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

健康模範生也會中風?醫親解「心房顫動」預防、偵測、急救方法

健康模範生也會中風?醫親解「心房顫動」預防、偵測、急救方法#心房顫動

平日健康的張先生,在某天發覺自己單側指尖麻木、抓握也變得較為無力,經過一夜觀察卻不見好轉,次日決定到神經科門診諮詢。由於「突發性神經學症狀」可能有急性腦中風的疑慮,神經科醫師將張先生轉介至急診。經過急診、住院一連串檢查,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中風原因來由於「心房顫動」。

未40就中風,原來是心房顫動作祟!心臟科醫圖文解說

未40就中風,原來是心房顫動作祟!心臟科醫圖文解說#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C先生對工作非常投入,雖然壓力很大,但正值壯年的他並不以為意,沒想到,未滿40歲的他,卻突然中風了。 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政鴻回憶,C先生當時是因感到手腳無力,所以趕緊就醫,確診為栓塞性中風。經詳細檢查後,發現他有心房顫動,而且還有卵圓孔未關閉的狀況。 C先生平時喜歡騎腳踏車,但是常常在衝刺時感到使不上力,心跳非常快,很不舒服;偶爾也會感到頭暈、胸悶、疲倦,只是休息一陣子後便改善。陣發性心房顫動容易被輕忽的原因就在於,患者平時心跳節律都很正常,但是會在某些時候出現短暫、間歇性的心房顫動,導致心悸等不適。 「我們利用電氣燒灼術治療心房顫動,並把卵圓孔用閉合器關閉起來。」李政鴻表示,「中風的經驗讓他深刻體會到生命的脆弱,對於人生的看法也有些改變。從前都是拼命工作,現在他曉得生命中不是只有工作,必須好好照顧身體,才不會透支健康。我也提醒他,運動不能過度,騎腳踏車不必像從前那麼拚,畢竟運動是為了健康,而不是為了成績。」 心房顫動4至6成常無感心房顫動是相當常見的心律不整,發作時心房的跳動會像顫抖一般,不再規律收縮。根據統計,有4至6成的患者並沒有症狀,很容易被忽略。有些患者症狀表現比較輕微,可能是倦怠、全身無力;嚴重一點,會感到胸悶、胸痛、活動會喘;更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心臟衰竭。心跳非常快的時候,心輸出量變差,患者的日常活動也會受到限制。 心房顫動患者可能毫無症狀,也可能感到明顯不適,臨床表現非常多樣,而且部分患者屬於陣發性心房顫動,時好時壞,李政鴻提醒,大家要提高警覺,偶爾可以摸摸脈搏,若是發現脈搏不規則,要盡快就醫。 使用心電圖便能診斷心房顫動,若是發作較頻繁、症狀較明顯,早期診斷的機率就比較高,如果做檢查時沒有偵測到心房顫動發作,可以做24小時心電圖,甚至是連續7天到14天的長時間監測,有助增加診斷率。 心房顫動不治療,小心中風跟著來心房顫動雖然是心臟的問題,但是會大幅增加中風的風險,造成嚴重併發症,影響遍及全身,一定要盡早治療。心房顫動可能使心房裡的血液凝結形成血栓,當血栓打到腦血管裡,就是腦中風;根據臨床經驗,當血栓打到腸子的血管,會造成腸子缺血、壞死,就是腸中風;當血栓打到腎臟的血管,會出現突發性腰痛,就是腎臟中風;當血栓打到四肢的血管,會出現手腳無力、不能動,就是肢體中風。​由於心跳速度偏快、不規則,可能導致心臟衰竭;根據臨床經驗,當患者的心臟有其他問題時,若發生心房顫動,可能會造成肺積水、呼吸衰竭等嚴重的心衰竭症狀。 部分患者的心跳不規則、忽快忽慢,如果停頓太久,也可能產生昏厥,容易產生意外,李政鴻說,「若在走路、騎車時突然倒下、失去意識,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及早治療,控制心律、預防中風心房顫動的治療會朝幾個方向進行,包括控制心跳節律、控制心跳速度、及預防中風。李政鴻解釋,使用抗心律不整的藥物有機會讓心跳恢復正常節律,減少心悸、胸悶、頭暈等症狀,或者盡量把心跳速度限制住,避免心跳速度太快而造成心臟衰竭的症狀。 「心房顫動患者終身都需考量中風的風險。」李政鴻指出,「為了降低中風風險,可以使用抗凝血劑。臨床上會根據患者年紀、性別、糖尿病、高血壓、心衰竭、中風史及血管疾病等,評估整體中風之風險,並給予合適的抗凝血劑,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 總括來說,每一個患者都需要考量預防中風的必要性,大部分患者都需要控制心跳速度,還有部分患者需要嚴格控制心跳節律,以避免心房顫動發作。除了按時服藥之外,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要注意心臟保養,李政鴻說,「高壓的工作,容易導致心房顫動發作,務必妥善調適工作壓力,該休息、就休息,盡量不要熬夜。」 李政鴻提醒,飲食方面要避免高脂飲食、減少精緻碳水化合物、適量鹽分攝取,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肥胖也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建議維持理想體重,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每周至少要有150分鐘低至中等強度運動,維持心肺功能。抽菸、喝酒都會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可以的話要趕緊戒掉。 心悸頭暈、胸悶易喘,勿掉以輕心心房顫動是老年人相當常見的心律不整,但是很多患者並沒有明顯症狀,容易錯過治療時機,等到中風發生時,才發現事態嚴重。 如果偶爾會感到心悸、頭暈、胸悶、容易喘,或是摸到脈搏有不規則的狀況,就要進一步檢查,即使症狀自動消失,也不能掉以輕心。李政鴻叮嚀,「健康不是唾手可得的,是需要努力維持的,希望大家在工作之餘也要好好過生活,並留意身體發出的警訊,及早就醫、及早治療!」(本文獲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為:不到40就中風,原來是心房顫動在作祟,心臟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心房顫動難察,恐增中風、死亡風險!醫教「保命4招」

