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

如何為孩子選擇適當鞋子

如何為孩子選擇適當鞋子#復健

兒童的行走姿勢和組織結構隨著發展年齡而變化,因此選擇鞋子的原則應隨著年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鞋款。一歲剛學走路時,身體搖晃較大、腳底充滿脂肪墊,因為踝足肌力與動作發展不成熟,所以走路時容易產生足外翻,看起來像是扁平足,此時家長不用擔心,這是屬於正常現象,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組長江長奇表示,這時候可以給予孩子以輕薄與保護功能為主的鞋子,因為足弓尚未發展成熟,不需要選擇有足弓墊的鞋款。這個年紀的兒童發展屬於感覺探索時期,不妨給予孩子在安全的地方赤腳走路,讓孩子有機會以腳底皮膚接觸地面,增加各種觸覺刺激。孩子經過一年多的走路歷程,隨著足底壓力的施予與粗動作的發展和生活經驗的刺激,肌肉力量慢慢成熟、足底筋膜慢慢呈現彎曲,形成所謂的足弓,因此是否為扁平足應等到三歲的時候再觀察。江組長指出,三歲後由於活動量激增、足部組織改變,此時的鞋款應以較佳的包覆性與彈性為主要訴求,一般而言以運動鞋款較適合。由於亞洲人的腳形偏向寬扁,而歐美人士的腳形偏向細長,因此在眾多歐美設計的鞋款中不一定都適合亞洲人,而且每個廠牌的大小型號不一定相同,選購鞋子時最好是帶孩子親自試穿。通常買鞋子的時間,江組長建議可選在傍晚,因為傍晚的時候腳形會變大,可以避免買到太小的鞋子。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鞋子,可依尋下列幾個重點:1. 將鞋墊拿起,讓小孩踩在鞋墊上,足部鞋墊最寬的地方必須符合足部最寬的地方。2. 對於一般孩子選擇鞋形以直形為主,不內偏也不外偏。3. 試穿時,留意腳尖到鞋尖間要有一指寬的空隙,腳趾能在鞋內蜷曲不感覺壓迫。4. 鞋內足弓的位置與高度盡量與足部吻合,避免刻意選擇足弓突出的鞋款。5. 鞋腰高度需足夠且撐性好,穿上去時腳踝不產生空隙。6. 後鞋跟需選擇支撐性較佳的鞋款。7. 綁鞋帶的鞋款包覆較佳,但是為了避免兒童無法自行穿脫,可選擇魔鬼氈或鞋帶扣代替。8. 兒童應避免穿戴高跟鞋或鞋跟較高的鞋子,避免因足部壓力分配不均所形成的足部變形。9. 如發現孩子走路內八或外八,可與治療師討論如何選擇適當的鞋款搭配適當的鞋墊。 醫生也建議,若有身體不適的情況發生,家長最好還是儘快帶孩童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復健並非成人的專利

復健並非成人的專利#復健

復健並非成人的專利,許多兒童的發展、肢體障礙,都可藉復健方法來治療、矯正,但不同於成年人的發展已經定型,兒童的身心發展正處於進行式,因此小兒復健和一般成人復健也會有所不同,須特別留意。天主教耕莘永和分院復健科 蘇育生醫師表示,目前最常用到小兒復健的是發展遲緩問題,如腦性麻痺、自閉症、過動兒、唐氏症等兒童,可能在肌肉張力、動作平衡、感官知覺、語言溝通、認知、社會適應性、心理、情緒發展等方面成熟速度延緩、順序異常,或有人格發展異常。根據國外經驗,這些孩子如果三歲以前接受早期療育,一年的療效等於三歲以後十年的療效,因此,若能把握最佳治療時機,殘障程度可望大幅減輕,再配合適當的醫療、特殊教育、職業訓練,成年後絕大部分可以自立自足,融入社會。此外,蘇育生醫師特別指出,斜頸也是小兒復健常見的問題,但應先排除斜視、頸椎脫位、神經功能障礙(如腦性麻痺)等成因;一般斜頸多因脖子的胸鎖乳突肌肥厚、變硬、纖維化、變短所致,可用超音波檢查確診,有人說這是在媽媽肚子裡長期姿勢不良,或是受傷、肌肉缺血等造成。另外,不少家長會擔心小孩的O型及X型腿,但須了解,寶寶剛出生時,十之八九都是O型腿,直到2歲左右會變直,再來慢慢呈X型,3歲以後又慢慢變直,約5、6歲差不多就是固定的成人腿型了。蘇育生醫師建議,當孩子還小時,醫師通常建議家長繼續觀察即可,但有些小孩腿的角度太明顯,家長很不安,這時須先分辨成因是大腿內外轉、小腿內外旋、或是足內八、外八,再給予不同的姿勢建議和運動方法,多少都有預防和治療效果。家長若有任何小兒發展上的問題,應找小兒科或復健科醫師進一步諮詢,千萬別心存觀望,以免延誤了矯治時機。

