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

醫訊/早期療育 慢飛天使可降低障礙程度

醫訊/早期療育 慢飛天使可降低障礙程度#復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發展遲緩兒的盛行率約為6%~8%,由於發展遲緩兒只要接受早期療育,不僅可降低障礙程度,也可省去日後所承擔的社會成本,對父母而言不但可減輕家庭壓力,也可使小朋友的發展早日趨於正常。為提供發展遲緩兒家屬相關醫療資訊及經驗,以提昇對疾病及復健治療之認知,台北長庚醫院特別邀請兒童復健科陳芝琪醫師主講「發展遲緩兒與早期療育」、陳俊賢物理治療師主講「發展遲緩兒的物理治療」及林宜穎語言治療師主講「發展遲緩兒的語言發展」,現場並為與會者回答相關醫療問題,歡迎病童家屬踴躍參加。講座時間:8/18(六)上午9:00~中午12:00講座地點:台北長庚醫院中醫暨早療中心B1會議室講座洽詢:(02)27135211轉3620,台北長庚社會服務組 范幼鈴小姐

復健之路不再苦悶 玩闖關遊戲助復原

復健之路不再苦悶 玩闖關遊戲助復原#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為有效確保病患骨折手術後的復健功效,壢新醫院骨科張舜閔醫師與中央大學資訊工程所葉士青教授以及黃秀珊、貢以航兩位研究生,共同研究「動感復健輔助系統」,可讓復健病患在虛擬實境中設定復健動作,透過遊戲闖關的方式,依照畫面中指引的動作進行復健,亦可確認動作的正確性及準確度,讓整個復健過程有趣不苦悶。  壢新醫院骨科張舜閔醫師舉例,病患術後復原期原需6個月,若配合度高、遵照醫師及物理治療師的指導進行復健,這樣積極態度下,神速的在3個月左右就恢復正常的肢體機能,他也指出其實骨折開刀後的病患,在短暫的休息1~2日後,在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及早的進行復健活動,對後續的復原效果較佳,併發症也較少。  中央大學資訊工程所葉士青教授說,動感復健輔助系統利用陀螺儀、加速規、磁力計等三個感測器組成「姿態感測器」,可提供9個自由度的測量,測量物體的姿態值,並藉由無線傳輸模組傳輸量測資料。再依照醫師建議病患復健的姿勢及角度,進行系統內數據設定,配合3D遊戲動畫進行引導,當病患做出動作達到標準及角度時,並會有像是遊戲闖關成功的聲音,讓病患覺得復健也可以充滿娛樂性。虛擬實境可成為輕度復健治療一個重要的輔助工具,它可以減少實務訓練時間、訓練品質穩定以及增加病患復健意願,現行它為單機模式,未來預計將開發成WEB版,結合雲端科技,即使病患在家中復健,醫師或物理治療師也可以線上掌握病患復健情形,給予動作補強或修正,讓病患盡早恢復健康,有效提升醫療品質。

復健電玩軟體 讓復健之路不再辛苦無聊

復健電玩軟體 讓復健之路不再辛苦無聊#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過去需利用滑鼠鍵盤才能操控遊戲的時代已過去,取而代之的是玩家直接利用身體動作即可操控遊戲,連中風患者、脊髓損傷患者都能操作,另外也有設計針對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復健電玩,希望透過電玩的有趣特性增加復健患者訓練的持續性,享受電玩樂趣的同時又可達到健康促進的目的,進而提升治療效果。復健師針對復健患者設定訓練目標,依患者能力調整場景參數,讓患者能將電玩程式帶回家中持續復健,復健師於醫院遠端能偵測到患者在家中練習的情形,當患者熟悉電玩困難度並開始覺得無聊時,還可以視患者的訓練成效調整電玩場景參數,增加挑戰性讓患者不會覺得無聊,能更落實患者平日的復健工作。林小姐表示,本身因為癌症導致胸椎第七節損傷,下肢癱瘓無法行走,現在透過電玩復健更能增添趣味,針對上肢持續活動,能訓練坐姿動態平衡,希望這個電玩可以持續推廣,讓復健工作能更有趣,自己也會更落實。黃建華復健治療師說,電玩的有趣特性可以增加使用動機,讓枯燥、乏味、長期持續性的復健訓練或健康促進運動更有趣,醫院的復健科與胸腔科結合南開科技大學及元智大學研究團隊,進行個人化居家復健電玩程式協同開發與設計,目的在於配合政府長期照護及衛生政策,建立一個居家健康促進創新模式,提供身心障礙者、高齡者以及其他有需求者居家個人化運動及復健之輔助科技。