心房顫動難察,恐增中風、死亡風險!醫教「保命4招」#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林筱庭/採訪報導)心房顫動是成人最常見的心律不整症狀,全台心房顫動盛行率約為1.7%,即每6~7位民眾中,就有1位終其一生罹患心房顫動。但醫師指出,約有一半民眾因症狀不明顯或沒有症狀,往往都是中風後住院才發現自己有心房顫動,如何提早發現、降低中風機率,成為不可輕忽的課題。心房顫動大幅增加中風與死亡風險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林口長庚醫院心律不整暨電生理中心主任葉勇信表示,心房顫動是由於心房不規則放電,導致心房出現快速紊亂的顫動,每分鐘可達到300次,由於快速、紊亂、沒有效率的收縮,心臟血流在心房裡流動狀態不佳,便容易淤積形成血栓、血塊,並隨著血流跑到身體各處,若是跑到腦部血管,就會形成中風。「心房顫動為什麼可怕?因為它是中風和死亡相關的危險因子。」葉勇信說,根據臨床統計,每6位中風患者中,就有1位與心房顫動有關;而有心房顫動者,死亡風險相較一般人增加2至3倍,甚至會增加失智和心臟衰竭風險。心電圖是診斷心房顫動唯一方式但是,心房顫動的患者幾乎沒症狀,其中有1/3是陣發性心房顫動,另2/3則是持續性心房顫動。根據過去大規模統計發現,無論有無症狀,中風與死亡風險同樣都會大幅增加。葉永信提到,早期發現對於診斷心房顫動至關重要,「目前心電圖是目前診斷心房顫動唯一的方式。」他建議,民眾可採4種方式取得心電圖: 個人穿戴式裝置,戴在身上就可以即時記錄,例如Apple watch。 即時、便利型心電圖紀錄裝置,​​​​例如 Rooti or AliveCor。 長天期心電圖紀錄裝置,此為醫療院所使用。 國民健康署提供的成人健檢: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55歲以上原住民、罹患小兒麻痺且年在35歲以上者、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健康檢查。葉勇信呼籲,心防顫動是多發性成因構成,年齡越高、有心臟相關病史及家族史者屬於心房顫動高危險族群,一定要主動進行心房顫動篩檢,及早診斷、治療,才能避免中風等嚴重併發症。

