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

3招對抗坐骨神經痛 針灸立即見效

3招對抗坐骨神經痛 針灸立即見效#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醫師常聽到患者進到診間就說自己「坐骨神經痛」,希望醫師能幫他推拿、開藥、或貼藥布幫忙止痛。這是項常見的疾病,且因症狀發作範圍大且持續性高,容易造成生活上的困擾。對此,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陳明珠醫師將對「坐骨神經痛」進行詳細的介紹,讓大家更深入的瞭解:1)何謂「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受到異常刺激,造成下背部以下至下肢的疼痛症,症狀可能迅速且突然發作,不會是漸進式,一旦發作,可持續數週以上;從腰、下腰處、臀部至下肢,甚至到足跟蹠部,嚴重時恐刺痛、麻木、或腿膝部無力,併發症可能影響腸道或膀胱控制喪失,造成排泄機能異常。2)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因素及族群?● 常見於中老年患者,因脊柱退行性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症、椎管狹窄所引起的疼痛。● 懷孕者,因子宮擴大直接壓迫的結果所導致。● 患有脊椎腫瘤者,腫瘤直接壓迫坐骨神經或神經根就會造成症狀。● 損傷造成,如骨折、感染或炎症引起。3)何種行為恐加劇疼痛症狀?可能因彎腰的姿勢、坐姿及座椅不適當、甚至咳嗽或打噴嚏而劇烈疼痛。對此,病患在日常生活中更應注意正確的坐姿、站姿、睡姿及搬運重物的姿勢,如搬重物時應彎曲膝蓋作蹲起式抬重,較不易造成腰背部問題。4)如何治療?● 物理性治療/復建,包括症狀改善及手術後復健二種,或是按摩、整脊及瑜珈,有時也能幫助緩解。● 化學性治療/分為口服藥物或直接注射藥物二種,椎管內注射可迅速降低周圍神經的炎症,因此常用於嚴重的坐骨神經痛;口服藥物又分為中藥及西藥,雖然制成及原理不全然相同,但效果都是能緩解疼痛。● 侵入性治療/針灸或外科手術,針灸對坐骨神經痛的緩解有立即改善的效果,且針療後若能緩解疼痛,仍建議用中藥配合治療,以及搭配西醫的復健治療,來達到持續性的治療效果;若是持續而嚴重的坐骨神經痛,已影響到行動和排泄功能,醫師將評估外科手術的必要性。

多吃3類食物 有效打擊類風溼性關節炎

多吃3類食物 有效打擊類風溼性關節炎#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類風溼性關節炎除了藥物控制、持續復健外,飲食的管理也相當重要,可讓病情更穩定,可是要如何吃、吃些什麼,是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為關心病友健康,邀請醫師、營養師一起教導民眾如何使病情更易控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張棋楨醫師表示,飲食控制對類風溼性關節炎病友來說相當重要,如國外研究就發現,採用地中海飲食的民眾,發生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機率低,且證實地中海飲食能有效抑制患者的發炎症狀、增加活力。而何謂地中海飲食?又該多攝取哪些營養素來幫助緩解病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臨床組李青蓉組長將詳細的說明:● 地中海飲食/包含大量蔬果、穀類全麥、堅果和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及油脂;並且較少攝取乳製品、紅肉及甜食的飲食方式。類風溼性關節炎除了採用地中海飲食方式,還可多攝取類黃酮素類蔬果或富含抗氧化劑的食材,並多吃含鈣、鐵食物來增強抵抗力,緩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 Omega-3/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和油脂可以合成前列腺素,進而抑制發炎。因此含Omega-3脂肪酸的油脂,如亞麻仁油、紫蘇油、芝麻油、橄欖油;富含Omega-3的魚類有鰹魚、鮭魚、鮪魚、鯖魚、鯡魚等都是好選擇。● 抗氧化食物/可對抗自由基,減輕關節不適。如可多吃木瓜、南瓜、芒果、菠菜、腰果、葵花子、杏仁、奇異果、葡萄柚、芥藍、青椒等蔬果。● 類黃酮素類蔬果/類黃酮素可加強關節內膠質彈性,並抑制關節發炎反應,更有捕捉自由基的功效。因此柑橘類、李子、鳳梨、木瓜、櫻桃、九層塔、甜椒等都是適合的選擇。

