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

吃太飽卻心臟不適 可能是胃心症候群

吃太飽卻心臟不適 可能是胃心症候群#心悸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32歲女性平時生活作息規律,但只要一到連假熬夜或吃太飽腸胃脹氣時,常感覺胸悶心臟不舒服。偶有不規則跳動,嚴重時還常伴隨眩暈。前往心臟內科,心電圖檢查沒有任何異狀,轉往中醫就診,中醫師認為雖然患者自覺胸口心臟處不舒服,但其實問題根源在於腸胃,給予中藥與針灸治療並告誡其生活習慣,不舒服症狀幾乎消失。常腹部飽脹、打嗝困難 胃脹氣壓迫心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這是胃部疾病影響到心臟功能的病症。患者常感覺心悸、胸悶,心臟內科檢查卻常檢查不出來,其實問題根源在於腸胃,常腹部飽脹、打嗝困難造成胃脹氣,往上壓迫到心臟,造成心臟不適。但由於心臟症狀比較明顯,很少有人在看醫生時主動提起其他徵兆,導致誤診率非常高,這類問題在年節時暴飲暴食後非常容易發生。當嚴重到心電圖出現異常,代表這種問題由功能型的消化障礙,轉變成比較嚴重的實質上的器官病症,這種形況跟冠心病症狀非常相似,通常稱為「胃心症候群」。這時胃心症候群在症狀表現上,與冠心病的心電圖類似,都呈現心臟冠狀動脈供血不足,但仔細探究原因,心臟並沒有「自發性改變」,而是受到外力,也就是腸胃脹氣與胃酸逆流的影響較大,所以服用冠心病的用藥改善也不大。但是用一些中藥消食化積,如山楂、神曲、厚朴、枳實等協助患者打嗝或放屁,排除體內空氣,減低胃酸分泌後,症狀馬上緩解,那就非常有可能是胃心症候群的前兆。適量吃對、少熬夜 3招降低心律不整風險周宗翰醫師表示,年節飲食跟原來生活作息有差異,美食當前時令人難以控制口慾,不小心吃得太撐常令人有心律失常、心悸的感覺,加上熬夜睡眠不足會造成自律神經系統失衡,提高心律不整的可能性。以下3招請民眾特別注意:1) 餐餐八分飽/經常吃太飽其實對心臟衝擊很大,吃飽後出現心悸、胸悶、心臟不舒服的感覺,是因為胃部的消化功能不好,飲食後胃脹氣,將橫膈往上頂,限縮肺部呼吸擴張的空間,導致胸悶、心悸等不適症狀。食用產氣的食物如豆類、包心菜、洋蔥、花椰菜、甘藍菜、青椒、茄子、馬鈴薯、地瓜、芋頭、玉米、香蕉、麵包、柑橘類水果、柚子、甜點都要適量。2) 熬夜盡量少/為改善心肺循環,防止胃心症候群發作,必須充分睡眠,才能消除身體疲勞,睡眠不僅能讓身心休息,也可讓腸胃消化機能穩定。一般來說,每天需要7至8小時睡眠。然而有時候現實情況不允許有7至8小時睡眠,而且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間也不同。7至8小時的睡眠很理想,但更重要的是維持睡眠品質與效率。為了善待心臟,請努力維持睡眠的品質與效率。3) 口味剛剛好/許多人心悸胸悶腹脹,是因為調味過度或是烤辣炸等刺激性食物攝取過多所致,減鹽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巧妙減鹽,避免重口味飲食,不僅料理調味要淡一些,醃製食品、滷菜、火腿等鹽分較多的加工食品也要適量,以往飲食偏重口味的人,或許會覺得減鹽料理缺少些什麼,然而只要習慣,就能享受食材原本的味道,也可健健康康過個好年。

