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

關節炎膝蓋變形 新療法滿意度達8成

關節炎膝蓋變形 新療法滿意度達8成#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據統計,台灣約有350萬人受關節炎所苦,超過65歲的銀髮族,有20%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且年紀越大,發生率就越高。89歲婦人因雙側退化性膝關節炎,膝蓋變形導致寸步難行,看過許多醫師,大多數都建議直接手術置換全膝人工關節。但患者年紀大,加上麻醉的風險並不低因此只能長期服用消炎藥和半年一次的玻尿酸治療。之後接受PRP療法(自體血小板免疫血清回輸療法),軟骨磨損情況有相當程度的改善。減輕膝蓋壓力、強化韌帶 病患滿意度可達8成衛生福利部骨科主治醫師蔡尚霖表示, PRP富含生長因子,在國外被用來進行軟骨損傷的修復、肌肉韌帶運動傷害的復原,以及促進骨折癒合。台南醫院引進PRP治療,迄今已有多位病人因退化性膝關節炎接受PRP注射治療,在配合減輕膝蓋壓力及下肢肌肉韌帶強化的運動後,不論是在疼痛的緩解,或是膝部功能的進步,都有明顯的改善(WOMAC退化性關節炎量表),病患滿意度可達8成。即便PRP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有顯著的效果,一般治療原則仍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關節的減壓 (減重、避免蹲跪的動作、護膝的使用)、膝部周圍肌肉強化的運動配上適當的消炎藥物使用。如果持續疼痛未改善,可經過評估後使用PRP的注射治療。 

導正皮膚過敏 「不痛不癢」秘笈報你知

導正皮膚過敏 「不痛不癢」秘笈報你知#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最近氣候不穩定,在這季節轉換時,很容易誘發過敏疾病,尤其是皮膚過敏,會在臉上或身上出現一塊一塊如花朵般的紅腫、搔癢、掉皮屑、疼痛、發熱等症狀,讓人非常困擾。專家指出,過敏是因為體內免疫系統失衡導致,過敏性疾病包括花粉症、鼻炎、濕疹、異位性皮膚炎以及氣喘等,不論是發生在眼、鼻、氣管或是皮膚,都是免疫系統反應過度造成發炎,透過飲食、運動及生活作息調整,可獲得改善。淋巴球作用造成發炎現象 進而導致過敏美兆國際健康管理機構研發處研發長劉婷婷博士表示,一般常見的過敏,是透過免疫系統中淋巴球作用,而造成的發炎現象,當過敏物質出現,淋巴球中的T細胞會命令B細胞產生很多IgE免疫抗體。皮膚及黏膜的部位存在許多肥胖細胞(mast cell),IgE會結合肥胖細胞,讓肥胖細胞釋放出組織胺,並導致微血管壁通透性改變,使水份漏到組織中局部充水,造成浮腫;微血管也會擴張使得血流量增加,所以皮膚表面會看起來紅通通,神經末梢會變得非常敏銳,使得皮膚既癢又痛。從淋巴球數量、比例 了解免疫系統平衡與否 在健康檢查時,會檢測白血球種類的比例,其中與「抗原-抗體反應」有關的「淋巴球」數量及比例,可反映出免疫系統是否平衡。劉婷婷博士指出,淋巴球一般約占白血球總數的35%,若是淋巴球的比例過高,顯示T細胞跟B細胞的作用強勢,很容易引發「抗原-抗體」的過敏反應;一旦誘發因子增加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空前的組織胺大爆發,造成嚴重的發炎現象,短時間內難以控制。你具有容易過敏體質嗎?容易過敏的人有哪些特性?劉婷婷博士進一步指出,父母(特別是母親)有過敏體質、皮膚的保濕功能低下,乾燥性皮膚,常抓癢導致破皮、氣管/鼻咽/呼吸道脆弱、曾經發生過食物過敏或眼鼻過敏、體內氧化物很多(愛吃油炸物)、腸胃功能不佳(腸道好菌少)、自律神經失調、壓力大、免疫力低下、體內IgE抗體多以及過度清潔都容易有過敏體質。導正免疫系統 「不痛不癢」小秘笈報你知劉婷婷博士強調,「過敏/發炎」以及「免疫機能」其實是同一件事情的兩面,雖說過敏是因為「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但並不因此就代表「免疫力很高」,反而是因為免疫力低下導致了「免疫力異常」或說「免疫失衡」。除了急性發作期藉由藥物緩解症狀外,有耐心地導正免疫系統的「啟動-煞車」功能,才能真正得到改善。以下是劉婷婷博士提供改善過敏的的「不痛不癢」小秘笈!● 減:1) 食量(或偶爾斷食)2) 過度清潔、彩妝3) 植物油及油炸物4) 麵粉、乳製品、蛋、菸5) 接觸溫度急遽變化的空氣6) 接觸異物抗原● 增:1) 確實保濕2) 抗氧化食物、維生素3) 益生菌健全腸道4) 優質油脂5) 提昇體溫、盆浴6) 運動、紓壓(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每周飲酒5次 女痛風風險增3倍