心房顫動不是戀愛!小鹿亂跳恐因心臟「缺血性中風」

心房顫動不是戀愛!小鹿亂跳恐因心臟「缺血性中風」#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氣溫驟降!年紀大及慢性病患者,應留意居家心血管健康。一位71歲男性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史,在診所長期服藥,一年多前因突發性頭暈、心悸掛急診,十二導程心電圖顯示陣發性心房顫動,在藥物控制下很快回到正常竇性心律。另外在跟病人和家屬討論後,配合口服抗凝血藥物來預防血栓、減少腦中風風險,目前持續穩定追蹤治療。心房顫動是普遍但需要注意的心律不整奇美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蔣俊彥指出,「心房顫動」是指心跳快速且不規則的跳動。近年來台灣人口老化加劇,患慢性疾病的比例亦隨高齡人口增長而越來越高,心房顫動的盛行率也明顯增加。蔣俊彥表示,心房顫動在心臟血管內科門診中,是很常見的心律不整現象;會造成心悸、呼吸困難,甚至胸悶等症狀,常常發生在年紀大的病人。尤其本身患有多種慢性病的老年人,一旦發生心房顫動,有時就會產生嚴重的肺水腫,甚至休克。腦中風無形殺手「8危險因子」分數評估心房顫動也是中風的無形殺手,許多心房顫動的病人因其症狀不明顯常忽視,其實容易導致心臟左心房左心耳的位置形成血栓。一旦形成血栓,隨著心臟搏動把血栓打到身體各處,就容易發生缺血性腦中風,及其他血管栓塞的併發症。研究顯示,有2~3成的腦梗塞是因為心房顫動所引起,其血栓風險依病患本身共病多寡,恐有不同程度的中風危險。根據中風風險評估工具(CHA2DS2-VASc),以「8項危險因子」評估心房顫動發生腦中風的風險。蔣俊彥解釋,分數越高,代表每年的中風風險越高。如果8項總分大於或等於2分,治療上則建議使用口服抗凝血藥物。 心衰竭:1分 高血壓:1分 年紀超過75歲:2分 糖尿病:1分 曾經發生過腦中風或腦缺氧:2分 心肌梗塞或周邊血管動脈疾病:1分 年紀介於65到74歲:1分 女性:1分心房顫動的抗凝血藥物治療方法蔣俊彥進一步說明,由於心房顫動容易在心臟左心耳形成血栓,導致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及其他動脈栓塞,恐增加病人發生中風比例3~5倍,為病人身體及工作家庭造成很大的負擔;使得心房顫動抗血栓,在臨床治療上格外重要。心房顫動最主要的藥物治療為抗凝血藥物,可以減少心臟血栓的形成,進而減少缺血性腦中風發生,但近年來手術方面(如:冷凍電燒手術、迷宮手術和左心耳封堵術)來預防血栓也愈來越普遍,醫師須整體考慮病人身體狀況和出血風險,採用不同的治療方式。過去用來預防血栓的維他命K抗凝血藥物,因出血風險高與食物或藥物上容易產生交互作用,干擾藥物濃度波動,成為使用該藥最主要的2項缺點。而近10年來,已有4種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引進台灣,亦已於2012年開始納入健保給付。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除使用上較方便以外,出血副作用及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風險,也比傳統抗凝血藥物減少許多。蔣俊彥也補充,近日時序已進入深冬,氣溫明顯驟降,提醒民眾須留意自己的脈搏跳動,如心臟出現「小鹿亂跳、心悸、暈眩、胸痛」等症狀,應儘速就醫。由於心房顫動成因複雜,必須全面考量病人的身體狀況,充分討論及了解不同治療方式可能帶來的風險,以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不明原因暈厥、中風 植微型心律監測器防猝死