復健科看什麼病?

復健科看什麼病?#復健

復健醫學在美國早在民國36年便被正式認定為一醫療專業,而台灣的復健醫學也早在民國47年便由台大醫院首先創設。台大醫院復健部於民國57年才開始訓練培養復健科專科醫師,雖然住院醫師的養成不易,但至目前為止擁有完整的復健醫學訓練背景的專科醫師已有五百多位了。復健科與內、外其他科等等一樣是一個獨立部門,所以患者可以直接求診復健科專科醫師。臺安醫院復健科醫師 鍾佩珍指出,復健科的診療範圍包含:1.) 神經肌肉系統病變:如腕隧道症候群,手麻,手無力,顏面神經麻痺,腦中風,頭部外傷,脊椎損傷,腦炎,腦瘤等後遺症。2.) 骨骼關節疾病:長期勞動姿勢不正確、常常需提取重物引起的頸部、腰部或膝關節的退化關節炎,坐骨神經痛,骨折後的肌肉無力、關節孿縮,痛風關節炎,脊柱側彎、人工關節置換術後、其它關節疾病及其後遺症等。3.) 軟組織傷害:肌肉韌帶位傷、扭傷、肌腱炎、五十肩、網球肘、媽媽手,電腦族、文書族或需長時間維持某一姿勢引起的頸部上背部肌膜炎,愛爬山、愛走路、愛慢跑引起的足底肌膜炎、先天性斜頸等。4.) 任何不需或不知道需不需要手術治療而想詢問復健科專科醫師意見的疾病。病人除了接受物理治療、藥物治療,其實更重要的是配合日常生活的改變,每半小時休息一下,做做伸展運動、舒活一下筋骨,同時養成隨時保持姿勢的正確,這樣一來要痊癒應該不是難事。當然為了預防此類疼痛和延緩退化關節炎的發生,最好選擇一項自己喜愛又方便的運動,一定要靠自己的毅力持之以恆每日固定半小時的運動,不僅可增加全身肌肉的耐力及力量還可增加關節的柔軟度。

慣用單手,手部肌肉可能已受傷!

