炎不治療 關節恐變形

長期乾癬性關節炎不治療 關節恐變形#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患有乾癬的民眾要留意了!據統計,約有近三成的乾癬病患同時也患有乾癬性關節炎。近期一名三十來歲的男子因全身肌膚有六成以上的乾癬病灶,同時合併多處乾癬性關節炎,不僅關節疼痛,更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黃春明主任說,此位患者積極配合醫師囑咐,接受口服消炎藥以及生物製劑的治療,目前病情獲得良好的控制與改善。長期漠視關節炎 小心恐致關節變形在台灣,每年乾癬患者就診人數約有八萬人。黃春明主任表示,造成乾癬的原因包含基因遺傳、身體免疫加上其他後天因素如:壓力、氣候、感染外傷誘發等,其中約有一至三成的乾癬患者同時會有乾癬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又分為五型:遠端指間、多發性、毀壞性、不對稱性與中軸性。黃春明主任特別提醒,若長期不處理治療關節發炎的問題,使關節在長時間腫痛發炎的情況下,很容易造成變形,此時就「回不去了」!兩種症狀合併治療 生物製劑效果佳關於乾癬與乾癬性關節炎該如何治療?黃春明主任說,針對兩種症狀會採用合併治療,在皮膚症狀上常使用外用類固醇、外用A酸、保濕劑、外用維生素D、口服消炎止痛藥等,再加上免疫調節控制如:口服環孢靈、類固醇等。針對中重度以上患者則會採用生物製劑治療,目前有許多治療乾癬的生物製劑,都有不錯的治療效果,有機會讓皮膚改善程度達到近百分百,且在第一週即可看到皮膚有明顯的改善,施打針數也更少,患者有更多不同治療選擇。藥物治療+日常照顧 雙重搭配效果最佳現在的醫療科技使乾癬患者透過正確的治療後,不僅穩定控制症狀並可恢復良好的生活品質。黃春明主任呼籲,乾癬病患只要願意積極配合藥物治療,並生活起居正常、飲食清淡、避免外傷、注意肌膚保濕、適度曬太陽,以及若有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則需留意,不要過度使用關節避免損傷,就可以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本內容僅提供相關疾病之醫學及衛教資訊。關於您個人健康狀況或疾病治療方面的問題,建議您應向醫護人員諮詢專業意見。(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吹冷氣膝蓋開始痛?恐是發炎警訊

吹冷氣膝蓋開始痛?恐是發炎警訊#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炎炎夏日,氣溫持續居高不下,讓人24小時都想躲在冷氣房裡。然而,長時間吹冷氣,除傷及荷包外,對不少人而言也並非一大享受;有些人只要吹冷氣之後,膝蓋便會開始隱隱作痛,因此陷入天人交戰。究竟膝關節怎麼了?可藉由哪些方式改善呢?膝蓋受寒痠痛 恐是膝關節發炎惹禍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骨科主任醫師翁佩韋表示,吹冷氣時膝關節會感到痠痛,可能是因為膝關節正處於發炎狀態,當受到溫度突如其來改變,便會出現疼痛明顯的狀況。而造成膝蓋發炎的原因相當多,如膝蓋磨損、風濕性關節炎、膝蓋急性發炎等,皆可能會讓膝關節出現紅、熱、腫、痛等症狀。對症下藥 嚴重磨損骨頭就應進行置換手術翁佩韋主任醫師指出,臨床上較有經驗的醫師可經由問診、觸診初步了解,再透過X光、超音波檢測,進一步了解其膝蓋是否有退化、退化程度、是否有磨損等情形。針對急性發炎者,一般會給予口服消炎止痛藥,而若是急性期發炎過了,且診斷為早、中期的膝關節退化,則可考慮加上玻尿酸或PRP的注射,以達到控制之效;此外,若為中、重度者,或者接受保守治療仍未能緩解疼痛及改善日常生活的活動,便會建議採取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進行治療。機器人手臂量身訂做 傷口小、感染風險低且復原快翁佩韋主任醫師說,過去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對於年長患者而言,不僅手術風險高,術後恢復和照護時間也較長;隨著科技的進步,目前機器人關節系統則可以幫助醫師在執行手術過程更精準順利,其只需移除已磨損的關節部分,不僅可保留較多健康的骨頭,同時也能減少周遭組織的破壞,降低手術併發症及感染風險;此外,傷口更縮小至6-8公分,並在術後當天或隔天即可下床行走。機器人手臂關節置換術 精準輔助效果更加乘翁佩韋主任醫師解釋,利用機器人手臂置換膝關節,術前會先以電腦斷層掃描病人的膝關節,再根據檢查數據調整適合重建的尺寸,其角度誤差不會超過1度,術中利用機器手臂導航定位,再透過即時動態影像輔助,精準將人工膝關節擺放在符合人體工學角度的位置,達到最佳的置換效果。適當運動不可少 體重超標膝蓋也會受不了翁佩韋主任醫師強調,在接受機器人關節系統置換膝關節後,通常可大大增加人工膝關節的活動度及使用年限,因此成為現今膝關節退化時的手術新選擇。而日常生活裡,預防總勝於治療,除了選擇適當運動,如游泳、健走等,也可以透過一些簡單易行的股四頭肌運動,達到強化膝關節之效,再搭配上矯正姿勢不良、體重控制等方法多管齊下,即能揮發保健膝關節的最大效益。翁佩韋主任醫師提醒,若在爬樓梯時發現膝關節出現痠軟、負重較大時膝蓋就會卡卡,或膝蓋左右兩側明顯外觀腫脹不一,這都是膝關節退化的警訊,建議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醫師治療,以利及早治療,讓自己的行動不受限。(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膝關節痛不能動?醫:這2運動可舒緩