不明原因暈厥、中風 植微型心律監測器防猝死#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2歲任職於國中的王老師,曾有不明原因胸悶、暈眩及暈厥,至耳鼻喉科、神經內科及心臟內科門診求診,但經內耳平衡檢查、頸動脈超音波、腦部電腦斷層掃描、腦波檢查、心臟超音波及24小時心電圖檢查後,醫師均告知無異常,但症狀仍不時出現,令王老師不堪其擾,甚至心情愈來愈憂鬱。直至醫師安排植入皮下微型心律監測器,某次發作時被心律監測器測到心室頻脈,進一步檢查確診為「兒茶酚胺敏感性心室頻脈」,其為自體染色體遺傳、猝死性高的疾病,經由藥物控制及體內去顫器植入手術,終於恢復正常的生活。心房顫動 中風機率較一般人多5倍58歲詹大哥是一名司機,某次晚飯後突然口齒不清、左側肢體無力,緊急送至急診,檢查發現有腦中風現象,但頸動脈超音波、心臟超音波及24小時心電圖皆無明顯異常,因此被診斷為隱源性腦中風,意即不明原因導致,詹大哥除了服用阿斯匹靈預防再次中風,也至心臟內科檢查,在醫師建議下安排皮下微型心律監測器,終於偵測到心房顫動,才發現原來它才是真正的肇事者,因心房顫動使心臟血流擾動增加血栓產生,比平常人多5倍的中風機率,因此在心臟內科醫師建議下,將阿斯匹靈轉換為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預防再次中風。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醫學科醫師陳玠宇表示,近年來心律監測及相關的穿戴裝置蓬勃發展,如某品牌智慧穿戴裝置可偵測心房顫動,但需在症狀發作時開啟App並以手指觸摸錶冠30秒才能測得心電圖判定有無心房顫動,平常戴在手腕上僅能監測心跳速率,並無法偵測心房顫動或有無心律不整發作。懷疑病人患有心律不整,最常安排的檢查為24小時心電圖或事件偵測器,若偵測時間長達一、二周需自費上萬元費用,且偵測率僅約為12~20%。新式皮下微型心律監測器 偵測率高達9成新式的皮下微型心律監測器(ILR)是將微型裝置植入左胸口皮下,大小僅約4~5公分乘以1公分,外表傷口約0.5~1公分,手術時間約10分鐘,電量持續2~4年,且可搭配遠距醫療傳輸訊號,將異常心電圖傳達給指定的心臟內科醫師,可做即時的醫療建議及處置,偵測率高達95~99%,提高臨床診斷率,使病患得到適切的治療,避免猝死及減少再發事件機率。不明原因的暈厥、心悸或中風,往往代表有某些背後的真正原因並未釐清,可能受限於檢驗設備、檢驗時間或醫師經驗,但搭配合適的診斷工具不僅可找出真正的病因而對症治療,甚至也可找出一些潛在的心因性猝死疾病,避免憾事發生。

雙向數位血管X光機 成功搶救腦中風老翁

雙向數位血管X光機 成功搶救腦中風老翁#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87歲老翁突發左側肢體無力癱瘓,緊急送醫治療,老翁本身有心房顫動的問題,透過檢查為腦部大血管阻塞性中風,當下決定進行動脈取栓術搶救;正值疫情期間,為了把握黃金救援時間,院方先行採檢PCR,所幸在準備手術的過程中很快就知道採檢結果為陰性,順利使用「雙向數位血管X光機」成功取栓,經過約3周的住院治療,老翁目前已經順利出院。取栓更為精準快速 同時降低X光及顯影劑用量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醫神經內科主任陳睿正表示,疫情嚴峻時刻,中風的治療還必須提供醫病雙方完整的保護,該院在防護完備的情況下,首次啟用新進的bi-plane雙向數位血管X光機設備,經過放射科醫師李喬華的手術,順利搶救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將其堵塞的腦血管打通。李喬華指出,雙向數位血管X光機比單向X光機具有更多功能,不僅在執行動脈內取栓術更為精準快速安全,還可以執行腦血流流速偵測、3D血管成像,施作腦內動脈瘤栓塞,與腦內支架、血流導向裝置置放等治療。而先進的雙向數位血管X光機,可降低X光及顯影劑的用量,不僅能獲得絕佳的影像品質,也能保障患者與醫護人員的輻射安全,其產生出來的高品質錐狀射束電腦斷層掃描也能比肩常規使用的腦部電腦斷層,減少患者術前術後移動檢查的不便,真正可達到時效與安全。

