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

騎車運動不成 反而傷害連連

騎車運動不成 反而傷害連連#復健

國內吹起健康樂活風,騎乘腳踏車成為最熱門的節能減碳運動。近年來,由於騎乘腳踏車人口的大量增加,因騎乘腳踏車而造成的運動傷害的人口數也迅速攀升。羅東博愛醫院復健科伍泰毅醫師提醒民眾,雖然騎乘腳踏車是看似簡單而容易入門的運動,但在騎乘的過程中,若忽略了一些小細節,是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的,因此,腳踏車一族在騎乘時,一定要特別注意自身的狀況,以免運動不成,反而造成無法彌補的運動傷害。伍泰毅醫師依臨床的經驗指出,常見自行車手的運動傷害原因可分為「尺寸錯誤」、「技巧不良」及「個人原因」等三種。在騎乘之前,應先檢查單車,調整自己的姿勢,同時量力而為,衡量自身的體力與耐力,決定騎乘的時間與距離,準備適當的保護裝備如頭盔等,以免傷害身體。而常見的自行車手的運動傷害可分為頸部、腰部、膝部、手部、臀部、足部等五個部位。在頸部方面,騎車時為了抬頭看路,頸部容易後仰,長時間下來常造成頸部痠痛,尤其頸椎退化的人,甚至會加重神經症狀,臨床上,就常見因騎車而導致的頭、頸、後肩胛、上肢的痠痛、麻痛或無力的感覺;除此之外,長時間前屈騎車,也容易造成腰部痠痛,對於腰椎椎間盤突出的人,這種姿勢更會增加腰部的壓力;而坐墊的位置不正確可能會加重膝關節的壓力,常見患者死命踩著踏板,結果造成「髕骨股骨疼痛症」,下了車就膝蓋痛又腿軟;長時間握彎把把手易造成手腕處正中神經(腕隧道症候群)和尺神經(Guyon’s隧道症候群)的壓迫;陰神經壓迫引起臀部麻痛甚至性功能問題;其它如「股骨轉子滑液囊炎」、「腸脛束肌腱炎」,「腳底前側的蹠骨疼痛」與「腳底中後側的足底筋膜炎」都是常見的自行車手的運動傷害。羅東博愛醫院復健科伍泰毅醫師表示,雖然在不注意的情況下,容易導致騎車的運動傷害,但若小心預防,注意騎乘的姿勢、適時更換握把手位置、抽車技巧減輕壓力、補充水分、考量自身可負荷的運動量,騎腳踏車仍是鍛練心肺機能與肌耐力的良好運動。騎乘者別忘了騎車後做一做緩和運動,以達舒緩痠痛、避免運動傷害之效,當運動傷害發生時,可以先冰敷兩天並休息,當患部腫脹嚴重時可配合壓迫及抬高之動作,以緩和疼痛,一旦症狀持續時,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以免產生後遺症。

單車健身前 先了解潛藏的運動傷害

單車健身前 先了解潛藏的運動傷害#復健

政府推廣節能減碳,全民也興起單車健身的風潮,不僅高價腳踏車賣到缺貨,騎車環台也成了熱門的自我挑戰運動;但是,許多人趕流行,忽略了評估自我健康狀況、作好相關運動準備,貿然上路,導致運動傷害也層出不窮。臨床上,永和耕莘醫院復健科 - 洪茂桓醫師指出,常見的腳踏車運動傷害可分為兩大類:急性外傷及過度使用。其中,急性外傷大部份都在上肢,以表淺傷害為主;過度使用則較常見於長期騎腳踏車的人身上,以下洪醫師便針對不同部位的常見傷害,逐一分析。■ 頸部:許多單車的坐墊較高,騎車時為了抬頭看路,頸部容易後仰,長時間下來常造成頸部酸痛,尤其頸椎退化的人,甚至會加重神經症狀,包括頭、頸、後肩胛、上肢都可能出現酸痛、麻痛或無力的感覺。■ 腰部:長時間前屈騎車,也容易造成腰部酸痛,對於腰椎椎間盤突出的人,這種姿勢更會增加腰部的壓力,可能加重腰、臀、下肢的酸痛、麻痛及無力。■ 手部:騎車時手腕的位置不良,加上長時間的壓力,可能造成手部壓迫性神經病變,常見的如手指麻痛、感覺異常、手部無力等。洪醫師建議騎車時經常變換手在握把上的位置,增加握把的襯墊,並穿戴較厚的手套,以預防這類問題。■ 臀部:單車騎士常過度或不當使用髖關節,引發「股骨轉子滑液囊炎」,造成外側臀部、大腿腫痛;而髂腰肌肌腱炎也相當常見,會導致大腿上提時疼痛。此外,男性若長時間騎車,與坐墊接觸的恥骨部位易受壓迫,可能造成會陰麻痛甚至性功能問題,建議一旦出現不適,應暫停騎車,直到症狀緩解,同時籍由正確的坐墊擺位、或改用中空坐墊,以預防復發。■ 膝部:騎單車也常導致髕骨股骨症候群,在膝蓋前方會有疼痛感,這可藉由加強大腿前內側的肌力、及大腿後側的拉筋來改善。另外,膝蓋內側韌帶扭傷、肌肉拉傷或肌腱炎等,也是常見的單車運動傷害。■ 足部:腳踏車騎久了,常發生腳底前側的蹠骨疼痛,這可籍由調整踩踏板的位置、使用緩衝鞋墊或前掌減壓墊來改善。而腳底中後側的足底筋膜炎、腳後跟上方的阿基里斯肌腱炎,也都是單車騎士常見的運動傷害。洪茂桓醫師提醒,當運動傷害發生時,急性處理要休息冰敷,腫脹嚴重時再配合壓迫及抬高患部,如果症狀持續,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以免產生後遺症。

