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

天氣漸冷聚會多疫情恐升溫!醫籲民眾接種疫苗避免重症

天氣漸冷聚會多疫情恐升溫!醫籲民眾接種疫苗避免重症#流感

近期大陸冷氣團來襲、氣溫驟降,也隨著年底到來,聖誕節、跨年活動以及過年春節聚會活動多,流感和新冠病毒疫情升溫。桃園市同心醫療體系姜博文診所陳和謙醫師觀察,目前社區感染案例中,主訴是咳嗽、流鼻水、發燒、喉嚨痛等症狀居多,雖然需要透過快篩檢驗才知道是否為新冠或流感案例,但可以確認的是近期因為呼吸道症狀就診的人真的變多了。 感染新冠除了有重症風險 還可能會留下後遺症 陳和謙醫師表示,有些民眾認為流感比新冠來得可怕,但值得注意的是,感染新冠後雖然通常以類似感冒的症狀出現,但針對高風險族群,仍有併發重症和死亡的風險,且統計上新冠病毒導致的重症和死亡人數是流感的好幾倍。1 另外,有些個案會產生器官或系統上的長新冠後遺症,典型症狀為:慢性疲勞、頭暈、腦霧、呼吸不順、久咳不癒,甚至有些人會出現焦慮、心悸、食慾不振等,陳和謙醫師解釋,雖然這些症狀不容易考證和長新冠有絕對的因果關係,但確實有不少民眾在染疫後出現這類症狀,這也是醫學上更認真看待新冠的原因。 該如何避免新冠重症或死亡的風險?陳和謙醫師建議,「高風險族群」受到的威脅較大,包括長者、嬰幼兒、慢性病族群,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慢性肺部疾病、罕見疾病患者等等,而第一線的醫護或照護人員,也是易受感染的族群。一般族群就已經建議要接種疫苗了,這類高風險族群更是需要接種,降低引起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民眾出現「疫苗猶豫」 新冠打氣竟比流感低 陳和謙醫師補充,從11月開始,全民都可以公費打新冠疫苗(6 個月以下嬰幼兒除外)2,為了防止疫情升溫,政府呼籲民眾同步施打新冠和流感疫苗,然而從統計數據來看,過往65歲以上長者,流感疫苗接種率約為55%,而目前新冠JN.1疫苗卻只有約7.47% (TW CDC data3),有明顯的落差。 這可能出自於,一般民眾對於新冠疫苗的猶豫心理,包括:擔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引起後遺症等。陳和謙醫師表示,大家容易只關注在疫苗副作用或沒有證據的負面消息等,但可能沒有想過「不打疫苗反而會有重症的風險」。根據目前醫學實證,接種疫苗是預防感染的最好方式,且政府既然願意公費讓民眾施打疫苗,代表相當符合效益。 年底天氣漸冷、聚餐聚會活動多,陳和謙醫師建議民眾要勤洗手、酒精消毒、避免去人多的場合,或是要配戴口罩,最重要的是要接種疫苗,打過流感疫苗的民眾也要記得接種最新的JN.1新冠疫苗。陳和謙醫師也特別提醒,不是以前打過疫苗就能一勞永逸,因為新冠病毒持續變異、過去的疫苗保護效果會越來越弱,因此應該要持續更新疫苗,讓體內維持保護力,降低新冠感染後而引起的重症或死亡的風險。4

