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

氣溫驟降易造成心臟衰竭 醫師提供強心秘訣

氣溫驟降易造成心臟衰竭 醫師提供強心秘訣#復健

依行政院衛生署死因統計顯示,心臟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腦血管疾病則居第三位。研究調查也發現,國內六十歲以上老人,幾乎半數的血壓都超過正常值,而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更是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患有心臟疾病。署立基隆醫院許振榮副院長表示,隨著心肌梗塞後病人的存活率與高血壓患者的增加,心臟衰竭的發病率與罹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對心臟衰竭病患來說,若沒有良好的自我照顧,生活上常需面臨呼吸困難與活動功能受限,使得疾病預後每況愈下,對生活品質的干擾極為顯著。因此,心臟復健就顯得相當重要了。根據美國心肺復健協會的研究結果也顯示,以規律運動的心臟復健計畫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所造成的症狀,對於患者的血脂肪及吸菸情形、體重等都能獲得改善,並可降低整體死亡率達25%。由此可知,心臟復健對於心血管患者健康的重要性。然而,這些心臟血管疾病的患者雖然常常被提醒說要規律運動,但到底應該如何進行運動呢?要怎麼做才會有效呢?甚至做了運動以後會不會讓心臟沒有辦法負荷呢?會不會有危險呢?復健科許振榮副院長提到:「心臟疾病復健」的概念就是以運動訓練為主軸,在接受心肺功能檢查評估後根據檢查結果和目標,為個人量身訂作安全而有效的運動計畫,來改善心肺耐力和心血管的危險因子。許振榮副院長解釋,心臟復健適用於接受心導管治療、冠狀動脈手術後及心臟移植後這三類患者,在心臟復建治療的過程中也會有物理治療師在旁協助指導,並有持續心跳、血壓、心電圖、和血氧飽和濃度監測,來確保運動安全。經過持續復健後,也可以讓患者體會運動當時身體的各種變化及反應,讓患者在沒有儀器的輔助下掌握適當的運動量。許振榮說明,對於比較沒有辦法到醫院來做復健的患者,建議可從事如散步、快走、慢跑等耐力型的運動,但要注意運動時的強度以有點喘又不太喘,最好能從容的唱歌或對話作為準則,每次運動以30~50分鐘為主,每週約3~5次。同時,也要特別注意運動時,一開始的暖身運動和最後的緩和運動都不可以省略,避免造成意外傷害或因為突然剎車急停引發心律不整及其他心臟方面的問題。另外,針對冬天一波波的寒流到來,氣溫驟降,署立基隆醫院許振榮副院長也要提醒民眾,對於患有慢性病患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病史民眾,因血管彈性會比較差,面對溫度的改變,血管收縮、擴張的調節能力也不好,必須多加留意加強注意保暖及規則服藥,減少因血管收縮導致冠狀動脈阻塞,而引發心肌梗塞、腦部血管阻塞引發腦中風。延伸閱讀「十大死因排名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763

