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美研究:吃太多牛肉 恐增加中風風險

美研究:吃太多牛肉 恐增加中風風險#中風

再過一個星期左右就過年了,年夜菜免不了大魚大肉,但是最近有一項新的研究要特別注意了,哈佛大學公衛學院(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發現,攝取很多牛肉會增加中風風險,但吃雞肉卻能降低風險,過去在研究中也曾發現,吃多了紅肉(像是牛肉)和高溫燒烤、碳烤的肉品,也會增加腎癌風險,另外在優活最近的一篇謠言解密中,營養師也說到,想延緩記憶力退化就要少吃紅肉,包含牛肉、羊肉、豬肉等。這項研究的領導人Frank Hu帶領研究團隊,針對近13萬名大約中年時期男女,追蹤他們飲食直到中、老年期,不過研究人員還未能完全證明牛肉會增加中風風險,不過該研究主要執筆人Adam Bernstein表示,中風關鍵元素可能在於紅肉所含的脂肪與鐵質中,在研究中也說到,雖然牛肉屬於高蛋白食物,且高蛋白質飲食可能對健康有益,但並非所有蛋白質都有相同好處,Frank Hu表示,這篇報告要傳達的訊息是,蛋白質種類或攝取量確實會影響中風風險,而這篇研究發表在「中風」(Stroke)期刊。根據東元綜合醫院衛教文章表示,預防中風有幾個要點,包括均衡飲食,攝取低糖、低鹽、低油及高纖食物為主,控制體重,保持身體質量指數(BMI)在18~24之間,且保持規律運動,運動頻率最好 每週做 3~5 次,每次持續 30 分鐘以上之有氧運動,另外一定要避免抽菸、喝酒等不良嗜好,若有慢性三高疾病者再搭配治療及正確生活習慣的維持,就是預防中風的不二法門。

阿斯匹林治心臟病 健康者吃反有害

阿斯匹林治心臟病 健康者吃反有害#中風

阿斯匹林確實能有效減少心臟病、中風的發生率,不過根據英國一項最新調查研究發現,若是健康者每天服用阿斯匹林,反而是弊大於利,有害身體健康,此研究針對10萬多人做調查,發現天天吃阿司匹林會導致內出血的危機上升,要特別注意,此研究將刊登在美國最新一期「內科醫學文獻期刊」(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中。(照片取自英文版維基百科,作者Ragesoss)一個常規的劑量可以幫助非致命性心髒病發作,且減少10%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但是阿斯匹林可能引起內出血的問題,卻導致死亡率上升30%,領導此研究的Rao Seshasai博士表示,那些有心臟病的病患及有中風史的人,原本每天服用阿斯匹林的人不應該任意停藥,應該要與專業醫師商討後再決定。不過到底健康的人,要不要服用阿司匹林來防止心臟病,還有待醫界討論。

沉默型中風無徵兆 患者記憶逐漸衰退

沉默型中風無徵兆 患者記憶逐漸衰退#中風

全美國每年約有一千一百萬人,發生沉默型中風,但幾乎沒有症狀所以無法查覺。一般的腦中風,會對大腦造成大範圍的損傷,患者立刻會有癱瘓或言語困難等症狀。但沉默中風的損害卻是逐漸形成,每次一個小血栓阻塞一條小血管,會造成週邊腦細胞死亡,患者毫無感覺,時間一久,小阻塞變多,後遺症就會出現。最新研究發現,沉默型中風可能在三十多歲的壯年期就發生,年齡越長風險越高,全美七十歲以上的銀髮族,每年約有三成會發生沉默型中風。科學家針對七百名沒有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銀髮族進行調查,從斷層掃描圖發現,當中四分之一的腦部都有沉默型中風留下的損傷,而這些人在記憶力測驗中表現明顯比較差。而這項研究也有助於醫學界,透過腦部掃描圖,提早診斷出曾經罹患沉默型中風患者、及早治療。醫學界接下來還將繼續研究,沉默型中風造成的記憶減退,是否會導致患者日後罹患跟阿茲海默症。而預防沉默型中風,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遠離肥胖,高血壓,糖尿病,以及戒菸。※新聞內容由公視新聞提供。

吃素真的會導致中風嗎?

