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

心智障礙選手認真比賽 展現自信!

心智障礙選手認真比賽 展現自信!#復健

「愛他 就是給他機會!」專為心智障礙學生舉辦的「亞特盃心智障礙運動會」,在體委會、內政部、教育部指導,身心障礙服務推展協會主辦及明道中學合辦下,近800名心智障礙選手11月27日齊聚明道中學,角逐171場的賽事。這批選手自開學至今已有2個月,在學校老師的訓練下均有不錯的潛能發揮,展現他們的努力成果。身心障礙服務推展協會理事長林奕華說,這場特殊的亞特盃運動會是心智障礙孩子每年期待的活動,在台北推動已20年,每年參與的選手人數達1,600人可說是全國啟智界之冠。但仍有近2,000名孩子無法參與比賽。為服務更多弱勢孩子,在體委會長官及明道中學校長等人支持下順利將此運動會推展到台中。體委會副主委陳士魁南下為這群孩子加油鼓勵,他說不斷地創造機會鼓勵弱勢孩子參與運動是一定要落實推動的,尤其透過運動賽事訓練過程,可以幫助孩子達到健身、復健功效!看到孩子站上頒獎台高興落淚或自信的笑容,另人感動;尤其知道學校會在朝會時候再一次於全校師生面前頒獎肯定這些孩子,讓普通班孩子可以接納、尊重這群寶貝,更堅定這項有多重意義的活動一定要支持來舉辦。來自外埔國小參加100公尺比賽的威廷,是個愛跑跑跳跳的孩子,總是很天真的不斷地說話和走動。常常分不清場合,不會在適宜的情境做適當的事情,規則對他來說往往是有聽沒有懂。指導老師羅翌菁說,一聽到運動會要到了,威廷每天都在問老師:「什麼時候要運動會?」期待得不得了。老師就會藉此鼓勵威廷,如果要參加最喜歡的運動會,就必須要遵守規則,才不會發生危險。起初威廷還是一樣,沒有辦法遵守規則,會超越跑道或是犯規、推擠。沒有耐心的威廷總是在重複練習第三次後開始生氣、喪氣和跺腳,甚至會鬧脾氣而不練了。不過一想到是自己最喜歡的運動會,他又重新站了起來,再練習一次。雖然練習的時候很煩、很累,留了很多汗。但是威廷一想到運動會上可以跟別的學校的小朋友一起比賽,就覺得充滿了活力和信心,漸漸地不再因為犯錯而發脾氣,而是積極的練習,獲取更多的肯定。威廷透過運動幫助他變得更懂事、更認真,讓家人深感欣慰。

中風後黃金期! 半年到一年積極復健很重要

中風後黃金期! 半年到一年積極復健很重要#復健

奇美醫學中心復健科主治醫師駱逸明表示,腦中風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每年大約新增3~5萬名病患。腦中風指腦血管或腦循環出現異常,導致腦部組織受到傷害所造成的各種臨床表現。包括腦血管阻塞(即梗塞性腦中風)和腦血管破裂(即出血性腦中風,又稱腦溢血)兩種,前者腦血管阻塞的情形較為常見,約佔腦中風的五分之四,其餘則是後者腦血管破裂所造成,約佔五分之一。駱逸明醫師說,一般腦中風的症狀依腦部病變之位置與大小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可能有半邊身體癱瘓、半邊身體感覺麻木、嘴角歪斜、說話不清楚、視力變差、視野缺損、複視、 空間、定向力不足、思考減退、遲緩以及走路搖晃等,嚴重的甚至會產生重度昏迷或是呼吸困難的情形。中風病人在中風後五年內,每100位病患中約有30人會再度中風。而二次中風發生後,肢體殘障程度及後遺症通常要比第一次還要嚴重許多,復發者的死亡率更高達四分之一;如何預防再次中風呢?要注意包括1.危險因子的控制、注意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血脂肪過高症及注意心臟疾病。2.均衡的營養、控制熱量、低脂低鈉高纖飲食、控制體重、適度的運動、規律的生活、不抽菸、喝酒要適量。駱逸明醫師提醒民眾,中風後黃金期(半年到一年)的積極復健至為重要,影響是否可恢復行走機會的關鍵,建議家屬協助中風患者堅持定期復健治療,讓中風後受損組織功能的恢復較能達到一般可預期的效果。

