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

肩膀長石頭?手舉不起來?小心鈣化性肌腱炎

肩膀長石頭?手舉不起來?小心鈣化性肌腱炎#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一名40餘歲王姓女上班族,工作長時間使用電腦,偶而會肩膀痠痛1-2天,但休息過後疼痛會改善,長年下來不以為意,直至日前,肩膀劇痛、手無法舉起,連忙前往急診照X-光檢查,檢查結果無明顯問題、打止痛針後即返家休息,但夜裡又反覆疼痛,於是前往復健科求診後才發現肩膀長了結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表示,患者經過超音波檢查後發現「旋轉肌腱」內有數個鈣化點,俗稱的「結石」,經局部類固醇注射、配合復健和口服藥物治療後,王女士急性疼痛明顯緩解,手部已可自然活動。鈣化變軟使X-光不易顯影 需搭配超音波檢查武俊傑醫師說明,人體鈣化性肌腱炎(長石頭)最常出現在肩部旋轉肌腱,其他部位如足跟阿基里氏腱也有發現;根據調查發現,有2.7%的上班族在肩關節部位會出現鈣化性沉積,急性發作時鈣化會變軟,因此有時X-光檢查不易顯影發現,需進行骨骼肌肉超音波檢查,再次確認。頑固疾病容易反覆發作 調整施力處配合運動改善目前造成鈣化性肌腱炎的原因還不清楚,但一般認為與肌腱反覆性受傷有關,最容易發生在肩部旋轉肌的棘上肌;治療方式以局部類固醇注射,搭配復健物理治療和口服消炎止痛藥為主,可明顯降低疼痛、改善生活品質。除此之外,震波碎石治療也是一種方法,但健保尚未給付,而手術治療則是最後採取的方式。武主任強調,鈣化性肌腱炎是一頑固疾病,極易反覆發作,因此更須配合調整工作和施力習慣,合併適當運動,避免再發。

厲害!復健病友也能玩鐵人三項

厲害!復健病友也能玩鐵人三項#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為了讓腦中風與意外傷害的復健病友能度過不一樣的中秋節,基隆醫院特地舉辦鐵人三項活動和病友們一起同歡,不僅讓復健過程變得有趣、更達到治療的效果。簡易版鐵人三項 讓復健過程更有趣今日基隆醫院舉辦「中秋健康同樂會,全家復健逗陣來」的中秋節慶祝活動,現場除了音樂演奏外,今年特別設計了一款復健版的鐵人三項趣味競賽,讓復健科病人、護理之家住民和社區民眾一起組隊參加,場面相當熱鬧。基隆醫院復健科設計一套可以全家人一起進行的「居家復健活動」,包含「跨欄高手-跨走障礙」、「百發百中-丟球高手」及「最佳拍檔-拍球接力」三種遊戲,並希望透過團體比賽活動營造不一樣的復健感受,讓復健變的好玩,也希冀藉此增進患者與社會互動的意願和自信心。簡單居家復健 延伸醫療照護透過簡單遊戲瞭解居家復健的概念,不僅可以讓醫療照顧延伸至家庭和社區,也讓病友們和家人一起分享復健DIY遊戲的樂趣與喜悅。

「打氣機」幫助病患復健 增肺活量

「打氣機」幫助病患復健 增肺活量#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幫你加油打氣!成大醫院研發一項肺部復健運動輔具,要幫助胸腹手術後病患克服肺擴張不全等症狀,提升肺部復建成效、增加肺活量。吸管、塑膠袋 打造肺部復健輔具成大醫院醫療團隊因病患施行手術後,常會有肺部併發症出現(容易出現肺容量改變、呼吸型態改變、呼吸肌功能受限等情形),且研究發現施行肺部擴張運動治療比不施行者,可預防術後合病症的發生,因此團隊研發出容積1.5公升「拋棄式簡易型肺擴張運動輔具」,讓病人吸飽氣後吐氣於長形塑膠袋來訓練肺活量。使用輔具 讓肺活量增  提升復健功效醫療團隊利用病房內隨手可得的吸管和塑膠袋,不僅價格低廉且使用方便,也為了能達到鼓勵病人的復健成效,取名為「打氣機」,有為他們加油打氣之意;透過「打氣機」的輔助,在搭配上「全身麻醉術後病人肺擴張運動」的標準作業流程,有效提升肺擴張運動執行率,讓病患達到肺部復健的功效,肺活量相較傳統衛教方法增加0.23公升。研發團隊指出,病人在手術過後48小時內,肺活量會下降約55%,直到手術後第6天才會漸漸恢復手術前的水平,而醫護人員在教導病人進行肺擴張運動時,常有學習困難和不見肺擴張進步情況等問題,於是想設計一套幫助呼吸的輔具;可透過打氣機的使用,讓病患清楚看見吐氣量不同而有所差異的高度變化,也能深刻感受到肺部復健的成效,而使病患更有動力。

