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

小鹿亂撞?恐為中風前兆!

小鹿亂撞?恐為中風前兆!#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心跳忽快忽慢感像戀愛中小鹿亂撞的感覺恐為心房顫動,可怕的是,每5小時就有一人因心房顫動引發中風!愈晚愈冷,季節交替的同時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增加近4成,雖然明日氣溫回升,但日夜溫差也應小心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內科助理教授詹益欣醫師表示,最近腦中風、心肌梗塞等患者增加3至4成,其中不少患者被確診為心房顫動。每6位腦中風患者 有1人是心房顫動引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內科部副部長兼教授級主治醫師郭啟泰表示,每6位腦中風患者,就有1人是因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AF)所引起,心房顫動盛行率約1%-2%,發生率隨著年齡增長亦隨之提高。65歲以上發生率為5%,80歲以上成長為10%,推估在台超過23萬名患者。隨著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心房顫動的盛行率將會越來越高。因為症狀並無特異性,致使心房顫動患者從症狀出現到確診平均延遲2.6年。心臟亂跳容易血栓中風郭啟泰醫師表示,心房顫動因為症狀沒有特異性,患者心跳會呈現不穩定速度、又快又亂,就像初戀一樣心臟小鹿亂跳,但有些患者甚至根本感覺不到任何症狀,當心臟亂跳就容易形成血栓。當血栓剝落後順著血流達到腦部,造成阻塞會引發失能狀況更嚴重、死亡率更高的缺血性腦中風。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可降中風發生率預防心房顫動造成的缺血性中風,傳統抗凝血藥物Warfarin要服用3至6天才有效果,服藥時也有多種禁忌、出血副作用也高,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NOAC)大幅改善治療限制,起始作用快、不須定期監測、劑量固定,使心房顫動患者生活品質大幅提升,有助於患者提高藥物順從性。詹益欣醫師表示,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Dabigatran)可顯著降低38%缺血性中風發生率、42%住院性大出血發生率、56%顱內出血發生率、55%死亡率。 

驚!3/4心房顫動患者無症狀

驚!3/4心房顫動患者無症狀#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沒有症狀也可能致死!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3/4心房顫動患者沒有症狀,過去資料顯示,台灣心房顫動患者,約每百人出現一人,因為人口老化,肥胖人口增加,而且很多心房顫動患者也因為沒有症狀,所以未被發現。不只心悸 有時也會氣促、疲倦、頭暈台北榮總新藥臨床試驗中心主任江晨恩教授表示,3/4心房顫動沒有症狀,因此大家平常應該有每日自己摸脈搏的習慣,若發現不規則跳動,應盡快尋求醫師協助,心房顫動即使有症狀,也不全然是心悸而已,病人有時也包括氣促、疲倦、頭暈、胸悶、暈眩等,如果有以上症狀者,必須趕快就醫。85歲以上 一半的中風是來自心房顫動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主任吳茲睿教授表示,心房顫動患者死亡率為一般人的2倍,因為左心房所產生血塊掉到腦子裡,因此得到腦中風的機會是一般人的5倍,尤其85歲以上的年長者有一半的中風是來自心房顫動,因此一旦發現有心房顫動,必須立即由心臟科醫師或神經科醫師診察,並以藥物預防中風的發生。預防血塊 有些抗凝血劑容易致死江晨恩教授指出,治療中風一直都是使用阿斯匹靈,然而其對血塊預防並沒有用,想要預防血塊要使用抗凝血劑,但抗凝血劑有容易顱內出血、死亡率高的缺點。新型口服抗凝血劑 降68%的顱內出血江晨恩教授表示,2009年起,連續有4種新型口服抗凝血劑被證實可有效、安全的預防心房顫動引起的腦中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在亞洲人可以比華法林更減少43%的大出血,減少68%的顱內出血,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的另一些優點包括不需監測、固定劑量。只要好好控制體重、血壓、膽固醇、血脂,可以減少30%的心房顫動,而若是有慢性腎臟疾病者,則不適用新型抗凝血劑。