慣用單手,手部肌肉可能已受傷!#復健

有沒有注意到,平時你是怎麼拿東西的?倒開水時是一手拿水壺倒,還是兩手捧水壺,拿書怎麼拿?托盤怎麼拿?不論是重複抽出檔案、鍵入資料、拿滑鼠、建檔,或者是拿較重的書本、湯碗、水壺,甚至是幫小孩洗澡等,通常拿取的方式,都很自然的會用一隻手去拿,以四指及大拇指抓取。臺安醫院復健科醫師 鍾佩珍指出如果長此以往,當使用者發現已經無法從書架上抽出書本或拿東西時,很可能手腕已經高高的腫起來了。這時候,就必須要趕快找復健科醫師,做副木來讓受傷的肌鍵休息,用藥物及復健治療的輔助,例如抓啞鈴、在椅背等圓圓的東西上轉等動作,來訓練伸腕直肌。此外,以後在日常生活中,必須用到大拇指的動作,一次都要用兩隻手一起做,不要只用單手,因為雙手會更有力量。例如拿水壺時,不要用一隻手直接握著水壺的手倒水,最好是一手握水壺的手把,另一手也扶著水壺,以兩手的力量共同分擔水壺的重量,才不會造成傷害。又如書架上的檔案不要放太緊,抽出時不必過於用力;抽取較重的檔案時,最好在一手拉出後,以另一手在檔案底下接住,而不要直接用一手拿下來,以免傷害大拇指及手腕。此外,端盤子時應該用托盤,且手應該平托在托盤底下,而不是用手去抓盤子或托盤;鍵入資料、使用滑鼠等時,每卅分鐘就應該要休息一次;拿太重的東西最好分次拿取或請人幫忙,不要怕麻煩或逞強。這些日常生活上的動作,應該隨時隨地注意可能的傷害。而已經受過傷害,必須使用副木的患者,就一定要好好休息;如果仍不願休息而勉強不當做某些動作,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因為使用副木,就等於是要強迫患處休息,再不休息,則不但患處要抵抗副木的力量,而且其他未使用副木的部位會受影響而更用力,又造成其他部位的傷害。

職能治療,協助適應社會

職能治療,協助適應社會#復健

在96年新修正的「精神衛生法」第一章第一條中增列「支持並協助病人於社區生活」;第三條社區精神復健:指為協助病人逐步適應社會生活,於社區中提供病人有關工作能力、工作態度、心理重建、社交技巧、日常生活處理能力等之復健治療。再再證明在個案的復健過程中「工作」佔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工作會生產出產品,能提供個體實現其目標、滿足其創造力或提供生計。職能治療運用「工作」的特性,協助個案重返社區生活,其特性包含有:外在的獎賞、有形的責任與義務、在特定的場所或時間裡進行、征服或挑戰慾望、工作夥伴的合作或刺激。高雄立市凱旋醫院社區復健中心醫師 夏榮輝指出在訓練個案的工作能力時,以往將復健工作場分成四大類:1.) 終態型工作場(或庇護型工作場):提供保護性無競爭的工作機會,工作期間無限制,採永久安置的型態,諮詢或社會服務較少。例:零件組裝、代工等。2.) 過渡型工作場:利用工作為治療工具,改善工作態度與行為,協助個案提升到更高層次,以訓練個案功能為主,有提供諮詢及適時督導。例:環境整理、公文傳送等。3.) 工作適應訓練場:主要為短期訓練,其就業模式較趨近於競爭市場,以訓練個案進入競爭性的就業市場為目的。例:實習商店、園藝景觀維護等。4.) 職業訓練場:訓練個案獲得某種職業的工作場所。例:電腦實務應用班、洗車班等。現今的社區復健中心或康復之家不再侷限於以往的工作場型態,多以混合型服務精障學員:利用中心或康家有限的場地,採多樣化經營一隅從事代工、包裝業務、一隅成立庇護商店或成立工作坊由就服員或管理員帶領學員外出從事清潔、外送或派報等工作及撰寫方案申請經費成立職業訓練班。「工作」可以發展出創造力、提高自信心、訓練判斷力及培養合作行為,如何培養個案工作能力重返社區生活,讓個案活出生命的光彩。有賴個案本身、醫療團隊與家屬共同合作與努力。

