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易腦中風 高達75%無症狀

心房顫動易腦中風 高達75%無症狀#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72歲的陳爺爺,有高血壓、糖尿病及心房顫動病況,他都按時服用慢性病藥物及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來預防中風。去年底,陳爺爺不慎跌倒,頭部撞擊地面,呈現意識不清現象,家人立即將他送至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腦部持續在出血,還好陳爺爺服用的抗凝血劑有專一反轉劑,能快速恢復凝血功能,經由投以反轉劑,10分鐘後抽血確認凝血功能恢復正常,便進行手術將血塊移除,術後隔日即轉入普通病房,目前復健狀況良好。 恢復凝血功能速度 心房顫動患者急救成敗關鍵! 收治陳爺爺的新光醫院心臟內科蔡適吉醫師指出,過去為了預防中風,多採用傳統藥物華法林(warfarin),但出血風險較高、濃度控制不易、和食物藥物交互作用又多,且若需要恢復凝血功能則需注射維他命K、或輸血漿,恢復時間長,因此,現在多改以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來預防中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對亞洲人而言,比華法林減少了43%大出血及68%腦出血的風險。 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守護心臟 專一反轉劑作後盾蔡適吉醫師進一步指出,由於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對亞洲人而言,相對安全,同時在發生意外需要手術時,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因為有專一反轉劑,投藥後可以立即恢復凝血功能,降低患者意外失血死亡的風險,儼然成為心房顫動患者最關鍵的守備用藥,而且其藥的專一反轉劑已於五月一日通過健保給付,預估有數十萬心房顫動患者可受惠。心房顫動易引發腦中風 死亡率高出常人二倍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說明,心房顫動依發生頻率分為陣發性、持續性及永久性三類,但無論是哪一類,患者因心跳頻率異常且不規則,血液可能會於心臟內流速減緩或滯留而形成血栓, 若血栓剝落順著血液流至腦部造成阻塞,就會引發缺血性腦中風;比起同年齡的正常人死亡率高2倍、中風率高5倍,且心臟衰竭、失智以及住院率等也高出許多,但有高達75%的患者卻幾乎沒有症狀,察覺不易。 每日測量血壓與心跳 血壓數值差異10以上速就醫因此,黃瑞仁院長建議,民眾可透過每日測量血壓與心跳來檢測,若手邊僅有血壓機,則可透過短時間內測量三次血壓,當血壓數值差異超過10以上,及平時出現心悸、暈眩、胸痛等症狀時,應盡速諮詢心臟科醫師,切勿忽視罹患心房顫動的可能性!(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8旬老翁反覆中風 心房顫動在作怪

8旬老翁反覆中風 心房顫動在作怪#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天氣一冷,早晚溫差過大,對於心房顫動患者可是一大考驗,稍有不慎,就可能誘發腦中風、心肌梗塞!有位八十歲的趙爺爺已經中風好幾次,所幸都是小中風,經家人緊急送醫急救,並未造成肢體殘障;在醫師詳細檢查下,找到病因,原來他罹患心房顫動,心臟亂放電,心跳速度忽快忽慢,成為腦中風、心肌梗塞的高風險族群。9成65歲以上台灣老人心房顫動不自知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趙子凡說,心房顫動在亞洲各地的盛行率逐年攀升,台灣當然也不例外,心房顫動最可怕的併發症是缺血性腦中風。研究證實,心房顫動患者罹患缺血性中風機率為正常人的三至五倍,死亡率為一般人的二倍,但因症狀不明顯,以致患者較難確診,疏於治療。根據2017「台灣萬人心房顫動藥局篩檢活動」初步數據顯示,近九成65歲以上患有心房顫動的老年人卻不自知。而國內調查也發現,超過七成五的心房顫動患者因沒有症狀,以致出現致命危機時,才被確診出來。趙子凡指出,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風險較高,而隨著年齡增長,合併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三高疾病,罹心血管疾病風險更高。65歲以上老人應主動做心房顫動篩檢趙子凡提醒,已經確診心房顫動的民眾,務必在醫師評估後,配合醫囑,持續用藥,切勿自行停藥。至於一般民眾,如果是年齡超過六十五歲,應該主動接受篩檢,因為有七成五的心房顫動患者無症狀,可以經由心電圖、監測心房顫動的血壓計,來了解自身狀況,多一項檢查、多一道把關,如果能夠提早確診,持續用藥,就能減少腦中風等悲劇,降低健保花費及社會資源。(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心跳亂加胸悶 心房顫動中風率高5倍