每周飲酒5次 女痛風風險增3倍#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研究發現每周飲酒5次以上會使女性罹患痛風的風險增至3倍。一般來說即使血液中導致疼痛與發炎性關節炎的化學物質濃度相同,女性罹患痛風的機會還是遠低於男性。痛風不再是老男人的專利在過去人們一直認為痛風是老年男性的疾病,其實隨著年齡增加,女性也會罹患此病。最近的美國營養調查發現女性在她們60多歲時,痛風罹患率約是4%,而男性在80幾歲的時候是6%。在這些首次進行的大型研究調查中的其一,就以性別來研究痛風,研究者們發現女性就跟男性一樣,年齡、肥胖、高血壓、酒精與利尿劑等,都是痛風的危險因子。體重增加也會使罹患痛風的風險上升痛風是當血液中的尿酸濃度升高,在關節與其周邊組織形成結晶時發生,發炎與腫脹會讓人感到相當地痛苦。大腳趾、膝蓋與踝關節是痛風最常發生的部位,常在夜間發作。疼痛與腫脹會在幾天後消失,不過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們將會再度發作。為了更加了解性別對痛風的影響,來自波士頓醫學大學的研究者們以2,476女性與1,951位男性為調查對象。平均追蹤年數超過30年,304個痛風案例,當中有1/3便是女性。不管是哪個性別,痛風的發生皆會隨著著尿酸濃度的增加而上升。不過當中的關聯性是男性較強。女性寫中尿酸濃度大於5mg/dl的時候,發展成痛風的風險顯著低於有著同樣血液尿酸的男性。對女性來說 高血壓和利尿劑是重要的危險因子從研究者們發現的性別差異來看,比起於男性,女性有滿高比例有高血壓的問題,而她們會接受利尿劑的治療。而此發現對女性來說,高血壓和利尿劑是較為重要的危險因子。每週飲用超過7盎司的酒精(約略是5杯酒),會使男性的風險增加為2倍;女性則增加為3倍。若是大量飲用啤酒,男性增加機率為2倍,女性則大大的增加為7倍。啤酒含有高濃度的嘌呤(Purine),在體內代謝後會變成尿酸。不過為何女性飲用啤酒後的風險會遠高於男性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此外,採取荷爾蒙替代療法似乎能降低女性痛風的風險,不過這項關聯並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雌激素被認為能降低血中尿酸的濃度,過去的研究已經證實荷爾蒙替代療法能減少痛風的風險。痛風風險與飲食的關係嘌呤(Purine)就是一般人常聽到的「普林」。是新陳代謝過程中的一種代謝物。如果體內累積過多嘌呤無法順利從腎臟透過尿液代謝出體外的話,將會轉變成尿酸並結晶推積在體內,進而形成痛風。許多人把痛風與攝取大量肉類聯想在一起,尤其是富含有嘌呤的內臟。然而在此研究的資料裡,飲食卻不是主要的危險因子。在某年齡層中,女性越來越有罹患痛風的傾向。女性必須知道在她們更年期之後,痛風罹患風險會增加,在這個時候,通常體重會增加,而且喝的酒也比年輕的時候多。這些都是增加痛風的危險因子,為了避免痛風的發生,維持健康的體重、適量飲酒然後擁有良好的運動習慣,是很重要的。食在健康小秘訣/痛風患者除了酒精之外,也應當心其他高嘌呤的食物,例如黃豆、發芽豆類、動物內臟、魚、蝦、貝類、海鮮、蘆筍、紫菜、香菇、以及肉汁、火鍋湯頭等,才能盡量避免痛風復發。(本文摘自/營養的真相/凱特文化出版)

春天後母心 你的膝蓋也跟著「凍未條」嗎?