足底筋膜炎,休息才能走遠路

足底筋膜炎,休息才能走遠路#復健

我們全身的體重,跟骨需負擔二五%(第一蹠骨佔一○%,其餘第二至第五則分別各佔三‧七五%,重量負擔越多的地方也就是疼痛越容易發生的地方),因為它的精密我們才能有站、跑、跳、爬及平衡的功能,而這幾種功能幾乎都需要兩腳互相配合而成,所以任何一部份一旦發生毛病必會影響日常生活的正確使用與功能。足底筋膜炎發生率女性是男性的兩倍,兩腳都有機會發生,所以不一定是右腳或左腳,好發在需要經常步行、站立、負重(所以體重過重者又比正常體重者易發)或使用的方式不對(如穿著五至十公分高的平底高跟鞋)等等。臺安醫院復健科醫師 鍾佩珍指出足底筋膜附著足跟骨之起點處,若因長期承受重量及牽力過大,會漸漸累積導致疲勞發炎,所以會有疼痛。初期症狀可能只有早晨起床,剛踩下地起步時足後跟劇烈疼痛或久坐要站立行走時也有相同症狀,但在多走幾步或幾分鐘後疼痛卻漸漸減輕,但如果繼續站立或行走疼痛會加劇,終至必須坐下休息,大部分的人開始時都是置之不理,反正也沒聽過有人因此而痛死,若繼續拖延使其演變為骨刺,負重行走時,跟骨滑囊、跟底脂肪墊,及腳底肌膜,會受骨刺的擠壓和刺激,也會導致發炎引起疼痛。【足底筋膜炎之治療有以下四種方法,治療時需同時進行才有較好的預後】1.) 口服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症狀減輕時,醫師會依情況減少藥量或停止服藥,所以不必擔心。2.) 物理治療,局部深部電療,如超音波、短波。3.) 鞋內要加上可紓減疼痛點壓力之足跟墊,減短站立行走的時間,儘量避免提重物,體重過重者一定要配合減輕體重。4.) 足底肌膜伸展運動,每天二到三次,方法如下:手扶桌沿,屈膝,足跟不可離地,身體往前傾,足跟還是不能離地,維持五到十秒,然後站立,視本身情況重複五到十次。或置一十公分高,斜邊長至少與自己腳板大小一樣的三角形箱子於牆角(高的邊貼牆),扶著牆壁,站上斜邊,做足底牽拉,維持五到十秒,重複五到十次。

年終大掃除,慎防下背痛

年終大掃除,慎防下背痛#復健

每逢年終歲末將到時,家家戶戶清潔大掃除,平常身體還算硬朗但偶有稍微背部酸痛的胡太太也在過年前幾天將家中一些廢棄不用的傢俱清理出來,就在搬動一張低矮的舊桌子時,一不小心就閃到了腰,發生了嚴重的下背痛,拱曲的背就再也直不起來。家人只好趕快將胡太太送到醫院診治。這是常發生在過年前醫院門診的故事,年關將近時,在醫療院所的復健科、骨科等常常可以看到因為背部的不當使用而發生的下背痛患者,輕者吃藥、復健就可以逐漸緩解,嚴重的甚至要住院進一步檢查治療。嘉義市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復健科醫師郭竹文指出,常見下背痛的原因,一般可能為姿勢不正確,在不正確的姿勢下,不當的使用肌肉,或肌肉用力過猛,引起腰部肌肉傷害,此種傷害有可能在生活中因有意無意的疏忽,比如為了一件工作的完成,明明已有腰部不適的徵象而應該休息或改變工作的方式,卻勉強將工作繼續完成,而導致背痛的復發。其次是有些人本來就有一些腰部結構的異常,如脊椎變形、脫位、滑脫,或是椎間軟骨板突出,壓迫神經造成神經痛,或脊髓腔狹窄,或肥胖者、脊柱側彎者等,使背部需復出較大的支撐力,這些人都容易引起下背疼痛。當有突然的不當使用背部時,常在慢性的背部不適下,引發嚴重的下背痛症狀。郭竹文表示,一旦出現下背疼痛的症狀時,民眾在家可以做的首先是休息,而且是完全的臥床休息,除了上廁所、用餐、洗澡之外,完全的臥床休息數小時,甚至數天。臥床的姿勢不一定要平躺,一般來說,雙腿微彎、側睡比較舒服。最好是覺得什麼姿勢較舒服就躺什麼姿勢。其次可以泡熱水澡或使用按摩浴缸等,可以舒緩肌肉疼痛。使用熱毛巾、熱敷墊也有消除疼痛、放鬆肌肉的效果。但要注意避免過熱導致燙傷。有時急性下背痛使用冰敷也有止痛效果。春節大掃除期間或平時預防下背痛的發生郭竹文則建議,首先是心情要放輕鬆,工作不要一直想要一次把它做完。絕對不要去做超過腰椎所能負荷的工作。寧可因分次而多花時間,使每次動作都在腰背所能承受的範圍內,也不要因一次腰部的猛然使用而去閃到腰。對於無法分次而個人又無法一次完成的工作或動作如重物的搬動,就要尋求別人幫助。總之,做事不要急、不要忙,步步為營才是正途。 其次是掃地、抹地板、搬東西的姿勢要正確。一般而言,不要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或反覆使用同一動作;不要直膝上身彎曲探身搬東西,應向小孩子般蹲身下去搬物。適當大小長度的打掃工具,可以避免不良的打掃姿勢。有慢性背痛的人,可以適時穿戴軟背架保護腰椎,建議除了吃飯、睡覺、洗澡、上廁所外,全日穿上軟背架數月,之後當從事會影響到腰部的工作時,也應適時穿戴保護。

