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不用開刀!輻射光改善下肢癱瘓

不用開刀!輻射光改善下肢癱瘓#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不用手術,就能改善臉部顫抖、下肢癱瘓、中風等重症?醫療的進步,讓患者免於手術疼痛之苦!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之「生物光能」治療,已經過研究證實,適用於疼痛治療、糖尿病血糖控制和自律神經異常之改善,未來將能嘉惠更多病患。一名旅居國外的教授,去年初產生類似巴金森氏臉部顫抖的症狀,雖嘗試中西醫多種方式治療,仍無法有效醫治,直到至台北醫院放射科進行生物光能診療後,獲得良好控制;此外,另位退休教師患有下肢無力症,去年回國接受復健治療,但成效不佳、更導致下肢癱瘓,在不願手術下,接受上述療程,目前下肢力量獲得改善,已恢復行走能力。中風、失眠、神經失調 都能改善放射治療科梁庭繼醫師表示,「生物光能」是一種經由生物能陶瓷材料發出的非游離輻射能量,透過光子傳遞能量,能針對組織液水與血液,增加生物能量記憶性及穿越性,進而改善經絡不暢通所產生的生理功能障礙,降低不適感;此外,長期受失眠、焦慮、循環、糖尿病、中風等併發症所擾的患者,也能藉此有效降低症狀。

舌頭麻非中風 恐是口腔灼熱症

舌頭麻非中風 恐是口腔灼熱症#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70歲的廖婆婆近一個月左邊嘴唇和舌頭都有麻痛的感覺,她說一年前曾因牙痛去看過蛀牙,但補完牙後並沒有任何異狀,但舌頭就是有股麻麻的感覺;令她非常困擾,擔心是不是中風了?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內科蔡坤璋醫師表示,婦人經過電腦核磁共振檢查,並沒有看到有中風的跡象,也排除神經受到壓迫、神經腫瘤,或多發性硬化症等問題。抽血檢查也沒有血紅素過低或血糖過高等情形,排除貧血與糖尿病所引起的感覺異常,醫師懷疑可能是「口腔灼熱症候群」。減少心理負擔 可緩解麻木感蔡坤璋醫師指出,口腔灼熱症候群又稱「舌灼痛」,患者常有舌頭腫、舌頭麻、舌頭像火燒一樣的疼痛感,可能侷限於舌頭或是嘴唇,也可能較廣泛至涵蓋整個口腔構造。族群以中老年的女性佔多數,許多此類病患會表現出焦慮、憂鬱以及作息失調等問題。所以,治療舌灼痛這類舌部疾病,解除心理負擔,比服藥更有效。蔡坤璋醫師也提到,更年期或已經停經的女性,因荷爾蒙分泌問題容易出現舌頭麻以及口乾舌燥與咽喉異物感,常常會加重原本舌頭麻的感覺,或是不易恢復。建議可以飲用溫水,保持口腔衛生,減少細菌和黴菌滋生的機會,睡眠充足,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麻木感就會自然緩解。

低溫要小心!全台每天91人死於心臟病、中風

低溫要小心!全台每天91人死於心臟病、中風#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中央氣象局近日連續發布低溫特報,為預防心血管疾病患者、長者及遊民因寒流來襲而導致生命安全受到影響,衛生福利部持續提醒患者規律服藥、定期回診,老年人保暖措施可不能輕忽。寒流一來 急診人數就暴增依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101年因為心臟病、中風及高血壓疾病死亡人數高達33,168人,平均每天就有91人因為心血管疾病(心臟病、中風及高血壓疾病)死亡,顯示心血管疾病對國人健康的威脅。值得注意的是,急診通報資料對照中央氣象局所發布歷年每月氣象資料發現,其中最冷的四個月(1、2月、3月、12月)與當年其他月份比較,大台北地區(臺北市及新北市)心血管疾病患(含心臟病、中風及高血壓)急診就醫通報量增加11%,顯示溫度降低確實造成心臟病、中風及高血壓就醫情形增加。因此,每當氣象局連續發布低溫特報,呼籲長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提高警覺,規律服藥,定期回診。

