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個會反覆發作,讓病友困擾不已的慢性發炎疾病,平日細心照護肌膚和用藥不可忽視。從外用藥膏、抗組織胺、免疫抑制劑和小分子藥物,以及生物製劑等,異膚的治療用藥至少10多種;然而病友對治療效果是否滿意、會不會常換藥,是醫界一直不太清楚的謎題。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個會反覆發作,讓病友困擾不已的慢性發炎疾病,平日細心照護肌膚和用藥不可忽視。從外用藥膏、抗組織胺、免疫抑制劑和小分子藥物,以及生物製劑等,異膚的治療用藥至少10多種;然而病友對治療效果是否滿意、會不會常換藥,是醫界一直不太清楚的謎題。
一位60多歲男性,因皮膚上長出了色素斑塊及難看的顆粒,養成經常性的搔抓習慣,拖了5年才前往醫院就診。經皮膚科醫師檢查後,發現病灶部位集中在小腿、左臂外側、背部等容易搔癢處,且這些部位呈現棕色斑塊,上面佈滿了角質化顆粒,外觀猶如癩蛤蟆皮,確診為「皮膚類澱粉沉積症」。
「皮蛇」一旦發作,痛起來可是要人命的!帶狀疱疹又俗稱皮蛇,是一種因為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感染,造成疼痛紅疹的疾病。該病毒在人體初次感染時會以水痘表現,之後便潛伏在人體的神經節裡。對此,醫師表示透過日常生活中保養、接種帶狀疱疹疫苗都有助降低該疾病發作的風險。
天氣愈來愈冷,皮膚病又復發了嗎?秋冬時期的皮膚容易乾燥、發癢,雖然沒有夏天時多汗悶熱的不適感,但寒冷的天氣容易讓皮膚產生疾病。其中俗稱牛皮癬、銀屑病的「乾癬」有高機率在冬天復發,雖該疾病沒法根治,但能透過「照光治療」有效改善狀況,減少復發的機率。
季節轉換之際,氣溫變化大,易造成異位性皮膚炎復發,「癢癢別再抓了!」是近來皮膚科診間常聽到的話,一名5歲男童因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整晚不停抓癢,無法入眠,不只破皮流血,傷口甚至出現發炎、流膿等細菌感染的情況,患處佈滿新舊傷口,令人相當心疼。雙和醫院皮膚科醫師施怡賢表示,小朋友因搔癢難耐,無法獲得充足睡眠,精神不濟的情況下,影響到白天的飲食、學習等活動,家長也感到滿滿的疲倦與挫折。
台灣秋季仍時常出現高溫,悶熱天氣造成頭皮大量出汗、出油,尤其久戴帽子或是安全帽的機車族群,當頭皮無法保持清爽透氣,容易孳生黴菌,阻塞毛囊,造成頭皮油臭味問題產生。
常常感覺疲勞、骨痛、食慾下降嗎?這可能並非工作勞累惹的禍,而是骨髓纖維化在作怪!在台灣,骨髓纖維化每年罹病的人數雖不多,但極容易被忽略、也有惡化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可能!因症狀不易判斷,常見如:疲倦、有飽足感、盜汗、搔癢等,容易被誤認是腸胃不適或勞累所造成,民眾往往因而延誤就醫造成疾病惡化,導致中、高風險群病患中位存活期不足5年,其嚴重性不容忽視!9月適逢骨髓增生性腫瘤日,為提升民眾對骨髓纖維化的了解,林口長庚血液科郭明宗醫師提醒,民眾如長期出現上述症狀,應盡速求診評估是否為疾病前兆,以免忽略小症狀、造成健康大問題。 然而,骨髓纖維化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後,有7成患者會在用藥5年內產生抗藥性或副作用而中斷療程,是臨床治療上一大限制。郭明宗醫師指出,由於治療方式持續革新,近年來國際間陸續發展療效更佳且可精準抑制變異基因的新型標靶藥物,在臨床治療上適用性更高。這類藥物不僅可改善既有藥物的副作用、更能有效減少脾臟體積並減緩骨髓纖維化導致的身體不適症狀。期望未來有機會納入健保,成為骨髓纖維化治療新利器,提供病友更多元、安全的治療選擇。 (圖/林口長庚血液科 郭明宗醫師) 盜汗、疲倦藏危機! 20%患者惡化成血癌、平均存活期僅5年 醫籲:10大症狀切勿掉以輕心 台大醫院血液科林建嶔醫師說明,民眾對骨髓纖維化認知度有限,且前期症狀不易判斷,容易忽略而延誤就醫。