把握中風者「黃金復健期」 易減少併發症發生

把握中風者「黃金復健期」 易減少併發症發生#復健

文/奇美醫學中心支援佳里新生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林雁飛組長家中有中風長輩的民眾請注意了,不少中風患者在出院回到家中後,因為沒有繼續進行復健治療,導致身體關節功能的急速退化,新生醫院復健中心表示,出院後6個月內到1年間是中風者的「黃金復健期」,除了讓他們的生活功能逐漸恢復外,也降低了照顧者的負擔,如果錯過或忽略此時的復健治療,病人的身體功能就會急速惡化。奇美醫院支援新生醫院復健中心提供中風長輩,居家復健簡易運動方法與好處;復健中心表示好處為,促進乏力肢體的恢復,維持正常的關節活動度,保持正常生活作息,誘發心情愉悅感,提升病患自我照顧能力,預防二次傷害。其目標增進動作的協調性、精確性與靈活度,增進平衡方面的穩定性,維持日常功能活動的水準與獨立性,維持並增進心肺功能等體力與耐力,減少併發症的發生。「被動關節運動的對像」針對重度或極重度病人、長期臥床或植物人,其運動的目的:維持或增加關節、肌肉之活動度,預防及治療關節攣縮或變形。 維持或改善肢體的柔軟度與循環。 讓患者藉著做運動方法,促進運動反射並且刺激屈曲反射伸展反射。被動關節運動的方法:執行關節被動運動前,需先向病人說明以取得合作,並告訴他可以放鬆心情。 每一關節每次要做 10~20 次,約每5次中要一次做到關節角度的極限,在施予一小壓力以超過原有關節的角度,達到矯正的效果,患者可能會感到疼痛,但只要停止後疼痛消失,就可繼續下去。 要有規律的做,每個關節都須做到且不能中斷。 做被動運動時,一定要先固定所有的近側肢體。協助關節運動的對像:針對中度或中輕度病患,其運動的目的:上肢關節運動/肩關節(屬於近端關節):雙手交疊由好手帶動壞手往上抬手,3~4次/天,15~20遍/次。目的:增加肩關節活動度及穩定度。 上肢關節運動/肘關節:雙手交疊由好手帶動壞手前臂彎曲運動,3-4次/天,15-20遍/次,手肘處應有桌子或枕頭支撐。目的:增加手肘的彎曲及伸展力或翻轉力(旋前及旋後)。桌上運動:擦桌子運動/目的在增加外展與內收肩關節活動力。 水管運動/目的在增加手指頭與肩關節活動力。 積木堆疊運動/目的在增加肩關節穩定度與手部精細動作。站立運動:患者身體往前超過膝蓋且雙腳伸直站立起來,照顧者由壞側邊拉住褲頭保護安全,可將屁股左右搖擺練習左右承重和平衡訓練。主動關節運動的對象:針對輕度病患。球類、小板凳-目的在增加全身性活動度。 穿脫衣物/目的在增加手部關節的活動力。 扣鈕釦拉拉鍊/目的在增加精細動作及靈活度。 堆疊紙杯/目的在增加精細動作、靈活度及手部翻轉力(旋前及旋後)。 衛生紙/目的在增加手指抓握能力不少病患出院後,因為家屬對復健沒有概念或無人力可協助外出復健等因素,導致其肢體關節僵硬、攣縮,最後退化成為長期臥床的「變形金剛」,也變成醫療資源與家人照顧上的雙重負擔,請務必把握中風的黃金復健期並積極治療,只要發揮創意注意小細節,家中日常生活中處處是復健,馬上動起來,健康跟著來。延伸閱讀「生活處處是復健」: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323

電腦族隱性殺手!28歲工程師 頸椎退化神經病變

電腦族隱性殺手!28歲工程師 頸椎退化神經病變#復健

電腦族要小心了!因為長時間錯誤的姿勢和壓迫可能會讓你年紀輕輕就未老先衰,必須靠人工關節度過餘生的命運!台中縣一名年輕的陳姓工程師,每天至少須操作電腦十個小時,由於長時間駝背作業姿勢不良壓迫頸部,28歲就因頸椎關節退化以及脊髓病變,必須進行手術置換人工關節。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程久俊醫師指出,長時間坐在電腦前工作常讓人腰酸背痛,透過休息絕大部分都會好轉,但這位在擔任工程師的年輕男性就沒這麼好運了。因為工作需要,陳先生每天大半時間幾乎都在電腦前度過,但由於姿勢不正確,常常駝背、仰頭寫程式,一年前開始頸部痠痛、手麻不止,接受復健治療仍然不見起色,上個月才到光田神經外科就診。醫師安排X光以及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發現陳先生第4、5、6節的頸椎都已明顯出現退化,連帶神經也受到壓迫造成病變,病情已無法透過藥物或復健來改善,若拖延下去恐怕嚴重影響活動力,造成視覺、平衡感以及四肢反應上的問題,因此必須進行手術置換人工關節。由於陳先生還年輕,未來可能需要從事各種活動性高的事情,加上他本人也希望能儘快回到工作岡位,因此選擇進行新式的「頸椎人工關節置換術」。程久俊醫師表示一般健保給付的頸椎人工關節置換術需要較長的復原時間,其關節面活動度低,且可能影響上方關節,造成退化的問題。而新式的「頸椎人工關節置換術」耗材不同、傷口較小、技術更先進,手術歷時3小時,出血量不到20CC,術後也不用帶著笨重的「頸圈」。陳先生第二天就下床趴趴走,1周內即出院,目前已回到工作崗位。醫師提醒民眾,關節退化脊髓病變並非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如果長期姿勢不良或搬運重物、運動姿勢錯誤等,都可能導致病症的發生。尤其現代人操作電腦的時間長,建議要選擇有扶手的椅子,別讓手部懸空增加肩頸負擔。看螢幕的角度以俯視18∘的角度為佳。除了保持正確的姿勢外,最好每小時都要起身休息或更換姿勢,這樣才能預防頸椎關節病變的發生。

「肉毒桿菌」打了沒事,吃了有事?