春天後母心 你的膝蓋也跟著「凍未條」嗎?#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春雷已響,代表季節正在轉換,氣候也由冬季轉入春季。俗話說得好,「春天後母心」指的就是春天的天氣多變,就像後母的心一樣難以預測。然而,春天的多變氣候、懸殊的溫差是不是也讓膝蓋「凍未條」呢?其實天氣寒冷時,人體的肌肉會不由自主的緊繃,引起膝蓋血液循環不良,而膝蓋發炎物質難以排除時,就會感覺到膝蓋痠痛,其中又以關節炎及膝蓋曾受過傷的民眾感受最為明顯。不分年紀 你我都可能遇到『退化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炎,是一種最常見的關節軟骨退化病變。此病症會讓關節內的軟骨漸漸磨損、軟骨厚度減少、失去彈性,當關節間隙變得狹窄,此時行走或運動時,產生的力量會直接作用到軟骨下方的骨頭,使骨頭變性、硬化、壞死,變成囊狀空洞,常併有發炎現象,稱為退化性關節炎。雖然退化性關節炎和關節內軟骨磨損有關,但肥胖、關節使用過度、老化以及曾經受傷等,也會增加罹患機率。然而退化性關節炎卻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近年來,由於飲食西化,加上國人普遍缺乏運動,使得肥胖人口越來越多,膝關節長期承受龐大壓力,因此年輕人罹患關節炎的比例逐漸升高,多半都是因為體重過重,或是運動過度所造成,只要將體重減下來、適量運動,關節炎的症狀都能夠緩解。2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運動、飲食清淡想延緩膝關節退化,可以從運動著手,像似走路、騎腳踏車、游泳、水中運動等。相較於慢跑,走路對膝關節的衝擊較少。而騎腳踏車(尤其是室內腳踏車),既能訓練肌肉的力量又不傷膝,且除了達到增進心肺功能及骨質密度的效果,對關節的衝擊也較少。但還是要注意調整座墊的高度,避免活動空間不夠,造成膝蓋彎曲角度太大,反而磨損膝蓋。而游泳及水中運動,則對膝蓋關節沒有負擔,如果不會游泳,可做些水中運動,例如在水中走路,這些運動對關節非常好,因為水的浮力可以減輕關節的壓力,水的阻力也可用以強化肌力。此外,研究發現過多的「糖化終產物」(AGEs)沈積於關節腔,容易造成軟骨損傷,而糖化終產物(AGEs)為人體老化自然產生的一種蛋白質,會造成關節軟骨僵硬和損傷,使退化性關節炎更惡化。若常吃燒烤、乾煎、油炸等食物,會大幅增加糖化終產物(AGEs),因此建議,如果將食物改採水煮、清蒸、川燙等方式烹煮,或在烹煮過程加醋,都可減少糖化終產物(AGEs)產生。藥品級葡萄糖胺助預防 使用前應詢問專業建議至於許多退化性關節炎的民眾會補充葡萄醣胺增生膝蓋軟骨,減緩膝蓋疼痛表現,葡萄醣胺是軟骨的重要成份,目前研究看來,其效果應來自於抗發炎及防止細胞死亡的藥理性效果。葡萄糖胺又可分為藥品級硫酸鹽葡萄糖胺及食品級鹽酸鹽葡萄糖胺,其製程及吸收方式皆不相同,但僅有藥品級硫酸鹽葡萄糖胺通過健保局規定藥品,呼籲民眾攝取前應詢問專業醫師或藥師。 (文章摘錄自/優活健康網站內新聞)

骨骼補水 上下樓梯不卡關

骨骼補水 上下樓梯不卡關#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走路、上下樓等簡單的動作每天都在以細微的摩擦損害關節,全台約有350萬人受關節炎所苦,尤其是60歲以上,幾乎每2人就有1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對於關節保養,服用葡萄糖胺和軟骨素是最廣為人知的保養方式,不但可助軟骨涵養適量水分、還能有效減緩關節疼痛發炎。近期最新的關節保養成分為「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UC-II○R」,能清除受損的軟骨,還能促進關節生成更多軟骨組織 。透過免疫系統調節 對緩解關節炎效果更好台北市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指出,相較於服用葡萄糖胺加軟骨素,UC-II○R透過免疫系統的調節,對緩解關節炎的疼痛的效果更好。營養師建議民眾保健品若能多添加礦物質、微量元素,更能幫助吸收。蹲、跪讓關節負荷高達平躺的5.6倍活動時關節總是喀喀響、上下樓膝蓋覺得疼痛不適、蹲下卻站不起來,這些都是關節退化的徵兆,民眾日常應提高警覺!振興醫院骨科醫師朱唯廉表示,正常人關節平均每年動的次數約100萬次,其中膝關節一天至少動2,000~3,000次。朱唯廉醫師表示,關節磨損不可避免,人在走路時造成的關節負荷為平躺時的3倍、下樓為4.3倍、做家事時常做的蹲、跪動作,更是讓關節負荷高達平躺的5.6倍!退化性關節炎也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只要久坐、久站,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脊椎間、膝蓋長期承受全身壓力,都是罹患關節炎高危險族群。保養關節 鞏固結構再補水朱唯廉醫師指出,天冷關節肌肉緊繃容易產生酸疼感,關節疼痛是因為軟骨磨損,骨頭與骨頭碰撞所造成。UC-II○R、葡萄糖胺、軟骨素皆能幫助大家改善關節問題,但是關節保養應先鞏固結構,再補水,才能事半功倍。程涵宇營養師指出,過去的錠劑都很大顆不好吞,UC-II○R只要小小一顆就可以包含多種關節所需營養,對於日常保養更佳方便。關節保養應及早開始進行,才能讓日常生活輕鬆無負擔、上下樓梯不卡「關」。