過年大掃除 巧用輔助工具 避免肌肉酸痛

過年大掃除 巧用輔助工具 避免肌肉酸痛#復健

農曆春節即將來臨,不少民眾展開大掃除工作,但卻因為掃除時施力過當,或姿勢不正確,導致腰酸背痛,還有人因此舊疾復發。尤其過年前後,因掃除導致受傷到門診就醫的患者,更比平常增加成2到3成。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曾頌惠表示,近來門診有一位因網球肘,疼痛難耐就醫的男性,在接受1、2星期治療後,原本恢復況良好,卻因為近來大掃除,忙著粉刷牆壁,不斷重複使力的結果,又導致舊疾復發。曾頌惠醫師表示,大掃除時最好運用適當輔助工具,例如打掃天花板高處灰塵,建議拿梯子或椅子墊高,避免頸部因為仰頭過久受傷,打掃沙發或桌子底下時,最好使用長柄掃把,或把家具移開,減少因長時間彎曲造成膝蓋壓力。而採買提重物,盡量不要以雙手提,很容易造成拉傷,最好使用有輪子的推藍,減輕肢體的負擔。曾頌惠也提醒民眾,掃除時可以戴著護膝或護腕,而不管是坐著整理東西或大掃除,每1個小時一定要稍作休息,避免因重複動作,施力過當,產生身體傷害。而掃除過後,民眾也可以做做肩頸部,手肘腕拉筋運動,舒緩酸痛。【大掃除常見受傷部位】◎ 肩部:肌腱炎、肌膜炎原因:抬東西、刷洗、清洗高處◎ 手肘:網球肘        原因:提東西、刷洗◎ 腰部:腰背痛、椎間盤突出    原因:搬東西、提重物、蹲著整理東西過久、搬重物◎ 膝部:關節痛、滑液囊發炎 原因:蹲姿整理物品、刷洗地板、擦地板跪太久◎ 頸部:頸部疼痛、頸神經根壓迫 原因:長時間仰頭清洗高處窗戶、抬重物