「肉毒桿菌」打了沒事,吃了有事?#復健

文/台東基督教醫院 感染科主治醫師藍志堅談到肉毒桿菌,對愛美人士及整型美容醫師來講,可說是趨之若鶩、愛得不得了的美容聖品。注射微量的肉毒桿菌毒素,不但可以使人臉上的皺紋消失、眼睛變大,甚至可改變臉型,使人達到返老還童的美容效果。就算這種效果需要3~6個月的重複治療才能維持,由於其治療過程簡單便利又不具侵入性,且副作用少、恢復快,所以就廣範地被使用在美容、神經及復健科醫學方面。後兩者醫師分別使用此毒素來治療偏頭痛,以及肌肉僵直等臨床病症,可說是用途真多。雖然肉毒桿菌有著以上那麼多美容及復健的功能,但此細菌在人類生活中卻是扮演著奇妙的亦敵亦友角色。而其中最可怕的就是肉毒桿菌食物中毒,這是所有細菌毒素中毒中最厲害者。一般來講,肉毒桿菌中毒有三種臨床型式:(一)傳統型、(二)嬰兒肉毒桿菌症、(三)創傷型肉毒桿菌症,而其中傳統型肉毒桿菌症為最嚴重的中毒,它是因為攝食到已受肉毒桿菌污染食物中已形成之毒素而引起,其潛伏期常在12~36小時。此病的特徵主要與神經系統有關。最初不舒服之處為視覺障礙(視覺模糊或複視)、吞嚥困難及口乾。之後,活潑的人也漸漸地有弛緩性麻痺之現象,嘔吐和便祕或下痢也會出現,嚴重時會因此窒息而死亡。大致而言,開始發病時此病不會有發燒的現象,假若沒有給予好的呼吸系統照顧及抗毒素治療,死亡率可能大於15%。一旦能夠存活,其復原期也非常慢,往往需要幾個月以上的時間。造成此中毒的致病因子乃是由分布於土壤、污泥中的肉毒桿菌在其適當的厭氧(缺氧)環境中所產生的毒素所引起。故凡容易與土壤、污泥接觸之食物都應特別注意處理,尤其是香腸、肉製品及海產魚罐頭等食品。冷藏或冷凍是無法消滅此細菌的,只有高溫(攝氏一百度)加熱才具有殺菌效果。市面上雖然很多食品標榜真空包裝,食物可以保存較久,但若食品處理不當,殺菌不完全或烹飪不充分,在真空包裝厭氧的情形下,更助長此菌之生長並產生毒素,造成攝食後引起嚴重的中毒現象。因此,無論是家庭醃製或保存食品時,務必把此細菌徹底消滅。對使用者來說,在選購食品時,務必選用信譽好,品牌優良之產品。服用時一旦發現食品包裝外觀異常,例如:脹起蓋子的罐頭,以及開封開罐後有異味等情形時,務必不要勉強食(試)用,以免因一時不慎或不捨造成嚴重的肉毒桿菌食物中毒事件發生。微量的肉毒桿菌毒素,用打的沒事;但是如果吃下受到肉毒桿菌毒素污染的食物,那事情就大條了,民眾不可不謹慎!

