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

關節炎為銀髮殺手 客製足墊可緩症狀

關節炎為銀髮殺手 客製足墊可緩症狀#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隨著飲食西化、工作形態及需求所致,退化性關節炎已經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如空姐、櫃姐、作業員、護理師等需要久站久走的族群,因膝蓋內外側受力不平均,造成膝蓋軟骨磨損,內側膝關節空間狹窄,膝內側軟組織受力增加,進而導致內側膝蓋疼痛。一位退休在家的65歲王伯伯,過去從事倉儲工作,一整天下來站立時數超過10小時更是家常便飯,加上熱愛運動,偶爾放假時還會參加不少路跑活動,長期累積後感到膝蓋內側反覆疼痛,就醫發現已是退化性關節炎,醫師建議透過客製化鞋墊治療,分散足底壓力及改變膝蓋內側受力,大幅減少足底及膝蓋的不適感,久站也不會怕。穿著客製化鞋墊 有效改善退化性關節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周立偉表示,患者工作時需長期站立工作,也經常反覆蹲下、起立清點貨物,假日還參與跑步活動,加上沒有適當的肌力訓練,下肢肌力不足,透過X光檢查發現,患者膝蓋內側關節空間有狹窄現象,長期下來導致退化性關節炎找上身。除了建議定期進行復健,建議穿著客製化鞋墊,有機會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問題。王伯伯一穿上足墊後,雙膝不適感逐漸消除,使用2個月後,有效延緩退化性關節炎惡化情形,也減少足部及小腿抽筋和痠痛的狀況。依個人體型及足底受力狀況 客製足墊減緩症狀退化性關節炎可分為老化造成的「原發性」和因受傷、代謝性疾病等原因使關節軟骨遭破壞的「次發性」。施益湋職能治療師解釋,透過復健科醫師的診斷以及治療師量測足底壓力及矯正足型,將最佳的足弓支撐曲面製作成客製化足墊,不但可輔助足底筋膜與肌肉拉力,提供足跟與足弓吸收足部承重的衝擊力。再加上外側楔型設計,還能減緩關節內側受力。此外,受O型腿、扁平足、足底筋膜炎、脊椎側彎、骨盆歪斜等所擾的民眾,亦可依個人體型及足底受力狀況不同,透過客製化足墊來減緩症狀,鞋墊製作過程約30-60分鐘,屬於自費項目。周立偉提醒,膝蓋卡卡、無法久站、蹲跪等,是退化性關節炎的前兆,為預防膝關節提前老化,建議民眾應控制體重、適當的運動及下肢肌力訓練,並選擇合適的鞋子及鞋墊,才能正確護膝。

腳「翻船」扭傷靠自癒?長期恐關節炎

腳「翻船」扭傷靠自癒?長期恐關節炎#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相信不少人都曾發生腳踝「翻船」,當下處理切記把握「RICE」的原則: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壓迫)、Elevation(抬高患肢),大多數都有不錯的恢復狀況。安南醫院骨科醫師姜典佑表示,門診常見腳踝扭傷若處理不當導致關節慢性不穩定甚至疼痛,呼籲傷者應及早就醫檢查與治療。外側韌帶較易受傷 踝關節因此不穩定而疼痛發炎姜典佑醫師表示,腳踝周遭的韌帶結構簡單可分成內側和外側2部分,內側叫做三角韌帶,外側可分成距腓韌帶和跟腓韌帶,通常內側韌帶比外側強壯,也因此外側韌帶比較容易受傷。一旦外側韌帶受傷治療不當,踝關節就有可能慢性不穩定造成疼痛,長期下來負重受力不平均,更可能造成關節炎。至於慢性不穩定的診斷方式,一般來說可用前拉測試和內翻測試來檢查,再輔以關節攝影或核磁共振檢查來確認。姜典佑醫師說明,一旦診斷出韌帶損傷造成慢性不穩定,這時因為韌帶品質不佳已無法做直接修補,因此就必須依靠周邊的支持帶或關節囊縫到腓骨做重建手術或是自體韌帶重建。別一味尋求推拿治療 延誤病情造成不可逆遺憾最後姜醫師強調,慢性踝外側不穩定其實在骨科門診是很常見的踝運動傷害後遺症,該如何治療只是一個大原則,患者若有類似情形應請教醫師或循正常管道求診,切勿一味尋求跌打損傷接骨師的推拿治療而延誤病情,造成不可逆的遺憾。

