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

生死一線間!心房顫動引起缺血性中風致死率高

生死一線間!心房顫動引起缺血性中風致死率高#心房顫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齡81歲的黃奶奶,為保持體力,固定每日早晨於住家附近公園散步。某日晨間,往常出門運動,沒想到剛踏出大門,卻突然昏厥、應聲倒地,嚇壞後方正準備出門上班的兒子,緊急送醫救治下,所幸撿回寶貴性命,經醫師診斷為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若晚一點送醫即可能無法救治,且致死率和再次中風可能性相當高,中風危機伺機而動。心房顫動(AF)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依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盛行率約為5%以上,隨年齡增加,80歲以上盛行率更接近10%,但是民眾大多不知道會因此出現血凝塊形成血栓,導致中風風險較一般人高出5倍。全球每年有高達300萬人發生與心房顫動有關的中風。心房顫動所引發的中風往往極為嚴重,據統計約有20%死亡機率,與60%喪失行動能力。新光醫院神經科醫師連立明表示,由心房顫動所引發的中風多屬於缺血性中風,可能造成嚴重的長期後果,例如癱瘓、動作遲緩或無法言語,造成家庭與社會經濟負擔。而心房顫動引發的中風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必須使用抗凝血藥物來降低血栓發生,但患者需定期至醫院回診抽血監測INR,監控抗凝血值於正常範圍,又因控制抗凝血成效不易、出血風險過高,導致醫師處方趨於保守,中風人數也始終居高不下。連立明說,剛在(11月8日)美國心臟協會(AHA)學術會議發表了追蹤新型抗凝血藥物長達4年的試驗結果,研究結果支持比傳統抗凝血藥物的中風預防功效佳之外,其發生出血風險也較低。成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陳志鴻表示,目前新型抗凝血藥物長期使用之療效與安全性也再次在試驗中獲得證實,因新藥之抗凝血作用可預測性高、藥物之間交互作用可能性低,將使醫師處方用藥接受性高。陳志鴻說,自今年(2012)六月新藥物通過健保給付以後,因中風產生之社會成本,也可望隨著新型藥物給付下降,陳志鴻進一步說明,未來新型藥物普遍運用在心房顫動預防中風上, 但是他也指出,腎功能不好的病患不適用這類新藥。

常心悸、胸悶 罹患心律不整的風險高

常心悸、胸悶 罹患心律不整的風險高#心房顫動

您是否曾經有心臟不規則跳動或心跳加速的情況?小心!這有可能是心律不整的症狀!與正常心跳相較之下,當您的心跳呈現不規則的速率及節律時,除了會產生令人疲弱的症狀,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嚴重的心血管併發症,包括心臟衰竭和腦中風等病症,進而增加罹患心律不整的風險。高雄榮總心臟科邱春旺醫師表示,門診中曾有一名女性患者經常有胸悶、頭暈、呼吸急促及手腳冰冷的情況,起初以為是工作壓力大,後來伴隨呼吸困難、臉色蒼白的症狀,到醫院檢查時才發現罹患心房顫動。邱春旺醫師說,人類的正常心跳次數平均每分鐘約60至100次,民眾若有心跳突發性過快、心臟不規則跳動、心跳超過100次或低於50次的症狀,就可能患有心律不整,其中又以心房顫動最為常見。台灣心房顫動罹病率約占全人口的1%,每年有近25萬人受害;年紀愈大罹患率愈高,80歲以上民眾中約有9%患有心房顫動,若是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臟病的患者,更可能增加罹患心律不整的風險。邱春旺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是造成住院和死亡的一大因素,若未進行適當的治療將造成血栓,容易導致中風、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病變等嚴重併發症。邱春旺醫師說,患有心房顫動的患者,剛開始會有心跳紊亂、極度疲倦、呼吸困難、頭昏眼花及胸部悶痛的症狀,因此常被誤診為焦慮症或神經衰弱,但經過詳細檢查及診斷,皆可獲確診。目前心房顫動藥物治療,主要在維持正常心律及或控制心室跳動次數在每分鐘100下以內。邱春旺醫師指出,傳統用藥如Amiodarone,可能造成肺纖維化、肝功能異常、神經病變、視力模糊、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副作用,嚴重可能引發致命性心律不整,造成猝死;目前另一種新型抗心房顫動藥物Dronedarone,較少前述之副作用,是第一個在美國被批準上市的心房顫動治療新藥,適用於患有陣發性或持續性心房顫動患者,能有效降低因心血管事件住院的風險。根據一項國外大型研究指出,對心房顫動病患投予藥物Dronedarone,不僅沒有肺纖維化副作用,同時還可減少34%的中風危險、24%的死亡及心血管疾病住院的風險,但國內衛生署尚未核准。邱春旺醫師提醒,民眾若有心跳速率或心跳節律異常的情況,尤其是年長及症狀嚴重者,應儘早就醫檢查,並配合專業醫師的治療及按時服藥,同時也要維持正常生活習慣,像是戒菸、限制飲酒、少吃刺激性食物或含咖啡因飲料,才可有效改善症狀及降低心律不整所帶來的疾病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