運動傷害處理的四大原則

運動傷害處理的四大原則#復健

任何運動需要用力收縮股四頭肌及膝蓋肌腱的,只要使用不當都有機會發生膝關節疼痛。很多運動都需使用下肢,且使用下肢的運動大部分是老少咸宜,也就是說膝關節是最容易發生傷害的關節,而且是不分年齡的。膝關節一旦有明顯的受傷或持續做該項運動一段時日後覺得疼痛或者外觀與另一邊(必需是正常的)比較感覺有異時,首先要立刻實行的就是休息,避免一切會引起膝關節疼痛的類似動作,(上、下樓梯若會痛也要改變與平常不一樣的方式來使用),因慢性傷害,受傷者往往無法說出明確的受傷時間,而臨床症狀演變的過程因人而異,但不外乎是因多次微小傷害累積而成的。休息同時配合每日局部熱敷二十分鐘,必要時可每天熱敷兩次,待一、兩周症狀有改善或疼痛完全消失後,要重新開始每日的運動時一定要在運動前熱身(拉筋及伸展十至十五分鐘,避免選擇需要跑跳的項目(建議游泳、快走及無阻力的固定式自行車),開始運動時,切勿操之過急。起初每次十到十五分鐘,一周後可漸漸增加至二十到三十分鐘,如一切進行順利,最好維持每周至少四次每次三十分鐘的運動,持之以恆,絕對只有好處。臺安醫院復健科 鍾佩珍醫師建議,為了增強膝關節周邊組織的力量與柔軟度,平常任何時間,不論坐姿或站姿都可做膝關節伸直平舉的運動,從十下開始視個人情況最多可重複平舉五十下,每天至少三次,情況不錯可酌量增加次數。如果症狀依然存在,求診復健科或骨科專科醫師做詳細的診斷與治療,越早越好,切勿拖延。如為急性的挫傷、韌帶扭傷或肌肉肌腱的拉傷,一定要遵守運動傷害急性處理的四大原則:RICE。1.) R(Rest):立刻休息停止運動。目的是為了減少繼續活動使傷勢惡化。2.) I(Icing):冰敷;目的為止痛及鬆筋。3.) C(Compression):壓迫;利用彈性繃帶施行壓迫性的包紮來止血止腫。4.) E(Elevation):抬高;設法將患部抬高或墊高可止血止腫。人工關節終究是人造的器官,在置入人體後,很難與人體骨骼肌肉緊密結合在一起,因此活動上多少受到限制。雖然人工關節的材質與技術隨著科技的發達而日新月異,但仍然無法保證一勞永逸、仍然有使用年限的限制,通常使用的年限大約是十五至二十年,如果患者的活動量愈大,人工關節的壽命愈短。所以換了第一次人工關節後,可能還有第二次,而效果是一次不如一次。所以一旦換了人工關節平常還是要小心的保護和使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