講座/關節炎用藥

講座/關節炎用藥#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民眾將葡萄糖胺視為治療退化性關節炎「聖品」。但根據衛福部食藥署規定,僅有藥品級的硫酸鹽葡萄糖胺(GS)通過治療退化性關節炎適應症,可幫助減緩關節疼痛。民眾出現關節疼痛問題時,應遵從治療3步驟對抗退化性關節炎,讓關節不卡卡。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12/11(二)舉行用藥安全講座,由陳蕙琦藥 師主講「關節炎」,教導關節炎正確的用藥及保健知識。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長們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關節炎時間:107年12月11日(二)下午14:30-15: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一樓門診藥局候藥區前洽詢:02-2249-0088

服用葡萄糖胺有效顧關節?醫師說分明

服用葡萄糖胺有效顧關節?醫師說分明#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生,吃這個可以顧關節嗎?」門診中常見病患或家屬,拿營養品詢問醫師。根據統計,60歲以上族群,每100人中約50人會出現退化性膝關節症狀。坊間各種保健品多到令人眼花撩亂,不知該吃什麼才對?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臺北慈濟醫院外科部骨科醫師周博智解說。阻止關節不會退化或軟骨再生 恐怕要失望周博智醫師表示,在骨科門診中,常見患者向醫師諮詢各式各樣保健品,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葡萄糖胺,包括各種廠牌,吃、喝、擦琳瑯滿目,國產與進口的價格差異很大。葡萄糖胺本身是關節軟骨的成分之一,讓軟骨結構保有軟Q彈性,但隨著退化磨損也會逐漸消耗。此類產品到底該怎樣使用才有效顧關節?民眾應先問問自己對「有效」的認知為何。如果膝關節退化程度為輕度或中度,這類產品具有舒緩疼痛、改善關節功能的效果。然而每個人的改善度和持久度都有個別差異。若磨損變形軟腳程度很嚴重,這類產品效果就不明顯了。若期望透過這類產品讓關節不會退化或是軟骨再生,恐怕會失望了。市售葡萄糖胺製劑多由貝殼類萃取純化 對蝦蟹貝過敏者須留意周博智醫師表示,還有許多病人問到葡萄糖胺的副作用,因為名稱,讓人擔心吃多了恐造成糖尿病或難以控制血糖,以標準劑量每日1500mg,對血糖的影響有限,對血壓、凝血功能等影響也很輕微。但市售葡萄糖胺製劑多由貝殼類萃取純化而成,雖少有嚴重過敏狀況,但對蝦蟹貝過敏者仍須留意。關節尚未嚴重磨損變形前,改善膝關節疼痛與功能的方式,就是好好控制體重、規律運動鍛鍊核心肌群。與其追求速效、永效,煩惱有效、沒效,不如養成務實的心態,當您嘗試過許多初階無害的保健方法後,仍未改善的話,最好盡快諮詢骨科醫師,維護健全的行走功能和生活品質。(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68期資料)