心悸、頭暈、易喘 心房震顫增中風率

心悸、頭暈、易喘 心房震顫增中風率#心悸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陳先生原有在控制三高,但是近一個月常常覺得心悸、頭暈,經心電圖檢查診斷為陣發性心房震顫,吃心律不整藥物治療效果卻不盡理想,近來甚至走一小段路就開始變喘。經詳細檢查發現,陳先生一整天下來,陣發型心房震顫發作次數高達5千多次,超音波也顯示左心房擴大,左心室射出分率功能下降,約只有40%。選擇心房震顫冷凍氣球燒灼治療,術後回復狀況良好。經半年以上追蹤,24小時心電圖沒有任何復發現象,超音波檢查也發現左心房開始縮小,左心室功能回復。心房震顫中風風險增為3至4倍、死亡率為2倍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黃鼎鈞醫師表示,心房震顫是所有心律不整中最常見的,也是影響最重大的一種類型。心房震顫的中風風險是一般正常人的3至4倍,死亡率則是2倍左右。因此醫師對於中風風險指數偏高族群,會開立抗凝血劑使用。治療心房震顫的重點,包含速度控制或節律控制。速度控制部分,使用藥物單純控制心跳速度,減輕病患不適感;節律控制部分,則可利用藥物、電燒灼手術,或藥物及電燒手術並用,使原本混亂心律恢復為正常竇性心律。常見治療心房震顫2種方式 一冷一熱黃鼎鈞醫師表示,研究指出,心房震顫的主要病灶來自於肺靜脈基部不正常放電點,手術主要目標便是進行肺靜脈隔離術。在許多臨床試驗中發現,電燒手術比起單純藥物控制,對心房震顫的控制更勝一籌。目前在台灣處理心房震顫的方式有2種:一熱一冷。熱指3D電燒灼手術,利用磁場搭配專門導管、機器及軟體,精準定位導管在心臟中的方位,醫師描繪出心臟的內部立體構造後,搭配電訊號的判斷,隔離肺靜脈不正常放電病灶;冷指較新的冷凍氣球燒灼術,利用特殊的氣球,一次性將肺靜脈病灶進行環狀隔離。這2種術式的效果及安全性相當,差別僅在手術時間。電燒灼手術約3至4小時,冷凍氣球約2小時。

心悸當習慣 血栓成中風不定時炸彈

心悸當習慣 血栓成中風不定時炸彈#心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76歲的李爺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平時經常出現心悸的症狀,但由於早已習慣而延誤就醫,直到近期回診時再次心悸發作,醫師立刻為他安排24小時的心電圖,結果發現,一天當中居然有高達七成的時間,心跳都是不規律的,透過心臟超音波更顯示,左心耳內已出現血栓;所幸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一個月後,左心耳內已無血栓現象,目前仍持續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預防血栓與中風的發生。心房顫動患者75%沒症狀!恐因習慣成自然收治該名病例的汐止國泰醫院心臟內科葉勳龍醫師提醒,心房顫動患者常見的症狀包含心悸、暈眩、胸悶,但卻有高達75%的心房顫動患者是完全沒有症狀的;然而,嚴格來說,並非無症狀表現,而是患者已習慣因心房顫動所引起的不適,因此忽略治療的重要性。忽略心房顫動 腦中風發生率高5倍!葉勳龍醫師說明,心臟跳動需仰賴體內電氣傳導,但若心房內電氣傳導不規則,使心跳紊亂,便是心房顫動。當心房顫動引發亂流,可能會形成血栓,若血栓順著血液流向左心室通往大腦時,就可能會引發腦中風,也因此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發生率高出常人5倍;因此,可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減少血栓形成來預防中風。心房顫動患者的專一守備之力 反轉劑可恢復凝血功能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顧名思義就是對抗血液凝結,當血液不易凝結,便不易產生血栓,藉此預防中風發生;但患者面臨意外時,卻可能因抗凝血功能導致血流不止而失去寶貴性命!所幸,目前已有健保給付通過的專一反轉劑,能短時間內與抗凝血劑中和,即刻恢復凝血功能,讓患者能在與時間賽跑的狀況下,以最快的速度接續下一步緊急治療,成為危及時刻的最佳守備之力。預防心房顫動 每天測量脈搏與血壓最後,葉勳龍醫師提醒,預防心房顫動可透過定期量血壓及心跳,並觀察每一次的心跳是否規律,同時控制三高、戒菸、少喝酒、維持正常作息等,冬天則要注意保暖,上班族則要避免過勞,因為腎上腺素分泌也可能促使心房顫動發生,預防心房顫動與中風從日常做起,但倘若出現不適症狀時,務必要前往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心悸、怕熱別輕忽!甲狀腺問題恐上門