注意4警訊 搶救中風黃金時間

注意4警訊 搶救中風黃金時間#中風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面臨強烈大陸冷氣團的侵襲,特別提醒罹患心血管及三高患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及年長鄉親,更應注意早晚氣溫變化並落實保暖措施,以免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現象,間接引發心肌梗塞及中風。防心血管疾病發作 首重保暖澎湖縣湖西鄉衛生所歐淑豊主任叮嚀,年長的民眾在寒冷天氣中除注意手腳和頭部保暖措施外,還要嚴防心血管疾病發作。並建議早晨出門運動之心血管疾病患者及老年長輩要穿戴帽子、口罩、手套及保暖衣物,清晨外出要注意禦寒保暖,避免太早出門,最好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後再結伴出門運動,而且運動前要有暖身運動,慢慢開始再逐漸增加強度,運動後也要有數分鐘的緩和運動。歐主任呼籲有心血管疾病者平時要規律服藥、定期回診、飲食控制及定期量血壓,要避免大吃大喝或是情緒起伏太大,多喝水、多攝取纖維素及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激烈運動等。此外,也要多注意心臟病徵兆及警訊,以免輕忽而發生憾事;例如心絞痛主要徵兆為胸悶,範圍約半個手掌,位置在胃到下巴、右肩到左肩甚至到左手肘。其次為心律不整,主要徵兆為心臟蹦跳容易喘、耐力變差,若為心房顫動則中風機率高達常人5倍。至於心血管狹窄,主要徵兆為吃飽飯後、生氣或有壓力時、季節轉換、運動過後,出現喘不過氣、心悸、持續幾分鐘以上的噁心和冒冷汗。4招分辨中風 你我都是小小急救員最後,要告訴大家如何辨別中風現象,若有狀況發生時,你我也能握搶黃金時間,衛生署建議民眾在家可採用辛辛那提中風指標來測試,包含FAST共4個步驟:1)F(Face顏面下垂):觀察微笑露齒的臉部兩邊肌肉是否對稱,有無歪斜。2)A(Arm手臂下垂):雙臂平舉與身體呈90度,看有無垂落狀況。3)S(Speech):即說話有無口齒不清。4)T(Telephone/Time):若發現有符合上述單項或多項情況,要趕緊打電話給119送醫;另外,T也是「Time」,記得要記錄症狀發生的第一時間〔onset time〕,並把握搶救中風意外黃金3小時。

6招防天冷猝死 心血管患者首重保暖

6招防天冷猝死 心血管患者首重保暖#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春節假期一過,寒流馬上來襲!今日新竹和淡水都出現8度左右的低溫,氣溫驟降,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低溫容易誘發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呼籲大家留意保暖措施,尤其是長者跟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注意天氣的急遽變化,若突然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或臉部表情不對稱、單手無力下垂、口齒不清的情況,一定要儘速就醫,確保自身健康安全。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101年因心臟病、中風及高血壓死亡人數高達3萬3168人,平均每天有91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其中高血壓更是發生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對此,健康署提醒市民,氣溫降低時血管易收縮,使得血壓上升,進而引發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呼籲民眾寒流期間一定要注意保暖,手套、襪子和保暖衣物不可少,帽子及圍巾保暖頭頸部亦重要。因此國民健康署提供6大「驅寒保暖」要訣,幫助民眾遠離心血管疾病引發的猝死或中風威脅:1)控制病情、監測血壓/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外,最重要的是,定期量血壓,並做好血壓監測。2)注意保暖/寒流來襲除了注意手腳保暖外,頭部保暖也很重要,因此手套、襪子、保暖衣物、帽子和圍巾缺一不可。3)氣溫回升、再出門運動/清晨易出現超低溫情況,有運動習慣的民眾避免太早出門,最好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後再出門運動,並建議結伴同行。4)泡湯留意溫度/天冷民眾喜歡泡湯驅寒,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泡湯時,注意溫度勿超過40℃,且避免長時間泡在溫泉中,以免因四肢血管擴張,引發心血管或腦血管急症。5)飲食定量、並注意情緒/避免因天冷而大吃大喝、或情緒起伏太大,及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激烈運動等情況。6)留意心臟病及中風徵兆/如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時,很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前兆,應立即就醫接受治療。

每6.6分鐘一人中風 肥胖族群中風風險增150%!