長期乾癬性關節炎不治療 關節恐變形

長期乾癬性關節炎不治療 關節恐變形#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患有乾癬的民眾要留意了!據統計,約有近三成的乾癬病患同時也患有乾癬性關節炎。近期一名三十來歲的男子因全身肌膚有六成以上的乾癬病灶,同時合併多處乾癬性關節炎,不僅關節疼痛,更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黃春明主任說,此位患者積極配合醫師囑咐,接受口服消炎藥以及生物製劑的治療,目前病情獲得良好的控制與改善。長期漠視關節炎 小心恐致關節變形在台灣,每年乾癬患者就診人數約有八萬人。黃春明主任表示,造成乾癬的原因包含基因遺傳、身體免疫加上其他後天因素如:壓力、氣候、感染外傷誘發等,其中約有一至三成的乾癬患者同時會有乾癬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又分為五型:遠端指間、多發性、毀壞性、不對稱性與中軸性。黃春明主任特別提醒,若長期不處理治療關節發炎的問題,使關節在長時間腫痛發炎的情況下,很容易造成變形,此時就「回不去了」!兩種症狀合併治療 生物製劑效果佳關於乾癬與乾癬性關節炎該如何治療?黃春明主任說,針對兩種症狀會採用合併治療,在皮膚症狀上常使用外用類固醇、外用A酸、保濕劑、外用維生素D、口服消炎止痛藥等,再加上免疫調節控制如:口服環孢靈、類固醇等。針對中重度以上患者則會採用生物製劑治療,目前有許多治療乾癬的生物製劑,都有不錯的治療效果,有機會讓皮膚改善程度達到近百分百,且在第一週即可看到皮膚有明顯的改善,施打針數也更少,患者有更多不同治療選擇。藥物治療+日常照顧 雙重搭配效果最佳現在的醫療科技使乾癬患者透過正確的治療後,不僅穩定控制症狀並可恢復良好的生活品質。黃春明主任呼籲,乾癬病患只要願意積極配合藥物治療,並生活起居正常、飲食清淡、避免外傷、注意肌膚保濕、適度曬太陽,以及若有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則需留意,不要過度使用關節避免損傷,就可以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本內容僅提供相關疾病之醫學及衛教資訊。關於您個人健康狀況或疾病治療方面的問題,建議您應向醫護人員諮詢專業意見。(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吹冷氣膝蓋開始痛?恐是發炎警訊

吹冷氣膝蓋開始痛?恐是發炎警訊#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炎炎夏日,氣溫持續居高不下,讓人24小時都想躲在冷氣房裡。然而,長時間吹冷氣,除傷及荷包外,對不少人而言也並非一大享受;有些人只要吹冷氣之後,膝蓋便會開始隱隱作痛,因此陷入天人交戰。究竟膝關節怎麼了?可藉由哪些方式改善呢?膝蓋受寒痠痛 恐是膝關節發炎惹禍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骨科主任醫師翁佩韋表示,吹冷氣時膝關節會感到痠痛,可能是因為膝關節正處於發炎狀態,當受到溫度突如其來改變,便會出現疼痛明顯的狀況。而造成膝蓋發炎的原因相當多,如膝蓋磨損、風濕性關節炎、膝蓋急性發炎等,皆可能會讓膝關節出現紅、熱、腫、痛等症狀。對症下藥 嚴重磨損骨頭就應進行置換手術翁佩韋主任醫師指出,臨床上較有經驗的醫師可經由問診、觸診初步了解,再透過X光、超音波檢測,進一步了解其膝蓋是否有退化、退化程度、是否有磨損等情形。針對急性發炎者,一般會給予口服消炎止痛藥,而若是急性期發炎過了,且診斷為早、中期的膝關節退化,則可考慮加上玻尿酸或PRP的注射,以達到控制之效;此外,若為中、重度者,或者接受保守治療仍未能緩解疼痛及改善日常生活的活動,便會建議採取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進行治療。機器人手臂量身訂做 傷口小、感染風險低且復原快翁佩韋主任醫師說,過去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對於年長患者而言,不僅手術風險高,術後恢復和照護時間也較長;隨著科技的進步,目前機器人關節系統則可以幫助醫師在執行手術過程更精準順利,其只需移除已磨損的關節部分,不僅可保留較多健康的骨頭,同時也能減少周遭組織的破壞,降低手術併發症及感染風險;此外,傷口更縮小至6-8公分,並在術後當天或隔天即可下床行走。機器人手臂關節置換術 精準輔助效果更加乘翁佩韋主任醫師解釋,利用機器人手臂置換膝關節,術前會先以電腦斷層掃描病人的膝關節,再根據檢查數據調整適合重建的尺寸,其角度誤差不會超過1度,術中利用機器手臂導航定位,再透過即時動態影像輔助,精準將人工膝關節擺放在符合人體工學角度的位置,達到最佳的置換效果。適當運動不可少 體重超標膝蓋也會受不了翁佩韋主任醫師強調,在接受機器人關節系統置換膝關節後,通常可大大增加人工膝關節的活動度及使用年限,因此成為現今膝關節退化時的手術新選擇。而日常生活裡,預防總勝於治療,除了選擇適當運動,如游泳、健走等,也可以透過一些簡單易行的股四頭肌運動,達到強化膝關節之效,再搭配上矯正姿勢不良、體重控制等方法多管齊下,即能揮發保健膝關節的最大效益。翁佩韋主任醫師提醒,若在爬樓梯時發現膝關節出現痠軟、負重較大時膝蓋就會卡卡,或膝蓋左右兩側明顯外觀腫脹不一,這都是膝關節退化的警訊,建議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醫師治療,以利及早治療,讓自己的行動不受限。(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膝關節痛不能動?醫:這2運動可舒緩