膝關節痛不能動?醫:這2運動可舒緩#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運動風氣興盛以及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出現關節運動損傷疼痛或退化性關節炎者增多,好發於中老年人。根據統計,關節問題於70歲以上發生率高達70%,且女性多於男性;好發部位為膝關節、手關節、髖關節,也可見於脊椎,腕關節等,最常見膝關節、膝蓋疼痛造成運動甚至行走不便。退化性關節炎致病原因很多,主要有年齡、體重過重、膝周圍韌帶損傷、非感染性骨壞死、血友病、神經病理性關節疾病等。游泳、緩和散步 不負重的運動有助舒緩疼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昱彰表示,退化性膝關節炎病因複雜,主要是機械性磨損發炎,關節囊發炎、週邊韌帶肌腱損傷、關節軟骨損傷缺損、半月板損傷、關節面不平整,產生關節腔狹窄、軟骨下硬骨空腔囊腫、關節變形、骨刺、軟骨游離體的產生等變化。最常見症狀如關節腫脹僵硬,上下樓梯或行走時疼痛,關節活動度受限,活動關節時聽到不正常的磨擦聲響或關節變形。膝關節損壞一定要換人工關節嗎?嚴重關節變形前,須先適當保養與預防。合宜適量的運動有助增強關節附近肌肉,幫助關節承受身體重量,適當且正確的運動能增進健康關節的強度與健康。但若關節軟骨已受損,必須謹慎小心,儘量採取緩和不負重量的運動,如游泳等不受體重壓力的運動或緩和散步。大腿的股四頭肌運動有助於穩定強化膝關節,使膝關節疼痛較為舒緩。玻尿酸關節注射等 可做為不動手術的選擇目前玻尿酸關節注射與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注射廣泛應用於運動傷害與退化性關節炎治療,玻尿酸可補充關節液潤滑關節腔,減低膝關節因行走摩擦與壓力造成的不適與傷害,並修復關節結構、減少發炎反應產生。PRP注射利用血液中血小板產生的豐沛自體生長因子,活化再生關節內退化受傷的組織,促進退化軟骨與韌帶滑囊的修復,治療退化性關節炎。關節鏡手術是微創傷口的檢查合併治療的方式,當關節疼痛及行動不良無法由運動、藥物或關節注射改善時,在2到3個約1公分的小切口,使用關節鏡直接進行治療,清除發炎的組織,修復整平破損的半月板及關節軟骨,切除傷害軟骨的側皺襞,清除軟骨破損而脫落的游離體,以軟骨下鑽孔以利重生軟骨。對頑固性的膝關節疼痛,但還未到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嚴重程度,或因內科疾病身體狀況無法負荷重大手術時,關節鏡手術是可靠的治療方式。陳昱彰醫師提醒,良好運動習慣、正確運動方式、健康生活型態可保持關節健康與活力。已受傷的關節必須好好保養、積極治療,做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前,有很多方法及治療可將退化性膝關節炎對日常生活不便的影響降低,改善生活品質。畢竟人活就要動,好的關節與肌力,是健康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