心臟亂跳勿輕忽 血栓性中風機率高

心臟亂跳勿輕忽 血栓性中風機率高#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7旬阿嬤因頭暈、胸悶、無力送醫急診,檢查發現急性心肌梗塞,且是心房顫動血栓所引發,立刻安排作心導管處理改善,逐漸恢復。心房顫動患者比沒有心房顫動者 中風率增5倍郭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徐漢仲指出,心臟亂跳也可能會中風,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在台灣約有1%盛行率,且隨年紀增長發生率也增加,平均年齡為70歲;臨床上患者可能毫無症狀,甚至出現非特異的症狀如心悸、頭暈、走路會喘、覺得心臟無力、倦怠等。許多人是意外診斷出心臟脈動不正常,才由心電圖確診。心房顫動長期會造成心衰竭,造成心輸出量減低、肺水腫等,導致患者活動會喘、端坐呼吸、尿量減少等。另外會形成血栓(常見於左心耳),因此造成血栓性中風約占總體中風15%;而許多不明原因的中風,推測是與此心律不整相關。有心房顫動的患者比沒有心房顫動的病患發生心衰竭增加為3倍,中風增加為5倍,整體的死亡率增加2倍,早期診斷與治療包括中風預防很重要。新型口服抗凝血劑 解決食物與藥物交互作用困擾徐漢仲表示,心房顫動造成中風的危險因子積分與一年中風風險機率有關,目前建議只要大於1分,應使用口服抗凝血劑治療,因為抗血小板製劑如阿斯匹靈aspirin效果不彰(0~22%降低中風機率)。但傳統的口服抗凝血劑限制很多,包括多重食物與藥物交互作用,效果很難穩定與治療範圍窄縮,需不時抽血監測與調整,容易出血且不易止血,且一旦造成腦出血,死亡率達50%以上。因此在台灣,除非是機械性瓣膜置換手術後或嚴重二尖瓣狹窄的患者,多是選用直接新的口服抗凝血劑,解決許多傳統口服抗凝血劑(可邁丁warfarin)的用藥問題。

