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大S與家人赴日旅遊,卻不幸染流感病逝日本,引發社會大眾對流感威脅的高度關注。感染科權威、台大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李秉穎提醒,流感不只是普通感冒,若感染後未發燒卻出現喘不過氣的情況,是常見的重症徵兆,應立即就醫,盡快使用抗病毒藥物才是對抗流感的關鍵。
藝人大S與家人赴日旅遊,卻不幸染流感病逝日本,引發社會大眾對流感威脅的高度關注。感染科權威、台大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李秉穎提醒,流感不只是普通感冒,若感染後未發燒卻出現喘不過氣的情況,是常見的重症徵兆,應立即就醫,盡快使用抗病毒藥物才是對抗流感的關鍵。
藝人大S(徐熙媛)染流感病逝日本,引發民眾搶打流感疫苗、搶買克流感效應,導致公費、自費流感疫苗在短短幾天內被打光。有民眾沒打到疫苗,又擔心出國確診流感,到底要不要先預備抗病毒藥物?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提醒,民眾應先至醫療院所快篩,確認是否確診流感,不建議預防性囤藥,避免吃錯藥恐產生抗藥性,導致延誤就醫風險。
日前,藝人徐熙媛(大S)與家人赴日旅遊時,因不幸感染流感併發肺炎離世,死訊震撼各界之餘,也引發民眾爭先接種流感疫苗。衛生福利部部長邱泰源說,截至4日上午,公費流感疫苗仍有約16萬劑,盼讓年長等高危險族群優先接種,抗流感藥物備有200多萬份,所有醫療院所跟藥物準備妥當充足。
近日,知名藝人徐熙媛(大S)在日本旅遊時因流感併發肺炎重症猝逝,震驚社會。對此,醫師提醒,別以為流感只會威脅高齡者、嬰幼兒,若年輕人若本身患有免疫系統疾病、糖尿病、氣喘、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是體重明顯過重、過輕,都是流感重症的高風險族群,面對流感不可不慎。
藝人大S(徐熙媛)因感染流感併發肺炎,於過年期間在日本猝逝,享年48歲。其親妹小S(徐熙娣)3日透過經紀人表示,這輩子很開心和大S成為姊妹。為此,《優活健康網》採訪感染科及一般內科醫師解析流感併發肺炎關鍵。醫師示警,非高風險年輕族群需小心免疫反應過度,若出現嚴重流感症狀合併3大警訊,務必儘速就醫。
藝人徐熙媛(大S)年節期間與家人至日本旅遊,因流感重症猝逝日本,享年48歲,震驚娛樂圈。日韓等鄰國流感疫情持續,不少民眾春節在國內外旅遊,人群接觸頻繁促使流感傳播,醫界人士3日分析,台灣流感流行期何時結束難以預測,呼籲高風險民眾施打疫苗獲得保護力。
隨著冬季來臨,流感與新冠病毒的雙重威脅讓家長憂心忡忡,醫師表示,疫苗接種是預防重症的最好方法,但家長對於疫苗仍有些疑慮,究竟新冠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如何?以及要與流感疫苗如何搭配施打?本文請小兒專科醫師來解答。 翔新診所小兒專科劉茂彬醫師表示,流感本身就是冬天較為盛行,但是新冠病毒也不容小覷,因為病毒變異的關係,目前觀察,診所仍不斷有新冠感染的零星個案出現。劉茂彬醫師指出,新冠與流感相比,造成的呼吸道症狀仍相似,有流鼻水、咳嗽、喉嚨痛和高燒症狀,現在家長多會在家自行快篩,到診所就會跟說明是新冠感染,這樣也方便醫師擬定後續治療方向。 免疫力差、呼吸道感染嚴重恐引發繼發性細菌感染 劉茂彬醫師也提到,如果是免疫力較差的孩童,流感與新冠病毒雙重感染的機會高,不僅會讓免疫系統負擔大,症狀也更嚴重;另一方面,呼吸道感染變得嚴重也提高繼發性細菌感染的風險,治療又更棘手,因此不論是流感還是新冠,施打疫苗還是效降低重症與併發症風險的最佳方法。 儘管今年冬天至今的觀察,新冠感染個案沒有去年多,劉茂彬醫師仍強調不要忘記去年同期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是流感的9倍之多2,感染後仍有重症與死亡風險。針對家長擔憂的疫苗副作用問題,劉茂彬醫師說明,兒童接種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已獲得臨床上的經驗認證3,打疫苗後的副作用像是倦怠、食慾不振及發燒,通常也僅持續一兩天,與感染可能發生的嚴重症狀相比,照顧因為疫苗接種而不適的時間與精力需求會少很多,因此建議家長應以兒童長期健康來權衡施打疫苗的利弊。 門診1孩童染疫傳全家,爸爸高燒躺1週 劉茂彬醫師強調,兒童群聚活動多,傳播能力也強,接種疫苗不僅保護自己,還能降低病毒傳播機會,間接保障家中其他成員。門診就有6歲確診新冠的小男生,由於媽媽本身是醫護人員,小朋友染疫後家中嚴守防疫規範,但爸爸與姊姊仍然陸續被傳染,媽媽也出現呼吸道症狀。40歲的爸爸應屬於抗體較好的年紀,但由於未接種疫苗,結果變成是家中症狀最嚴重的人,高燒與呼吸道問題更持續了一週。 劉茂彬醫師呼籲,預防勝於治療,施打疫苗是對抗疾病最省力且符合經濟效益的方式,除了接種最新JN.1疫苗外,也提醒民眾身體不適時,要盡量避免外出以減少傳播風險。冬季是病毒高峰期,平時要維持良好衛生習慣,勤洗手,回家後更換衣物,家長也應積極安排孩子疫苗接種,為家人的健康築起堅實防線。
冬季氣溫驟降,容易引發呼吸道疾病,如流感、氣喘惡化等。胸腔科醫師提醒,傳染性呼吸道疾病主要由病毒和細菌感染引起,而低溫和空氣流通不佳的環境,更有利於病菌的滋生與傳播,尤其,咳嗽若超過8週以上,就代表有慢性咳嗽的問題,建議進一步透過X光、肺功能相關檢查來找出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