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無症狀 23萬人陷中風危機

心房顫動無症狀 23萬人陷中風危機#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6歲女性近年頻頻感到心悸、喘不過氣,原本以為是老化的自然現象,直到某日因為暈眩送往急診才確診為心房顫動,檢查發現她因為長期心律不整導致心臟衰竭,負責打出血液的左心房擴大無力,左心室射出分率僅有21%,遠低於正常水平,情況相當危急。所幸她經藥物與手術治療3個月後,心律恢復正常,一改先前胸悶、動輒就喘的狀況,讓她終於不用再提心吊膽。血淤積在心房形成血栓 流到腎臟則造成器官損傷收治上述患者的台大醫院內科部劉言彬副教授表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疾病,依持續時間長短分為陣發性、持續性與永久性心房顫動,以盛行率推算,國內有超過23萬名患者。心房顫動的危險在於患者有高風險出現致命併發症,其中最要注意的就是中風。當心房顫動發作時,心房會快速跳動,收縮困難,血液淤積在心房內形成血栓,若血栓順著血流堵塞腦部,就會導致中風;流到腎臟、下肢等部位,則會造成器官損傷。值得注意的是,中風風險並不會因為沒有症狀而降低,不論是陣發性或是持續性心房顫動都存在相同的中風風險,應正視心房顫動治療的重要性,及早發現與治療。台大醫院內科部賀立婷醫師進一步說明,由於心房顫動是中風的高風險因素,醫師首先會綜合患者年紀、是否合併慢性病等各項指標做全方面的中風風險評估,給予抗凝血藥物避免血栓形成。心房顫動本身的治療可分為心律控制與心室速率控制兩部分,心室速率控制是透過藥物降低心跳速率以緩解症狀,若患者心房顫動的症狀很明顯,造成身體不適,醫師會以抗心律不整藥物矯正心律,對生活品質和心臟功能都有很大改善。若是患者對藥物治療沒有反應,醫療團隊也會評估患者狀況給予侵入性治療,包括心導管電燒、冷凍球囊消融手術等。現階段心房顫動的治療相當多元,醫療團隊會依據患者狀況給予適切的治療選擇。危險因子控管成治療趨勢 推動心房顫動照護計畫劉言彬副教授指出,心房顫動治療如同蓋房子,過往都是依靠中風防治、心律控制及心室速率控制這三個柱子來支撐,但隨著對心房顫動有深入的研究,發現患者需更加積極控管危險因子,以肥胖為例,過多的脂肪細胞會產生發炎反應,誘發電生理反應異常,而且肥胖者容易合併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與心房顫動有共同危險因子,加劇心房顫動的發生風險。研究指出,每增加一單位BMI(身體質量指數)就會增加4~5%心房顫動發生風險,而本身有心房顫動的患者,每下降一單位BMI,就會減少7%心房顫動再發生風險。建議心房顫動治療應加上危險因子控制做為第四根柱子,才是治標又治本的治療策略。賀立婷醫師也分享診間一名55歲男性個案,他的BMI高達33,屬於肥胖患者,他在一次健康檢查中發現有心房顫動問題,起初就診時表示身體沒有任何異常,但醫師檢查出有心臟衰竭的跡象,建議使用藥物矯正心律,配合運動減重,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後,順利矯正心律,才讓他體會正常心臟跳動的感覺。台大醫院於今年開始推動心房顫動照護計畫,由個管師協助醫師與患者制定更貼近臨床需求的治療策略,並與心肺復健團隊合作,依據患者的運動耐受性提供計劃性的運動處方,期盼能給予患者更完善的醫療照護。(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半夜腹痛竟內出血 心房顫動患者慎防