心悸、怕熱別輕忽!甲狀腺問題恐上門#心悸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5歲的林女士20年前就知道有甲狀腺高能症,但多年來沒有定期回診追蹤及好好服藥。直到最近連續10幾天的噁心、食慾不佳、心悸和呼吸急促加劇,身體越來越虛弱,昏倒在客廳。送急診評估檢查,心跳很快且合併心律不整,胸部X光顯示心臟肥大,緊急處理後回復意識,甲狀腺功能檢測報告仍依然是「甲狀腺高能症」。住院期間規則服用抗甲狀腺藥物與症狀治療,也評估處理心臟問題。甲狀腺賀爾蒙 幫助嬰幼兒發育、調節心肌等4主要作用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劉貴文說明,甲狀腺位於頸部前下方,即氣管前方、甲狀軟骨下方。分成左右兩葉,看起來像一面盾牌故名「甲狀」腺。甲狀腺會製造和分泌甲狀腺荷爾蒙,藉由分泌適量的甲狀腺荷爾蒙,扮演重要的生理角色,如(1)正常胎兒和兒童生長及中樞神經發育、(2)調節心跳、心肌的收縮和放鬆、(3)影響胃腸道作用、腎臟水分排出、(4)調節人體能量利用、產熱、體重和脂肪代謝。心悸、變瘦、怕熱或焦慮 恐是甲狀腺高能症狀「甲狀腺高能症」指甲狀腺過度製造和分泌甲狀腺荷爾蒙,造成甲狀腺機能亢進,常見症狀為心悸、體重減輕、怕熱、顫抖、焦慮。甲狀腺有豐沛血流供應,甲狀腺高能症發作時,甲狀腺血流量會增加,可能在聽診時會聽到雜音,甚至觸診時感受到震顫。最常見的致病原因是葛瑞夫茲氏病,典型症狀的病人有雙側甲狀腺腫大、凸眼、甚至脛前黏液水腫。60歲以上的老年病人,臨床症狀以心臟和肌肉病變為主,年紀愈大典型症狀出現率減少,可能觀察到較小的甲狀腺腫、慢的心房纖維顫動、憂鬱。還有一種少見的甲狀腺毒症週期性癱瘓,通常表現於亞洲男性,在夜晚或早晨發生突然的無力癱瘓合併低血鉀症狀。甲狀腺對人體很重要,若有甲狀腺高能症狀,如心悸、變瘦、怕熱或焦慮,不可放任不管,應及早就醫診治評估,以免危害自身健康。

發燒倦怠當感冒?當心它在作怪!

發燒倦怠當感冒?當心它在作怪!#心悸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中年女性若出現前頸腫大疼痛、發燒、心悸、倦怠可別誤當感冒,很有可能是「亞急性甲狀腺炎」!亞急性甲狀腺炎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有時與急性咽喉炎不易區別,往往會被當作上呼吸道感染處理,常經治療一段時間無效後,進一步檢查才診斷此病。似感冒症狀 進一步檢查才確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楊江奕指出,亞急性甲狀腺炎是一種自限型疾病,意即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會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痊癒,不需特殊治療,只需對症治療或不治療,靠自身免疫就可痊癒。急性期常見前頸部位腫大疼痛、發燒、心悸、倦怠等症狀,其病程可分四階段,從急性期至恢復期,病程可達數個月甚至更久。楊江奕醫師說,診斷部分可詢問病史,有些患者在發病前曾有上呼吸道感染。檢查可見發燒、甲狀腺腫大及壓痛。實驗室檢驗可從紅血球沉降速率(ESR)上升、甲狀腺放射碘攝取率(RAIU)下降、甲狀腺毒症、甲狀腺球蛋白上升等指數得知。以超音波檢查,可見甲狀腺腫大且呈局部低回音性,若有必要需進行細針穿刺做病理檢查。許多病症狀相似 醫生正確診斷成關鍵上述甲狀腺部位疼痛,除亞急性甲狀腺炎外,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慢性甲狀腺炎、淋巴瘤、葛瑞夫茲氏症、甲狀腺惡性腫瘤等亦可能產生甲狀腺疼痛,需在之間做鑑別診斷。治療上,輕症患者可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若病情較嚴重則使用類固醇,通常發燒及疼痛症狀可在幾天內得到緩解。在復原後大多數患者可完全恢復正常,但有少數患者有永久性甲狀腺功能低下情形。處理亞急性甲狀腺炎之重點在於能正確診斷並及時給予治療,即能迅速減輕患者不適。