重「心」開始不要怕 心臟復健來幫助

重「心」開始不要怕 心臟復健來幫助#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心臟疾病的患者,常常會因為恐懼而不敢做許多日常生活,常常會抱怨自己好像廢人一樣;的確,病患的這些想法不是沒有理由的,急性期及大病初癒時,確實會有較多活動的限制,但是隨著病情的穩定,是可以慢慢恢復日常生活、工作或運動的習慣。對於心臟疾病患者的全方位照護,恢復生活品質,提升心肺功能,減少疾病的再發率,就是心臟復健的宗旨。 適合做心臟復健的病患包含心肌梗塞患者、經支架或繞道手術者、植入節律器前後的患者、心衰竭患者、心臟移植的患者,瓣膜疾病手術患者;或是具有許多心臟疾病危險因子的患者,醫師建議預防性心臟復健。 心臟病患所做的復健就叫做心臟復健,在歐美日本等等先進國家是非常普遍的醫療,大規模的研究顯示心臟復健訓練可以安全有效的提升運動心肺耐力,改善血脂肪、血糖、血壓等冠狀動脈心臟疾病危險因子;參加心臟復健訓練者於長期追蹤時有較低的死亡率。醫師會參考運動心肺功能測試的結果,對於個別患者可開立運動處方。門診復健的內容以有氧運動為主,全程有治療師監督,無線心電圖,血壓,血氧計監測。若病患於平地行走速度可達每分鐘100公尺,大約等於獨立執行日常生活的心肺功能,亦可爬1~2層樓梯。平時自我監控下運動時若出現胸悶、頭暈、噁心、冒冷汗等不適症狀,請立刻停止運動並就醫。

最棒禮物!癱瘓女復建成功彈琴謝母恩

最棒禮物!癱瘓女復建成功彈琴謝母恩#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我從沒放棄過,因為我相信我的孩子、醫療團隊,所以,我的孩子說話了,現在她要彈奏最喜歡的鋼琴曲感謝署立台中醫院的醫生叔叔及阿姨們,有你們的照顧,品瑄終於坐起來了!」一位剛考上明星高中卻癱在床上18個月的女孩,因媽媽永不放棄的愛,她不但可以坐起來了,現在她還能說話、彈鋼琴,母親節前夕,她送給媽媽最棒的母親節禮物。正值青春年華的品瑄,不知什麼原因突然全身癱瘓,品瑄媽媽回憶著說:自去年三月起品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我和瑄爸同一般父母一樣心急如焚.只怪自己無能,沒能替她找到更高明的醫生,給她最好的醫療。但「危機即是轉機」;經歷了三個月消極的醫療後決定回家自行照顧,卻在偶然的機緣之下透過宏恩醫院吳子敬院長的轉介,品瑄得以進入署台中醫院之曙光照護中心,並接受一連串的檢查、治療及專業的照護。猶記得剛入院時,品瑄仍每日數次且不定時地全身痙攣、呼吸困難,此景象對我而言雖不足為奇,但眼看著孩子極痛苦地忍受苦難,心中仍有千萬般不捨、擔憂及恐懼。多麼希望在病床上掙扎的是我自己。但在曙光病房所有醫護人員給品瑄的照護是我們過去所未曾感受過的信賴與心安。從世界的眼光來看,過去九百多個日子,品瑄得了眾人口中醫師查不出的怪病而致全身癱瘓,這樣的遭遇極不幸及慘劣,現在總算上天大發慈悲,讓品瑄在眾人滿滿的愛傾注之下,有了美好的結果。雖然媽媽非常感謝身邊所有的人,其實最棒的是媽咪自己;台中市市長胡志強知道品瑄與媽媽要到署立台中醫院演奏鋼琴、感謝醫療團隊,特地到現場幫品瑄加油打氣,也幫媽媽加油,恭喜她獲得這麼棒的母親節禮物;同時還特地準備了一束花說是要替品瑄送媽媽-祝母親節快樂。