半夜腹痛竟內出血 心房顫動患者慎防#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72歲老翁凌晨忽覺四肢無力、頭暈、呼吸困難及腹部疼痛,家人趕緊將他送往醫院急診,經檢查為腹膜腔出血。幸好家人緊急送醫,並由醫師迅速做出轉院的判斷,並在轉院前順利控制出血,但老翁的家屬回想起當時仍心有餘悸。心臟跳動忽快忽慢 無法正常收縮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心臟內科嚴元鴻醫師表示,老翁感到腹部疼痛難耐是因腹膜腔大量出血,而老翁患有心房顫動,必須預防中風,平時就有服用抗凝血劑,但同時亦須承擔任何原因導致大出血時凝血功能不足的風險。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盛行率高,尤其年長者更為常見,患者會因心臟跳動的速度忽快忽慢,導致心臟無法正常收縮,當血液因此凝結成血栓,隨著血液流遍全身時,便可能堵塞血管造成中風,因此心房顫動患者應服用抗凝血劑來減少血栓形成;然而抗凝血劑雖能降低中風的發生,卻也因此降低了凝血功能。在患者因藥物、嚴重受傷或各種緊急手術需要緊急止血時,處理起來會比一般患者棘手,一旦發生意外,患者隨時會面臨死亡要脅。即時恢復凝血功能是救命關鍵嚴元鴻醫師表示,由於區域醫院與醫學中心醫療設備及資源不同,醫師會依據患者情況判斷是否有轉院的需求,若無法在轉院前順利控制出血,患者有可能在過程中因失血過多死亡。通常服用抗凝血劑的患者會缺乏凝血功能,在過程中也會承擔比一般人更大的風險,因此,救命的關鍵就是在短時間內止血,即時恢復凝血的功能。而這名老翁使用的藥物就是有專屬恢復凝血功能的藥物,在第一時間施打後,不僅恢復凝血功能,也順利轉至醫學中心繼續接受治療。心房顫動患者 中風機率為常人5倍嚴元鴻醫師提醒,心房顫動患者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五倍,因此積極治療的同時,更應遵照醫囑規律用藥。此外,患者應主動了解自己服用的抗凝血劑特性,與醫師溝通治療用藥的選擇,才有機會降低意外發生的可能。(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心房顫動老翁 險因缺乏凝血功能斃命

心房顫動老翁 險因缺乏凝血功能斃命#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0歲患有心房顫動的李先生,因發燒、腹瀉嚴重不適長達一周,沒想前往急診就醫後不久,竟因腸胃道及腹腔正在大量出血而被轉到加護病房。經檢查發現,原來是骨髓性惡性腫瘤所造成,但因病情發展快速且肋膜有積水現象,醫療團隊需立刻進行鼻胃管、胸部導流管緊急處理,豈料,原本清澈的導流管突然轉為鮮紅色,出血狀況更危急了!收治該名病例的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黃群耀主任說,李先生不僅體內器官大量出血,更有敗血症現象,血壓降得非常低,情況相當不樂觀,依據過去經驗而言,醫療團隊不會貿然為有服用抗凝血劑的患者進行手術,通常只會使用升壓劑來提高血壓及透過抗生素治療,但是事實上卻無法解決流血不止的問題,只能不斷的透過輸血來維持生命。黃群耀主任說明,李先生罹患心房顫動,心房顫動患者因為中風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三至五倍,對此,他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來預防血液阻塞,也就相對缺乏”凝血功能”,所以當需要安排緊急手術時,便會相當棘手。不過李先生比一般人還幸運的是,他所服用的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剛好有可以及時幫助恢復凝血功能的藥物,所以能迅速止血,甚至也不需進行其他外科手術,順利由血液腫瘤科醫師接手治療與追蹤。台灣心房顫動患者約有23萬名,年齡60歲以上,每10位會有一位患者,而80歲以上則提高到每5位會有一位。若平時出現心律不整、頭暈、心悸、胸悶或者平常休息時不會喘,但稍微動一下就會喘等,都可能是心房顫動的表徵,建議於心臟內科進行心電圖檢查,早期確診心房顫動才能進一步治療或使用藥物預防併發症。最後,黃群耀主任也提醒,心房顫動患者除了應規律用藥外,應積極與醫師討論所服用的藥物是否有能幫助恢復凝血功能的藥物,提供自身健康多一層保障。