70歲阿伯沒打過疫苗 染新冠10天內重症亡

70歲阿伯沒打過疫苗 染新冠10天內重症亡#流感

一名70歲本身患有心衰竭與糖尿病的阿伯,因為擔心疫苗會帶來副作用,所以未曾接種過任何一劑新冠疫苗。某次確診後,一開始只有咳嗽與流鼻水,沒想到病情迅速惡化,在短短10天內因併發重症而死亡。台北頂埔中心診所張嘉興院長提醒,即便民眾自認不常出門、嚴格防疫,還是要接種疫苗,以降低重症風險。 新冠重症率較流感高 打了流感疫苗也要記得打新冠疫苗 全民對於日常生活中的新冠防疫已有經驗,也累積了不少相關知識,但由於現在新冠病毒感染多屬輕症,不少民眾對於防疫有些鬆懈。張嘉興院長表示,自從新冠疫情解封後,大家要償還「免疫負債」1,導致整體而言,全年的呼吸道傳染病病例為也是增加的趨勢。雖然近期新冠疫情沒有明顯升溫,但預計在過年放假期間,隨著氣溫更低,以及走春、團聚等活動易造成群聚感染,疫情可能因此上升甚至達到高峰。 長者、慢性病患者因新冠感染而引發重症或死亡的風險高2。張嘉興院長提醒,許多人誤認為流感比新冠病毒還嚴重,但其實新冠病毒的重症率較流感病毒更高,且這兩種病毒株都會不斷變異,所以過去的疫苗都已經沒有效果,千萬不能認為曾經打過疫苗、就不用再打,而要定期更新疫苗。若打已經打了流感疫苗也要記得更新最新JN.1新冠疫苗,保護自己,也保護身邊的親朋好友。 因副作用而猶豫?醫:別擔心!疫苗通過多重檢驗安全有效 流感和新冠症狀有什麼差異呢?張嘉興院長表示,流感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燒、肌肉酸痛等,而新冠感染雖然也同樣會有發燒症狀,但近期觀察發燒的比例並不高。這兩種病毒都可以透過快篩檢測來區分,若民眾有出現疑似的症狀,可以使用家用快篩,或到診所就診。 自今年10月起,政府開始呼籲大眾接種流感與新冠疫苗,而自今年11月起,全民皆可接種新冠疫苗,張嘉興院長再次強調,高風險族群應優先接種,且流感和新冠疫苗都要打,才能獲得完整的保護3。此外,民眾對於疫苗的猶豫多來自對副作用的擔憂,但現在已有不少科學上的數據顯示,疫苗引發的嚴重不良反應,如:心肌炎,其發生率「極低」。張嘉興院長說明,政府提供民眾施打的疫苗都是通過多重、嚴格的檢驗才能上市,安全性和效果無庸置疑。疫苗可以降低染疫重症和死亡率的風險,鼓勵民眾應相信科學數據,別誤信民間以訛傳訛或受到媒體渲染影響。 張嘉興院長呼籲,為了因應接下來的疫情高峰期,提醒民眾要加強消毒、洗手和配戴口罩,而最有效的防疫措施仍是接種疫苗,記得新冠、流感疫苗都要打,把施打疫苗這當作提升健康的生活習慣,就像人需要吃飯、喝水一樣的重要且自然。

類流感疫情升溫!就診人次創近10年新高,疾管署估:春節前後達高峰

類流感疫情升溫!就診人次創近10年新高,疾管署估:春節前後達高峰#流感

隨著天氣越來越冷,流感疫情進入流行期。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14日表示,上週類流感門急診就診約13.9萬人次,為近10年同期最高,疫情仍在升;新增10例死亡個案中,有南部10多歲男性,2度掛急診,仍因併發呼吸衰竭於第2次就醫當天過世。疾管署呼籲,目前仍預測流感疫情高峰將落在農曆春節前後,民眾盡快接種疫苗。

過年流感疫情高峰、麻疹疫苗掀搶打潮!醫揭「這時間前」打還來得及

過年流感疫情高峰、麻疹疫苗掀搶打潮!醫揭「這時間前」打還來得及#流感

農曆新年9天年假將至,但麻疹、流感疫情屢創新高,讓民眾擔心是否會造成群聚感染,引發疫情大流行,導致過年期間急診癱瘓情況。台灣流感疫情約在2024年12月中旬進入流行期,並預計在1月下旬、農曆春節達到高峰;傳染力極強的麻疹本土疫情,也隨著確診者足跡遍布北中南公共運輸而擴散。《優活健康網》整理疫情現況,及醫師預測過年急診就診趨勢一文看懂。