骨髓纖維化大多為後天造血細胞的基因突變所導致,會使患者原有造血系統失常、脾臟因代償性造血而增大,另外體內會產生很多不正常的細胞激素進而產生各種不舒服的症狀。 骨髓纖維化常見十大症狀包括夜間盜汗、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力不佳、易有飽足感、疲勞、骨頭疼痛、發燒、搔癢、腹部不適、體重下降,嚴重甚至會因皮膚搔癢等引發睡眠障礙,連帶影響患者生活品質,加重身心負擔。然而前述症狀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混淆,因此,林建嶔醫師建議,如中高齡民眾觀察到自身長期有此類症狀,切勿掉以輕心、應盡速就醫尋求協助,臨床上骨髓纖維化的病人據統計有約10%-20%患者會因未能即時獲得治療而惡化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導致致死風險驟升,加上現有治療選擇有限,導致骨髓纖維化患者平均存活期僅3.5~5年,是國人不可忽視的健康隱憂。 (圖/台大醫院血液科 林建嶔醫師) 骨髓纖維化治療陷困境!移植風險高、標靶藥物選擇少 患者病情惡化卻無藥可用 一旦罹患骨髓纖維化,便需要依靠穩定治療控制疾病進程,而目前唯一根治方式為異體骨髓移植,但因風險高、且需考量患者年齡、病況與匹配合適捐贈者,使得許多患者無法接受此治療,其餘治療選擇則包括口服化療藥、脾臟切除手術或放射治療、輸血、標靶藥物等。臨床治療上,醫師會優先評估患者狀況是否適合做骨髓移植治療,若無法執行,則以標靶藥物為首要選項,是現階段臨床上可有效減緩病程、醫師也最常使用的治療方式。 雖然標靶藥物治療對患者來說風險較低、負擔較輕,但過去因選擇有限,也造成目前骨髓纖維化患者一旦出現副作用或抗藥性停藥,即面臨無藥可醫的困境!郭明宗醫師說明:「目前一線標靶藥物在減緩症狀上雖有幫助,但衍生副作用如貧血、頭暈、腹瀉、嘔吐、疲勞,時常導致病友不適、中斷治療。」林建嶔醫師也說明,目前第一線的標靶藥物在臨床使用上,患者有可能在2~3年後就會出現藥物效果變差、脾臟變大、不舒服的症狀再度浮現的狀況,然而,過去多數患者僅能以調整現有藥物劑量的方式,只求在可負擔的情況下持續治療,實際上卻無法長期穩定的控制病情,成為骨髓纖維化目前的治療困境。 新型藥增患者希望!減脾臟腫大體積逾3成 醫病期許納健保、爭取多元治療權益 林建嶔醫師分享,過去就曾遇過一名患者服藥2年後陸續出現脾臟腫大、疲勞等症狀,評估後改使用新型藥物進行治療,目前患者反應良好,脾臟慢慢變小,也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期待患者的症狀得以重新獲得改善。林醫師說明:「如今陸續有新型藥物問世,除了可減緩症狀,國外研究更顯示治療後患者脾臟腫大症狀可減少體積逾3成,症狀明顯獲得緩解,且在現有藥物治療失敗的患者身上仍有減緩症狀與副作用的效果,擺脫現有治療使用數年後效果陸續減退後、即無藥可用的困境,有望改善病程並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也成為患者接續治療、活命的希望。」。 9月適逢骨髓增生性腫瘤日,郭明宗醫師期許,除了希望透過衛教持續提升民眾對骨髓纖維化症狀的警覺心,也希望政府單位針對新型治療給付有更多討論,現有骨髓纖維化治療面臨無藥可用困境,雖陸續有新型藥物提供選擇,但考量患者的可負擔性,未來仍希望政府單位關注患者權益、討論藥物納入健保給付的可能,幫助骨髓纖維化患者減輕負擔、遠離死亡風險,享有多元的治療選擇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Sabina是50歲公司女主管,最近3年,她私密處、胯下、臀部搔癢發作頻繁、反覆摳抓,還有燒灼感、疼痛與性交不適,不僅讓她白天很不舒服,半夜還會搔抓。她覺得這種症狀很難啟齒,更羞於讓醫生檢查,儘管天天困擾,卻只看過2、3次醫生,她向醫生抱怨:「為什麼反覆發作,都不會好?」