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

他1年內中風2次⋯心房顫動是釀禍元兇!醫揭症狀1特色:血栓風險高10倍

他1年內中風2次⋯心房顫動是釀禍元兇!醫揭症狀1特色:血栓風險高10倍#心房顫動

廖爸爸長期有心律不整問題,一直有在心臟科拿藥吃。大約2年前曾因心房顫動,做過心導管電燒手術,狀況穩定維持了一陣子,但卻在最近1年內,因血栓導致中風2次,現在都還在復健中。雖已很努力配合治療了,但還是發生中風,所以才想要再加上中醫治療,避免再發生其他狀況。

健康模範生也會中風?醫親解「心房顫動」預防、偵測、急救方法

健康模範生也會中風?醫親解「心房顫動」預防、偵測、急救方法#心房顫動

平日健康的張先生,在某天發覺自己單側指尖麻木、抓握也變得較為無力,經過一夜觀察卻不見好轉,次日決定到神經科門診諮詢。由於「突發性神經學症狀」可能有急性腦中風的疑慮,神經科醫師將張先生轉介至急診。經過急診、住院一連串檢查,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中風原因來由於「心房顫動」。

未40就中風,原來是心房顫動作祟!心臟科醫圖文解說

未40就中風,原來是心房顫動作祟!心臟科醫圖文解說#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C先生對工作非常投入,雖然壓力很大,但正值壯年的他並不以為意,沒想到,未滿40歲的他,卻突然中風了。 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政鴻回憶,C先生當時是因感到手腳無力,所以趕緊就醫,確診為栓塞性中風。經詳細檢查後,發現他有心房顫動,而且還有卵圓孔未關閉的狀況。 C先生平時喜歡騎腳踏車,但是常常在衝刺時感到使不上力,心跳非常快,很不舒服;偶爾也會感到頭暈、胸悶、疲倦,只是休息一陣子後便改善。陣發性心房顫動容易被輕忽的原因就在於,患者平時心跳節律都很正常,但是會在某些時候出現短暫、間歇性的心房顫動,導致心悸等不適。 「我們利用電氣燒灼術治療心房顫動,並把卵圓孔用閉合器關閉起來。」李政鴻表示,「中風的經驗讓他深刻體會到生命的脆弱,對於人生的看法也有些改變。從前都是拼命工作,現在他曉得生命中不是只有工作,必須好好照顧身體,才不會透支健康。我也提醒他,運動不能過度,騎腳踏車不必像從前那麼拚,畢竟運動是為了健康,而不是為了成績。」 心房顫動4至6成常無感心房顫動是相當常見的心律不整,發作時心房的跳動會像顫抖一般,不再規律收縮。根據統計,有4至6成的患者並沒有症狀,很容易被忽略。有些患者症狀表現比較輕微,可能是倦怠、全身無力;嚴重一點,會感到胸悶、胸痛、活動會喘;更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心臟衰竭。心跳非常快的時候,心輸出量變差,患者的日常活動也會受到限制。 心房顫動患者可能毫無症狀,也可能感到明顯不適,臨床表現非常多樣,而且部分患者屬於陣發性心房顫動,時好時壞,李政鴻提醒,大家要提高警覺,偶爾可以摸摸脈搏,若是發現脈搏不規則,要盡快就醫。 使用心電圖便能診斷心房顫動,若是發作較頻繁、症狀較明顯,早期診斷的機率就比較高,如果做檢查時沒有偵測到心房顫動發作,可以做24小時心電圖,甚至是連續7天到14天的長時間監測,有助增加診斷率。 心房顫動不治療,小心中風跟著來心房顫動雖然是心臟的問題,但是會大幅增加中風的風險,造成嚴重併發症,影響遍及全身,一定要盡早治療。心房顫動可能使心房裡的血液凝結形成血栓,當血栓打到腦血管裡,就是腦中風;根據臨床經驗,當血栓打到腸子的血管,會造成腸子缺血、壞死,就是腸中風;當血栓打到腎臟的血管,會出現突發性腰痛,就是腎臟中風;當血栓打到四肢的血管,會出現手腳無力、不能動,就是肢體中風。​由於心跳速度偏快、不規則,可能導致心臟衰竭;根據臨床經驗,當患者的心臟有其他問題時,若發生心房顫動,可能會造成肺積水、呼吸衰竭等嚴重的心衰竭症狀。 部分患者的心跳不規則、忽快忽慢,如果停頓太久,也可能產生昏厥,容易產生意外,李政鴻說,「若在走路、騎車時突然倒下、失去意識,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及早治療,控制心律、預防中風心房顫動的治療會朝幾個方向進行,包括控制心跳節律、控制心跳速度、及預防中風。李政鴻解釋,使用抗心律不整的藥物有機會讓心跳恢復正常節律,減少心悸、胸悶、頭暈等症狀,或者盡量把心跳速度限制住,避免心跳速度太快而造成心臟衰竭的症狀。 「心房顫動患者終身都需考量中風的風險。」李政鴻指出,「為了降低中風風險,可以使用抗凝血劑。臨床上會根據患者年紀、性別、糖尿病、高血壓、心衰竭、中風史及血管疾病等,評估整體中風之風險,並給予合適的抗凝血劑,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 總括來說,每一個患者都需要考量預防中風的必要性,大部分患者都需要控制心跳速度,還有部分患者需要嚴格控制心跳節律,以避免心房顫動發作。除了按時服藥之外,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要注意心臟保養,李政鴻說,「高壓的工作,容易導致心房顫動發作,務必妥善調適工作壓力,該休息、就休息,盡量不要熬夜。」 李政鴻提醒,飲食方面要避免高脂飲食、減少精緻碳水化合物、適量鹽分攝取,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肥胖也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建議維持理想體重,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每周至少要有150分鐘低至中等強度運動,維持心肺功能。抽菸、喝酒都會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可以的話要趕緊戒掉。 心悸頭暈、胸悶易喘,勿掉以輕心心房顫動是老年人相當常見的心律不整,但是很多患者並沒有明顯症狀,容易錯過治療時機,等到中風發生時,才發現事態嚴重。 如果偶爾會感到心悸、頭暈、胸悶、容易喘,或是摸到脈搏有不規則的狀況,就要進一步檢查,即使症狀自動消失,也不能掉以輕心。李政鴻叮嚀,「健康不是唾手可得的,是需要努力維持的,希望大家在工作之餘也要好好過生活,並留意身體發出的警訊,及早就醫、及早治療!」(本文獲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為:不到40就中風,原來是心房顫動在作祟,心臟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心房顫動難察,恐增中風、死亡風險!醫教「保命4招」