事前無徵兆!心臟亂跳不管恐致死

事前無徵兆!心臟亂跳不管恐致死#心悸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40歲的洪先生有心律不整的病史,因為平時並無太多不適,所以平時沒有固定回診用藥。此次發病正是病患陪著小孩到亞東醫院小兒科門診就診時突然失去意識,經院方緊急急救,並於病人恢復心跳血壓後立刻進行緊急心導管及其他檢查,排除其他可逆因素後,安排植入性體內去顫器手術。因為搶救及時,病人於當晚即回復意識順利拔管,並於一週內順利出院,目前已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許多患者的心律不整沒有明顯症狀一般而言,正常人感覺不太到自己的心跳,當自己可以感覺到自己心跳很重、時快時慢、突然出現停拍或停頓的感覺時就要特別注意,可能是心律不整在作怪。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林恆旭表示,心律不整為心跳不規則的通稱,症狀上除了常見的心悸、胸悶外,常因為陣發性表現導致不易偵測,亦有許多患者沒有明顯症狀,而是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通常心律不整可粗分為心搏過緩及心搏過速兩大類心律不整。以心搏過緩來說,輕則無症狀且無須用藥,只需定期追蹤,嚴重者需要住院觀察,如果問題無法改善需要進行心律調節器置放手術。所以當民眾注意到自己心跳持續過低時,請儘速至醫療院所求診,以免造成休克昏厥。心搏過速一發作容易致死 事前毫無徵兆至於心搏過速,絕大多數病人會出現心悸,胸悶,頭暈等不適,甚至可能會有昏厥的情況發生,在各種造成心搏過速的心律不整中又以心室顫動與心室頻脈最為致命,經常一發作就是猝死,且事先無任何前兆。林恆旭醫師表示,有鑑於各類心搏過速的心律不整背後原因迥異,所對應到的治療也有極大差異,建議不管是有無症狀的心律不整都儘早到心臟科做整體的評估,了解心律不整可能的成因及嚴重度,給予適切的治療。

常胸悶心悸?心律不整恐找上門

常胸悶心悸?心律不整恐找上門#心悸

(優活健康枉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心律不整」是可怕的殺手!一名40歲的洪先生帶女兒到門診就醫時於診間外突然發病,失去意識,沒有呼吸心跳、測不到血壓,院方立刻啟動急救小組進行電擊急救後,安排植入性體內去顫器手術。當心跳節奏變得奇怪就要懷疑是心律不整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林恆旭醫師表,:心臟在人體內就像一具永不停歇的幫浦,規律且有效率地把血液送至全身。在心臟右心房上有一稱作竇房結的構造,會規律地放電,放出的電流透過心臟內的傳導系統傳至心臟各處刺激心臟跳動。一般而言,正常人不太感覺得到自己的心跳,所以當自己可以感覺到自己心跳很重、時快時慢、突然出現停拍或停頓的感覺時就要特別注意,很有可能是心律不整在作怪。心悸胸悶 無明顯症狀、不易偵測林恆旭醫師提到,「心律不整」為心跳不規則的統稱,症狀上除了常見的心悸及胸悶之外,常因為陣發性的表現導致不易偵測,亦有許多患者沒有明顯症狀,而是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但一般人不知道的是其實心律不整可分為許多種類,其中又以「心室頻脈」及「心室顫動」最為致命,經常一發作就是猝死。林恆旭醫師提醒,不管有無症狀的心律不整,都建議要到心臟科做整體的評估,了解心律不整可能的成因及嚴重度,以給予適切的治療。心室顫動與心室頻脈是致命性心律不整的大宗,近年來因為高級心臟救命術及自動體外電擊器(AED)的大力推廣,使得許多罹患此類心律不整的患者有了活命的機會。大部分患者除了需要規則服用藥物之外,亦需接受體內去顫器的植入,體內去顫器可以在下次發病時及時電擊心臟救回病人一命。目前全國每年約有三四百名患者需要此類救命機器,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喝咖啡心悸?腦中風機率恐高5倍

喝咖啡心悸?腦中風機率恐高5倍#心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少人喝咖啡會心悸,若是你也是喝咖啡會心悸要小心,最好就醫檢查確認是否有心房顫動!由於心房顫動會導致心律不整,並進而容易引起腦中風;根據臨床統計,有心房顫動者出現腦中風的機率,要比正常人高出5倍,不得不慎。 心血管疾病及甲狀腺亢進都會引起心房顫動會隨著年齡增長有增加趨勢;根據統計,60歲以上盛行率為4%,80歲以上則增加到10%。國泰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嘉修表示,造成心房顫動的原因很多,有人是因為心血管疾病,也有人是因為心血管退化或是心肌病變,甚至是甲狀腺亢進也可能會引起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有4成沒症狀張嘉修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會導致心律不整,甚至出現中風的機率都要比正常人高出5倍之多;然而,心房顫動大約有40%沒有症狀,以致很多人並不知道有此疾病。所以,民眾若是有出現心悸、心跳過快或是心跳不規則時,最好能進一步就醫檢查。 要減少茶與咖啡的攝取目前針對心房顫動已有很多治療方法,包括抗心律不整藥物、傳統抗凝血劑、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心房顫動電燒手術以及左心耳封堵器。張嘉修醫師進一步指出,至於心房顫動病人要確診,必須要做心電圖檢查,並根據不同病況做治療;而且要減少茶與咖啡的攝取,也可以預防心房顫動的症狀發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