指甲病變別輕忽!5徵兆暗藏乾癬危機

指甲病變別輕忽!5徵兆暗藏乾癬危機#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關節炎不是老人的專利,指甲病變竟暗藏警訊!一名妙齡女子手腳指甲長期泛黃、紅腫、增厚伴隨變形、斷甲問題。為了遮醜,她時常擦上厚厚的指甲油、穿包鞋、雙手插口袋才敢外出。原以為單純是指甲美觀,8年後卻陸續合併頭皮屑暴增、後腳跟疼痛等症狀,就醫確診竟罹患「乾癬性關節炎」。指甲乾癬5種表現是徵兆中山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蕭玉屏說明,乾癬是一種自體免疫的皮膚發炎疾病,誘發原因多,且隨著病程進展,可能出現其他共病。根據2016年健保資料庫顯示,台灣約有5萬1千多名乾癬患者,約每500人中就有一位病友。乾癬主要病徵常見在頭皮、臉等外顯皮膚上,指甲也是觀察指標之一。但乾癬指甲病變常被誤認是灰指甲而輕忽。俗稱「臭甲」的灰指甲是由黴菌引起,夏天病況易加劇,甲面呈現厚、黃、黑甚至綠的顏色,接受治療有機會根治;看似單純「醜甲」的乾癬指甲病變,則是因自體免疫系統問題引發,病況易在冬天出現變化甚至惡化,指甲角化異常增厚、甲色泛黃成黃油樣、甲床有鮭魚色斑或剝離、甲面點狀凹洞,與灰指甲最明顯差異在指甲摺處有紅腫脫屑,需要接受適切治療以控制病情。以下為常見指甲乾癬表現:1)匙狀指/指甲板變薄,且中間像湯匙一樣凹下去的指甲。2)指甲層狀剝離/指甲末端像要脫落一樣,與甲床分開,有時會合併見到裂縫狀出血。3)凹點/指甲上有一個個小凹洞,常見於乾癬病人(發生機率約10至15%),出現凹洞後,接下來可能出現黃、增厚的指甲變形,症狀與灰指甲很難分辨。治療上會將指甲化驗,確定是否黴菌感染。如果出現很深、不規則幾何分布的凹點,可能代表其他種皮膚疾病,如異位性皮膚炎或圓禿等。4)指甲縱裂症/在指甲表面呈線狀隆起的縱痕,進一步有縱裂發生。5)指甲下角質增生/在遠端的指甲床發生不正常角化,造成遠端的指甲板下方堆積角質,增厚。乾癬病患10年內都要定期追蹤蕭玉屏主任提醒,根據英國研究指出,經回溯性分析4千多名乾癬患者,如有「乾癬指甲病變」者,後續發生「乾癬性關節炎」的風險是其他病友的3倍。如指甲有異狀都會輕忽,如果始終治療不好,就要懷疑是否罹患乾癬,可進一步化驗指甲來確認。對已經確診的乾癬患者來說,如果發現指甲有異狀,則要警覺是否罹患乾癬性關節炎,建議就醫檢查。乾癬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除了皮膚症狀外,還可能有關節炎、心血管問題等共病發生,患者要有長期抗戰的決心,接受正規治療且至少10年內都要定期追蹤,切勿誤信偏方或民俗療法,讓病況加劇。如有「乾癬指甲病變」症狀出現,恐為乾癬性關節炎高風險族群,務必諮詢專科醫師接受適切治療,並追蹤關節發炎狀況,以免關節發生不可逆的損傷。