心房顫動難察,恐增中風、死亡風險!醫教「保命4招」#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林筱庭/採訪報導)心房顫動是成人最常見的心律不整症狀,全台心房顫動盛行率約為1.7%,即每6~7位民眾中,就有1位終其一生罹患心房顫動。但醫師指出,約有一半民眾因症狀不明顯或沒有症狀,往往都是中風後住院才發現自己有心房顫動,如何提早發現、降低中風機率,成為不可輕忽的課題。心房顫動大幅增加中風與死亡風險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林口長庚醫院心律不整暨電生理中心主任葉勇信表示,心房顫動是由於心房不規則放電,導致心房出現快速紊亂的顫動,每分鐘可達到300次,由於快速、紊亂、沒有效率的收縮,心臟血流在心房裡流動狀態不佳,便容易淤積形成血栓、血塊,並隨著血流跑到身體各處,若是跑到腦部血管,就會形成中風。「心房顫動為什麼可怕?因為它是中風和死亡相關的危險因子。」葉勇信說,根據臨床統計,每6位中風患者中,就有1位與心房顫動有關;而有心房顫動者,死亡風險相較一般人增加2至3倍,甚至會增加失智和心臟衰竭風險。心電圖是診斷心房顫動唯一方式但是,心房顫動的患者幾乎沒症狀,其中有1/3是陣發性心房顫動,另2/3則是持續性心房顫動。根據過去大規模統計發現,無論有無症狀,中風與死亡風險同樣都會大幅增加。葉永信提到,早期發現對於診斷心房顫動至關重要,「目前心電圖是目前診斷心房顫動唯一的方式。」他建議,民眾可採4種方式取得心電圖: 個人穿戴式裝置,戴在身上就可以即時記錄,例如Apple watch。 即時、便利型心電圖紀錄裝置,​​​​例如 Rooti or AliveCor。 長天期心電圖紀錄裝置,此為醫療院所使用。 國民健康署提供的成人健檢: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55歲以上原住民、罹患小兒麻痺且年在35歲以上者、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健康檢查。葉勇信呼籲,心防顫動是多發性成因構成,年齡越高、有心臟相關病史及家族史者屬於心房顫動高危險族群,一定要主動進行心房顫動篩檢,及早診斷、治療,才能避免中風等嚴重併發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