小酌下樓踩空竟全癱 復健後手竟可動

小酌下樓踩空竟全癱 復健後手竟可動#復健

一名五十八歲的鄭先生,在家庭聚餐日時,他在十分鐘內喝下二百西西高梁酒,高濃度酒精又急又猛下肚,可能是頭暈目眩又吹到冷風,下樓時踏空階梯,當場跌下來,碰撞造成右眉深度撕裂傷,當下肢體無力,送附近醫院檢查,但頸椎完全損傷的程度,復原到有感覺與行走功能只有百分之十五機率,所幸後來轉到大醫院診斷,家人一路陪伴加上持續不間斷的復健,現在已經可以自己拿筆寫字、吃東西,成為這類脊損病患少見進步神速的案例。鄭先生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確定頸椎第三到第五節有嚴重脊椎滑脫,再加上椎間盤突出直接壓迫到脊髓神經,導致脊髓損傷。而高位的頸椎受傷,會影響呼吸、四肢活動,以及大小便等問題,有護理背景的鄭太太知道事態嚴重,馬上將另一半轉到臺中慈濟醫院。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陳子勇醫師評估整體狀況,建議先注射高單位類固醇,透過內科藥物治療,以降低神經受損程度,並於當晚將鄭先生轉至臺中慈濟醫院,頸椎核磁共振掃描證實他是「外傷性頸椎椎間盤突出合併完全性脊髓損傷」,依美國脊髓損傷協會(ASIA)「脊髓損傷嚴重度分級」,鄭先生的傷勢屬A級,也就是最嚴重的完全損傷。陳子勇院長指出,鄭先生一受傷時,就全身癱瘓,要恢復行走功能是極其不容易的,參考文獻報告,脊髓完全損傷的人要恢復到拄杖走路,也就是從A進步到C的機率只有百分之十,成功率相當低,鄭先生終生手腳全癱的機率是百分之八十五,他卻能從全癱進步到有感覺力量,依ASIA分級,相當於從A進步到D,更是難上加難。他表示,醫學上都說,脊髓損傷患者早開刀早治療,其實並沒有人敢說,早開一定早有效,但也沒人敢延遲,鄭先生能戰勝了僅有的百分之十五,掌握醫療黃金期,早發現早做正確的處理,當然不可或缺。另一項更重要的則是家人一路的陪伴,鼓勵他努力不中斷復健。