心房顫動阿公 險因腦部血塊壓迫丟命

心房顫動阿公 險因腦部血塊壓迫丟命#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謝謝醫生讓我有第二人生的機會!」罹患心房顫動及甲狀腺功能低下的75歲謝先生心有餘悸說到。今年三月,謝先生因為右腦血塊壓迫,導致手腳無力、走路困難、神情怪異甚至語無倫次,家人趕緊將他送往急診,但他平日有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若要緊急手術,必需先恢復凝血功能才能進行;好險經醫師查證後發現,他服用的藥物有對應的專一反轉劑,可以快速恢復凝血功能,因此才順利移除血塊救回一命!收治該名患者的彰化秀傳醫院神經外科主任羅貽琛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患者之所以需要服用抗凝血劑來預防血液栓塞避免中風,是因為他們發生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五倍 !然而,雖然服藥能避免栓塞,但發生緊急出血意外或中風時需要接受下一步手術治療時,若無法及時恢復凝血功能,恐因失血過多引起休克甚至死亡,或錯失黃金治療時機,因此,是否有專一反轉劑作為風險守備則相對重要。羅貽琛醫師提到,謝先生剛確診心房顫動時,初期透過阿斯匹靈來預防中風,但隨著年齡增加危險因子提高,因而於去年更換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也好在他更換的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有專一反轉劑,才讓他在需進行緊急手術移除血塊前快速恢復凝血功能,得以順利將血塊清除,更因此把握了黃金治療時機,及時手術未導致腦神經受損,術後恢復相當良好。最後,羅貽琛醫師提醒,由於心房顫動患者服用口服抗凝血劑藥物期間,總有會發生意外出血或面臨緊急手術的時刻,這些併發症或風險便是患者、家屬的沉重負擔。因此,有專一反轉劑的新型口服抗凝血劑,能於短時間內恢復凝血功能,使醫療團隊即刻接手治療。羅貽琛醫師建議,心房顫動患者與家屬應積極與醫師溝通目前服用的藥物,才能確保疾病控制並獲得一定的風險保障。 

中風來得措手不及 動脈取栓救回一命

中風來得措手不及 動脈取栓救回一命#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國人前十大死因之一的「急性缺血性中風」,不但會造成病患失能及家庭照護壓力,更使整個家庭及社服支持體系都承受著龐大的壓力。一個人出現腦中風,意味著腦血管血流受阻礙,當大腦血液供應不足,就會缺氧,時間一長大腦功能就會受到破壞,嚴重恐致命,即使救回一命也可能留下失智、失能或癱瘓等後遺症。中風發生 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原本就有心房顫動老毛病的58歲王小姐,平常吃阿斯匹靈以及控制心律的藥物,沒什麼大病大痛。然而在今年的3月中,她在家看著電視,突然感到一陣暈眩和噁心嘔吐感傳來,接著就迷迷糊糊的喪失了意識。家人見狀立刻將她送至急診室,台中榮總的急診醫師評估她的症狀為腦幹的中風,於是先插管保護呼吸道,以及安排電腦斷層血管攝影及灌流檢查。神經放射科醫師以動脈取栓手術 解救急性缺血性中風後續,神經內科醫師確診為基底動脈的阻塞,由於NIHSS分數太高,無法使用「靜脈溶栓」處理,於是決定使用「動脈取栓」來進行治療。神經放射科醫師在黃金時間之內將病人基底動脈的血塊取出,在取出之後的血管攝影顯示原本阻塞的動脈已被完全打通。靜脈血栓溶解術必須在中風3小時內執行,否則血栓溶解劑可能讓出血風險大增,而動脈取栓術在腦中風發生6~8小時內都能進行。經過加護病房一天密切的觀察,王小姐恢復狀況良好,意識清楚肌肉力氣也都恢復了。這次的中風研判跟王小姐心房顫動的老毛病有關係,後續心臟科醫師也為王小姐安排了電燒和修補心房中隔缺損,目前恢復狀況良好。預防中風10重點台灣腦中風學會則建議,民眾想預防腦中風,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並且慢性病要好好治療、控制體重、控制飲食及規律運動。1)嚴格控制三高。2)減重。3)規律運動。4)飲酒適量。5)患有心房顫動患者,必須積極治療、按醫囑用藥。6)控制血糖。7)戒菸。8)調適生活壓力。9)作息規律,不要熬夜。10)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心房顫動新療法 病患痛更少!