咚咚咚!心臟過動跳不停 易中風

咚咚咚!心臟過動跳不停 易中風#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根據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統計,目前國內約有23萬人有心房顫動,但民眾對於心房顫動認知不足,常常忽視危險性,往往等到併發症來臨時才知為時已晚,心律不整是許多心跳不正常情形或疾病的集合名詞,心跳不規則、心跳過快(每分鐘大於100下)、心跳過慢(每分鐘小於50下),這些都屬於心律不整,其中最常見且最重要、甚至造成中風的心律不整就是「心房顫動」。心悸、胸悶痛、頭暈無力心房顫動是因異常快速的電氣活動所導致,主要症狀包含心悸、胸悶痛、頭暈無力、呼吸急促等等;主要原因為心臟老化,其他如高齡、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甲狀腺亢進等相關疾病患者,也容易同時罹患心房顫動,然而,心房顫動主要分為兩大類型:1)陣發性心房顫動/以短暫、間歇性發作形式出現,異常節律通常在短時間內便回復正常,數秒至數小時不等,最多七天。2)持續性心房顫動/不會自行回復為正常節律,必須透過藥物治療,如果心房顫動症狀持續超過一年,便稱為「長期持續性心房顫動」。「進行式」疾病 輕忽恐病情惡化由於心房顫動初期症狀發生時十分短暫,約持續幾秒或幾分鐘就能舒緩,且深呼吸就恢復正常,症狀不明顯,經常被民眾忽視,但心房顫動是一種「進行式」的疾病,若開始為「陣發性」卻輕忽不治療,恐導致病情惡化,轉變為「長期持續性心房顫動」,促使發作更為頻繁,每次持續時間也會更持久。心房顫動543 自我檢測最心安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為宣導國人對於心臟疾病的正確觀念,推出「心房顫動543,自我檢測最心安」,期許民眾透過簡單的口號,自我檢測自身的心臟健康;若發現自己符合其中多數項目,建議立即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期。● 5大好發族群 /高齡、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甲狀腺亢進。● 4大有感症狀 /心悸、胸悶痛、頭暈無力、呼吸急促。● 3大心跳指標 /忽快忽慢、忽大忽小、忽強忽弱。

忽冷忽熱!老翁心房顫動 中風昏迷

忽冷忽熱!老翁心房顫動 中風昏迷#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天氣忽冷忽熱,心房顫動者更需要注意!因為心房內血液無法順暢流動而產生血栓,當血栓流至腦部時,便可能導致栓塞性中風,引發致命的危機。一位87歲的病患,平常沒有留意心律不整問題,結果因心房顫動形成腦部血栓造成中風,意識昏迷。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患者除了施以藥物治療,易可採行導管電氣燒灼術做節律控制,對於中風危險性高的病人,須長期服用足夠的抗血栓藥來預防中風。心悸、頭暈、呼吸困難是警訊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吳柏青醫師表示,心房顫動的發生率會隨年齡而增高,65歲以上的患者達5%以上。心房顫動是由局部心房內膜不正常快速放電引起,若長期心跳過速會引發心肌病變及心衰竭,如果持續一段時間後,就有可能心臟血栓,而發生腦中風或腸子栓塞等併發症。而潛在原因有高血壓、心臟瓣膜狹窄、風溼性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或是遺傳等因素。吳柏青醫師提醒,如有上述疾病,且常心悸、虛弱、頭暈、呼吸困難,因盡早就醫檢查。心房顫動者 中風機率高5倍據WHO的資料顯示,每年全球約有550萬人因為中風而死亡,心房顫動患者發生缺血性中風的風險,比沒有心房顫動者的機率高出5倍,此外,心房顫動的患者一旦發生中風,病情都較嚴重,且1年內死亡的機率高達50%。    吳柏青醫師說,心房顫動治療可施以藥物恢復正常心律,但經常發作或是症狀嚴重的患者,以及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與有嚴重副作用的病患,則以電氣燒灼術的治療。