關節鏡十字韌帶重建手術 傷口小、恢復快

關節鏡十字韌帶重建手術 傷口小、恢復快#復健

台中林新醫院骨科黃仁道醫師表示,十字韌帶是人體內最強韌的韌帶之一,它位於膝蓋關節內的正中央,分成前十字韌帶及後十字韌帶兩條;其主要的功能是維持膝關節在活動時的穩定。十字韌帶斷裂一般發生在運動傷害、車禍、或摔傷,主要是由一個突然的外力加諸於膝關節而產生膝關節過度的受力扭曲,導致膝關節內的十字韌帶斷裂。關節鏡手術是一種內視鏡的手術方法,主要是在關節處的皮膚上作一個小於一公分的傷口,利用一支細長的內視鏡,可直接觀察關節內部構造及病變,藉由各種特殊器械或固定錨釘,可進行各種組織修補或切除的手術。相較於傳統切開關節的手術,關節鏡手術可算是一種微創手術。手術的方法分兩部份:(一)取肌腱移植物;(二)在關節鏡下進行十字韌帶重建手術。移植物可分兩類:自體移植物或合成移植物。黃仁道醫師指出,臨床上最廣泛使用的是腿後肌腱移植物。手術後約三天即可出院。術後若能配合復健治療,病人可在三個月左右恢復一般日常活動;如果加上積極的復健訓練,病人可在9至12個月左右回復正常的運動。關節鏡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具有以下優點,包括手術時間短,傷口小,住院天數短,病人恢復快,復健也較容易,可把病人不舒服的程度減至最低。

幹細胞治療漸凍人 發展值得期待

幹細胞治療漸凍人 發展值得期待#復健

在台灣,約有1000人患有俗稱「漸凍人」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ALS),病患除了智力、感覺不受影響,全身肌肉都會漸漸萎縮,患病16年的陳銀雪用腳趾敲鍵盤,「漸凍人就像是活在第十九層地獄」。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林欣榮多年來專研於基因幹細胞療法,希望基因幹細胞能扭轉漸凍人病情,讓他們恢復部份的運動神經功能。林欣榮醫師指出,漸凍人因運動神經元退化,導致全身肌肉從上到下逐漸萎縮,與疾病奮鬥的過程非常辛苦,需要接受物理、職業、語言、牙科以及護理等長期的治療;照護者必須定時幫漸凍人拍打屁股、背部,做四肢的旋轉運動,到末期則需要以管灌的方式餵食,一年的醫藥費高達550萬元。由於是侵犯動作神經元,所以認知、感覺、眼球動作、大小便能力通常是正常的。其病程相當快,會在2至10年內慢慢地蔓延至全身部位,最後連呼吸的力量也會慢慢減弱,平均存活三年。復健方面,通常都是給予維持性的活動,如關節活動度、適度的運動,另外視情況會給予輔具、輪椅、居家環境設計等。不過醫學界至今仍不能找出漸凍人發病的真正原因,也沒有根治方法,只能靠藥物短時間延緩病情。目前全球醫界正努力研發應用幹細胞來治療漸凍人,有此醫學報告的研究發現,讓幹細胞發展遠景更加值得期待。

復健運動治療 改善頑固性疼痛

復健運動治療 改善頑固性疼痛#復健

不完全脊髓損傷患者在復健的過程中,面臨最大的挑戰是全身各式各樣的疼痛和僵硬笨拙的動作;衛生署立台東醫院復健科主任潘盈達說,這些疼痛及異樣感,如麻、電、痛、刺、針扎、冷、熱、蟲爬、蟻咬、抽筋等,往往讓病人痛不欲生,影響睡眠及生活品質,因而導致患者心情低落,大大影響復健的進度和信心。潘盈達醫師表示,傳統的聲光電熱等物理治療和藥物,在處理這類的疼痛上,效果並不理想,所以我們嘗試從學習的角度,教導患者重新建立對身體印象、對感覺、對動作的認知,以及用想像來完成動作的訓練;不僅改善動作品質的問題,同時對麻刺、抽痛等異樣感也有良好的效果。潘盈達醫師指出,有一位叫做費登奎斯(Moshe Feldenkrais,1904~1984)的學者發現,關於肢體動作再學習、再教育的方式,由於習以為常的錯誤認知,往往使我們用沒有效率甚至錯誤的方式來使用身體,日積月累下來,小則造成全身僵硬、動作笨拙沒有效率,大則造成身體的傷害及長期的痠痛問題;費登奎斯曾將他發展的這套方法,運用在中風、腦傷,及其他腦部引起的運動障礙上,得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我用費登奎斯的觀念為主,結合其他身心整合學派的技巧,希望在傳統的復健治療之外,提供更進一步的協助。

慣性小動作舒服卻傷身 上班族別當「懶骨頭」

慣性小動作舒服卻傷身 上班族別當「懶骨頭」#復健

上班族上班一天一坐就是8小時,常常會覺得身體這兒痛、那兒酸的,其實一些看似平常的習慣動作,就是引起身體痠痛的原因!高雄榮總復健科醫師宋姿穎指出,平常像是托腮幫子、癱坐在椅子上等習慣動作,除了容易造成脊椎與頸椎變形之外,也會引起頭痛與眼睛痠痛等情形。