中醫療法 加速骨折復原、減少後遺症

中醫療法 加速骨折復原、減少後遺症#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骨折是臨床常見疾病,骨折導致的肢體局部腫脹、疼痛、活動障礙等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因此如何在手術復位治療後,減輕患處的腫脹、加速骨折癒合、預防關節黏連後遺症,是相當重要的課題,為此,台南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針對骨折術後復原提供完整療法,望能達到整體治療的效果。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任東輝表示,療程不只注重骨折復位外,並秉持整體施治的特點,讓骨折部位的肌肉、肌腱、韌帶、筋膜、關節囊等軟組織同時復原;外敷包紥固定休養,並依病人體質、開立內服中藥以滋養氣血、壯筋續骨。同時施以針灸、薰蒸、理筋手法治療,並施以衛教,讓病患進行自我復健運動,達到筋骨同治、內外兼顧、調整體質、整體治療的功效。內服、外敷、針灸、理筋、薰蒸一套療程 內外皆顧完整治療任東輝醫師指出,大多數骨折術後的人,都可接受中醫的治療方式,內服中藥配合外敷藥、針灸、薰蒸、理筋手法醫治,有癒合快、療程短、功能佳、併發症少的優點。中醫治療骨折外傷,除了內服中藥、在骨折早期可以外敷「金黃散」約4-5日,可達到清熱、消腫、止痛,消除急性軟組織損傷腫痛的情形;在骨折中、後期可施以針灸、薰洗蒸氣、理筋手法等,針灸是根據患處循經取穴、局部取穴,再視實際情況加上艾粒或電針,能有疏經活絡、理氣活血、消腫止痛、預防肌肉萎縮的功效。至於薰蒸有溫散寒邪、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增加關節彈性的作用;對於局部組織肥厚、沾黏,患處氣血滯澀所導致的筋肉攣縮、疼痛、活動受限,則施以理筋手法,可達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絡、鬆解沾黏、軟化關節的作用,加速關節恢復原本功能;最後會再外敷祛瘀通絡的藥膏,增強療效。

方便! 復健在家也能做

方便! 復健在家也能做#復健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患者因為傷害或者疾病產生副作用,使患者生活感到不方便,因此需要利用復健來幫助患者改善生活機能。而基隆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為提供便民服務,安排了居家復健服務,讓民眾在家也可以安心復健。居家復健服務由物理治療師或職能治療師到家協助個案及家屬指導復健治療,提供居家個案復健之可近性,以維持現有功能並減緩退化。72歲的胡爺爺,原本行動自如,最近跌倒後行動不便而臥床,因缺乏活動所以下肢肌力變差,子女們都希望爺爺多活動,儘早日恢復以往的活力,因而申請居家復健服務,於是中心安排專員家訪進行評估。經照顧管理專員實地家訪評估胡爺爺的狀況後,幫爺爺轉介使用長期居家復健服務。胡爺爺在物理治療師的鼓勵下,逐漸增加下床活動次數,也進步到用助行器協助可步行,胡爺爺目前仍持續接受居家復健服務,並對復健服務感到滿意。 

肩膀長石頭?手舉不起來?小心鈣化性肌腱炎

肩膀長石頭?手舉不起來?小心鈣化性肌腱炎#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一名40餘歲王姓女上班族,工作長時間使用電腦,偶而會肩膀痠痛1-2天,但休息過後疼痛會改善,長年下來不以為意,直至日前,肩膀劇痛、手無法舉起,連忙前往急診照X-光檢查,檢查結果無明顯問題、打止痛針後即返家休息,但夜裡又反覆疼痛,於是前往復健科求診後才發現肩膀長了結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表示,患者經過超音波檢查後發現「旋轉肌腱」內有數個鈣化點,俗稱的「結石」,經局部類固醇注射、配合復健和口服藥物治療後,王女士急性疼痛明顯緩解,手部已可自然活動。鈣化變軟使X-光不易顯影 需搭配超音波檢查武俊傑醫師說明,人體鈣化性肌腱炎(長石頭)最常出現在肩部旋轉肌腱,其他部位如足跟阿基里氏腱也有發現;根據調查發現,有2.7%的上班族在肩關節部位會出現鈣化性沉積,急性發作時鈣化會變軟,因此有時X-光檢查不易顯影發現,需進行骨骼肌肉超音波檢查,再次確認。頑固疾病容易反覆發作 調整施力處配合運動改善目前造成鈣化性肌腱炎的原因還不清楚,但一般認為與肌腱反覆性受傷有關,最容易發生在肩部旋轉肌的棘上肌;治療方式以局部類固醇注射,搭配復健物理治療和口服消炎止痛藥為主,可明顯降低疼痛、改善生活品質。除此之外,震波碎石治療也是一種方法,但健保尚未給付,而手術治療則是最後採取的方式。武主任強調,鈣化性肌腱炎是一頑固疾病,極易反覆發作,因此更須配合調整工作和施力習慣,合併適當運動,避免再發。