沒三高不菸酒竟中風?心房顫動是禍首

沒三高不菸酒竟中風?心房顫動是禍首#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般人熟知的中風危險因子不外乎是,三高、抽菸、肥胖、凝血疾病等。但像是心房顫動此種心律不整,容易被民眾忽視,卻也是中風的高危險因子。一名黃姓女子,某早因突然左側偏癱而至醫院急診,經檢查確診為急性梗塞性腦中風。她非常不解的是,平常沒有抽菸喝酒的習慣,也沒有糖尿病或高血壓,怎麼會中風呢?經心電圖檢查才發現是心房顫動。衛福部臺南醫院心臟內科張福祥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是一種心房不正常的快速收縮,每分鐘可高達300~600下,容易造成血液在心房內滯留,進而導致血栓形成。血栓可藉由血流經過心室進入全身循環;如果血栓到達腦部血管就會導致腦中風。心房顫動者 中風機率多5倍加上有心房顫動的病患比起沒有的人,中風機率多出五倍。臨床上計算罹患心房顫動的病患中風風險,分別是心臟衰竭、高血壓、年紀、糖尿病、中風史、血管性疾病,性別,依據分數的高低,中風風險從最低每年0.7%甚至高到20%不等。因此在臨床上,對於心房顫動的治療,除了用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或是毛地黃等藥物來控制心臟速率,抑或是以抗心律不整藥物或是電擊整流來控制心律,來防止未來心臟衰竭的發生。控三高、戒菸酒 防止隱形殺手中風張福祥醫師表示,罹患心房顫動的病人平常症狀可能為心悸,疲倦,呼吸困難,運動耐受性下降,頭痛,頭暈,多尿,甚至毫無症狀。因此平常就該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一旦確診為心房顫動,除了配合治療與定期檢查與追蹤也不可少。其他危險因子如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甲狀腺疾病等該積極控制,有抽菸飲酒習慣更該戒除。 

心房顫動還傷腦?研究:失智風險增3倍

心房顫動還傷腦?研究:失智風險增3倍#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63歲林先生,近半年來記憶力減退,家人還發現他突然不會使用手機或鑰匙,反應似乎也緩慢許多。求診才發現,林先生為慢性心房顫動患者,腦部已出現多處中風病灶,因而造成血管性失智症。醫師指出,研究認為,心房顫動患者可能增加智能障礙,以及失智症風險達1~3倍不等;而造成智能障礙的主因,是心房顫動提高腦中風機率。腦退化疾病 中風也是推手成大醫院神經部宋碧姍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患者中風的風險為常人的3至5倍,還可能造成隱形中風,也就是臨床無症狀的腦中風,待中風病灶累積後才會出現症狀;此外,心房顫動患者出現隱形中風的普及率,大約是正常心律族群的2倍。宋醫師也說,中風引發的智能障礙、失智症,統稱血管性認知異常。據台灣及港陸地區研究發現,中風後 3個月內出現智能障礙或失智症的比例約有1成至3成。值得注意,中風也是其他腦退化疾病的推手。研究指出,中風或腦血管疾病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腦部病理變化及發生風險。掌握「二避一要」  慎防心房顫動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發生率會隨年紀上升增加,男性發生率較高。而造成心房顫動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瓣膜疾病、心衰竭等。因此宋醫師提醒,為減少因為心房顫動造成血管性智能障礙風險,應注意「二避一要」:●第一避/「避免」出現心房顫動,要積極控制高血壓,並選擇合適的藥物,特別是針對左心室肥大或心臟收縮功能不佳的患者,可以減少新發生心房顫動的機會。●第二避/若已確診為心房顫動,不論是陣發性心房顫動或持續性心房顫動,應「避免」血栓型中風的產生,若病患屬中高危險群,醫師會建議使用抗凝血藥物治療,以避免血栓型中風。●一要/心房顫動患者及家人,應「要」隨時注意病人之智能狀況,若發現有記憶力減退或認知功能障礙,應盡快至內科醫師或神經科醫師處求診,把握在輕度認知障礙前及早預防中風與治療。 