五十肩初期不注意 晚期將惡化至活動受限

五十肩初期不注意 晚期將惡化至活動受限#復健

文/澄清醫院平等院區復健科 蕭裕宗主任王媽媽右肩膀痛一經有好一段時間了,她也記不起來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只隱約記得好像穿衣服,坐車拉安全帶時會有一陣刺痛,但是休息一下又好了。直到最近,晚上睡覺都會痛醒,穿內衣也有明顯的困難,才來到醫院求診。門診檢查時右肩關節活動的角度,已經喪失了一半,活動時疼痛難忍。在耐心復健及配合關節內注射,在三個月後,關節活動角度恢復近正常,疼痛也幾乎不見了。這是很典型的五十肩病史,好發在50~60歲,一開始疼痛並不明顯,但角度活動受限且慢慢的惡化,一般就診時,都已經有很明顯的受限。五十肩大約可分為三個時期:初期:症狀為肩部疼痛,但活動受限不明顯。患者常因疼痛而敢做較大活動。少數病患會有較明顯的疼痛。這個時期大概是第3~4個月。中期:因發炎疼痛加上不動,使得關節囊沾黏。由於發炎合併沾黏,所以活動明顯受限。這個時期大概是第4~9個月。晚期:發炎逐漸緩解,疼痛也減緩,但是關節已沾黏,活動受限明顯。這段時期大概是第10~12個月。整個五十肩的病程,大概要9~12個月,每段期間的復健治療目標也不一樣。初期: 由於發炎才剛開始,所以控制發炎是最重要的。五十肩的發炎很立即控制下來,需要3~6次的關節腔注射。這段期間主要是已有計畫的關節腔注射來控制發炎,避免關節巒縮。中期: 由於關節已經有攣縮,所以需要較積極的復健運動來增加關節活動,但這會造成很明顯的疼痛,甚至因為沾粘組織被破煥而引起更厲害的發炎,使疼痛惡化。這時需要配合關節腔內的注射,才有效控制發炎。單只是做運動,常會惡化疼痛,使患者不願意治療,錯過較易治療的時機。晚期: 發炎已經緩解,但是活動受限明顯。這時復健運動時的疼痛較輕微,患者常可以配合,少數仍需配合關節腔內注射。五十肩的治療過程中,重點是恢復活動度、並控制運動所帶來的發炎與疼痛。每個患者的到診的時間、病情並不相同,治療計劃也應有所不同。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與治療師的協助,才能獲得正確的診斷與適切的治療計劃。