面對高齡化社會 請多關心家中老寶貝

面對高齡化社會 請多關心家中老寶貝#復健

台灣由於科技進步人口結構隨著環境而改變,老年人口的比例相對的增加。台灣地區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已超過7﹪,達到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謂之「高齡化社會」之標準。依行政院經建會預估,至民國一百年,老年人口之比例將達10.3﹪。但隨著工商業發展,社會環境變遷,家庭的型態已由傳統的大家庭形式轉變為核心家庭或折衷家庭型式;又因經濟結構的改變,一般的家庭除了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運作模式以外,目前有更多的「雙薪家庭」存在。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附設精神護理之家 - 劉靖琁職能治療師表示,若家中有長者,且其無論生理及心理健康均狀況良好,正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此寶少則可幫忙看家,多則可協助家務或照顧幼兒,更可以提供心理或經濟上的支持;就算是未與子孫輩同居的銀髮族,至少也可以獨立生活,充分達成自我實現,自我照顧無虞,不需人擔憂,減輕年輕一輩的負擔。但很可惜的,上數情形只發生在幸運的少數人身上。大多數的人多因老化所伴隨的各種狀況,而有著程度不一的困擾。 劉靖琁職能治療師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年長者要被迫接受許多改變,像是心理方面:屆齡退休失去收入也失去生活重心、子女離家後情感上的失落、同輩親友相繼辭世的感傷及缺乏友伴的孤寂。在生理上則得面對生理機能全盤衰退,因而導致老人知覺功能較差。常見的老化現象包括心臟功能退化、肺功能減少、身體適能衰退、視力減退、聽力衰退、心智退化等。老化現象雖然因人而異,但若觀察到身邊長者出現體重減輕、易疲累、活動量低、動作緩慢、無力等就是生理老化現象的表現。若出現記憶力減退、定向困難、解決問題能力下降、社區活動能力障礙、家居嗜好變少、自我照顧困難等情形,則考慮有失智的可能性存在。而這些機能的退化,常使老人家容易發生跌倒、受傷、患急性病症,及伴隨而來的各種功能障礙,甚而導致依賴的生活形態、生活品質變差、心情沮喪、認知障礙、譫妄等狀況。在台灣地區六十五歲老人患病比率高達六成七。年老且有疾病困擾的年長病人通常具有以下特徵:多樣性-很少只有一種病;連鎖性-常互為因果;依賴性;恢復慢;易生功能障礙;及安全顧慮多。老年人有許多疾病常會造成功能上的的明顯障礙,包括自我照顧困難、日常生活自理障礙、大小便功能障礙、行動不便、溝通障礙、認知障礙、語言障礙、判斷力下降、定向紊亂、人格或行為改變等,都需要接受醫療及復健。唯有透過復健醫療照顧及擬定長期復健計劃,才可以控制及改善症狀之進行。劉靖琁職能治療師說,就醫療成本投資與效益而言,復健醫療可提高醫療品質,長期醫療照護中的社區服務,更可有效地減少機構性養護及住院需求,同時也降低家庭及社會付出的種種人力、物力的支出。對於曾經為社會、家庭及個人貢獻出青春的長者,在他們不幸罹病而成老、病、殘者,致家屬照顧困難時,不應只有長期安置一途,應由社會善用資源,建立合適的慢性醫療照顧體系,加以妥善照顧及復健。老年人口的問題,尤其是健康醫療問題及慢性病長期照護問題,已不容忽視。

危險!天冷嬰幼兒棉被蓋過頭,導致腦性麻痺

危險!天冷嬰幼兒棉被蓋過頭,導致腦性麻痺#復健

天氣變寒冷,大人們在加穿衣物的同時,也習慣為小孩子加穿一件衣服;夜晚睡覺時,為了防止凍著,也習慣幫年幼的孩子蓋上又厚又重的棉被保暖。這樣看似自然的舉動,其實隱藏著十分可怕的危險!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復健科暨小兒早期療育門診 - 賴彥廷醫師表示,一位父親帶著兩歲的兒子前來求診,據家屬描述小朋友在四個月大時,因為睡覺蓋棉被沒有注意到,蓋到口鼻,發現時已經沒有呼吸,送到醫院急救,雖然被搶救回來了,但因缺氧過久,導致腦部嚴重受損。兩歲的年紀卻還不能正常坐起來,漫長的復健、早期療育過程,需要投注家長、醫療團隊很多的時間和心力,這影響的不只是孩子的人生,還影響了整個家庭的未來,層面是非常深遠的。在此,賴彥廷醫師也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應多加注意且避免「嬰幼兒蓋過頭」的悲劇,賴彥廷醫師也另創「七個口訣」,提供給民眾參考: 1.「獨立睡」:無論是否與成人同房間,也記得讓嬰幼兒自己睡在一邊(或嬰兒床上),自己一個位子,個別一條棉被;避免緊挨著成人睡覺、共同蓋被,嬰幼兒容易讓棉被蓋到口鼻,或被成人不小心壓傷。2.「蓋剛好」:覆蓋嬰幼兒的棉被不可過於厚重,適度保暖即可。也可使用暖氣系統取代厚重棉被。3.「露出頭」:替嬰幼兒蓋棉被宜在肩膀以下,不要高過脖子,也不要任其掩面而睡(有缺氧的危險),嬰幼兒的頭部要完全露出在外面才安全。4.「置床中」:嬰幼兒應置於床中央睡覺,不可將其頭部擺放太接近床頭或柵欄限制處,以免因缺乏活動空間,身體往下移動而讓棉被蓋住口鼻或頭部,導致缺氧、窒息的憾事。嬰幼兒身體往上移動、離開被窩,頂多受寒感冒。5.「清除危險」:嬰幼兒的睡床不可過軟或有凹陷情形,勿放置有衣物、抱枕、絨毛玩具等雜物在頭部附近,以免發生危險。6.「流通空氣」:天氣冷也不可將門窗完全緊閉,要讓嬰幼兒睡覺的房間保持空氣流通,提供良好空氣品質、避免二氧化碳濃度過高。7.「巡視安全」:嬰幼兒處於睡眠狀態時,負責監護的成人仍應該每隔一陣子巡視其安全。最後,賴彥廷醫師呼籲,家有嬰幼兒的民眾要謹記上述七口訣,避免「嬰幼兒蓋過頭」,發生悲劇,不可不慎!