上班久坐不動 竟會有退化性關節炎

上班久坐不動 竟會有退化性關節炎#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也是每天朝九晚五,整天坐在辦公桌前的上班族嗎?整天坐著不動或姿勢不良小心關節會提早退化!由於缺乏運動加上長期姿勢錯誤,導致關節出現問題。常見的就是電腦族的頸肩及腰部關節因為長時間的壓力不平均,導致關節發炎。建議民眾,平時應養成運動的習慣並建立正確姿勢,若出現關節疼痛問題,應趁早就醫治療。久坐不動代謝差 體重過重易增加膝蓋負擔久坐不動的上班族,關節疼痛好發部位多是頸肩或腰椎關節,主要是因使用電腦姿勢不正確及久坐不動所引起。而這樣長期間維持同一姿勢,容易造成關節的壓力不平均導致關節發炎,進而引起關節疼痛等問題,若延誤就醫,可能造成該關節軟骨的破壞及磨損,甚至會年紀輕輕就面臨退化性關節炎的問題!但是當人久坐不起時,身體的代謝會開始變慢、血液淤積,容易引起肥胖問題。事實上,由於膝關節負擔人體大部份的重量,當身體變重,膝關節承受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此時若再加上關節沒有時常活動,施於膝蓋的單點壓力會增加,一旦突然站起來,膝蓋所承受的壓力是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久而久之,就會對膝蓋造成影響。膝蓋不適更該減少坐 適度活動膝關節更能護膝一般有膝痛的民眾,直覺會是「坐著休息」,但採長時間坐姿的上班族也被誤認為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低好發族群。長時間的屈膝坐姿(90度左右的屈膝),會因「內側皺襞」被兩側軟骨長時間夾擊,而讓「內側摩擦症候群」的症狀加重,因此,適度、定時的活動膝關節,才是正確的護膝原則。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民眾,不是要減少運動或停止運動,而是要適度的運動,重點是要知道如何運動不傷膝!對已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民眾來說,在從事走路或其他活動時,要注意循序漸進,慢慢增加時間與量,並有間歇性休息,例如,走10分鐘休息5分鐘,不要勉強。足夠的休息對保護膝關節也很重要,因為疲累的肌肉無法讓膝蓋穩定。另外,藉由強化大腿的肌肉,可以幫助分散膝蓋的負重重量,改善壓力。補充葡萄糖胺緩解關節炎?藥品級、食品級先分清楚至於有的民眾會補充葡萄醣胺來緩解或保健退化性關節炎症狀?值得注意的是葡萄糖胺有分各項規範較為嚴謹的藥品級硫酸鹽葡萄糖胺,及一般食品級的鹽酸鹽葡萄糖胺,建議食用前請先諮詢專業醫師、藥師,並遵照醫師指示食用。另外,有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千萬不要因為怕疼而不動,應保持規律且緩慢的運動,同時加強膝蓋處的保暖,多管齊下才是真正的保護關節之道。 (文章摘錄自/優活健康網站內新聞)

長輩拒絕年節出遊 恐因退化性關節炎!