麻疹本土疫情爆》與患者同車要隔離?接觸後打疫苗來得及?醫親解7QA

麻疹本土疫情爆》與患者同車要隔離?接觸後打疫苗來得及?醫親解7QA#流感

年關將近,台灣麻疹疫情升溫,本土及境外移入個案增加,甚至搭乘高鐵往返中部南部地區,讓民眾好緊張。跟麻疹確診者同車需要隔離嗎?戴口罩能預防麻疹嗎?懷疑自己感染麻疹該怎麼辦?《優活健康網》採訪台大醫院及林口長庚醫院感染科醫師,整理麻疹症狀、潛伏期、通報定義及治療預防方式,提醒民眾若出現疑似症狀,應盡速就醫。

新冠、流感同時威脅,交叉感染風險高!醫籲:與其追求偏方讓孩子提高抵抗力,不如施打疫苗

新冠、流感同時威脅,交叉感染風險高!醫籲:與其追求偏方讓孩子提高抵抗力,不如施打疫苗#流感

面對天氣轉涼新冠病毒與流感的雙夾擊,兒童感染風險不容小覷,兒科醫師表示,疫苗仍舊是目前最有效的防疫工具之一。但目前不少家長仍對接種兒童新冠疫苗存有疑慮,本文特別邀請到專家替家長解惑。 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黃玉成主治醫師表示,儘管近期的新冠病毒株導致兒童重症的比例與前幾年相比較低,但從美國的經驗或是台灣臨床上來看仍舊都還是有住院個案;特別要注意的1歲以下幼兒較易發生嚴重併發症,以國外統計數據來說,因新冠病毒導致重症或死亡的個案,1歲以下兒童較其他18歲以下兒童多4倍,因此不能忽略其影響力,尤其是免疫力差的孩童風險更高,更不可以輕忽風險。 近期新冠感染的症狀與流感相似,但傳播力更強 黃玉成醫師指出,目前兒童染新冠的症狀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像是發燒、咳嗽、喉嚨痛、哮吼等,有些也會有腸胃道症狀,由於症狀類似流感,因此家長可能會疏忽新冠病毒帶來的影響;雖然兒童感染新冠的重症比率與流感差不多,但對成人來說,新冠病毒導致重症甚至死亡的比例遠高於流感,因此家中如果有65歲以上的長輩,要特別注意兒童與長輩交叉感染問題。 根據臨床數據顯示,施打疫苗能大幅降低重症比率,黃玉成醫師說明,從疫情最嚴重時就已看出接種疫苗的效果。因此在門診時通常會從減少併發症的角度,以客觀數據協助家長評估是否讓孩子打疫苗。黃玉成醫師提到,孩子生病時家長通常都會詢問如何提高免疫力,或者有什麼偏方,但事實上打疫苗是預防疾病最有效的方式。 新冠疫苗可與流感、肺炎鏈球菌共同施打 有些家長擔心新冠疫苗的副作用或是安全性問題,黃玉成醫師提到,目前臨床幾乎沒有觀察到小朋友施打最新新冠疫苗後發生嚴重副作用的個案,少數有些過敏蕁麻疹的情況,但主要也不是疫苗引起;之前大家比較擔心的心肌炎,若在2週內發生比較可能是疫苗的問題,但在青少年至中壯年身上較常見,比較不會發生在兒童身上。 目前民眾陸續都在接種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黃玉成醫師表示,從實證上並未看到同時施打多種疫苗會有不良反應或是互相影響,因此一起施打這些疫苗、幫助共同預防疾病是沒有問題的。 面對秋冬呼吸道疾病的流行期,黃玉成醫師也提醒,除了施打最新JN.1新冠疫苗外,還是要落實日常自我防疫措施,包含勤洗手、少熬夜、營養均衡等,特別是學校與社區都是群聚感染的高風險場域,一定要提醒孩童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不但保護自己也可以幫助保護家中年長者或小嬰兒。

