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

幼童關節痛痛der!當心關節炎上身

幼童關節痛痛der!當心關節炎上身#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關節炎不是老年人的專利!一名年僅兩歲幼兒,原本活潑好動,日前出現走路一跛一跛、經常跌倒等症狀,家長一開始不以為意,還想說嬰幼兒七坐八爬十會站,兩歲應該還是在初期學步階段,不過直到孩子突然高燒不退、皮膚出疹且關節有腫脹的狀況,家長發現狀況不對,趕緊就醫檢查才確診罹患兒童特發性關節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所幸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後,症狀已經獲得改善。腳痛、膝蓋腫起來逾六周以上 當心是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兒童特發性關節炎是兒科常見的風濕疾病之一,卻很容易與生長痛混淆,家長不可不慎!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部部主任孫海倫表示,生長痛好發年齡落在幼稚園大班到國小二年級學生,關節外觀並不會有變化,且孩子通常是晚上喊痛;至於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則是好發於16歲以下的孩子,雖同樣最常見腳痛症狀,但是可能伴隨關節紅腫、發炎,甚至是發燒,且這類患童疼痛多出現在早上,通常會維持六周以上。兒童特發性關節炎若延誤治療,恐影響孩子生長發育,日後面臨關節靈活度不佳、影響走路、長不高等問題,甚至波及眼部併發葡萄膜炎,嚴重可能導致失明。因此孫海倫主任提醒家長,當孩子沒有明顯外傷卻喊痛超過六周以上,應儘速帶到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做進一步診斷。生醫籲:切勿尋求偏方看對科別、積極治療 才是對抗疾病的不二法門孫海倫主任表示,目前治療兒童特發性關節炎以控制關節發炎症狀為主,若症狀輕微時則給予消炎止痛藥,緩解關節不適的症狀;對於較嚴重的患童,則以免疫抑制劑與局部類固醇為首選,而現今也可透過腫瘤壞死因子抗體研發而成的生物製劑治療,有助控制疾病,改善生活品質。孫海倫主任提醒,家長平時應多觀察孩子的活動情形,且保持警覺性,當有可疑的腳痛、關節紅腫甚至是發燒的情形,應赴大醫院尋求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診斷,控制關節發炎情形,及早治療才能預防更深層的破壞,且千萬不要迷信偏方或民俗療法,看對科別、積極治療,才是對抗疾病的不二法門。 

交不出作業簿 國二女罹關節炎無法握筆

交不出作業簿 國二女罹關節炎無法握筆#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就讀國二女同學,肘部關節持續紅腫疼痛,即便關節彎曲也無法碰到肩膀,甚至嚴重到手肘無力,連最心愛體育課都得缺席。起初女同學媽媽先帶她到國術館、骨科就醫,服用止痛藥減緩疼痛,但仍無法改善,後期甚至手已無法握筆寫作業。所幸,後來骨科醫師建議轉診至小兒過敏及免疫科治療,才被確診為兒童特發性關節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簡稱JIA)。現在,女同學透過生物製劑治療2個月後,手肘關節恢復正常,開心地表示:「可以和同學接球、傳球,健康活動是我現在最幸福的事!」小朋友的關節炎 易與生長痛、運動傷害混淆高雄醫學大學小兒部小兒過敏及免疫科洪志興教授表示,臨床觀察,許多家長及學校老師對於小朋友出現關節疼痛症狀,第一時間常會聯想生長痛或運動傷害,很難想像這可能是免疫問題,洪志興教授表示,生長痛多會表現於肌肉,分布於小腿肚及大腿前側,並不會發生關節腫大,且休息後症狀會改善;而兒童特發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最常見症狀為關節「紅、腫、熱、痛」,且會持續超過六周以上,或是早上起床時,關節像是被鎖住一樣,動作遲緩。孩子關節的健康 校護幫忙把關 篩檢表帶入校園縮短確診時間洪志興教授說明,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常發生於16歲以下的孩童,如果不能及時診斷、治療,會導致孩子關節永久變形,甚至造成終身殘廢的不幸遺憾。因此,為協助家長及學校老師提早發現孩子關節異常,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於2016年發佈「兒童肌肉骨骼關節問題轉介篩檢表」,透過觀察兒童站立及走路姿勢、頸部關節、肩膀、手肘、膝蓋以及手指運動等七個項目,幫助檢查篩檢。今年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舉辦北、中、南校護巡迴衛教講座,期望校園健康守護者的校護老師們,可讓學童做簡單的關節動作進行評估,如發現孩童關節異狀,可提醒家長儘早至兒童過敏免疫風濕專科進行精密檢查。最後,洪志興教授強調,即便孩童罹患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家長也不要過度憂慮,因為目前治療上有很多藥物可以幫助孩童們控制疾病,有效改善生活品質,像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改善病情抗風濕藥(DMARDs)、腫瘤壞死因子抗體研發而成的生物製劑等,只要積極治療孩子們仍可以享受快樂的求學生活,同時預防共病發生!