心房顫動新療法 病患痛更少!#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半夜心悸而驚醒的68歲柴先生,幾周數次因心跳過快而暈倒,經醫師檢查評估發現是因陣發性的心房顫動發作,服用藥物控制一個月仍無法改善症狀,最後以「冷凍導管消融手術(Cryoablation)」治療心房顫動,術後隔天即出院,經過休養已恢復健康。「冷凍導管消融術」手術時間短疼痛少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生理功能室主任林廷澤醫師表示,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而且是引起中風的主因。臨床上對藥物治療無效的心房顫動患者,藉由導管「高頻電氣燒灼術」(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於單點上利用電流產生熱能破壞細胞,並點與點連接達到肺靜脈隔離,是有效且建議的選擇。尤其在陣發性的心房顫動患者,一年後的電燒成功率可以達到80%。「冷凍導管消融術」則是近來新興的術式,使用液態的氧化亞氮(nitrous oxide, N2O)注入球囊導管中,達到在球囊與細胞介面-30˚C到-50˚C的低溫,造成破壞細胞的效果。「高頻電氣燒灼術」優於「冷凍導管消融術」醫師指出,冷凍導管消融術與一般傳統高頻電氣燒灼術的比較,在手術成功率方面,兩者相仿皆可達到98%,然而手術時間,則是以冷凍導管消融術較短,約兩小時即可完成;傳統的電氣燒灼術需要4-5個小時,長期追蹤兩者治療陣發性心房顫動的成功率相當,後遺症比率也沒有太大差別,冷凍消融術的術後疼痛較少,比較如下表:   傳統電氣燒灼術 冷凍消融手術 手術時間 約4~5小時 約2~3小時    (勝) 手術成功率 約95~98% 約95~98%    (平手) 主要後遺症比率 1~3 % 1~3 % (需注意膈神經麻痺) (平手) 治療原理 利用交流電產生熱能破壞細胞 利用液態氧化亞氮降溫達到冷凍細胞破壞組織 費用 自費部份約15萬 自費部份約23萬 心房顫動的導管治療方面,高頻電氣燒灼術仍是傳統上最常使用的技術,然而冷凍消融手術順利解決病人的不適,手術後不用再持續服用心律不整藥物,生活品質大幅改善,也沒有暈倒和心悸半夜驚醒的症狀,在臨床試驗上證明了有相當的成功率和安全性,而隨著第二代冷凍導管氣球的發展,此技術將成為新興且有效的治療方法之ㄧ。

胸口長期悶痛小心!心房顫動恐致中風

胸口長期悶痛小心!心房顫動恐致中風#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70多歲的老婦雖無嚴重疾病纏身,但胸口長期出現陣陣悶痛,某日突然出現半邊無力症狀,由於上個月老婦丈夫才因中風送醫,兒女機靈察覺有異,即刻將老婦送急診,醫院也隨即啟動中風搶救機制,在黃金時間內透過導管手術將血塊取出,讓老婦脫離險境,癱瘓的半邊也恢復功能,事後確診本次中風為心房顫動引起,為降低日後再次中風,老婦聽從醫囑開始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以預防類似的狀況再次發生。心房顫動以老年居多 但中壯年也不容輕忽!收治上述案例的臺大醫院心臟內科游治節醫師說明,心房顫動患者的臨床表現非常多樣化,可能ㄧ發作就心悸或呼吸困難,促使患者不得不盡快就醫,也有可能無明顯症狀,或發生症狀時選擇隱忍,此舉動將使得患者因習慣而耽誤治療,往往等到心房已擴大纖維化,甚至導致心臟衰竭才就醫,此時想要試圖矯正回正常心律或改善心臟功能,可能為時已晚。心房顫動治療愈早開始,無論是對疾病或是對中風預防才愈有利。游治節醫師指出,尤其80歲以上年長者,每10人就有1人罹患心房顫動,但也有不少三、四十歲的中壯年,因為其他因素而提前引起心房顫動;因此,任何小症狀都切勿輕忽,心房顫動已是現代不容忽視的文明疾病。守護心臟降低意外風險 專一反轉劑全方位守備游治節醫師解釋,心房顫動為什麼會容易引發中風,主要是因為心房顫動會使心臟內的血液滯流而產生血塊,當血塊從心臟內壁上脫落,並隨血液流入腦中,便會造成腦中風;對此,患者可透過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來降低血液栓塞的機率。然而,抗凝血劑顧名思義便是使血液不易凝結,倘若患者因意外大量出血或需要緊急手術時,需要在短時間恢復凝血功能,此時專一反轉劑便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短時間即反轉抗凝血功能,使患者能盡速接受下一步治療或急救;因此,有反轉劑的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在守護心臟的同時,也能讓患者保有風險管理的守備之力。心房顫動從小地方注意 聆聽身體發出的警訊最後,游治節醫師提醒,心房顫動應從日常注意著手,當生活作息不正常時,自律神經失調或腎上腺素大量分泌,就容易引起心律不整,至於危險因子包含瓣膜異常、甲狀腺亢進、貧血、呼吸中止症候群等,或是有抽菸、喝酒習慣等也都容易引起心房顫動。當發覺自己時常出現胸悶、心悸、喘等症狀時,千萬不要忽視這些身體發出的警訊,應盡速就醫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與預防併發症。(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心房顫動幾乎無症狀 中風率卻高5倍

