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

中期照護服務 提供病人治療、訓練

中期照護服務 提供病人治療、訓練#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一名17歲的黃小弟日前動了腦部腫瘤手術,從原本一個健康、活潑的孩子,變成現在只能面無表情的躺在病床上。醫師說可以開始復健,但他右邊的手腳無力,自己無法下床僅能躺者靠別人照顧,問話也答非所問,只好將黃小弟送到豐原醫院中期照護病房,展開漫長的復健之路。豐原醫院中期照護病房柯慧青護理長表示,雙薪家庭時代,家中只要有人生病需要照顧,家屬常陷入蠟燭兩頭燒情形,不論是家屬輪流或聘請照顧服務員照顧,都是一場精神、體力與經濟的耐力賽。黃小弟入住後,照護團隊評估其醫療照護需求及家屬的經濟需求,經由團隊會議為黃小弟訂定了專屬的個別性照護計畫,除了兼顧平衡力、四肢肌力及語言等復健訓練,還包括營養師精心規劃低油高蛋白的伙食,提供復健期間所需的養分及熱量,改善體重過重的問題。豐原醫院表示,入住3週後黃小弟開始會吵著要吃零食,看到媽媽帶來最喜歡的食物,嘴咧咧的笑得開心。經過8週的照護,黃小弟的肌耐力及體力增加,逐漸顯現出青少年的活力。黃小弟出院時帶著靦腆的笑容,和護理站的工作同仁一一道別,目前已恢復自我照顧能力,等記憶力較穩定後將安排他復學,繼續未完成的學業。家庭醫學科李福春主任表示,中期照護模式主要是以服務急性出院後的病人,針對具有潛能回復的病人提供所需的治療或訓練,以利其回復獨立生活之健康狀態,目標是藉由中期照護的服務,減少病人後續失能入住機構或短期再入院的機率。豐原醫院指出,目前以家醫科及復健科為醫療核心,深入評估每位住民身體、心理及功能等方面需求,整合多科專業醫療團隊,量身訂做屬於住民「個別化」的照護服務計畫,包含醫療、復健、心理、家庭支持及後續轉介追蹤等服務,提供全人整合醫療照護,改善住民健康照護問題,協助新失能或失能者克服失能,幫助住民可以回歸家庭或社區。(圖:豐原醫院提供)

基金會居家服務 協助病患復健

基金會居家服務 協助病患復健#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劉先生年輕時為養家餬口,從事土木業的他每天都趕工賺錢,操勞的工作下,卻造成心律不整的問題。61歲初次輕微中風後,不願意定時回醫院檢查,只相信並服用電台販售的補藥,而且平常也不注重飲食與生活習慣;65歲時引發第二次中風,造成左側肢體的關節及肌力變差,行動無法自如,須靠輪椅代步,讓他感到無法接受。劉先生轉為積極地想要進行復健,希望早日恢復肢體的健康,因此開始到童綜合醫院接受治療,但卻又因為妻子腰部不適,子女外出工作不在身邊,造成復健無法進行,整個人待在家中感到煩悶又苦惱。童綜合醫院復健科發現劉先生許久沒有進行復健,請社工員協助訪查了解,才發現是因沒人幫忙,使復健被迫停止。因此協助劉太太向童傳盛文教基金會申請居家服務,定時由居家服務員帶劉先生至醫院陪同進行復健。居服員除了陪劉先生至醫院復健外,還會在適當時機,運用技巧引導劉先生配合治療師的復健方式;並且居服員也會以朋友角度與劉先生聊天,灌輸感謝與感恩的觀念,慢慢地竟然每次前往復健都是笑嘻嘻不再是愁眉苦臉,也會向妻子表達感謝,讓劉太太感到驚訝,沒想到居家服務員的協助不僅減輕照顧上的負擔,而且也改變了一個人的心境。童傳盛文教基金會社工員柯維修表示,居家服務是社區照顧的一環,讓行動失能的身障者,可待在家中由服務員一對一的服務與照顧,讓家屬在照護上有喘息的機會;呼籲有身心障礙、失能老人等家庭 ,如有需要可向基金會提出詢問或申請,政府會依照家庭經濟狀況給予補助,讓有所需要的民眾都得到協助。(圖:童綜合醫院提供)