「為什麼接受治療,療效還是不好?」「為什麼你們醫生都找不出根本原因?」女性私密症狀是極為常見的困擾,許多女性有著「覺得下面很髒」的心態、害怕「下面有問題」被嘲笑,長期困擾於這類「隱疾」而不敢面對,諱疾忌醫,導致身心長期承受巨大痛苦,更糟的是,延誤了多種重大疾病的醫治,悔不當初。這是個民眾刻意視而不見、避而不談,醫學的陽光沒辦法照射的陰暗處。圖說:歐美與華人女性外陰剖學量測。華人女性研究為18至64歲中國婦產整形外科門診族群,歐美女性為15至84歲瑞士醫院婦產科與泌尿婦產科門診族群。常態分布下,在平均值正負一個標準差以內包含了68.27%的人,正負二個標準差以內包含了95.45%的人。外陰免疫失調第一、二型:過敏、發炎外陰刺激性接觸皮膚炎外陰最常見症狀之一,就是刺激性接觸皮膚炎,出現皮膚溼疹變化與搔癢不適感。外陰部皮膚屏障功能較其他身體部位為弱,潮溼、摩擦、尿液、陰道分泌物,都可因為降低皮膚屏障功能而導致外陰刺激感,因而產生3種皮膚反應:急性刺激性皮膚炎、慢性刺激性皮膚炎,以及單純感覺刺激,後者只有刺痛與灼熱感。許多女性有尿失禁問題,導因於骨盆底肌鬆弛,整天穿著護墊並且無法保持乾燥,又因為害羞而不敢告知醫師有此困擾,有些銀髮族女性則有滲便。尿液與糞便可被酵素分解為氨(阿摩尼亞),腐蝕皮膚而導致發炎,而糞便中的念珠菌又可造成近一步傷害。有些患者使用具有高刺激性的消毒藥劑,而導致外陰皮膚發炎,可能有自我傷害傾向。有些人強迫性地清潔,總覺得外陰部在型態上、或道德上是「骯髒」的。有些人過度熱心地清潔,是因為害怕有異味被別人聞到,或覺得很容易被感染,他們可能先用了洗潔劑或肥皂,又撲粉或噴霧,又用抗菌溼紙巾擦拭⋯⋯難怪產生刺激性皮膚炎。事實上,正常的外陰陰道分泌物,正是要維持局部潮溼、柔軟的正常環境,若擦太乾淨反而更容易生皮膚病。有些女性沒有可疑的外陰局部接觸史、也沒有過度清潔習慣,卻反覆出現刺激性皮膚炎,原因可能是雌激素過低,像是停經後、哺乳中、產後、服用避孕藥、服用抗雌激素藥物Tamoxifen等狀況。圖說:外陰刺激性接觸皮膚炎的誘發因素。 有些女性表示在經期間感到外陰搔癢,是不是月經本身的刺激引起?美國一項研究中,招募20位自願女性受試者,進行4天的皮膚貼片測試,採用當事者的月經、與靜脈血,分別以密閉的方式貼在大陰脣與上臂,觀察皮膚的變化。經過24小時、48小時,大陰脣的皮膚並無受到刺激的徵象,但上臂在48小時後,卻出現明顯皮膚刺激徵象。如果先在上臂塗上凡士林,則皮膚刺激反應減弱。顯然,大陰脣皮膚對於經血與靜脈血有不敏感現象。治療外陰刺激性接觸皮膚炎的第一步,是停用外陰局部產品。第二步是進行單純坐浴(Sitz bath),將陰部浸泡於微溫的水中,不要使用任何清潔劑,早晚各10分鐘,拍乾局部後,擦上薄薄的凡士林。在相當搔癢的狀況下,可使用冷敷、冷水坐浴、或在衛生棉上敷冷優格,進行5至10分鐘。外陰過敏性接觸皮膚炎過敏性接觸皮膚炎則是過敏原誘發了當事者的免疫反應,即第四型遲發性過敏反應,但和刺激性接觸皮膚炎難以區分,且常一起出現,但前者較常間歇性發作,第一次發作在接觸後10至14天,再次接觸不到24小時就可能發作。圖說:導致外陰過敏性接觸皮膚炎的常見過敏原。有時根本原因難以找出,譬如伴侶刮鬍後乳霜上的香料成分,醫師必須像偵探一樣,患者也必須和醫師密切合作,才有可能找到誘發原因。外陰乾癬症在女性慢性外陰症狀族群中,外陰乾癬症佔達5%。在外陰出現邊界清楚的紅色斑塊、可在病灶邊緣出現鱗屑,主要影響陰阜、大陰脣、小陰脣、會陰、肛周、腹股溝、臀溝等處,在尿失禁患者常出現浸潤、裂隙。由於局部環境潮溼,皮膚病灶常缺乏典型乾癬症特癥。研究發現,45%的女性外陰乾癬症患者感到疼痛不適,28%患者有性交疼痛症狀。由於慢性外陰疾病患者,以及出現外陰疼痛的乾癬症患者的生活品質惡化,因此積極診療是很重要的。(本文摘自/皮膚營養學全書:減輕過敏發炎、免疫與荷爾蒙失調,優化腸腦皮膚軸的抗老化聖經/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