低溫增加呼吸道病毒威脅!醫揭兒童流感、腸病毒差異:1情況盡快就醫

低溫增加呼吸道病毒威脅!醫揭兒童流感、腸病毒差異:1情況盡快就醫#流感

低溫加大呼吸道病毒威脅!醫揭孩童3大病毒感染差異 近日台灣氣溫驟降,又進入呼吸道病毒活躍時期,尤其兒童屬於高風險族群容易在感染後引發合併症或重症。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內科部部主任朱世明醫師在《健康好厝邊》指出,通常中秋節後逐漸進入病毒傳染高峰期,孩童感染流感病毒、腸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的風險更高。提醒家長帶孩子出入公共場所後務必洗手、刷牙,更重要的是接種流感疫苗,降低感染與重症風險。 臨床診斷上,流感不易與其他急性呼吸道疾病區分,朱世民醫師表示,無論是感冒、腸病毒或流感,孩子都可能會出現發燒症狀。三者主要差異在於,感冒多以流鼻水、咳嗽、發燒、腹瀉為主;流感則大部份會有高燒、明顯疲倦與活力下降、畏寒、肌肉痠痛等;腸病毒則容易會有口腔黏膜潰瘍、吞嚥困難、手足口病、發燒合併皮疹等。 孩子染流感恐呼吸衰竭?家長帶病毒回家恐是元兇? 「大部份病毒感染沒有特效藥,需要靠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對抗病毒,因此,避免感染才是最重要的保護措施!」 朱世民醫師指出,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分為A、B、C等病毒型,孩子感染流感後通常症狀更嚴重,易有肌肉痠痛、無力等現象,且流感病毒有可能侵入孩子腦部、肺部引發呼吸衰竭,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施打流感疫苗。目前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皆建議6個月以上兒童,都應該每年接種流感疫苗。 今年10月起已開放公費流感疫苗施打,包括學齡前幼兒以及6個月內的嬰兒之父母也列在第一階段接種範圍。朱世民醫師提醒,家長有可能從工作、社交等場所將病毒帶回家中傳染給孩子,因此全家人都施打疫苗是最好的保護方式。一旦孩子出現持續高燒、虛弱無力且症狀未在數天內緩解,應立即就醫以免演變成重症,對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兒童腸病毒不只流行夏季!考量重症風險疫苗不可少 腸病毒雖然多盛行於夏季,但在亞熱帶的台灣,全年都可能有兒童感染個案,尤其9月開學季後常見一波感染高峰,孩子也可能出現反覆感染現象。朱世民醫師解釋,腸病毒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受汙染的水或食物)或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且腸病毒至少有70-80種病毒型,其中尤其以「腸病毒71型」重症風險最高,可能影響孩子的心臟、肺部、腦部,嚴重者可能直接造成孩童重症死亡。 朱世民醫師表示,大部份孩子感染腸病毒後可以順利痊癒,惟考量重症及死亡風險,仍建議家長帶孩子接種腸病毒71型疫苗,目前2個月以上幼童經醫師評估後即可施打。由於國內5歲以下幼童多在托兒所、育幼園等公共場域活動,有一定的群體感染機率,如能鼓勵腸病毒疫苗施打提高覆蓋率,有助於進一步降低國內幼兒感染威脅。 朱世民醫師提醒,要預防冬季呼吸道病毒感染,務必讓孩子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包括戴口罩、勤洗手及出入公共場所後的清潔消毒。環境中的高風險「熱點」如門把、玩具也建議定期消毒。最重要的是,出現病毒感染症狀或感冒一周仍未痊癒等現象,應盡快帶孩子至大醫院就醫,以免延誤治療增加重症風險及抗生素使用機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