精障病友勤復健 家屬看了好感動

精障病友勤復健 家屬看了好感動#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為使長期住在醫院的精神障礙病友也可以充分與家屬互動感受歡樂家庭氣氛,行政院衛生署草屯療養院8日舉辦家屬座談會,介紹並帶領家屬參觀草療的復健工作模式,藉著家屬座談會活動,讓家屬與住院治療的親友團聚,彼此互動讓病友感受親情之外也希望讓家屬認識復健工作的意義,支持並鼓勵病友積極參與復健。草屯療養院職能治療科李慧玲主任表示,慢性精神病人罹病過程中需要接受長期的治療與復健,多數病友雖然屬於工作年齡人口,但都未能進入就業職場。經過醫療就算症狀穩定,但因長年與社會脫節,加生病後的功能退化,復健工作訓練對病友而言就更顯重要。事實上這也是維持病人現有功能,協助他們重返社會的重要機制,病人參與復健工作訓練有其價值,而療養院目前也積極地推展各種復健工作訓練,讓病人在專業人員的協助下,提升自信、發揮能力。草屯療養院社工科巫淑君主任表示工作復健訓練,目前分為:事務類、農務類、勞務類、服務類等四大類。家屬共同參與病人工作訓練計劃,更能早日協助病人恢復社會功能,帶領著家屬參觀各工作訓練的場所,分別有製作代工的代工廠、聞香四溢的麵包坊與動力小舖、洗衣坊及洗車場,看著病友們努力工作的表情,家屬們眼中有著無限的感動。(圖:草屯療養院提供)

為提升長照品質 花蓮38家機構攜手合作

為提升長照品質 花蓮38家機構攜手合作#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花蓮縣衛生局為提供縣民優質的居家護理、居家及社區復健及喘息服務,與38家機構完成簽約。特別結合醫療及花蓮縣合格的長照機構,提供有需要的鄉親們居家護理、居家復健、社區復健、居家喘息及機構喘息等多項服務方案。 所謂「居家護理」是針對有傷口、管路及健康指導等護理需求的民眾,提供最多每月4次的密集護理服務。「居家復健」則是由物理治療或職能治療師,到府提供失能個案復健及指導,靈活運用案家環境提供個別化的治療服務,在黃金復健時間內迅速促進體能的恢復,更快速達到自我照顧的目標。花蓮長照服務也提供「喘息服務」,一年提供14到21天的替代照顧服務,這項服務的主要功能是安排居家照服員到家幫忙,也可以由照護機構提供24小時照護服務,藉以減輕家屬負擔,讓平常忙於照顧身心障礙者的家人,可以稍稍喘息休息幾天。 花蓮縣衛生局長徐祥明表示,為能提供花蓮鄉親更專業、優質,與便捷的長期照顧服務,特別邀集花蓮縣38家經衛生局審查及評鑑合格的機構簽約,期望在服務流程、照護人力質與量、服務態度,以及維護民眾權益等方面,可加強品質提升。

新年新氣象 復健病友歡喜吃尾牙

新年新氣象 復健病友歡喜吃尾牙#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署立彰化醫院精神科復健病友舉辦一年一度的尾牙活動,慰勞辛苦了一整年致力於參與復健工作的學員,讓精神科復健病友同樂「歡喜吃尾牙」。署立彰化醫院為彰化縣內唯一的公立醫院,積極推動精神病友的復健治療,精神科更開設了各式各樣的復健工作項目,如廚房送餐、烘培坊、洗衣坊、洗車場、傳送、代工等,成立「小草元氣工作坊」,為康復中的精神病友培養一技之長,藉由復健工作環境,逐漸建立工作態度與工作習慣,為精神病友重返競爭性職場做完善的訓練與準備,讓病友們在精神科團隊的協助之下,可以獨立生活,減低社區負擔。精神科職能治療團隊表示,精神科病人只要好好的配合精神科團隊的治療與復健,回歸社會或是要有獨立自我照顧能力的提升,都是可能實現的;在署立彰化醫院的復健病友,每年在經過一整年努力的復健工作訓練後,院方都會讓復健學員們運用他們在復健工作坊發放完工作獎勵金的盈餘,舉辦年終尾牙活動,除了可增加病友聯歡、聯絡感情之外,及更多人際互動的養成,也可以從中讓病友本身發揮自給自足的精神;活動的同時精神科工作人員,也會將復健成果與病友分享,讓病友們在復健的路上,能藉由活動與分享,得到支持與鼓勵,在康復之路更上一層樓!