迎接溫馨耶誕節 表揚熱心志工

迎接溫馨耶誕節 表揚熱心志工#復健

迎接充滿溫馨和歡樂氣息的聖誕節,衛生署苗栗醫院提早在昨天(22日)慶祝,並同步辦理志工表揚活動,共有67位志工接受認證表揚;活動開始由小哈佛和布穀鳥幼稚園的小朋友,帶來活潑的歌舞表演,院長李源芳還喬扮成聖誕老公公,分送糖果和禮物給大家,使會場洋溢著溫馨歡樂氣氛。據苗栗醫院李院長表示,苗栗縣就診民眾中,以老年人居多,因此在醫院服務的醫療志工,每天面對的,絕大部份都是身體虛弱、不適的病友,常需要付出加倍的耐心和愛心,才能滿足年長者就醫的需求;而在大廳也常見身著黃色背心的志工,推著輪椅陪伴病友穿梭於診間和檢查室等地,勞心又勞力,相當辛苦,但也總見他們臉上堆著笑臉,親切地服務,慰撫病患的不安和疼痛,令人感佩並值得學習。李院長進一步指出,苗栗醫院志工表現相當優異,今年不僅獲苗栗縣政府頒發「衛生保健績優志工團隊獎」殊榮,還獲得衛生署衛生保健志工多項表揚,包括「終身奉獻獎」:施濿珠女士、「績優志工」:黃玉蘭女士、「熱心志工家族」:甘興勇先生和郭雪琴女士夫妻檔,非常難得,因此院方特別準備了禮物致贈,以表達肯定和感謝。苗栗醫院社會服務室主任顏桂英特別介紹,苗栗醫院志工有許多感人的故事,例如獲衛生署頒發「終身奉獻志工楷模模獎」的施濿珠女士,不僅是84年苗栗醫院首批招募的志工,目前是志願服務推展委員會委員之一,也是志工「關懷組」組長,秉著「老吾老,幼吾幼」的服務理念,每週固定二天到醫院服務,在護理之家成立「老頑童小樂隊」設計各種樂器來演奏,並安排機會讓護理之家老人家們參與演出,讓護理之家長者重拾童心和快樂,而每次的練習時刻,也是長者們最期盼的輕鬆歡樂時刻。除了在醫療服務的貢獻外,施組長對於貧困幼童的照顧也是不遺餘力,從她手中認養過無數個的貧困兒童或是寄養的小孩,如同家人般的相處融洽,像黑暗中一盞明燈,給孩子們溫暖,她以愛心、耐心、包容心來照顧他們,其中不乏有難以處理的孩子,她總是用愛的方式來引導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給他們帶來一些光明。此外,同是84年間加入苗醫志工服務行列的黃玉蘭女士,擔任復健組及關懷組二組之志工,服務多年來均準時出勤,從不無故不到、早退或缺席,更經常支援請假志工之代班,足稱為志工隊之救火小組先鋒。其參與志願服務10多年來,時數達2,306小時,年平均服務時數為380小時餘,獲衛生署頒發「績優志工金牌獎」殊榮,年逾半百的她總認為,受老天爺的眷顧,才有鄉這份體力去服務需要服務的人,是一種很大的福氣。另外,是苗醫13年前成立志工第一人的郭雪琴女士,向來本著「歡喜心、甘願做」的心情,樂當快樂志工,也號召了多位志同道合夥伴一起加入;其夫婿甘興勇先生,退休後生活失去重心,整天無所事事,也在她的鼓勵下加入志工服務,並逐漸喜歡上志工工作,不只在醫院,環保局、健保局都可看到甘爸爸的身影。夫妻倆總是同進同出行引影不離,往往醫院有需要志工支援時,兩人會放下手邊的工作,義不容辭的爽快答應支援,工作忙也從沒看他們有疲倦之意,還笑笑的說服務人是件快樂的事,今年獲得衛生署頒發「熱心志工家族楷模獎」,可謂實至名歸。