「腦中風」須掌握一年的黃金治療期

「腦中風」須掌握一年的黃金治療期#復健

文/奇美醫院電子報第22期 復健科王鈺霖醫師、周偉倪主任腦中風可能給病患帶來系統性的功能障礙主要包括半身麻痺無力、語言溝通不良、吞嚥困難、認知情緒功能變差、大小便失禁等後遺症。若是沒有適當及時的復健介入處置又可能增加如四肢關節攣縮、吸入性肺炎、泌尿道感染、中風憂鬱症、褥瘡等併發症的機會。而且後續所需面對長時間的復健治療過程對個人及家庭所帶來的時間,照顧和經濟壓力更是很大的負擔,故適當的社會福利輔助(如殘障鑑定、輔具申請及居家環境改造)和長期照顧系統的選擇(如居家訪視、外籍勞工照護者申請或安養中心的安置)就變得十分重要。所以腦中風復健治療團隊的相關成員包括了復健科、神經內外科、精神科等專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治療師、護理師及社工人員等。而其積極介入最重要的目的有二個:預防再發性腦中風:腦中風每發生一次,認知、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獨立功能就會更不好,而且如不針對其危險因子作後續治療預防(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對病患及家屬強調其重要性,依據統計一般在五年內大約會有20%病患會發生再次中風。確實把握治療黃金期以減低患者的肢體障礙、語言溝通不良、吞嚥困難等功能的殘障程度。一般來說腦中風患者的肢體復健黃金期為一年,語言或其他認知功能可能更久,但是即使在治療黃金期後,持續的復健治療對維持病人的肢體運動控制、避免關節攣縮、提升心肺耐力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仍然有幫助。因此腦中風復健可大致分成住院與門診追蹤二大階段。於住院期從加護病房開始,便可由床邊治療開始保守性的復健介入,包括:病人的姿勢擺位及翻身,並配合副木支架的製作使用以預防四肢攣縮及褥瘡產生,並給予適當的體感刺激以維持大腦活性。等轉到一般病房病人意識較清楚,神經及生命徵象(包括呼吸、心跳、血壓及體溫等),穩定時,即可開始積極的復健治療。其內容包括:物理治療:主要利用神經運動誘發的手法及技術,逐步改善病人患側的肢體功能。從最基本的翻身、自己坐起、轉位技巧、站立及步行訓練並配合適當的輔具的使用(如四腳拐、個人化輪椅的處方等)使病患能克服行動不便的障礙,增加其活動自主性及信心。並加強預防跌倒的觀念,以避免患側下肢股骨骨折開刀,造成延遲後續積極復健介入的時機。職能治療:主要在以功能任務為主導的治療觀念下,激發訓練病人的上肢功能,以提昇日常生活(如:飲食、穿脫衣物、個人衛生等)自主能力,其進步的狀況可由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 評分作追蹤參考,並於病人出院回家前完成居家環境改造評估。此外並負責認知功能(運動計劃、體位感及立體空間定向等)的訓練及功能性或擺位輔具副木,支架的設計製作與修改等。語言治療:主要針對病患不同程度的吞嚥、構音或語言上的障礙進行評估及訓練。因為吞嚥困難於急性或亞急性期容易導致病患有吸入性肺炎的危險,加上有營養照顧上的需求,所以必須與營養科整合溝通以提供病人不同口感的食物濃稠度及質地的飲食選擇,也是吞嚥困難治療照顧上的重要環節。心理治療:主要面對及處理病人認知退化,情緒波動及沮喪的情形,並評估家庭及社會的支持狀況,提昇患者的復健動機及信心,並增加家屬的支持與參與。於住院期,復健團隊會依據病人的臨床其他疾病(如原本是否有心肺疾病,下肢人工關節置換,糖尿病合併多發性神經病變等)及中樞神經損傷後遺症嚴重度,復健治療表現及配合度,配合腦部的影像檢查或經顱磁波刺激檢查,動態吞嚥攝影檢查等,並考量個人家庭經濟及後續復健照顧的需求,訂定合理的復健治療之短期及長期目標,並規劃好出院後續門診復健治療追蹤,居家照顧復健需求或轉介安養中心安置。總之腦中風的復健在腦中風患者整體照顧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必須掌握黃金治療期的契機,作好預防再發腦中風的工作,並完整評估及介入後續照顧安置及復健的需求,才能提昇整體復健治療效果,減低患者的殘障程度。

你家的孩子一歲半還不會叫爸媽嗎?

你家的孩子一歲半還不會叫爸媽嗎?#復健

兒童節剛過,為人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心肝寶貝能跑得比別人快、跳得比別人高。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為6%~8%,以台灣來說每年出生的嬰兒約20萬人左右,其中約1萬4千多人就可能是發展遲緩兒童。但台灣發展遲緩的通報率仍偏低,根據內政部兒童局統計,台灣僅約有6%~17%的遲緩兒童及時發現並接受早療。光田綜合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江國樑醫師特別指出,一旦錯過了0~6歲的早療關鍵期,孩子將很難再跟上同齡孩子的腳步,提醒家長對於孩子的發展步調應提高警覺。劉小弟弟今年已經兩歲半,家人一直覺得奇怪,怎麼劉小弟至今仍然不會講話。雖然老一輩的人都說「大隻雞慢啼」,但劉小弟的父母還是決定帶他到光田綜合醫院檢查。經該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評估後,發現劉小弟除了語言發展遲緩外,坐、站及走路的年齡均明顯比一般小朋友來得晚,粗、細動作及認知方面也有明顯落後的情形,初步診斷有「全面性發展遲緩」的情形。江國樑醫師表示,劉小弟是35周就出生的早產兒,且媽媽曾經安胎長達一個多月,可能因此影響了往後的發展,一般幼兒在1歲半之前應該就能簡單發音,但劉小弟到兩歲多仍沒辦法叫爸爸媽媽,所幸就醫的年齡尚在早療關鍵的0~6歲間,因此在接受近半年復健、語言及啟智訓練後,各方面發展均有明顯進步,不至於與同年齡兒童落後太多。江國樑醫師表示,幼兒自呱呱落地後,經過父母的養育,身高、體重、器官的體積均會增長,這種稱之為「生長」。但器官的功能及智能的變化成熟,則稱為「發展」。醫師提醒家長,在幼兒期除了照顧好寶寶的身體外,也要注意孩子的「身心發展」,包括視力、聽力、動作、平衝、語言及溝通、認知學習、情緒、社會性及生活自理…等。若發現孩子在這些方面的進展有比同齡孩子落後的現象,就需要提高警覺。醫師進一步解釋,兒童發展遲緩的類型,世界各地大致相同,包括知覺發展遲緩(視、聽覺)、動作平衡發展遲緩,語言及溝通發展遲緩、認知(智力)發展遲緩、社會心理適應發展遲緩、生活自理發展遲緩,有些地區如台灣把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也列入發展遲緩的範疇。兒童的發展遲緩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訓練,其中有一部份可完全趕上正常同齡兒童,有些雖不能完全趕上,卻可減輕殘障的程度,而能發揮較多的潛力、減少家人、社會的負擔,自己日後的生活品質也較好。為提供專業的發展評估及早期療育計畫,光田醫院整合小兒神經科、耳鼻喉科、復健科、眼科、小兒骨科、身心科、牙科成立「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不僅有專屬的個案管理師全程陪同,醫師還會詳細說明評估結果並提供完整的報告書,擬定適合的早療復健計畫,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該中心希望能透過專業整合性醫療服務,協助慢飛天使及家長解決各種醫療、教育、家庭及社會相關的問題,讓孩子日後能跟上腳步、健康快樂的成長。