又忘東忘西?腦部發炎害的啦!

又忘東忘西?腦部發炎害的啦!#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你的關節慢性發炎,離關節炎等退化性疾病已經不遠。發炎的肺部會引發氣喘和其他呼吸道疾病。腦部發炎和阿斯海默症及其他神經疾患有關,包括「腦霧」(brain fog)和日常記憶失誤──我們把這些看成正常的老化現象而不放在心上,但這些記憶的差錯絕非不可避免的老化結果。這些,卻是發炎不可避免的結果,因為發炎會放火燒你的腦,使「我忘了剛把車停在哪裡」的時刻出現得更頻繁,也過早發生。動脈發炎可能是心臟病的前兆動脈發炎可能是心臟病發作的前兆。慢性發炎也被認為和多種癌症密不可分;它會在分子層級誘發有害的變化,導致癌細胞增長。發炎也是細胞老化和破裂過程的元兇,一些健康權威人士已開始稱此現象為「發炎性老化」。那是因為發炎確實會加速老化,包括我們在皮膚見到的明顯老化徵象。除了害我們生病,慢性發炎也會讓持久減重比登天還難。肥胖的細胞會不斷製造名為細胞激素(cytokine)的致炎性蛋白質,促成更多發炎,而發炎又會回過頭妨礙細胞裡製造能量的結構,即粒線體(mitochondria)有效進行它們的工作,就像一波波熱浪影響一間無空調工廠的產能──生產力在酷熱的環境中持續下降。粒線體的職責之一是燃燒脂肪:發炎會干擾粒線體進行這項工作,使脂肪更難燃燒,減肥無非緣木求魚。強化抗炎機制 從攝取聰明脂肪開始不少試圖減重的人可能一開始相當順利,但過沒多久,體重計上的數字就不再變動。這種很多人討論的減重「停滯期」通常就是這種發炎和脂肪貯積的循環所致。而這裡還有更壞的消息:為了突破停滯期而增加運動或減少熱量攝取,固然對減重有一些效果,但效果有限,而持續減重會變得更難達成。為什麼?因為發炎降低了我們正常燃燒熱量的能力。請記得,少許發炎是好事;那是身體自然療癒反應的一部分,幫助生病、受傷的我們康復。但當發炎變得不受約束──這就是慢性發炎的定義──請當心了!所以,我們要怎麼阻止發炎繼續戕害我們的健康、讓持久減重不可能實現呢?簡單:強化我們身體的抗炎軍隊。而一切就從攝取抗炎性食物,特別是聰明的脂肪開始。(本文摘自/聰明的脂肪/平安文化) 

好痛!關節炎保健常識要知道

好痛!關節炎保健常識要知道#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採訪報導)關節炎一發作,關節就會又腫又痛,不僅活動力受限,疼痛感也常令人難以承受。膝關節是人體負重最大的部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萎縮,此處的關節滑液也會分泌異常,導致軟骨細胞營養不足;而當軟骨的水分含量減少,即容易造成關節軟骨的磨損,導致關節退化。其實除了年紀之外,內分泌異常、肥胖、創傷與感染也會導致關節炎。因此,正確認識關節炎相關知識、有效預防與減緩病情惡化,是所有年齡層都須重視的課題。關節炎種類多 隱性患者要注意關節炎種類繁多,豐原醫院骨科的李榮耀醫師表示,常見的關節炎包括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而關節炎的主要症狀則是紅、腫、熱的發炎情況,且會使患者的關節活動角度受限,嚴重者甚至會產生關節積水或關節畸形的情況。許多關節炎患者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罹病,只覺得關節僵硬而嘗試民間偏方治療,最後疼痛加劇,甚至惡化到難以行走,連上廁所都要家人攙扶。緩解關節炎疼痛 需先抑制發炎反應若要緩解關節炎疼痛並防止惡化,就必需先抑制發炎反應。 一般常見的關節炎保健成分包括葡萄糖胺、軟骨素等。李榮耀醫師說明,葡萄糖胺是人體可自行合成的關節主要成分,只是隨著年紀增長,人體內的葡萄糖胺合成速度會不及消耗的速度,因此可能因為缺乏葡萄糖胺而造成關節退化與磨損。另外,多數葡萄糖胺保健產品所含有的軟骨素,則是軟骨結構的主要成分,雖能發揮保養關節的作用,但並沒有消炎和止痛的效果。根據研究指出,含於葡萄等天然食材內的抗氧化成分──白藜蘆醇,確實可降低人體血清中的發炎因子TNF-α濃度、幫助修護受損的關節;而白藜蘆醇所含的維他命c也可促進膠原蛋白增生,有助於軟骨修復。此外,研究亦指出,存於薑黃根莖部的薑黃素,可減少體內發炎物質的形成,進一步減緩關節炎的疼痛感。2012年《植物療法研究Phytotherapy Research》發表了一項針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隨機對照研究,證實薑黃素可減少膝部關節腫脹與炎症,可謂是關節炎患者的ㄧ大福音。以抗發炎天然食材 搭配日常的膝關節養護李榮耀醫師提醒,關節炎患者平常應該少上下樓梯、爬山、少提重物。過胖的病人應該減重,以避免膝關節負荷過大,但可適量運動。另外,關節炎患者冬天也要注意保暖,因為膝關節遇冷的時候,血管會收縮、血液循環變差,可能因此造成疼痛不適的狀況。另外,關節炎患者若想選購市面上的關節炎保健產品,應該選擇天然成分並且注意是否含有過多的食品添加劑、防腐劑,切勿購買來路與成分不明的產品。關節炎患者可以依據自身的狀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保健產品,或向專業醫師、藥師諮詢,才不至於增加身體不必要的負擔。