每6.6分鐘一人中風 肥胖族群中風風險增150%!#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冬天時刻,隨著寒流一波波的報到,患有三高的民眾,簡直是陷入了中風危機當中!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有七至八萬人罹患中風,平均每6.6分鐘就一人中風,對此,國民健康署就提醒三高民眾及老年人,在寒流來襲時,務必要注意保暖,以免發生不幸事件!三高族群 中風風險比一般人暴增近三倍依據國民健康署「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顯示,20歲以上的民眾中,有四成(約700萬人)患有三高之任一項疾病,且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族群,未來發生中風的風險比一般人高。三高族群在未來五年內發生中風的機會,與非三高個案相比,有高血壓者是2.8倍,而高血糖、高血脂者則分別為2.9及2.4倍。此外,肥胖也是中風的危險因子,15歲以上民眾因BMI≧24導致中風之風險是體重正常者(BMI 18.5~23.9)者的1.7倍,而腹部肥胖者(腰圍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導致中風之風險亦為一般人的1.5倍。面臨寒流來襲,國健署提醒全國約700萬位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冬天時應注意以下四點,保持健康好過冬:1) 天氣變冷容易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要特別注意保暖,除帽子、口罩、手套及保暖衣物不可少外,亦須防止鞋襪潮濕,以避免足部凍傷。2) 要避免長時間泡在溫泉中,以免因四肢血管擴張,周邊血流量遽增,引發心血管或腦血管急症。3) 而夜晚或早晨起身時要緩慢,以預防姿態性低血壓引起的暈厥或跌倒。4) 有清晨起床運動習慣的老年人,在寒流來襲時,最好能改成在家運動,若一定得要出門,不必攜伴出門,以免發生意外。 

進補過頭血壓飆 女子腦中風險沒命

進補過頭血壓飆 女子腦中風險沒命#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46歲婦人去年血壓飆高到 180 mmHg,但沒覺得身體出現異樣,也未就醫控制,還與友人外出吃薑母鴨。一回家馬上嘔吐、神智不清又缺氧發酣,腦幹中風緊急送醫動手術才救回一命。阮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郭必芳醫師指出,冬天寒流來襲,低溫頻頻出現,許多人愛趁著天冷進補或是泡溫泉;但泡完溫泉或吃了薑母鴨後,記得一定要先保暖。否則暖呼呼的身體碰上外頭冷空氣,血管急速收縮,很容易血壓飆高,甚至因此中風。高血壓患者亂進補 當心引發腦中風郭必芳醫師也提到,高血壓患者進補或攝取高鹽分或重口味的食物,易導致交感神經興奮及血量增加,血壓可突然飆升,易引起心房顫動。而心房顫動患者發生腦中風的機會,是心跳規律者的5倍。因此,即使冬令進補無法擋,為保身體健康,有以下2點可遵循: ●慢性病患別亂進補/若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血脂,在進補時更要盡量減少食用肉、海鮮,及少喝湯;對於這類藥膳,一般民眾則應避免到吃到飽的餐館,最好同時喝適量開水與搭配蔬果食用,才能有效降低痛風發生的機率。●吃完熱食首重保暖/三高病人患也不要太常進補,尤其吃完熱食一定要先保暖,千萬別仗著體溫升高,身體熱熱的而忽略了。因為溫度若忽然降低變冷,周邊血管會收縮,中風甚至心肌梗塞都可能會發作。

4步驟辨別中風前兆 防範急性發作

4步驟辨別中風前兆 防範急性發作#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一波又一波寒流的報到,注意血壓避免誘發中風的急性發作。澎湖縣衛生局特別呼籲民眾,注意低溫對健康造成的危害,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及老年長輩,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以免造成血壓升高,誘發心臟病、中風急性發作。 衛生局表示,中風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3位,101年因中風死亡的人數達1萬多人。其中,中風類型又以缺血性中風為最多,佔7成左右。由於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若能於發生後3小時內給予血栓溶解劑靜脈注射治療,將可有效減少中風導致的殘障。因此,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牢記FAST辨別中風4步驟: ●FACE/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ARM/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SPEECH/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當三者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就要趕快送醫。 ●TIME/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 三高患者注意保暖 防血壓升面臨寒流來襲,衛生局提醒三高患者,天氣變冷容易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要特別注意保暖,除保暖衣物不可少外,亦須防止鞋襪潮濕,以避免足部凍傷。另要避免長時間泡在溫泉中,以免因四肢血管擴張,周邊血流量遽增,引發心血管或腦血管急症;而夜晚或早晨起身時要緩慢,以預防姿態性低血壓引起的暈厥或跌倒。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