心房顫動幾乎無症狀 中風率卻高5倍#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2歲的陳爺爺除了高血壓、糖尿病,也是心房顫動患者,5年來皆按時服用慢性病藥物及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預防中風。去年底,陳爺爺外出運動時不慎跌倒,頭部撞擊地面,意識不清。送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腦部持續出血,還好陳爺爺服用的抗凝血劑有專一反轉劑,能快速恢復凝血功能。投以反轉劑10分鐘後抽血確認凝血功能恢復正常,便進行手術將血塊移除。心房顫動可能形成血栓 增加缺血性腦中風風險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說明,全台約2%民眾患心房顫動,且心房顫動的比率會隨著年紀增長而增加,65歲以上約5%,80歲以上高達10%。心房顫動依發生頻率分為陣發性、持續性及永久性3類,無論是哪一類,患者心跳頻率異常、不規則,可能形成血栓,血栓剝落順著血液流至腦部造成阻塞,就可能引發缺血性腦中風。心房顫動比同年齡正常人死亡率高2倍、中風率高5倍,且心臟衰竭、失智以及住院率等也高出許多,但高達75%的患者卻幾乎沒有症狀,察覺不易。民眾可透過每日測量血壓與心跳檢測,若手邊僅有血壓機,則可透過短時間內測量3次血壓,如果血壓數值差異超過10以上,合併平時出現心悸、暈眩、胸痛等症狀時,應盡速諮詢心臟科醫師,切勿忽視罹患心房顫動的可能性。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減少出血風險 專一反轉劑預做準備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蔡適吉表示,過去為了預防中風,多採用傳統藥物華法林,但出血風險較高、濃度控制不易、和食物藥物交互作用多,且若需要恢復凝血功能則需注射維他命K、或輸血漿,恢復時間長。現在多改以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來預防中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比華法林減少了43%大出血及68%腦出血的風險,對亞洲患者而言相對安全。透過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守護心臟,減緩不適症狀及預防中風,並妥善評估用藥風險規劃。選擇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的同時,應同步考量於意外發生時,是否有專一反轉劑可作為守備。專一反轉劑通過健保給付 嘉惠意外需手術的患者專一反轉劑於2017年上市,然而過去有患者因經濟壓力因素無法透過反轉劑守備,或所服用的新型口服藥物無法對應專一反轉劑而喪失寶貴生命。所幸今年5月1日專一反轉劑通過健保給付,嘉惠危急時刻(如發生意外需手術)的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因有專一反轉劑,投藥後可以立即恢復凝血功能,降低患者意外失血死亡的風險,儼然成為心房顫動患者最關鍵的守備用藥。蔡適吉醫師提醒,危險與意外暗藏於日常生活中,應注重疾病風險管理詢問,當意外發生時,才能讓生活能多一層守備之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