吃素真的會導致中風嗎?#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去年底媒體引述一篇未經科學期刊審核發表的報告,報導「素食者膽固醇較低,會易引起中風」後,「台灣素食營養學會」向該計劃主持人溫啟邦教授請教,溫教授表示,他的研究是指中風可能因膽固醇過低,不代表是吃素造成的,提醒勿斷章取義。溫教授提醒:「5萬個低膽固醇者,只有 69人死於出血性中風,機率僅千分之一,非常非常低。」媒體報導「每3人就有1人中風,每15人就有1人死於中風」,但其中包含高膽固醇引起的阻塞型中風,並沒有被寫出來;反之卻把吃素和菸、酒、高血壓、肥胖列為5大中風因子,這是有所偏誤的,因為其他因子都已有許多科學證實,但尚未有科學證據顯示素食與中風的關聯。尤其素食者飲食差很大,有的只吃垃圾食物,有的卻吃得健康,不可能只問 「是否吃素?」就能預測中風,這和 「是否抽菸或喝酒?」是完全不同的。 媒體也報導膽固醇要維持在200~300 mg/dL間,反之,美國心臟醫學會建議總膽固醇不超過 200mg/dL,若數據是以單一研究下定論,恐生誤導!若真把膽固醇吃那麼高,很可能因血管阻塞產生心臟病或中風。低膽固醇是否是造成中風的主因,有待更多研究確認,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在2006年發表一篇追蹤70萬人的的研究,發現高膽固醇會提高心血管疾病與阻塞性中風,而出血性中風只有在低膽固醇加上「高血壓及喝酒」的狀況下才產生。所以低膽固醇者,只要沒有高血壓及喝酒,中風率並無特偏高。健康的人可由肝製造膽固醇,不需靠吃動物食品。肝臟所製造的膽固醇相當可觀,因此,目前效果最好的降膽固醇的藥物是透過抑制肝製造膽固醇而達到效果的, 膽固醇過低的可能原因包括: 肝功能失調 (因此無法製造膽固醇)、消化不良、癌症,過量吃降膽固醇藥物也有可能。所以無論吃素或吃葷,多運動和維持正常血壓才是預防之道。(資料提供/台灣素食營養學會)

影音/星雲二度中風 送醫後無礙

影音/星雲二度中風 送醫後無礙#中風

高雄佛光山的星雲大師因二度中風送往高雄長庚醫院診治,長庚醫院表示,星雲大師因為內血管硬化引起缺血性腦中風,住院治療後病情已經穩定。25日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落成啟用,去年10月曾經中風過的星雲大師,還能坐在輪椅上和總統馬英九一起剪綵主持,沒想到26日晚上,星雲大師突然左側手腳無力,被緊急送醫。院方證實星雲大師是第二度缺血性腦中風,經過住院治療,目前病情穩定,但還需要繼續觀察。由於上午佛陀紀念館的落成系列活動還在進行,星雲大師卻沒露面,佛光山住持也主動向信眾說明。星雲大師原本就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缺血性心臟病史,佛光山表示,佛陀紀念館落成行程忙碌,星雲大師太過操勞才導致中風。來參加典禮的賓客聽到星雲大師住院,也紛紛表達祝福。不過,星雲大師籌建佛陀紀念館十年,卻在啟用第二天就病倒,還是令許多信眾錯愕。星雲大師在病情穩定後,已經先透過醫院和佛光山,代為向外界表達感謝,要大家別太擔心。