指節疼痛當心!類風濕性關節炎悄上身

指節疼痛當心!類風濕性關節炎悄上身#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台灣健保數據統計,近十年來,台灣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數年年增加,其中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健保申報人數,更從2006年至2015年成長了57%,已成為不可輕忽的疾病。一名47歲婦女,平常興趣為繪製中國傳統畫作,但自從出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後,在關節劇烈腫脹與疼痛下,讓她不得不放棄工作與興趣。雪上加霜的是,該婦人對於口服藥的適應性較差,並出現肝功能受損與發炎的症狀。類風濕性關節炎十年成長57% 關節疼痛為前兆這位婦人經由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陳一銘醫師收治,並開立生物製劑的治療處方。約莫三個月後,病情逐漸穩定,日常生活也無任何不便,並順利回歸工作與重拾畫筆,讓她十分滿意。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一種免疫系統疾病,好發於中年女性,其中又以30~50歲居多。但由於初期症狀不具特異性、治療不易,亦常被誤認為痛風或退化性關節炎…等症狀。陳一銘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初期多以關節對稱的腫熱痛、晨起關節疼痛、僵硬等症狀出現。若是發現每天早上起床出現關節疼痛僵硬等不適感,無法握拳,且持續時間較長,則應盡速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生物製劑助益四成RA病患 有效延緩關節惡化陳一銘醫師表示,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症狀不明顯,多數病患容易忽視診治重要性,等到關節出現變形的症狀,才感受到嚴重性並接受醫療就診,但此時病情已是不可逆狀態了。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最佳的黃金治療期為發病初期前二至三個月,雖然以現行的醫療技術仍無法完全痊癒,但經過治療卻可以達到有效的症狀緩解,盡早治療才是唯一的途徑。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治,已趨向個人化的治療方式,針對每位病人的狀況,對症下藥,陳一銘醫師指出,目前市面上的治療方式包含傳統口服疾病修飾藥物(DMARDs)及生物製劑,多數病人可利用口服藥達到病情穩定,但約近四成民眾仍會出現病情惡化的狀況,可經由評估後,並利用生物製劑以延緩關節惡化與相關併發症的狀況。 陳一銘醫師補充說明,生物製劑是一種選擇性的免疫抑制劑,可以有效的改善關節發炎狀況,並且在短時間內達到效果,而目前生物製劑的機轉,包括抑制免疫細胞中的T細胞和B細胞,以及作用在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血球介素(IL-6),抑制發炎作用,減緩對關節的傷害;主要分為皮下注射及靜脈注射兩種劑型,病患用藥前,會先視其狀況討論適合的劑型,作為選擇的依據。醫病合作與順從用藥 有效維持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穩定陳一銘醫師提醒,雖然現在已經有多項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用藥,但是單靠醫師的努力是不夠的,病患對於日常的照護需要特別注意,才不會導致病情加劇。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日常照護應注意:1、有規律的運動、適當休息、睡眠充足2、健康飲食、加強鈣質的攝取3、保持理想體重4、抗拒沮喪、保持心情愉快5、保持積極的態度6、藥物控制7、戒除菸癮、避免過度飲酒除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外,更應配合醫護、復健、營養諮詢、心理治療團隊的照護以及社福、家庭、病友會支持。透過積極的治療可以達到良好的療效,醫病合作,順從用藥,才能有效的長期穩定控制。(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類風濕關節炎 「HOLD」4步控病情

類風濕關節炎 「HOLD」4步控病情#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5歲的范女士將近1/2的人生都與類風濕性關節炎(RA)共存。發病初期心理畏懼,尋偏方、逃避接受正規治療;直到10年前關節痛不欲生,才至醫院治療,但已挽回不了變形的關節。研究顯示,超過5成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不按時服藥,其中高達2成以上故意不吃藥。類風濕性關節炎 藥物選擇多元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林孝義表示,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強調「達標治療」,在治療過程中每1至3個月評估疾病活動度,調整治療策略或用藥,抑制病程進展,避免骨骼破壞和失能等不可逆的傷害,直到達成治療目標。目前藥物治療選擇多元,從止痛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生物製劑、小分子口服標靶藥物,重點是透過醫病雙方共同討論、決定治療目標,效果會比傳統的定期追蹤更好。擅自停藥易使關節變形 「HOLD」原則控病情根據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調查發現,近4成患者期望病情穩定、關節不痛;5成以上病友嚮望正常生活,步行、運動、旅遊等活動都能自如。然而並非所有RA病友都能順利圓夢,未能按照醫囑治療用藥是主要的原因;最新研究顯示,54.1%的患者並未按時用藥,其中21.6%是因為不相信治療或是對疾病有較高的沮喪、憤怒等負面情緒,而「故意」不遵從醫師指示服藥。林孝義主任說明,過去許多病友都有錯誤迷思,認為關節不痛就代表發炎症狀被抑制,因此擅自停藥、減藥,無形之中讓關節漸漸被破壞、甚至變形。類風濕性關節炎需要長期且持續治療,病友應與主治醫師溝通及配合,按時服藥、遵循醫囑治療,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林孝義主任及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張玲瑗理事長呼籲病友一起「HOLD」住幸福:1)「H」(Highly-compliant)提高服藥順從性/遵從醫囑按時服藥,才能維持良好的治療成效。2)「O」(Oral drug)小分子口服藥/治療選擇多元,現有健保給付小分子口服標靶藥物,提供患者及醫師治療選擇。3)「L」(Less pains)減輕發炎與疼痛/透過適當的治療,降低關節發炎與疼痛,提升患者生活品質。4)「D」(Discussion)主動與醫師討論/患者應主動與醫師討論病情,共同設立治療目標。