機器人助復健!讓癱瘓者更輕鬆省力

機器人助復健!讓癱瘓者更輕鬆省力#復健

59歲的徐女士職業是美姿美儀老師,去年7月因顱內出血送到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動手術,住院三個月期間接受傳統復健,當時她右側肢體癱瘓無力,需坐輪椅,去年10月經副院長暨復健科主任陳適卿評估後,在物理治療師陳俊宇的指導下,徐女士開始機器人步態復健訓練,一個療程一個月,共進行三個月療程,便不需藉助任何輔具,可以完全靠自己走路、上下樓梯,步態近乎正常,日常生活亦恢復80%以上。(圖:徐女士原癱瘓坐輪椅,經機器人步態復健訓練,現能行走、上下樓梯)35歲的許先生是一位精神科醫師,本應與其他醫者一樣懸壺濟世,卻在2009年1月因一場滑雪意外不幸造成脊髓損傷,導致下半身癱瘓,必須依靠輪椅行動。受傷後許先生積極接受傳統復健治療,成效卻不大,讓一心想重返職場為病人服務的他相當沮喪。前年5月許先生轉至北醫附醫接受機器人步態復健療程,逐漸從下肢癱瘓無力到僅能靠長腿支架、助行器緩慢前進,直到現在行走步幅變大、步行變快、身體對稱性變佳、體力變好、也可自主控制下肢及腿部力量,並從輪椅上站起來。以前依靠鐵鞋、助行器前進5公尺要花20分鐘,現在使用拐杖3分鐘就能達成,重新體驗行走的感覺,並持續進步中。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賴建宏表示,機器人步態復健訓練系統須經專業醫師評估及有操作經驗的物理治療師指導,才能使該系統發揮效用。Lokomat系統主要由步態矯正器、先進的體重支援系統和跑步機組成,加上由電腦控制機器人步態矯正器,以模擬實境訓練模式,來輔助移動患者的雙腿,並依不同病人需要調整訓練參數,如體重支援重量、步行速度、導引力等,藉由重複練習正確步態,幫助大腦和脊髓重新學習步行動作,並改善病人心肺功能、肌力、平衡、對稱性、行走速度及正確步態。復健科主治醫師康峻宏表示,Lokomat系統運用神經可塑性原理為基礎建構而成,透過該系統反覆不斷的行走輔助動作,讓神經去記憶、重新學習行走的感覺,使日常活動能力獲得訓練和改善。傳統復健方式是運用輔具如長腿支架、助行器等進行行走及上下樓梯訓練,最大限制就是過程中治療師及病人都須耗費很大的體力和時間,病人容易因訓練疲累、成效緩慢而無法持久。機器人步態復健系統突破傳統限制,給予病人下肢力量的支持,在系統的引導下,病人不易疲累,可以專注訓練,循序漸進地增強體力及訓練強度並達成目標。物理治療師陳俊宇指出,該系統治療成效依目前累積的個案結果及臨床文獻報告顯示,病人不會因單一且反覆訓練方式產生無趣感,其虛擬實境功能使病人藉由接近現實環境的場景,訓練符合現實生活的統合動作及學習因應環境變換之複雜度能力,讓病人自在舒適的進行復健,進而增進自信心及樂趣。

巴金森症患者身心受煎熬 行動也受阻

巴金森症患者身心受煎熬 行動也受阻#復健

在台大醫院神經部吳瑞美教授號召下,「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Parkinson Alliance of Taiwan,簡稱PAT)成立,期望透過這個病友協會的力量,為全台灣巴金森氏症病友的健康與福祉而努力。(圖:巴金森症病友談自身經驗)巴金森症屬於病程相當長的慢性疾病,對於患者和家屬而言,除了要經歷患病與治療的過程外,在心理層面上也須承壓力的折磨。不少患者因為害怕突然發病無法控制自己的行動,漸漸得不敢出門;也擔心在病程後期,需要家人長期照護,影響到家庭的生活品質與經濟狀況。巴金森症逐漸成為國人相當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約佔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的 1~2%。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台灣有超過三萬人以上罹患此症,健保資料庫顯示八萬多人因巴金森症及相關症狀而接受治療。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戴春暉表示,一般而言,年輕型巴金森症病程較緩慢,也不易得到失智症,對於藥物的耐受性也較高,透過適當的運動及調養,有些患者十幾年一直是第二期或第三期,但是多數病患於服用藥物後的五到十年,須要使用更高的藥量,甚至產生新的症狀,如運動症狀的反覆波動或不自主的肢體扭動,造成生活能力下降,而這樣的情況經常是日益惡化,無法以目前的藥物做有效的控制。戴醫師說明,當藥物無法控制時,深腦刺激術(DBS)是目前治療巴金森症的最有效而安全的外科治療方式,能夠幫助病患恢復一般的行動力,也能降低50~70%的口服藥物劑量,減少低血壓或精神方面的副作用。不管是在實證醫學或治療指南,深腦刺激術都被列為治療巴金森症的臨床指標。