心跳亂加胸悶 心房顫動中風率高5倍#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6歲的余女士生活正常,無不良嗜好,健康檢查正常,只有輕微高血壓。3年前開始感覺喘、心臟不舒服,脈搏快到1分鐘190下,吸不到氧氣、頭暈,求診心臟內科。初期只吃1顆藥物就能控制病情,然而漸漸無法控制,症狀發作時全身無力,數度掛急診。有次旅遊時心律不整症狀無預警發作而昏倒,休息後脈搏才恢復正常,嚇得她再也不敢出遠門。心房顫動易血栓 中風、動脈栓塞危險高心臟跳得又快又亂,還會胸悶、顫抖、喘不過氣,可能是心房顫動徵兆。心律不整是心臟跳動不規律,太快、太慢,或忽快忽慢。其中以心室上頻脈、心房撲動、心房顫動較常見。根據統計,臺灣每年近25萬人為心房顫動所苦,民眾卻對心房顫動陌生,延誤就醫黃金期。引起心房顫動主因是很多電流訊號在心房內亂跑,使心臟收縮不規則,造成心律不整。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蔡文欽表示,心房顫動病人中風的機率比常人多5倍,又以高齡病人為高危險群。心房顫動患者如果沒有使用抗凝血藥物,長期心臟不正常跳動,心跳忽快忽慢,心房喪失收縮功能,血液容易在左心耳留滯形成血栓。一旦血栓剝落跟著血液流到腦部及其他部位,可能引發腦中風或是肢體動脈栓塞。冷凍氣囊消融術 手術耗時短、局部麻醉心房顫動病人主要的治療方式為藥物控制及電氣燒灼術,冷凍氣囊消融術與電氣燒灼術目的都在消除肺靜脈中不正常的電氣反應。冷凍氣囊消融術是利用冷凍的原理,在肺靜脈與心房的交界點,用冷凍低溫的手法畫出阻絕線,將肺靜脈內不正常的傳導線路截斷,可治癒近90%患者。花蓮慈濟醫院王志鴻副院長表示,冷凍氣囊消融術只需局部麻醉,手術耗時較短,術後1至3天可出院。只要罹患心房顫動,藥物治療無效或效果不彰,以及產生嚴重副作用如心臟衰竭的患者都可考慮冷凍氣囊消融術治療。

講座/心房顫動衛教宣導座談會

講座/心房顫動衛教宣導座談會#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心臟突然又快又亂,還會胸悶、顫抖、透不過氣?小心,可能是心房顫動的徵兆!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會導致中風、心臟衰竭,增加死亡風險。根據統計,臺灣每年有近25萬人飽受心房顫動之苦,民眾卻普遍對心房顫動較陌生,而延誤就醫黃金期,導致嚴重後果。為了讓民眾更了解心房顫動與治療新知,花蓮慈濟醫院將於7月29日上午10點,在大愛樓第一會議室舉辦「心房顫動衛教宣導座談會」,由心臟內科蔡劭謙醫師分享「什麼是心房顫動」,以及劉維新醫師分享「預防心房顫動的中風風險」,心臟內科心功能室主任謝仁哲也將交流心房顫動治療的心得。衛教講座主題多元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名稱:心房顫動衛教宣導座談會地點:花蓮慈濟醫院大愛樓(前棟)二樓/第一會議室(花蓮市中央路三段707號)時間:7/29(六)10:00-11:30洽詢:花蓮慈院公共傳播室 游繡華 黃思齊 彭薇勻 魏瑋廷/電話:03-8561825 轉 分機3470、5202、3548或5201