居家復健到宅服務 活動安全一把罩

居家復健到宅服務 活動安全一把罩#復健

依據內政部戶政司100年6月底統計資料顯示,臺北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為33萬2千人,佔全臺北市總人口數12.61%,又依臺北市長照需求調查得知,失能率為8.65%,故推估臺北市65歲以上失能人口有2萬8千人。截至100年6月底,申請居家復健服務有1,247人/1,581次,較去年同期成長達117%,顯見社區民眾對居家復健服務的龐大需求。臺北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經常遇到民眾詢問有關居家復健需求的情形,若社區中失能者於出院後因出門困難、就醫不便或無法使用健保資源等,但確有其醫療需求時,即可透過本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評估並轉介居家專業人員(居家物理治療師、居家職能治療師),提供到府復健與指導,讓社區失能者即使不便外出就醫復健,於家中亦能活動的安全,並維持其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進而減輕照顧者身心負擔與壓力。居家復健服務內容包含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兩類,其中物理治療服務有治療性冷熱敷、電療、按摩、被動關節運動、肌力及耐力訓練、運動訓練、平衡訓練、床上活動及移位訓練、行走訓練、心肺功能訓練、相關輔具之使用訓練及指導,個案及照顧者之物理治療諮詢與衛教等項目;職能治療服務有環境改造或諮詢、輔具諮詢與訓練、自我照顧訓練、手功能訓練、功能性轉位訓練、認知知覺功能訓練、上肢或下肢功能訓練、副木製作與諮詢、平衡訓練,個案及照顧者的職能治療諮詢與衛教等項目。凡設籍且實際居住於臺北市,經日常生活活動功能(ADL)或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功能(IADL)評估,需他人協助之失能者,皆可向本市長照中心提出居家復健服務及補助申請,每次最高補助訪視服務費1,000元及交通費200元,每年補助次數最多6次,若個案有高度恢復潛力,亦可申請延案1次(補助次數為6次/年)。惟該補助標準仍依個案社會福利身分別進行審核;目前服務費用包括訪視服務費1,000元與交通費200元,如為低收入戶者由政府全額補助,中低收入戶者需自付10%費用,一般戶則須負擔30%訪視服務費與全額交通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22日特別邀請臺灣職能治療師學會陳職能治療師思瑋指導民眾認識日常生活輔具的種類,並將示範與解說輔具使用原則,使本市失能者居家生活更便利,現場並將展示各項生活輔具,包括可調式加粗把柄餐具、夾式筷子、斜口杯、扣釦子輔助器、長柄刷、穿衣桿等多項日常生活輔具。衛生局呼籲有需要申請居家復健服務或其他長期照顧服務的民眾,可多加利用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按9,或至臺北市長期照顧資訊網站查詢相關資訊(網址:http://subweb.health.gov.tw/longterm_care_web/)。

面對「精障者」勿標籤化 應給予適當的協助

面對「精障者」勿標籤化 應給予適當的協助#復健

精神醫療的一個重要部分即是「精神復健」,高雄市凱旋醫院職能復健科主任郭明慧表示,精神障礙者(以下簡稱精障者)因受限於疾病特性的影響,除了具有明顯的精神症狀(例如幻聽、妄想)且有認知功能的缺損外,在職業功能、社交技巧、學習能力,甚至於自我照顧能力都會有明顯下降,導致無法與常人般學習或適應生活,易造成生活功能與工作能力的下降。然而精神復健是一條漫漫長路,郭明慧說明,精神復健需要依病人的狀況及不同時期扮演的職能角色而分階段予以復健。但在工商業社會的競爭職場上,卻很少顧及病人的特性、甚至於給予標籤化、污名化而讓其喪失就業機會,偶有病人可以僥倖進入職場也常因職業功能的退化或精神症狀的干擾而讓雇主解雇或同儕排斥。郭明慧解釋,為增進或維持精障者之各項功能,鼓勵其參與復健訓練,恢復其固有的能力,在職能復健的治療過程中可分為:在醫院急慢性病房之職能治療活動訓練。 具就業潛能學員之職能工作坊訓練。 支持性就業。 一般性(競爭性)就業。依據96年7月4日公佈之精神衛生法第三條第五項對社區精神復健之定義:指為協助病人逐步適應社會生活,於社區中提供病人有關工作能力、工作態度、心理重建、社交技巧、日常生活處理能力等之復健治療。郭明慧強調,目前國內社區精神醫療已逐步發展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精神復健機構(含日間型之社區復健中心及住宿型之康復之家)、社區居家治療及社區精神醫療關懷照顧服務網路等,將精障者的精神醫療服務從過去的以醫院為中心擴展至以社區為治療場所之模式。郭明慧提醒民眾,「復健」是一條漫長且辛苦的路,當精障者於急性症狀緩解之後,各項能力還需很大的努力及毅力,方可慢慢回復。精神科職能治療乃屬於心理復健的一環,在幫助精障者重建社會可接受之行為,以適應社會生活,進而重返社會。其特點在於應用有意義、有目的之治療性活動,協助個案恢復、加強或維持其功能,使其能發揮潛能並達到最大的獨立性,並最終能回歸社會。期許所有精障者,透過職能治療的幫助,有勇氣再次面對生活的挑戰,不再退縮,為自己的人生重新出發。延伸閱讀「如何協助精障者」: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69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