精神疾病者社區醫療 盼順利回歸社區

精神疾病者社區醫療 盼順利回歸社區#復健

成大醫院精神部自醫院附設心理衛生健康中心成立之後,一直致力經營社區精神醫療的推動與發展,運用心理健康中心與社區復健中心結合醫院精神科,形成一個以醫院為核心的精神醫療照護平台,利用居家治療的方式將精神醫療的服務延伸至社區,藉由社區復健治療,針對病情相對穩定的精神病患者進行職能復健並持續其醫療照護,協助他們順利回歸社區,能夠自己照顧自己,適當及有效率地利用醫療資源,並保持規則回診。相對地減輕家屬與社會的負擔。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主任陳高欽說,另外近幾年本部也利用已建構的社區精神醫療服務平台配合政府公共精神衛生政策,已執行多項與衛生署及台南市衛生局合作的社區醫療服務。目前成大斗六分院精神部社區精神醫療服務也正同步穩定發展中。陳高欽表示,時至今日精神醫療的進步已今非昔比,也因此我們對精神疾病的治療有更長足的進步,尤其在主要精神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的治療,因為新型抗精神病劑或抗憂鬱劑的上市使用,許多患者的病情因而得到很好的控制,不僅如何也避免很多造成困擾的副作用。在歷經疾病的病程與接受藥物的治療之後,當症狀獲得控制病情趨於穩定,精神病患的未來何去何從? 如何讓這群相對弱勢的族群順利回歸生活的基本面,能夠獨立自主,活得健康,活得快樂,同時減輕家屬與社會的負擔,便成為社區精神醫療的主要目標。社區精神醫療,成大精神部持續以醫院為核心向外延伸精神醫療的脈絡,將醫療的服務拓展至社區,落實「去機構化」的精神醫療服務,期望患者最終仍舊以社區生活為歸宿。藉由社區精神醫療的落實及持續進行,精神醫療資源的最佳利用與患者回歸社區的願景不僅將可以在台灣社會落實普及,公共精神衛生也可獲得更完善的維護與保障。

旅美好手羅國輝出院 估3週後拔鋼釘

旅美好手羅國輝出院 估3週後拔鋼釘#復健

在台北中山醫院休養快1個月之後,旅美棒球好手羅國輝於12月1日上午辦理出院手續;羅國輝在11月3日MLB明星賽時受傷,隨即於台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及台北中山醫院接受手術治療。手術相當成功,也讓他復原進度良好,未來計畫持續在中山醫院由專業醫療團隊陪同復建。 在受傷住院期間,羅國輝非常感謝西雅圖水手隊球團的不離不棄,並且在第一時間主動提出醫療幫助,讓他由衷充滿感激。羅國輝也謝謝體委會、棒協的居中協調,讓他可以無後顧之憂安心養傷。另外,中華職棒大聯盟及各球團也都有派人前來慰問,讓羅國輝感受到台灣棒壇的溫暖,也讓中華職棒成為他未來棒球路上的選擇之一。現階段羅國輝將專心養傷、復建,期待身體能儘速復原,早日重回球場。 羅國輝的左腿腳踝脫臼、骨折,中山醫院院長吳濬哲醫師表示,羅國輝轉院到中山醫院時,不慎觸到傷處,醫院特別安排原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許弘昌主任進行患處加強固定,補上一支骨釘。在專業醫護人員悉心照顧下,羅國輝傷勢恢復穩定,因此可以順利辦理出院。日後中山醫院將由專人安排約3至4個月的復健療程,也將為羅國輝量身訂製專屬護具,預計3週後可以拔除患處長鋼釘,半年後應該可以做如游泳及有氧等輕微運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