關節炎膝蓋變形 新療法滿意度達8成

關節炎膝蓋變形 新療法滿意度達8成#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據統計,台灣約有350萬人受關節炎所苦,超過65歲的銀髮族,有20%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且年紀越大,發生率就越高。89歲婦人因雙側退化性膝關節炎,膝蓋變形導致寸步難行,看過許多醫師,大多數都建議直接手術置換全膝人工關節。但患者年紀大,加上麻醉的風險並不低因此只能長期服用消炎藥和半年一次的玻尿酸治療。之後接受PRP療法(自體血小板免疫血清回輸療法),軟骨磨損情況有相當程度的改善。減輕膝蓋壓力、強化韌帶 病患滿意度可達8成衛生福利部骨科主治醫師蔡尚霖表示, PRP富含生長因子,在國外被用來進行軟骨損傷的修復、肌肉韌帶運動傷害的復原,以及促進骨折癒合。台南醫院引進PRP治療,迄今已有多位病人因退化性膝關節炎接受PRP注射治療,在配合減輕膝蓋壓力及下肢肌肉韌帶強化的運動後,不論是在疼痛的緩解,或是膝部功能的進步,都有明顯的改善(WOMAC退化性關節炎量表),病患滿意度可達8成。即便PRP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有顯著的效果,一般治療原則仍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關節的減壓 (減重、避免蹲跪的動作、護膝的使用)、膝部周圍肌肉強化的運動配上適當的消炎藥物使用。如果持續疼痛未改善,可經過評估後使用PRP的注射治療。 