操勞佛陀紀念館過度 星雲大師二度中風

操勞佛陀紀念館過度 星雲大師二度中風#中風

日前才主持佛陀紀念館開幕的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在昨天(26)晚間因左側手腳無力,緊急送往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治療。院方今天證實,經核磁共振照影檢查,發現星雲大師腦內血管硬化,且合併右側額葉缺血性的腦中風。(圖片翻攝自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網站圖片。)佛光山表示,最近星雲大師因為佛陀紀念館籌建與落成,所以行程忙碌、作息不定,在昨天晚上主持會報時,覺得左側手腳無力,由弟子送往高雄長庚醫院。高雄長庚院長陳肇隆當晚即指示成立包括神經內科、心臟內科、新陳代謝科、神經放射診斷科及護理部的醫療團隊,給予適當醫療照護,建議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肪以及接受血管檢查,目前病情穩定。高雄長庚表示,星雲大師以往有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及缺血性心臟病史。今年10月就曾經因為缺血性腦中風住院,接受醫療團隊治療後恢復良好,血糖 、血壓、血脂肪也都獲得良好控制。雖然星雲大師目前情況穩定,但因長期操勞,腦中風仍在急性期,所以還需要住院觀察,待病況穩定後即可出院。星雲大師也要求院方代為表達,感謝廣大信徒及各界關心。

行程忙、過度操勞 星雲大師中風住院

行程忙、過度操勞 星雲大師中風住院#中風

高齡85歲的星雲大師中風住院,佛光山指出,星雲大師最近因行程忙碌、過於操勞,26日晚主持會報時,覺得左側手腳無力,由弟子送往高雄長庚醫院,經檢查發現腦內血管硬化合併右側額葉缺血性腦中風,經治療後,病情穩定。長庚醫院表示,星雲大師有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三高」現象,以及缺血性心臟病史,今年十月還曾因缺血性腦中風住院。(圖:星雲大師,擷取自佛光山網站)國民健康局於2007年委託進行的「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追蹤調查研究」發現,體重過重及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24)是造成中風的危險因子。國健局指出,中風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3位,2010年因中風死亡的人數達1萬134人。國內民眾的中風類型以缺血性中風為最多,佔7成左右。由於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若能於發生後3小時內給予血栓溶解劑靜脈注射治療,將可有效減少中風導致的殘障。然而分析中風患者的到院時間發現,卻僅有28.7%的缺血性中風病患於發作後能在2小時內到院。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呼籲民眾,牢記FAST辨別中風四步驟:一、「F」就是FACE,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二、「A」就是ARM,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三、「S」就是SPEECH,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當三者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就要趕快送醫。四、「T」就是TIME,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

寒流襲!老人及心血管病患確實保暖

寒流襲!老人及心血管病患確實保暖#中風

寒流一波波到來!尤其這幾天全台籠罩在攝氏9到12度的寒風刺骨中。國民健康局特別呼籲民眾,注意低溫對健康造成的危害,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及老年長輩,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以免造成血壓升高,誘發心絞痛、心肌梗塞或中風的發生。國民健康局更提醒全國251萬位65歲以上長輩,由於長輩對於環境溫度變化反應變遲鈍,在寒流來襲時,更需要確實保暖,及攝取足夠的熱食與水分,以維持熱量,避免過多的熱散失;如發生低體溫時,要設法取暖,迅速送醫。此外,寒冷或酷寒的天氣應儘量減少外出,以免因地面結冰,或因老人周邊循環及神經肌肉系統反應遲緩,而增加跌倒、前臂骨折及髖骨骨折的風險。建議早晨有出門運動習慣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及老年長輩,寒流來襲期間,避免太早出門,最好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後再出門運動;並建議結伴運動,國民健康局提醒運動時之注意事項,包括:1.運動前要有暖身運動,慢慢開始,逐漸增加強度;運動後也要有數分鐘的緩和運動。2.選擇合適的運動鞋,鞋子以富彈性具止滑效果為佳;選擇平整陰涼的運動場地。3.吃飯前後一小時內不宜運動。4.運動中有任何不舒適現象,例如頭暈、胸痛、心悸、盜汗等情形時,應立即停止運動。5.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以及腰肩頸酸痛、手腳關節急性扭傷等個別健康問題者,應請專業醫師診察,接受醫師的評估,再選擇適合的運動種類與強度。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