心房顫動預防中風 不再建議阿斯匹靈

心房顫動預防中風 不再建議阿斯匹靈#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風是民眾聞之色變的事件,過去許多人習慣用阿斯匹靈預防中風,但事實上,要預防心房顫動引起中風並不適用阿斯匹靈。臨床上就有一名50多歲的中年男子被確診心房顫動後,卻依舊服用阿斯匹靈預防中風,不久後還是中風了!去年台灣發布的亞洲人心房顫動治療指引中指出:研究顯示,亞洲人在心房顫動預防中風上,最適合透過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預防中風,比起阿斯匹靈與傳統抗凝血劑可邁丁,預防中風的效果更好,且整體出血風險低於百分之一。然而,估計目前還有四分之一的心房顫動患者依舊使用阿斯匹靈,恐面臨嚴重的中風風險。心房顫動 多數合併高血壓、胃潰瘍、肝功能指數較差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心房顫動的人口也隨之增加,目前台灣約有40萬心房顫動病患,以65歲以上的老年人為主,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李應湘醫師指出,這些患者多數還合併有高血壓、胃潰瘍、肝功能指數較差等會增加出血風險的疾病,因此,在預防中風時,更需選擇安全性高的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國內最新的研究顯示,早晚各一次的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在血中的濃度較穩定,且腸胃道出血的風險也更小。此外,若是年紀較大的患者,手腳容易無力、不靈活,跌倒的風險也較高,研究發現,社區中65歲以上的老人每年跌倒的發生率約30%-40%,80歲以上的老人跌倒發生率更高達50%。李應湘醫師建議可以選擇已有反轉劑、針對第二凝血因子作用的新型口服抗凝血劑,若發生意外臨時需要動手術,在15分鐘內即可透過反轉劑解除抗凝血藥物的藥效。前幾個月,一位73歲患有心房顫動的老先生,平時有在定期服用抗凝血劑,卻因跌倒而腦出血、骨折,當時有即時使用反轉劑,才得以順利完成手術。心房顫動雖然是一種心律不整,但治療方式卻與心律不整大不相同。建議50歲以上,有心悸、心律不整問題的民眾,應及早就醫檢查是否患有心房顫動,及早與主治醫師討論適合自己預防中風的治療方式,避免中風危機。 

心房顫動用藥需小心出血?

心房顫動用藥需小心出血?#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約有25萬名心房顫動患者,因比常人高出5倍中風風險,需服用抗凝血藥物讓血液不易凝固達到預防中風成效,「但是,無論是服用傳統或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患者若遇如車禍、跌倒骨折、大量出血等意外,必須進行緊急手術時,血液不易凝結可能讓手術發生無法止血的風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策略長兼藥劑部長陳立奇說。反轉劑可在15分鐘內持續反轉藥物的抗凝血功能衛福部食藥署在今年4月已核准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的專用「反轉劑」,可在15分鐘內完全且持續地反轉抗凝血藥物的抗凝血功能。換句話說,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的心房顫動患者,一旦遇到緊急手術時,便能以反轉劑應對緊急突發狀況,恢復身體凝血功能。新型口服抗凝藥 手術出血問題未解陳立奇指出,目前預防心房顫動引發中風的藥物,有傳統藥物及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可選擇。傳統抗凝血藥物作用較慢,治療限制多,出血風險高,容易影響患者服藥順從性;而近年推出的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劑量固定、不須定期監測,與藥物及食物交互作用低,除此之外,出血風險低,顱內出血風險也較傳統抗凝血藥物少。無論服用傳統或新型抗凝血藥物,當患者突遇意外發生時,凝血功能機制能否即時恢復成為救命關鍵。陳立奇進一步解釋,傳統抗凝血藥物需施打維他命K恢復凝血功能,作用時間至少需要15小時以上;沒有反轉劑的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則需藉由血液透析或停藥來恢復凝血作用。當面臨緊急手術的關鍵時刻,臨床只能選擇緊急處置「賭一把」,畢竟緊要關頭,多一秒等待就多一分風險。專用反轉劑 關鍵時刻緊急凝血救命陳立奇表示,以往有患者擔心服用抗凝血藥物可能造成出血風險而抗拒服藥,「這是普遍疑慮,只能盡量指導患者正確的用藥觀念及認知。」幸好,如今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的專用「反轉劑」已經上市,能在15分鐘內快速恢復凝血效果,而且效果持續長達12小時,降低不少患者疑慮。不過,陳立奇也提醒患者,要好好遵從醫囑,切勿擅自調整藥量或停藥,不要自己隔空抓藥當醫師,身體若出現任何不尋常出血狀況,切記返回門診與醫師討論追蹤。陳立奇提醒,除規律用藥外,均衡飲食也是維持心臟健康重要關鍵,「健康飲食,不吃高膽固醇、高脂肪食物,不貪杯,多吃健康蔬果,更能有助病情控制。」(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當心!心房顫動者中風率高7倍