醫院造「樂園」 失智復健也能很活潑

醫院造「樂園」 失智復健也能很活潑#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為了延緩失智症病友退化程度,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累積多次病友會活動經驗,將環保資源回收納入病友復健活動,首次邀請病友及家屬至大林環保站,一起疊報紙、踩保特瓶、鋁罐等。病友家屬劉先生分享,他的父母前後罹患失智症,持續做環保的父親病情穩定,而未做環保的母親則明顯退化,做環保真的是失智症很好的復健活動。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曹汶龍醫師表示,每一次活動前,醫療團隊都會討論如何讓病友及家屬更了解失智症、延緩退化,並讓大家一起共同活動,使病患感覺不孤獨,病友能同時看病,找志工協助拿藥,又能參與活動,活化腦部功能,一舉數得,希望將來環保教育站能變成失智症病友的樂園。「樂園」裡,志工及家屬們在一旁小心攙扶著,讓病友們進行一項接一項的活動,頗有成就感。參與活動的家屬也表示,可以看出做環保對於失智症病友的幫助,希望藉由醫療團隊及病友們的力量,讓更多人願意加入做環保的行列。(圖:佛教大林慈濟綜合醫院提供)

與復健共舞 「他」努力戰勝腦性麻痺

與復健共舞 「他」努力戰勝腦性麻痺#復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能自己吃一塊餅乾、喝一口水、走一步路,對一般孩子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事,但對10歲極重度腦性麻痺的宗賢來說,每一項都是自我極大的挑戰,因張力不正常,導致頭部無法維持在正常位置、無法獨立坐於椅子上、手無法自主抓放、口腔功能不佳,無法順暢的開口說話,但宗賢仍以最大的毅力及勇氣,每天面對喜樂復健團隊為其設計的復健課程。喜樂保育院治療師團隊非常用心的設計復健課程,目前無法使用口語與人溝通,治療師們特別設計語音溝通板的訓練,及相關的復健活動,包括翻身和接受拉筋、仰臥起坐、在椅子上坐3分鐘,努力的站著和走路、練習注音符號的拼音、背鍵盤上注音符號的位置並完成電腦輸入文字等。透過宗賢自己的努力及治療師團隊和教保員的指導,宗賢的表現令人稱許,復健時雖然疼痛、不舒服,但他仍努力的完成。他比別人更加倍的用心及努力,不輕言放棄,就像「龜兔賽跑」中的小烏龜,雖然慢,卻很努力、很實在,最後總能走到終點,獲得最後的勝利。他的努力可以給其他多重障礙的小朋友帶來模範及鼓舞效果。(圖片來源:喜樂保育院提供)

從遊戲中復健 「天鵝盃」激發孩童生活自理

從遊戲中復健 「天鵝盃」激發孩童生活自理#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花蓮慈濟醫院兒童復健團隊舉辦「天鵝盃」生活自理競賽,合併一系列訓練課程,設計出洗洗手、收玩具、穿衣服、用湯匙、筷子吃飯等有趣的競賽活動。十二位發展遲緩的孩子,在復健師的引導以及家長的陪伴下,一步步完成步驟,透過同儕學習的氛圍,孩子獨立完成每一個項目,並從遊戲中學習基本生活常識,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透過難得的團體競賽活動,孩子們從遊戲中,彼此為善競爭與學習,激發出孩子們無窮的潛力,在關主的指令中,孩子們努力的穿衣服、穿襪子、收玩具、使用餐具、洗洗手等生活小技能。復健師林芮竹表示,對於身心發展遲緩的小朋友,希望能協助他們具備生活自理的能力,因此,花蓮慈濟醫院兒童復健團隊就常見的生活自理活動,設計一系列的競賽,同時也與家長分享在家協助孩子生活自理的衛教,透過復健學習課程,讓這群慢飛天使成為自信美麗的「天鵝」。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