怦怦亂跳!心房顫動者 中風機率多5倍

怦怦亂跳!心房顫動者 中風機率多5倍#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時序入秋,目前台灣共有約23萬名心房顫動患者,應小心防範中風危機。一名80歲的邱先生,幾年前再一次膀胱癌手術前評估時,意外發現患有心房顫動,心跳一分鐘只跳了47下,甚至最長時間有3秒鐘完全不動。他百思不解,怎麼心臟有問題,卻一點症狀都沒有,但事後回想,之前曾經因為走幾步路就頭暈、眼前一黑。他覺得自己雖然已高齡,但不菸不酒、每天運動,若因為心房顫動反而中風,那可真冤枉,因此積極接受抗血栓治療。不可輕忽!小血栓引致命危機成大醫院心臟內科林立人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是造成腦中風的重要危險因子。因為心房顫動時,血液容易在心房內滯留而形成血栓,一旦血栓剝落,跟著血液流到腦部,就會引發腦中風,甚至死亡。而心房顫動如果未投藥及早預防,其中風機率將超過一般人5倍以上。持續服藥  降低中風發生率                                            所以,心房顫動患者需服用抗血栓藥物,降低血栓形成以預防中風。林立人指出,傳統抗凝血藥物,雖可有效降低中風的風險,但易與許多食物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例如常吃的深色蔬菜、花椰菜、大蒜,及中老年人常用的葡萄糖胺、銀杏、魚油等保健食品,都可能影響藥效,造成出血風險。因為擔心出血,導致國內心房顫動患者服用傳統藥物的比例偏低,可能因此身陷中風危機。林立人醫師進一步說,近年來有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不易與食物、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且有健保局條件式給付,提供心房顫動患者多的選擇;但須注意不適用於重度腎功能障礙及瓣膜性心臟病的病患。他也呼籲,心房顫動患者不要任意停藥或調整藥量,若發生出血事件應儘速回診,以免危及健康及生命。

擅自停藥3周 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險釀禍

擅自停藥3周 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險釀禍#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心房顫動是臨床上常引發血栓的主因,也是造成中風的最危險因子,一旦血栓剝落,嚴重還可能會致死!日前,一名65歲患有心房顫動的林先生,原本有持續用藥,並早晚量血壓的習慣,但去年因為要切除背上一顆脂肪瘤而暫停用藥,術後也沒有持續用藥,結果才短短3周,他就突然中風、手腳癱軟,所幸發現的早及時就醫、影響不大,而他經過這次經驗後,再也不敢忘記服藥了。小血栓恐致命危機 中風、死亡、心衰竭率高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吳茲睿醫師表示,血栓是凝血系統失衡形成的血塊,常從血管壁脫落,隨著血流卡在肺臟或其他重要的器官的動脈中,以致引發靜脈血栓栓塞、肺栓塞、腦中風等,造成致命的危機,其中心律不整是引發血栓的主因,而臨床上最常見的則是「心房顫動」。如果無法早期確診,提早投藥,中風機率將超過一般人5倍以上,死亡率多2倍、心臟衰竭多3倍,所以,建議在民眾在平時可透過自行把脈來檢測,一般來說正常心跳每分鐘60至100下,跳動頻率規則,但心房顫動患者的心跳數,則可能會高出許多、強弱不一、頻率雜亂,一旦出現異狀應盡速就醫。傳統抗凝血藥物綁手綁腳 易與食物交互作用在治療方面,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中心謝育整醫師表示,阿斯匹林僅能降低約2成引發腦中風風險,而傳統藥物可邁汀,則在使用上有諸多不便,其中包括易與食物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如深色蔬菜、大蒜、葡萄糖胺、銀杏、魚油),導致藥效增強或減弱,造成出血或是產生血栓的風險。但對於心房顫動患者而言,必須長期服用抗血栓藥物,以降低血栓形成、預防中風,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患者多了一項口服抗凝血劑的選擇,不需調整劑量、定期抽血監測凝血功能,因此,民眾可依自己的需求來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