導正皮膚過敏 「不痛不癢」秘笈報你知

導正皮膚過敏 「不痛不癢」秘笈報你知#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最近氣候不穩定,在這季節轉換時,很容易誘發過敏疾病,尤其是皮膚過敏,會在臉上或身上出現一塊一塊如花朵般的紅腫、搔癢、掉皮屑、疼痛、發熱等症狀,讓人非常困擾。專家指出,過敏是因為體內免疫系統失衡導致,過敏性疾病包括花粉症、鼻炎、濕疹、異位性皮膚炎以及氣喘等,不論是發生在眼、鼻、氣管或是皮膚,都是免疫系統反應過度造成發炎,透過飲食、運動及生活作息調整,可獲得改善。淋巴球作用造成發炎現象 進而導致過敏美兆國際健康管理機構研發處研發長劉婷婷博士表示,一般常見的過敏,是透過免疫系統中淋巴球作用,而造成的發炎現象,當過敏物質出現,淋巴球中的T細胞會命令B細胞產生很多IgE免疫抗體。皮膚及黏膜的部位存在許多肥胖細胞(mast cell),IgE會結合肥胖細胞,讓肥胖細胞釋放出組織胺,並導致微血管壁通透性改變,使水份漏到組織中局部充水,造成浮腫;微血管也會擴張使得血流量增加,所以皮膚表面會看起來紅通通,神經末梢會變得非常敏銳,使得皮膚既癢又痛。從淋巴球數量、比例 了解免疫系統平衡與否 在健康檢查時,會檢測白血球種類的比例,其中與「抗原-抗體反應」有關的「淋巴球」數量及比例,可反映出免疫系統是否平衡。劉婷婷博士指出,淋巴球一般約占白血球總數的35%,若是淋巴球的比例過高,顯示T細胞跟B細胞的作用強勢,很容易引發「抗原-抗體」的過敏反應;一旦誘發因子增加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空前的組織胺大爆發,造成嚴重的發炎現象,短時間內難以控制。你具有容易過敏體質嗎?容易過敏的人有哪些特性?劉婷婷博士進一步指出,父母(特別是母親)有過敏體質、皮膚的保濕功能低下,乾燥性皮膚,常抓癢導致破皮、氣管/鼻咽/呼吸道脆弱、曾經發生過食物過敏或眼鼻過敏、體內氧化物很多(愛吃油炸物)、腸胃功能不佳(腸道好菌少)、自律神經失調、壓力大、免疫力低下、體內IgE抗體多以及過度清潔都容易有過敏體質。導正免疫系統 「不痛不癢」小秘笈報你知劉婷婷博士強調,「過敏/發炎」以及「免疫機能」其實是同一件事情的兩面,雖說過敏是因為「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但並不因此就代表「免疫力很高」,反而是因為免疫力低下導致了「免疫力異常」或說「免疫失衡」。除了急性發作期藉由藥物緩解症狀外,有耐心地導正免疫系統的「啟動-煞車」功能,才能真正得到改善。以下是劉婷婷博士提供改善過敏的的「不痛不癢」小秘笈!● 減:1) 食量(或偶爾斷食)2) 過度清潔、彩妝3) 植物油及油炸物4) 麵粉、乳製品、蛋、菸5) 接觸溫度急遽變化的空氣6) 接觸異物抗原● 增:1) 確實保濕2) 抗氧化食物、維生素3) 益生菌健全腸道4) 優質油脂5) 提昇體溫、盆浴6) 運動、紓壓(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每周飲酒5次 女痛風風險增3倍

每周飲酒5次 女痛風風險增3倍#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研究發現每周飲酒5次以上會使女性罹患痛風的風險增至3倍。一般來說即使血液中導致疼痛與發炎性關節炎的化學物質濃度相同,女性罹患痛風的機會還是遠低於男性。痛風不再是老男人的專利在過去人們一直認為痛風是老年男性的疾病,其實隨著年齡增加,女性也會罹患此病。最近的美國營養調查發現女性在她們60多歲時,痛風罹患率約是4%,而男性在80幾歲的時候是6%。在這些首次進行的大型研究調查中的其一,就以性別來研究痛風,研究者們發現女性就跟男性一樣,年齡、肥胖、高血壓、酒精與利尿劑等,都是痛風的危險因子。體重增加也會使罹患痛風的風險上升痛風是當血液中的尿酸濃度升高,在關節與其周邊組織形成結晶時發生,發炎與腫脹會讓人感到相當地痛苦。大腳趾、膝蓋與踝關節是痛風最常發生的部位,常在夜間發作。疼痛與腫脹會在幾天後消失,不過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們將會再度發作。為了更加了解性別對痛風的影響,來自波士頓醫學大學的研究者們以2,476女性與1,951位男性為調查對象。平均追蹤年數超過30年,304個痛風案例,當中有1/3便是女性。不管是哪個性別,痛風的發生皆會隨著著尿酸濃度的增加而上升。不過當中的關聯性是男性較強。女性寫中尿酸濃度大於5mg/dl的時候,發展成痛風的風險顯著低於有著同樣血液尿酸的男性。對女性來說 高血壓和利尿劑是重要的危險因子從研究者們發現的性別差異來看,比起於男性,女性有滿高比例有高血壓的問題,而她們會接受利尿劑的治療。而此發現對女性來說,高血壓和利尿劑是較為重要的危險因子。每週飲用超過7盎司的酒精(約略是5杯酒),會使男性的風險增加為2倍;女性則增加為3倍。若是大量飲用啤酒,男性增加機率為2倍,女性則大大的增加為7倍。啤酒含有高濃度的嘌呤(Purine),在體內代謝後會變成尿酸。不過為何女性飲用啤酒後的風險會遠高於男性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此外,採取荷爾蒙替代療法似乎能降低女性痛風的風險,不過這項關聯並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雌激素被認為能降低血中尿酸的濃度,過去的研究已經證實荷爾蒙替代療法能減少痛風的風險。痛風風險與飲食的關係嘌呤(Purine)就是一般人常聽到的「普林」。是新陳代謝過程中的一種代謝物。如果體內累積過多嘌呤無法順利從腎臟透過尿液代謝出體外的話,將會轉變成尿酸並結晶推積在體內,進而形成痛風。許多人把痛風與攝取大量肉類聯想在一起,尤其是富含有嘌呤的內臟。然而在此研究的資料裡,飲食卻不是主要的危險因子。在某年齡層中,女性越來越有罹患痛風的傾向。女性必須知道在她們更年期之後,痛風罹患風險會增加,在這個時候,通常體重會增加,而且喝的酒也比年輕的時候多。這些都是增加痛風的危險因子,為了避免痛風的發生,維持健康的體重、適量飲酒然後擁有良好的運動習慣,是很重要的。食在健康小秘訣/痛風患者除了酒精之外,也應當心其他高嘌呤的食物,例如黃豆、發芽豆類、動物內臟、魚、蝦、貝類、海鮮、蘆筍、紫菜、香菇、以及肉汁、火鍋湯頭等,才能盡量避免痛風復發。(本文摘自/營養的真相/凱特文化出版)