膝關節痛不能動?醫:這2運動可舒緩#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運動風氣興盛以及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出現關節運動損傷疼痛或退化性關節炎者增多,好發於中老年人。根據統計,關節問題於70歲以上發生率高達70%,且女性多於男性;好發部位為膝關節、手關節、髖關節,也可見於脊椎,腕關節等,最常見膝關節、膝蓋疼痛造成運動甚至行走不便。退化性關節炎致病原因很多,主要有年齡、體重過重、膝周圍韌帶損傷、非感染性骨壞死、血友病、神經病理性關節疾病等。游泳、緩和散步 不負重的運動有助舒緩疼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昱彰表示,退化性膝關節炎病因複雜,主要是機械性磨損發炎,關節囊發炎、週邊韌帶肌腱損傷、關節軟骨損傷缺損、半月板損傷、關節面不平整,產生關節腔狹窄、軟骨下硬骨空腔囊腫、關節變形、骨刺、軟骨游離體的產生等變化。最常見症狀如關節腫脹僵硬,上下樓梯或行走時疼痛,關節活動度受限,活動關節時聽到不正常的磨擦聲響或關節變形。膝關節損壞一定要換人工關節嗎?嚴重關節變形前,須先適當保養與預防。合宜適量的運動有助增強關節附近肌肉,幫助關節承受身體重量,適當且正確的運動能增進健康關節的強度與健康。但若關節軟骨已受損,必須謹慎小心,儘量採取緩和不負重量的運動,如游泳等不受體重壓力的運動或緩和散步。大腿的股四頭肌運動有助於穩定強化膝關節,使膝關節疼痛較為舒緩。玻尿酸關節注射等 可做為不動手術的選擇目前玻尿酸關節注射與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注射廣泛應用於運動傷害與退化性關節炎治療,玻尿酸可補充關節液潤滑關節腔,減低膝關節因行走摩擦與壓力造成的不適與傷害,並修復關節結構、減少發炎反應產生。PRP注射利用血液中血小板產生的豐沛自體生長因子,活化再生關節內退化受傷的組織,促進退化軟骨與韌帶滑囊的修復,治療退化性關節炎。關節鏡手術是微創傷口的檢查合併治療的方式,當關節疼痛及行動不良無法由運動、藥物或關節注射改善時,在2到3個約1公分的小切口,使用關節鏡直接進行治療,清除發炎的組織,修復整平破損的半月板及關節軟骨,切除傷害軟骨的側皺襞,清除軟骨破損而脫落的游離體,以軟骨下鑽孔以利重生軟骨。對頑固性的膝關節疼痛,但還未到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嚴重程度,或因內科疾病身體狀況無法負荷重大手術時,關節鏡手術是可靠的治療方式。陳昱彰醫師提醒,良好運動習慣、正確運動方式、健康生活型態可保持關節健康與活力。已受傷的關節必須好好保養、積極治療,做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前,有很多方法及治療可將退化性膝關節炎對日常生活不便的影響降低,改善生活品質。畢竟人活就要動,好的關節與肌力,是健康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