乳癌術後不等於半殘 復健也能力與美

乳癌術後不等於半殘 復健也能力與美#復健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乳癌術後患者不必再擔心上肢激烈運動會造成淋巴水腫,因而不敢從事自己喜愛的運動。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研究顯示,划龍舟上肢的激烈運動,不但不會增加乳癌患者的患肢淋巴水腫,反而可以增加肌力,減低水腫,增強患者自信心與提高生活滿意度。術後的復建還將擴展至太鼓運動,倡導乳癌術後新觀念。此項研究成果即將在今年六月於北京舉辦的國際復健年會中發表,提供乳癌術後患者復健新方向。和平婦幼院區更因全力推動乳癌患者術後復健成果,以「乳癌治療,力與美的復健」為題,榮獲國家品質標章肯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乳房外科主任陳火木表示,傳統治療觀念為了怕增加淋巴水腫的可能,乳癌術後患者常被禁止不宜上肢激烈運動與搬提重物。這個治療提示,常使術後患者不敢輕易嘗試上肢運動,不敢搬提重物,宛如半殘。和平婦幼院區乳癌治療團隊成功地以研究成果挑戰傳統觀念,該研究募集六十名乳癌術後患者,一組從事激烈的划龍舟運動十二週,對照組則僅從事一般日常活動。半年後比較兩組資料顯示:運動組的肌力與手臂水腫程度均有顯著改善,對照組則無。在自信心與生活滿意度上,運動組均較對照組改善明顯。陳火木指出,上肢激烈運動不但不會增加淋巴水腫,反而可以改善肌力與自信心,這已在全臺首創乳癌患者龍舟復健運動中得到證實。基於這樣的研究成果,和平婦幼院區乳癌團隊更將患者術後復健推展至太鼓運動中,不但可以從擊鼓運動恢復身體機能,也可讓患者從團體活動找回自信,得到心理療育效果。(圖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澎湖成立兒少中心 療育、復健在地化

澎湖成立兒少中心 療育、復健在地化#復健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澎湖縣政府衛生局自100年9月先行試辦「在地化語言治療」計劃,深獲好評,緊接著就組織「兒童少年發展中心」架構、專業團隊、軟體設施、硬體設備、進程規劃積極籌設,終於在102年1月正式成立「兒童少年發展中心」。為使這群孩子的照護能永續,特於慢性病防治所增設療育復健中心,安排小兒心智科、復健科專科醫師定期門診,並由專業療育復健團隊介入治療課程。 澎湖縣長王乾發表示,建構「兒童少年發展中心」,整合社政、教育、衛生業務,推動一個嶄新的服務模式,秉持以「兒童為中心,家庭為本位」之精神,落實「早期發現,早期介入」之宗旨,成就「在地化療育、復健」之理念。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發現,約有6至8%兒童在發育上有遲緩或障礙現象,但澎湖縣內通報個案僅佔3到4%,而遲緩兒中更僅有40到50%接受療育、復健明顯偏低。有鑑於此,自96年即指示衛生局規劃整合府內跨局處預算及相關醫療資源,建構在地化療育與復健醫療服務,但因醫療資源匱乏,療育、復健各類專業治療人力難覓,遲至今才完成。 澎湖縣衛生局長鄭鴻藝表示,這一年來,衛生局團隊多次下鄉和中小學、幼兒園老師舉辦說明會,協調相關作業細節,電訪家長瞭解需求,並和「慢飛天使」協會面對面溝通討論,希望能收集更多意見並調整中心計畫內容。 王乾發指出,澎湖縣成立「兒童少年發展中心」最主要目的,為將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及中小學身心障礙學童復健醫療服務整合,建構從篩檢、通報、個管、心理評量、鑑輔、療育及復健之完整流程,由發展中心負責推動,規劃每週定期深入偏鄉及離島,定點提供「慢飛天使」貼心、專業、有效的療育和復健醫療服務,以減輕家長舟車勞頓及經濟之負擔。

醫訊/頭頸療後復健運動及氣功

醫訊/頭頸療後復健運動及氣功#復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頭頸癌泛指頭部跟頸部以上的癌症,如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喉癌、下咽癌等,腦瘤除外。頭頸部只佔人體的9分之1,卻是非常複雜的癌症,也是死亡率增加最快的。依據衛生署統計, 03~07年間,口腔癌的發生率增3成,死亡率增加2成5。口腔癌的發生率佔十大癌症第4位,其中青壯男(25~44歲)最易得的癌症,男性得口腔癌是女性的10倍多。菸、酒、檳榔都會造成口腔癌,同時有這三個習慣的人,得口腔癌的機率比正常人高123倍。口腔癌病患中,有九成會吃檳榔,檳榔與口腔癌、食道癌之發生息息相關。但大多數口腔癌病人發現時,都已第3期、第4期了。為了服務頭頸癌病友病友,高雄長庚醫院特舉辦「肺腑之癌病友會」,邀請復健科梁秋萍醫師主講及帶領「頭頸復健運動」;蘇翠玲物理治療師主講及帶領「動一動!氣功一起來」。活動須預先報名,名額有限,請及早報名,並自備喝水容器。名稱:頭頸癌病友聯誼會-肺癌的標靶藥物治療&肺癌的輔助性療法時間:101年11月10日(六)上午09:00~12:00地點:高雄長庚醫院(高雄市鳥松區大埤路123號)兒童大樓6樓國際會議廳藍廳洽詢:07-731-7123轉308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