改善痛風致關節炎 5大飲食重點

改善痛風致關節炎 5大飲食重點#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有一項血液檢查項目稱為「尿酸值」。不論男女,只要尿酸值超過7.0毫克/分升,就會被診斷為「高尿酸血症」,但是自己通常毫無自覺。高尿酸如果不予理會,尿酸值持續攀升,出現結晶囤積在內臟或關節,對各方面健康恐怕出現不良影響。最嚴重的,莫過於導致腳趾根部劇烈疼痛的痛風。尿酸值變高的原因有兩種情況:1)體內生產過多的尿酸。2)無法順利排除尿酸,導致囤積於體內。尿酸產生過量的原因有: 吃太多。 酒精類飲品喝太多。 激烈運動做太多。 肥胖。 壓力。而尿酸無法順利排除的原因,則是因為腎臟沒有正常運作。降低尿酸值,改善高尿酸血症與痛風的五大飲食重點:1)勿過食,勿過胖2)少攝取高普林食物3)讓尿液鹼化的食物4)每日至少攝取2公升的水分5)飲酒勿過量首先檢查看看自己的肥胖程度吧。所謂的肥胖,一般指的是「體重超過標準數字10%以上」。至於判斷的標準,有WHO(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社會普遍使用的指標,BMI(Body Mass Index =身高體重指數)。所謂BMI,指的是判斷肥胖的體格指數。試著利用下列算式算出自己的BMI:           體重(kg)BMI= ──────────     身高(m)×身高(m)無論男女,只要BMI 超過25 就算是「肥胖」,超過30 的話,就會被判斷為需要治療的「肥胖症」。例如身高170 公分,體重75 公斤的人,算出來的BMI 是26,這樣就會被判斷為肥胖。判斷肥胖的基準BMI                                  判定不到18.5 ・・・・・・・・・・・・・・・體重過輕18.5以上,不到25・・・・・・・・標準體重25以上,不到30・・・・・・・・・・肥胖(1度)/過重30以上,不到35・・・・・・・・・・肥胖(2度)/輕度肥胖35以上,不到40・・・・・・・・・・肥胖(3度)/中度肥胖超過40 ・・・・・・・・・・・・・・・・・肥胖(4度)/重度肥胖根據日本肥胖學會規定的判斷標準,BMI 座落在22 算是標準(最佳)體重。因此只要根據這個數值反算回去,就能夠算出自己的理想體重(標準體重)了。也就是把自己的身高(公尺)平方之後再乘以22,這樣就可以了。算出標準體重的算式標準體重(kg)=身高(m)×身高(m)×22例:身高170公分的上班族標準體重 =1.7×1.7×22=63.6(kg)(本文摘自/痛風、高尿酸飲食聖經/太雅出版)

要活就要動 教你123毛巾操防骨鬆

要活就要動 教你123毛巾操防骨鬆#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台灣中老年人骨質疏鬆症、肌少症和膝關節炎嚴重程度皆高於亞洲其他國家。50歲以上民眾,每3人中有2人骨鬆骨折高風險,確診罹患肌少症的比例近4成5,罹患膝關節炎比例也超過6成,中南部的長者未被治療骨骼肌肉相關疾病的比例更高。肌力不足 加重退化性關節炎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理事長陳芳萍表示,骨質疏鬆症跟肌少症為老化常見的疾病,肌肉含量與肌力不足會影響老年人行動能力,且肌力不足恐加重退化性膝關節炎,時常讓高齡者發生站不起、走不穩。若骨鬆問題嚴重,更是雪上加霜,輕者骨折重則癱瘓,失能造成家庭嚴重負擔。因肌肉力量及關節活動會影響行動能力,若沒有提早發現並介入治療,恐造成老人家一跌不起,日後失能。家人應多留意老年人的日常行為,若有以下4大徵兆,包括身高倒縮3公分以上、10秒步行少於8公尺、濕毛巾擰不乾、深蹲起不來而軟腳,應及早就醫諮詢。123毛巾操 增強肌肉、減緩骨鬆陳芳萍醫師表示,檢測計畫發現,台灣50歲以上民眾檢測出骨鬆者骨折風險高達 65.3%,65歲以上更達81.0%。而50歲以上的肌少症比例為45.0%,高出亞洲其他國家8倍!另外,50歲以上在膝關節炎罹患率也有66.5%。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設計「123毛巾操」,透過1條毛巾,每週2次,持續3個月運動,用手持毛巾拉扯與自身肌肉的阻抗力量,增加力度,使伸展運動的鍛鍊效果更加發揮。這套低強度,安全性高的運動,不僅可以增加全身關節的活動,也可以加強肌力與耐力,減緩骨鬆問題:1) 暖身運動2) 肌力訓練3) 拉筋運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