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高齡化社會 請多關心家中老寶貝

面對高齡化社會 請多關心家中老寶貝

2009/1/21(2022/3/15 20:7更新)

台灣由於科技進步人口結構隨著環境而改變,老年人口的比例相對的增加。台灣地區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已超過7﹪,達到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謂之「高齡化社會」之標準。依行政院經建會預估,至民國一百年,老年人口之比例將達10.3﹪。

但隨著工商業發展,社會環境變遷,家庭的型態已由傳統的大家庭形式轉變為核心家庭或折衷家庭型式;又因經濟結構的改變,一般的家庭除了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運作模式以外,目前有更多的「雙薪家庭」存在。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附設精神護理之家 - 劉靖琁職能治療師表示,若家中有長者,且其無論生理及心理健康均狀況良好,正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此寶少則可幫忙看家,多則可協助家務或照顧幼兒,更可以提供心理或經濟上的支持;就算是未與子孫輩同居的銀髮族,至少也可以獨立生活,充分達成自我實現,自我照顧無虞,不需人擔憂,減輕年輕一輩的負擔。但很可惜的,上數情形只發生在幸運的少數人身上。大多數的人多因老化所伴隨的各種狀況,而有著程度不一的困擾。

劉靖琁職能治療師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年長者要被迫接受許多改變,像是心理方面:屆齡退休失去收入也失去生活重心、子女離家後情感上的失落、同輩親友相繼辭世的感傷及缺乏友伴的孤寂。在生理上則得面對生理機能全盤衰退,因而導致老人知覺功能較差。

常見的老化現象包括心臟功能退化、肺功能減少、身體適能衰退、視力減退、聽力衰退、心智退化等。老化現象雖然因人而異,但若觀察到身邊長者出現體重減輕、易疲累、活動量低、動作緩慢、無力等就是生理老化現象的表現。若出現記憶力減退、定向困難、解決問題能力下降、社區活動能力障礙、家居嗜好變少、自我照顧困難等情形,則考慮有失智的可能性存在。而這些機能的退化,常使老人家容易發生跌倒、受傷、患急性病症,及伴隨而來的各種功能障礙,甚而導致依賴的生活形態、生活品質變差、心情沮喪、認知障礙、譫妄等狀況。

在台灣地區六十五歲老人患病比率高達六成七。年老且有疾病困擾的年長病人通常具有以下特徵:多樣性-很少只有一種病;連鎖性-常互為因果;依賴性;恢復慢;易生功能障礙;及安全顧慮多。

老年人有許多疾病常會造成功能上的的明顯障礙,包括自我照顧困難、日常生活自理障礙、大小便功能障礙、行動不便、溝通障礙、認知障礙、語言障礙、判斷力下降、定向紊亂、人格或行為改變等,都需要接受醫療及復健。唯有透過復健醫療照顧及擬定長期復健計劃,才可以控制及改善症狀之進行。

劉靖琁職能治療師說,就醫療成本投資與效益而言,復健醫療可提高醫療品質,長期醫療照護中的社區服務,更可有效地減少機構性養護及住院需求,同時也降低家庭及社會付出的種種人力、物力的支出。對於曾經為社會、家庭及個人貢獻出青春的長者,在他們不幸罹病而成老、病、殘者,致家屬照顧困難時,不應只有長期安置一途,應由社會善用資源,建立合適的慢性醫療照顧體系,加以妥善照顧及復健。老年人口的問題,尤其是健康醫療問題及慢性病長期照護問題,已不容忽視。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