厲害!復健病友也能玩鐵人三項

厲害!復健病友也能玩鐵人三項#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為了讓腦中風與意外傷害的復健病友能度過不一樣的中秋節,基隆醫院特地舉辦鐵人三項活動和病友們一起同歡,不僅讓復健過程變得有趣、更達到治療的效果。簡易版鐵人三項 讓復健過程更有趣今日基隆醫院舉辦「中秋健康同樂會,全家復健逗陣來」的中秋節慶祝活動,現場除了音樂演奏外,今年特別設計了一款復健版的鐵人三項趣味競賽,讓復健科病人、護理之家住民和社區民眾一起組隊參加,場面相當熱鬧。基隆醫院復健科設計一套可以全家人一起進行的「居家復健活動」,包含「跨欄高手-跨走障礙」、「百發百中-丟球高手」及「最佳拍檔-拍球接力」三種遊戲,並希望透過團體比賽活動營造不一樣的復健感受,讓復健變的好玩,也希冀藉此增進患者與社會互動的意願和自信心。簡單居家復健 延伸醫療照護透過簡單遊戲瞭解居家復健的概念,不僅可以讓醫療照顧延伸至家庭和社區,也讓病友們和家人一起分享復健DIY遊戲的樂趣與喜悅。

「打氣機」幫助病患復健 增肺活量

「打氣機」幫助病患復健 增肺活量#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幫你加油打氣!成大醫院研發一項肺部復健運動輔具,要幫助胸腹手術後病患克服肺擴張不全等症狀,提升肺部復建成效、增加肺活量。吸管、塑膠袋 打造肺部復健輔具成大醫院醫療團隊因病患施行手術後,常會有肺部併發症出現(容易出現肺容量改變、呼吸型態改變、呼吸肌功能受限等情形),且研究發現施行肺部擴張運動治療比不施行者,可預防術後合病症的發生,因此團隊研發出容積1.5公升「拋棄式簡易型肺擴張運動輔具」,讓病人吸飽氣後吐氣於長形塑膠袋來訓練肺活量。使用輔具 讓肺活量增  提升復健功效醫療團隊利用病房內隨手可得的吸管和塑膠袋,不僅價格低廉且使用方便,也為了能達到鼓勵病人的復健成效,取名為「打氣機」,有為他們加油打氣之意;透過「打氣機」的輔助,在搭配上「全身麻醉術後病人肺擴張運動」的標準作業流程,有效提升肺擴張運動執行率,讓病患達到肺部復健的功效,肺活量相較傳統衛教方法增加0.23公升。研發團隊指出,病人在手術過後48小時內,肺活量會下降約55%,直到手術後第6天才會漸漸恢復手術前的水平,而醫護人員在教導病人進行肺擴張運動時,常有學習困難和不見肺擴張進步情況等問題,於是想設計一套幫助呼吸的輔具;可透過打氣機的使用,讓病患清楚看見吐氣量不同而有所差異的高度變化,也能深刻感受到肺部復健的成效,而使病患更有動力。

重「心」開始不要怕 心臟復健來幫助

重「心」開始不要怕 心臟復健來幫助#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心臟疾病的患者,常常會因為恐懼而不敢做許多日常生活,常常會抱怨自己好像廢人一樣;的確,病患的這些想法不是沒有理由的,急性期及大病初癒時,確實會有較多活動的限制,但是隨著病情的穩定,是可以慢慢恢復日常生活、工作或運動的習慣。對於心臟疾病患者的全方位照護,恢復生活品質,提升心肺功能,減少疾病的再發率,就是心臟復健的宗旨。 適合做心臟復健的病患包含心肌梗塞患者、經支架或繞道手術者、植入節律器前後的患者、心衰竭患者、心臟移植的患者,瓣膜疾病手術患者;或是具有許多心臟疾病危險因子的患者,醫師建議預防性心臟復健。 心臟病患所做的復健就叫做心臟復健,在歐美日本等等先進國家是非常普遍的醫療,大規模的研究顯示心臟復健訓練可以安全有效的提升運動心肺耐力,改善血脂肪、血糖、血壓等冠狀動脈心臟疾病危險因子;參加心臟復健訓練者於長期追蹤時有較低的死亡率。醫師會參考運動心肺功能測試的結果,對於個別患者可開立運動處方。門診復健的內容以有氧運動為主,全程有治療師監督,無線心電圖,血壓,血氧計監測。若病患於平地行走速度可達每分鐘100公尺,大約等於獨立執行日常生活的心肺功能,亦可爬1~2層樓梯。平時自我監控下運動時若出現胸悶、頭暈、噁心、冒冷汗等不適症狀,請立刻停止運動並就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