心房顫動中風率高5倍 沒症狀也致命

心房顫動中風率高5倍 沒症狀也致命#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有時候我會突然覺得心悸,頭昏眼花,整個人很虛弱。」老先生撫著胸口抱怨道。聽到這樣的症狀,醫師一定會將「心房顫動」列入鑑別診斷,因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65歲以上,約4%的人有心房顫動;80歲以上,約10%的人有心房顫動。正常的心臟跳動會由右心房裡的「竇房結(sinoatrial node)」啟動,竇房結放電後,電流快速傳遞,使左心房、右心房收縮,接著電流經過「房室結」,再讓左心室、右心室收縮。心房收縮能推動血流進入心室,心室收縮則推動血流進入主動脈及肺動脈。在心臟內形成血塊 血液循環可能塞住各器官動脈心房顫動發作時,心臟的節律不再由竇房結掌控,而是在心房壁上與肺靜脈附近出現不穩定放電,紊亂的放電讓心房像顫抖一般,持續抽動,無法規律收縮。「心房顫動使心房失去功能,無法有效地把血液推進心室。當血液滯留在心房裡,便可能形成血塊。」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副教授葉勇信醫師表示:「若血塊剝落,流入心室,便會隨著血流送進主動脈,造成大麻煩。」流入腦部血管的血塊,可能造成阻塞,這就是「缺血性腦中風」。罹患腦中風的患者中,約有2至3成與心房顫動有關,常導致失能、死亡。簡單來說,心房顫動時心臟不協調又快速地收縮,變得很沒效率。由於血流不順,將會於心臟內形成血塊,當血塊進入血液循環,就可能塞住各個器官的動脈,塞住腦部血管,就是腦中風;塞住腸道血管,就是腸中風;塞住腎臟血管,就是腎臟中風;塞住腿部血管,就是肢體中風。此外,長期心房顫動讓心臟變得很沒效率,容易引發心臟衰竭。若不治療心房顫動,患者因為心臟因素死亡的機會是一般人的兩倍,中風的機會更是高達四倍。可惜的是,很多人都輕忽心房顫動,直到中風時才發現問題出在心房顫動。哪些人容易罹患心房顫動?葉勇信醫師說明,年紀愈大發生心房顫動的機率就愈高,尤其是患有高血壓,長期沒有控制時,更容易出現心房顫動。其他各種心臟疾患,像是心臟瓣膜問題、心肌肥大、曾有心肌梗塞,或有甲狀腺機能亢進、肥胖、糖尿病的患者,也都會增加心房顫動的機率。心房顫動發作時,患者最常注意到的症狀是心臟加速亂跳、急速又不規律、激烈撞擊著胸口,且伴隨著無力、頭暈、喘不過氣、冒冷汗。然而也有近兩成的患者在心房顫動發作時沒有明顯不適。「不要以為沒有症狀、就沒有關係,因為無論心房顫動發作時是否有症狀,都同樣有中風的危險!」葉勇信醫師提醒道:「只要發現心房顫動,就需要積極治療。」確定診斷後,醫師會先給予藥物治療,希望可以控制心跳節律或控制心跳速度。「服用抗心律不整的藥物,約三成患者能控制得不錯」,葉勇信醫師指出,但有七成患者還是會出現心房顫動,而且藥物的副作用比較明顯。由於目前單純用藥物控制節律的效果有限,部分患者接受藥物治療之後效果不彰,症狀依舊明顯,這時就要考慮導管手術。傳統電燒與冷凍消融成功率相當 6成患者不再復發葉勇信醫師解釋,導管手術是利用心導管的方式針對心房組織做治療。因為心房顫動的原因是心房肌肉胡亂放電,若能處理掉胡亂放電的部位,就可恢復由竇房結發號施令,心臟跳動就能回到正常狀態。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醫師會從股靜脈插入導管,一路延伸到心房裡,偵測出胡亂放電的部位後,便會利用不同的方式,像是射頻、雷射、或冷凍等方式,來破壞胡亂放電的組織,使其無法再傳送異常電位訊號。「當患者常常因為心房顫動而胸悶、心悸、喘不過氣,或相對來說還算年輕,小於60歲,就可以考慮微創手術治療,早期治療的成功率可達八成。」葉勇信醫師建議道:「另外,當患者有心臟衰竭的問題時,也要趕緊利用微創手術治療心房顫動,有助改善患者的存活率。」目前心房顫動的微創手術有兩種常用的方式,一種是傳統電氣燒灼術,利用射頻消融加熱的方式來處理異常放電的心肌。因為是點狀燒灼,疼痛感較明顯,會比較花時間,也很考驗醫師技術。另一種冷凍球囊消融療法是近年來發展出的治療方式。醫師會於患者鼠蹊處創造一個小切口,從股靜脈穿進一條細長、有彈性的管子,延伸進到右心房,並於心房中膈做穿刺,讓冷凍球囊導管進入左心房與肺靜脈的相接處。確定好位置後,會將液態氣體注入球囊裡,球囊鼓起後暫時塞住肺靜脈開口。球囊的溫度很低,所以能夠藉由冰凍製造一道連續性的環形疤痕,以隔絕肺靜脈內不正常電生理訊號傳導到心房,避免心房顫動的發生。「微創手術的目標就是肺靜脈開口那一圈異常放電的組織,傳統電氣燒灼術要一點一點的處理。」葉勇信醫師解釋:「冷凍球囊則是一次冷凍一整圈,幾分鐘便可處理完畢。」整體而言,傳統電燒需要費時3至4小時,冷凍消融則通常於1至2小時內完成,患者在手術中的不適感較低。傳統電燒與冷凍消融的成功率相當,做完後有八成的患者能顯著改善症狀,有六成的患者不再復發心房顫動。在過去,當患者年齡較大,身體狀況不佳時,醫師顧慮到傳統射頻燒灼手術的風險較高,可能會傾向以藥物治療,但藥物的效果有極限,患者經常無法滿意自己的生活品質。「之前有位老先生,平常需要洗腎,心房顫動一發作就很喘。」葉勇信醫師回憶,「若要用射頻燒灼方式處理,風險比較大,所以便採取冷凍消融的方式幫他處理心房顫動,追蹤半年多來都沒有發作,患者生活品質提高許多,也減少住院的機會。」葉勇信醫師叮嚀,發現心房顫動時一定要儘快治療,能改善症狀、減少中風的危險,而且治療成功的機會比較高。倘若無法控制心房顫動,患者務必依照醫師指示服用抗凝血劑,才能預防血栓形成!(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