當心!心房顫動者中風率高7倍#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最近天氣多變化,三高病人可得要注意腦中風的威脅!就有一名60多歲男子有心房顫動病史,日前出現急性腦中風,所幸在3小時內被送到醫院,院方立即安排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但是進一步檢查,卻發現有條大血管仍然不通,於是立即又再進行動脈取栓術,目前已恢復正常。缺血性腦中風才可用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收治這名男子的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陳龍指出,這位60多歲男子有心房顫動病史,出現腦中風後被送到醫院時,左半邊已沒力,經檢查確認有缺血性腦中風,隨即安排做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但是進一步做大血管電腦斷層攝影發現,腦部大血管仍然有阻塞,於是在4小時之內又再進行動脈取栓術。動脈取栓術已有健保給付陳龍醫師表示,動脈取栓術是從鼠蹊部以心導管進入,到阻塞的大血管裡用網子將血栓壓碎,再將血栓抽出,而且目前也有健保給付;這名男子右邊中腦動脈就取出1塊1公分左右的血栓。由於靜脈血栓溶解劑對於大血管栓塞治療不理想,因而往往會需要採用此治療方式。最好能在3小時內到醫院靜脈血栓溶解劑必須要在黃金3小時內做治療,雖然動脈取栓術可以在6至8小時內展開,但是陳龍醫師強調,因為動脈取栓術必須要準備相關人力與設備,不像血栓溶解劑可以在檢查確認後就直接注射藥劑做治療,因此也最好能在3小時內到醫院。心房顫動和心律不整 服用抗凝血劑預防中風由於心房顫動和心律不整發生中風的風險是正常人5至7倍;所以,陳龍醫師提醒,若是有三高病況,一定要好好控制,而且目前也有血壓計可篩選心房顫動,或是就醫做心電圖檢查是否有心房顫動,若是有此病況,就應該要經由醫囑服用抗凝血劑來預防中風。(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喝咖啡心悸?腦中風機率恐高5倍

喝咖啡心悸?腦中風機率恐高5倍#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少人喝咖啡會心悸,若是你也是喝咖啡會心悸要小心,最好就醫檢查確認是否有心房顫動!由於心房顫動會導致心律不整,並進而容易引起腦中風;根據臨床統計,有心房顫動者出現腦中風的機率,要比正常人高出5倍,不得不慎。 心血管疾病及甲狀腺亢進都會引起心房顫動會隨著年齡增長有增加趨勢;根據統計,60歲以上盛行率為4%,80歲以上則增加到10%。國泰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嘉修表示,造成心房顫動的原因很多,有人是因為心血管疾病,也有人是因為心血管退化或是心肌病變,甚至是甲狀腺亢進也可能會引起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有4成沒症狀張嘉修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會導致心律不整,甚至出現中風的機率都要比正常人高出5倍之多;然而,心房顫動大約有40%沒有症狀,以致很多人並不知道有此疾病。所以,民眾若是有出現心悸、心跳過快或是心跳不規則時,最好能進一步就醫檢查。 要減少茶與咖啡的攝取目前針對心房顫動已有很多治療方法,包括抗心律不整藥物、傳統抗凝血劑、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心房顫動電燒手術以及左心耳封堵器。張嘉修醫師進一步指出,至於心房顫動病人要確診,必須要做心電圖檢查,並根據不同病況做治療;而且要減少茶與咖啡的攝取,也可以預防心房顫動的症狀發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