用心挺公益 陽光格主逗陣來

用心挺公益 陽光格主逗陣來#復健

第二屆陽光公益獎頒獎典禮於昨天(20日)圓滿落幕,這場網路活動,由227位格友聯手推廣,以圖文漫畫、生活創意等四種形式呈現,於頒獎活動中選出最精采的優勝作品,感謝格友們用創意響應公益。陽光基金會執行長舒靜嫻開場致詞時表示:「陽光真的很需要大家的幫忙,此次活動十分感謝格友們的熱烈參與,透過網路的力量,讓更多人認識及同理燒燙傷朋友,我在格友們身上看到了溫暖!」此次活動利簾股份有限公司的贊助下順利舉行,頒獎典禮現場邀請到人氣部落格格主女王、貴婦奈奈、Lowes擔任頒獎嘉賓。三位格主在頒獎時皆異口同聲地說:「很榮幸參與此次活動,未來若有做公益的機會我們都很樂意參與,以期發揮自己的影響力。」第二屆陽光公益獎頒獎典禮活動現場熱鬧非凡,甚至有格友遠從高雄過來參與。圖文組優選格主馬來貘國王上台領獎時說:「燒傷朋友真的很辛苦,我透過很多文宣去揣摩、同理他們的心情,很高興能得獎,這是我今年參加過最開心的一次活動!」。另一位圖文組得獎格主凹司釘更表示:「除了保留獎座外,我願意將獎金全數捐回陽光!」而傷友評審蘇秋香、吳宜蕙也一同與會,並帶領大家至重建中心體驗燒傷復健的過程,進一步瞭解陽光娃娃在受傷之後如何學會重新站起來、學會走路、吃飯、寫字……,以及如何走過艱辛的重建之路。此外,傷友郭銘益也在活動中寫春聯義賣,增添年節氣氛。不僅如此,在頒獎典禮上亦舉辦了「一塊挺陽光」的公益宣示活動,呼籲大家幫助陽光繼續提供燒燙傷朋友所需的服務。

冬季要運動、不要傷害

冬季要運動、不要傷害#復健

臺灣之光王建民跑壘受傷,今年戰績幾乎交了白卷;跆拳女將蘇麗文也在奧運場上受傷,錯失得獎機會。其實,隨著運動人口增加,但保健知識的不足,運動傷害的案例愈來愈多,專業的運動員尚且如此,一般民眾更應該多留意。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骨科郭家孝醫師指出,運動傷害的發生,原因不外:熱身不夠、配備不足、技術訓練不當、場地不適合、身體狀況不佳、水分補充不夠等。而常見的傷害則可分下列幾種: (一) 肌肉拉傷:占運動傷害的10%~30%,且常被忽略低估。肌肉拉傷分三級,第一級為輕微肌束斷裂,第二級為部份肌束斷裂,第三級則是肌束完全斷裂。肌肉拉傷最常發生在腿及腱肌、比目魚肌、股四頭肌及三角肌等處,急性期(48~72小時內)應予冰敷及適當固定,不宜按摩,以免造成進一步傷害。 (二) 肌腱拉傷:肌腱為肌肉與骨頭相接處,承受的單位面積拉力較大,肌腱拉傷的原因多半為用力不當,或是肌腱構造先天有缺陷。其斷裂位置常見於跟腱、旋轉肌腱、肱二頭肌及股四頭肌,一旦斷裂發生,往往是完全性的斷裂。 (三) 關節脫臼:常發生於肩關節、肘關節或指關節。關節脫臼為一緊急情況,常合併神經受損,若處理不當會造成永久性損傷;因此郭醫師提醒,千萬不可自行關節復位,或隨便採用民俗療法,以免損害擴大。 (四) 韌帶拉傷:韌帶將骨頭與骨頭連接起來,,以維持關節的穩定。當受到外力撞擊、或關節有異常範圍的活動時,就會造成韌帶撕裂或斷裂,使關節活動受限、不穩定甚至關節血腫,於急性期需減少活動、冰敷消腫,並及早進行關節的復健。至於韌帶是否需修補或重建,可待急性血腫消除後,進一步檢查,視個別情況處理。 (五) 過度使用症候群:病變的位置,因年紀和運動類別而異,通常發生於過度訓練的選手,也可能發生在一般家庭主婦身上,甚至像流行電玩WII都可能造成病例。郭家孝醫師表示,大家耳熟能詳的網球肘、高爾夫球肘是這個症候群中較常見的,最好的治療方法是休息,或輔助一些藥物治療,嚴重時可考慮局部注射消炎藥物。當然,預防重於治療,事前的妥善準備,以及對運動的正確認知,才是避免運動傷害的最佳方法。運動雖然是促進身體健康所不可或缺的,但千萬不要因為不當的運動造成傷害,反而減少了運動的益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