春天後母心 你的膝蓋也跟著「凍未條」嗎?

春天後母心 你的膝蓋也跟著「凍未條」嗎?#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春雷已響,代表季節正在轉換,氣候也由冬季轉入春季。俗話說得好,「春天後母心」指的就是春天的天氣多變,就像後母的心一樣難以預測。然而,春天的多變氣候、懸殊的溫差是不是也讓膝蓋「凍未條」呢?其實天氣寒冷時,人體的肌肉會不由自主的緊繃,引起膝蓋血液循環不良,而膝蓋發炎物質難以排除時,就會感覺到膝蓋痠痛,其中又以關節炎及膝蓋曾受過傷的民眾感受最為明顯。不分年紀 你我都可能遇到『退化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炎,是一種最常見的關節軟骨退化病變。此病症會讓關節內的軟骨漸漸磨損、軟骨厚度減少、失去彈性,當關節間隙變得狹窄,此時行走或運動時,產生的力量會直接作用到軟骨下方的骨頭,使骨頭變性、硬化、壞死,變成囊狀空洞,常併有發炎現象,稱為退化性關節炎。雖然退化性關節炎和關節內軟骨磨損有關,但肥胖、關節使用過度、老化以及曾經受傷等,也會增加罹患機率。然而退化性關節炎卻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近年來,由於飲食西化,加上國人普遍缺乏運動,使得肥胖人口越來越多,膝關節長期承受龐大壓力,因此年輕人罹患關節炎的比例逐漸升高,多半都是因為體重過重,或是運動過度所造成,只要將體重減下來、適量運動,關節炎的症狀都能夠緩解。2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運動、飲食清淡想延緩膝關節退化,可以從運動著手,像似走路、騎腳踏車、游泳、水中運動等。相較於慢跑,走路對膝關節的衝擊較少。而騎腳踏車(尤其是室內腳踏車),既能訓練肌肉的力量又不傷膝,且除了達到增進心肺功能及骨質密度的效果,對關節的衝擊也較少。但還是要注意調整座墊的高度,避免活動空間不夠,造成膝蓋彎曲角度太大,反而磨損膝蓋。而游泳及水中運動,則對膝蓋關節沒有負擔,如果不會游泳,可做些水中運動,例如在水中走路,這些運動對關節非常好,因為水的浮力可以減輕關節的壓力,水的阻力也可用以強化肌力。此外,研究發現過多的「糖化終產物」(AGEs)沈積於關節腔,容易造成軟骨損傷,而糖化終產物(AGEs)為人體老化自然產生的一種蛋白質,會造成關節軟骨僵硬和損傷,使退化性關節炎更惡化。若常吃燒烤、乾煎、油炸等食物,會大幅增加糖化終產物(AGEs),因此建議,如果將食物改採水煮、清蒸、川燙等方式烹煮,或在烹煮過程加醋,都可減少糖化終產物(AGEs)產生。藥品級葡萄糖胺助預防 使用前應詢問專業建議至於許多退化性關節炎的民眾會補充葡萄醣胺增生膝蓋軟骨,減緩膝蓋疼痛表現,葡萄醣胺是軟骨的重要成份,目前研究看來,其效果應來自於抗發炎及防止細胞死亡的藥理性效果。葡萄糖胺又可分為藥品級硫酸鹽葡萄糖胺及食品級鹽酸鹽葡萄糖胺,其製程及吸收方式皆不相同,但僅有藥品級硫酸鹽葡萄糖胺通過健保局規定藥品,呼籲民眾攝取前應詢問專業醫師或藥師。 (文章摘錄自/優活健康網站內新聞)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