指甲病變別輕忽!5徵兆暗藏乾癬危機

指甲病變別輕忽!5徵兆暗藏乾癬危機#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關節炎不是老人的專利,指甲病變竟暗藏警訊!一名妙齡女子手腳指甲長期泛黃、紅腫、增厚伴隨變形、斷甲問題。為了遮醜,她時常擦上厚厚的指甲油、穿包鞋、雙手插口袋才敢外出。原以為單純是指甲美觀,8年後卻陸續合併頭皮屑暴增、後腳跟疼痛等症狀,就醫確診竟罹患「乾癬性關節炎」。指甲乾癬5種表現是徵兆中山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蕭玉屏說明,乾癬是一種自體免疫的皮膚發炎疾病,誘發原因多,且隨著病程進展,可能出現其他共病。根據2016年健保資料庫顯示,台灣約有5萬1千多名乾癬患者,約每500人中就有一位病友。乾癬主要病徵常見在頭皮、臉等外顯皮膚上,指甲也是觀察指標之一。但乾癬指甲病變常被誤認是灰指甲而輕忽。俗稱「臭甲」的灰指甲是由黴菌引起,夏天病況易加劇,甲面呈現厚、黃、黑甚至綠的顏色,接受治療有機會根治;看似單純「醜甲」的乾癬指甲病變,則是因自體免疫系統問題引發,病況易在冬天出現變化甚至惡化,指甲角化異常增厚、甲色泛黃成黃油樣、甲床有鮭魚色斑或剝離、甲面點狀凹洞,與灰指甲最明顯差異在指甲摺處有紅腫脫屑,需要接受適切治療以控制病情。以下為常見指甲乾癬表現:1)匙狀指/指甲板變薄,且中間像湯匙一樣凹下去的指甲。2)指甲層狀剝離/指甲末端像要脫落一樣,與甲床分開,有時會合併見到裂縫狀出血。3)凹點/指甲上有一個個小凹洞,常見於乾癬病人(發生機率約10至15%),出現凹洞後,接下來可能出現黃、增厚的指甲變形,症狀與灰指甲很難分辨。治療上會將指甲化驗,確定是否黴菌感染。如果出現很深、不規則幾何分布的凹點,可能代表其他種皮膚疾病,如異位性皮膚炎或圓禿等。4)指甲縱裂症/在指甲表面呈線狀隆起的縱痕,進一步有縱裂發生。5)指甲下角質增生/在遠端的指甲床發生不正常角化,造成遠端的指甲板下方堆積角質,增厚。乾癬病患10年內都要定期追蹤蕭玉屏主任提醒,根據英國研究指出,經回溯性分析4千多名乾癬患者,如有「乾癬指甲病變」者,後續發生「乾癬性關節炎」的風險是其他病友的3倍。如指甲有異狀都會輕忽,如果始終治療不好,就要懷疑是否罹患乾癬,可進一步化驗指甲來確認。對已經確診的乾癬患者來說,如果發現指甲有異狀,則要警覺是否罹患乾癬性關節炎,建議就醫檢查。乾癬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除了皮膚症狀外,還可能有關節炎、心血管問題等共病發生,患者要有長期抗戰的決心,接受正規治療且至少10年內都要定期追蹤,切勿誤信偏方或民俗療法,讓病況加劇。如有「乾癬指甲病變」症狀出現,恐為乾癬性關節炎高風險族群,務必諮詢專科醫師接受適切治療,並追蹤關節發炎狀況,以免關節發生不可逆的損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