治療運動傷害 中醫建議:少吃冰

治療運動傷害 中醫建議:少吃冰#復健

在傳統中醫的看法裏,認為所有的疼痛都是不通造成的,或是氣滯(氣的流動性不好或受到阻礙),或者是血瘀(血的流動性不好,受到阻礙或是出血),或者是一些病理產物無法代謝而造成不通,演變成痛證。而在運動中最易造成的傷害要算是「傷筋」了。所謂的「筋」,在中醫包括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等等均歸屬於「筋」;而造成傷筋的原因最多的就屬於扭傷及挫傷了。而扭挫傷造成的傷害在中醫看來就是不通,也就當然會造成疼痛了。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 - 張書寶 醫師表示,一般在急性受傷時,當組織正紅、腫、熱、痛時,不宜推拿,但適合針灸,若腫脹嚴重中醫也會考慮放血治療,並給予外敷藥,以達消腫止痛的目的。並可合併內服藥,以「活血化瘀,疏經活絡」為主,此時的外敷一般以冰敷為主,外敷藥亦以涼性藥為主,以防受傷處繼續出血腫痛。若急性期已過,受傷處紅腫熱已消,一般則建議熱敷,以改善局部循環,加速傷處的修復,並可適當加入一些中醫理筋手法。當然此時仍適合針灸及內服中藥。一般傷筋在中醫治療效果均相當不錯,但若受傷日久而達數月才開始治療,可能就需一些時日了。運用中醫經絡理論不管使用針灸、藥物、推拿來治療,均可達到疏通經絡使氣血暢通而達治療的效果,也就是通則不痛。張醫師說,在門診也常會遇到來治療的患者貼著膏藥,且常是前一天就貼上了。一般我們都建議膏藥敷4-6小時就要取下,讓皮膚休息2-3小時之後若需要再敷。當然,若是前一天睡前貼上的,應一早起床就拿下,避免皮膚過敏而有紅癢的現象。常言:「休息是最好的治療。」傷筋之後首先當然就是要多休息,讓受傷之處能得到修復。千萬不可過度使用受傷部位,以防二度傷害。張醫師強調,最好要少食冰冷食物,尤其是冰品及冰鎮飲料。因在中醫認為寒性凝滯,主痛、主收引。簡單的說也就是寒性會使身體整體的循環變差,非常不利於傷處的復原。這也是一般不論是傷筋,甚至是骨折或身體一些酸痛所應共同遵守的重要原則。運動前確實做好熱身,運動時也不要做出超過自己能力的動作。對於一般不常運動的人,尤須循序漸進、量力而為,要慢慢漸增,剛開始時15分鐘或20分鐘甚至10分鐘都是一個很好的起步,等到體力、肌肉各方面都適應了才加大運動量。運動時也盡量放鬆心情,不但能夠得到運動的樂趣,且能使身體、氣血調和,得到運動的好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