長輩拒絕年節出遊 恐因退化性關節炎!#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黃雅芬/採訪報導)剛放完元旦3天連假,緊接著1月底的過年佳節,不少外出遊子都會返家過年,也不少家庭會全家大小一同出遊。但每當在計畫旅遊行程時,是否總遭到家中長輩拒絕呢?甚至連平常的假日時間,長輩也甚少外出,總是待在家中呢?隨著年紀的增長,長輩的身體機能逐漸走向老化,不少病痛開始找上門,而關節炎也是其中一種,由於關節表面被磨損的軟骨,會被分解成會造成發炎的物質,而反覆的發炎造成關節腫漲、疼痛,關節變形,骨刺增生,因疼痛難耐,漸漸喪失行動力。 退化性關節炎已下修至35歲   中年女性、運動族群要注意由於身體的老化過程,關節不能再生產足夠的蛋白多醣合成軟骨基質來維持健康的關節結構,老化的關節愈來愈沒有彈性,關節軟骨的磨損讓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人越來越多。在台灣,50歲以上,每2 個人中就會有 1 個人有退化性關節炎,65 歲以上則 80%有退化性關節炎。花蓮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潘郁仁醫師表示,由於現代人營養充足,肥胖機會增加,加上運動風氣盛行,膝蓋不當或過度使用,使關節出現狀況的年齡層由65歲以上逐漸下降至35歲,顯示退化性關節炎不再是老年人專利,35歲以上族群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更不在少數,包括運動族群、中年女性族群都成為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危險群。另外,曾經關節受過傷、慢性關節炎、先天性關節構造異常等族群也是高危險群。3招自我檢查   飲食、運動、保健品護關節至於民眾如何知道本身是否有退化性關節炎呢?潘郁仁醫師提出3個自我檢查的方式,讓民眾可以了解自身狀況:1)平常運動後會感覺膝蓋關節緊繃或是出現卡卡的聲音?2)早晨起床手腳是否硬梆梆不靈活?3)膝蓋呈現僵硬感,蹲下後不易站起且不能完全伸直?如果有以上症狀,建議諮詢醫師更進一步了解是否有退化性關節炎,另外,除了藥品級葡萄糖胺有助改善退化性關節炎外,也可吃膠質含量高的食物促進關節修護,如海帶、木耳、豬腳、秋葵、海藻等食物。再者,適度讓關節休息及減少關節負重、維持理想體重、藉由適度運動(太極拳、慢跑、騎腳踏車)增加肌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提早發生。藥品級葡萄糖胺解緩關節疼痛 食品級葡萄糖胺吃心安?不少民眾都會使用葡萄糖胺來保養關節,可是你知道葡萄糖胺有分藥品級或食品級嗎?藥品級與食品級葡萄糖胺的差別在於藥品級是經臨床文獻資料證實確實有療效,所以稱為藥品級葡萄糖胺。如果是因為疼痛問題用藥,藥品級會較有幫助,不過醫師提醒,關節問題輕重因人而異,建議服用前可諮詢醫師或藥師選擇適合的保健品。

跑步降退化風險 輕鬆過「關」

跑步降退化風險 輕鬆過「關」#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期刊》研究,追蹤近9萬名跑步族群及健走族群發現,跑步族群中,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或接受髖關節置換術的人,比健走及其他運動來得少。跑步運動族群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風險低研究分別追蹤7萬4,542名跑者7.1年,以及1萬4,625名健走者5.7年,結果顯示,從事不同強度、距離的跑步運動族群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風險,比健走或從事其他運動者來得低,其中退化性關節炎風險少1成5到1成8,髖關節置換風險少了3成5至5成。幫助減輕體重 減少關節的負擔研究結論指出,跑步比從事其他運動更能降低退化性關節炎風險,主因跑步可以幫助減輕體重,減少關節的負擔,並增加軟骨密度、彈性,對健康的促進遠大於危害。加速軟骨新陳代謝 使彈性更好對於美國的這項研究,林口長庚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任李炫昇醫師表示,已有不少研究顯示,適度運動對關節的幫助遠大於損害,常活動關節可加速軟骨的新陳代謝,軟骨就像海綿一樣,存在骨頭與骨頭間,常受刺激可使彈性更好。李炫昇說,適度的跑步對關節有益處,但跑馬拉松、鐵人3項等過量運動,因為強度過大或時間過久,可能造成關節磨損,如果不是長期的訓練或比賽的要求,每次跑步最好在5,000公尺內,運動時間應在30分鐘內,且一週不要超過5次,並配合適當的休息。5到10分鐘的暖身 可使用護具關節已受傷的患者,最好不要以跑步當運動,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李林鍵也建議,跑步前應做5到10分鐘的暖身運動,可使用護具來保護關節,並選擇平地進行,運動結束後,應做10到15分鐘的緩和運動,避免運動傷害。(本文摘自/跟著名醫做 疾病不上身/今周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