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搔癢

異位性皮膚炎治不好?醫:3~4成病患「做這件事」導致越來越嚴重

異位性皮膚炎治不好?醫:3~4成病患「做這件事」導致越來越嚴重#搔癢

民眾對異位性皮膚炎並不陌生,但只有當事人才知道病症的痛苦,異位性皮膚炎的搔癢程度有如上萬隻螞蟻在皮膚上爬,有些病患更因為搔抓造成破皮流湯甚至細菌感染,就有病患從青少年罹患一直到大學都無法有效改善,甚至皮膚也因為長期搔抓造成外觀不佳而自卑,最後連找工作都受到影響。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皮膚科楊翔宇主治醫師表示,門診在看異位性皮膚炎第一名的困擾就是搔癢,當癢起來的時候如果沒有藥物處理,更是越抓越癢;由於異位性皮膚炎主要原因是體質造成,因此不少孩童時期就會發病,一旦癢起來對學習專注度甚至是睡眠品質都有很大影響。 嚴重會影響成人個性造成自卑退縮 其次,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會造成皮膚外觀有滲液狀態,如果加上搔抓,破皮又會更嚴重,而病灶往往會在頭、頸、手部等處,因此也會引起外觀不佳,很多孩子就會開始變得自卑、退縮,甚至影響到成人後的個性。 楊翔宇醫師門診就有一位男性病患,從青少年就有異位性皮膚炎,幾乎是父母壓著來看診,由於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治療,皮膚外觀不佳也讓他個性變得很害羞;大學畢業後找工作,因為病灶常因為流汗發作,久而久之也無法持續。 楊翔宇醫師說明,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有分外用、口服或光照,必須經過評估病狀的嚴重度來給予個人化用藥,不是每個人都一樣,但門診上有3~4成病患都是因為自己亂擦藥一直到沒效甚至更嚴重,才來門診求助。他強調,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本身皮膚屏障就有問題,如果亂擦藥很容易無法了解藥物的強度,反而導致肌膚更脆弱,疾病也更難控制。 病患首要困擾:搔癢難耐無法工作,新療法改善病灶達9成 以往異位性皮膚炎比較大的疑慮是擔心含有類固醇,長期使用會有副作用,但其實近幾年已有發展出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在大型研究上都已證實能夠在搔癢上快速改善,且超過一半的病患能改善病症達9成。 以上述這名患者來說,經過治療藥物在1、2週內就有明顯效果,不僅最困擾的搔癢沒有發作,連續治療1個月連病灶處都幾乎消失,不但可以重回工作崗位,也讓父母終於放心。 楊翔宇醫師強調,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的搔癢與外觀影響的痛苦,以及對生活的影響如睡眠品質不佳,是有可能導致嚴重的憂鬱、焦慮,甚至是心血管疾病,目前異位性皮膚炎已有很好的治療方法,一旦有病灶應盡快就醫,就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他也提醒,異位性皮膚炎儘管無法根治,但只要平時多注意肌膚的保養,如保濕要擦無添加香料的乳液,貼身衣物盡量以純棉為主,維持良好作息,心理壓力不要太大,找對方法持續治療,就能夠控制病灶讓生活回歸正軌。 (圖/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皮膚科 楊翔宇主治醫師)

異位性皮膚炎發作超難受!病友協會啟動「全台調查」為治療困境找解方

異位性皮膚炎發作超難受!病友協會啟動「全台調查」為治療困境找解方#搔癢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個會反覆發作,讓病友困擾不已的慢性發炎疾病,平日細心照護肌膚和用藥不可忽視。從外用藥膏、抗組織胺、免疫抑制劑和小分子藥物,以及生物製劑等,異膚的治療用藥至少10多種;然而病友對治療效果是否滿意、會不會常換藥,是醫界一直不太清楚的謎題。

他皮膚長斑顆粒像癩蛤蟆「類澱粉沉積症」不只皮膚病!恐引爆7大疾病

他皮膚長斑顆粒像癩蛤蟆「類澱粉沉積症」不只皮膚病!恐引爆7大疾病#搔癢

一位60多歲男性,因皮膚上長出了色素斑塊及難看的顆粒,養成經常性的搔抓習慣,拖了5年才前往醫院就診。經皮膚科醫師檢查後,發現病灶部位集中在小腿、左臂外側、背部等容易搔癢處,且這些部位呈現棕色斑塊,上面佈滿了角質化顆粒,外觀猶如癩蛤蟆皮,確診為「皮膚類澱粉沉積症」。

帶狀疱疹不只有長水泡!醫警告:長在「其他部位」嚴重恐有併發症

帶狀疱疹不只有長水泡!醫警告:長在「其他部位」嚴重恐有併發症#搔癢

「皮蛇」一旦發作,痛起來可是要人命的!帶狀疱疹又俗稱皮蛇,是一種因為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感染,造成疼痛紅疹的疾病。該病毒在人體初次感染時會以水痘表現,之後便潛伏在人體的神經節裡。對此,醫師表示透過日常生活中保養、接種帶狀疱疹疫苗都有助降低該疾病發作的風險。

癢癢別再抓了!「異位性皮膚炎」原因、症狀、治療一次解答

癢癢別再抓了!「異位性皮膚炎」原因、症狀、治療一次解答#搔癢

季節轉換之際,氣溫變化大,易造成異位性皮膚炎復發,「癢癢別再抓了!」是近來皮膚科診間常聽到的話,一名5歲男童因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整晚不停抓癢,無法入眠,不只破皮流血,傷口甚至出現發炎、流膿等細菌感染的情況,患處佈滿新舊傷口,令人相當心疼。雙和醫院皮膚科醫師施怡賢表示,小朋友因搔癢難耐,無法獲得充足睡眠,精神不濟的情況下,影響到白天的飲食、學習等活動,家長也感到滿滿的疲倦與挫折。

小心「小症狀」變大問題!疲勞、搔癢藏危機  恐是骨髓纖維化!

小心「小症狀」變大問題!疲勞、搔癢藏危機 恐是骨髓纖維化! #搔癢

常常感覺疲勞、骨痛、食慾下降嗎?這可能並非工作勞累惹的禍,而是骨髓纖維化在作怪!在台灣,骨髓纖維化每年罹病的人數雖不多,但極容易被忽略、也有惡化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可能!因症狀不易判斷,常見如:疲倦、有飽足感、盜汗、搔癢等,容易被誤認是腸胃不適或勞累所造成,民眾往往因而延誤就醫造成疾病惡化,導致中、高風險群病患中位存活期不足5年,其嚴重性不容忽視!9月適逢骨髓增生性腫瘤日,為提升民眾對骨髓纖維化的了解,林口長庚血液科郭明宗醫師提醒,民眾如長期出現上述症狀,應盡速求診評估是否為疾病前兆,以免忽略小症狀、造成健康大問題。 然而,骨髓纖維化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後,有7成患者會在用藥5年內產生抗藥性或副作用而中斷療程,是臨床治療上一大限制。郭明宗醫師指出,由於治療方式持續革新,近年來國際間陸續發展療效更佳且可精準抑制變異基因的新型標靶藥物,在臨床治療上適用性更高。這類藥物不僅可改善既有藥物的副作用、更能有效減少脾臟體積並減緩骨髓纖維化導致的身體不適症狀。期望未來有機會納入健保,成為骨髓纖維化治療新利器,提供病友更多元、安全的治療選擇。 (圖/林口長庚血液科 郭明宗醫師) 盜汗、疲倦藏危機! 20%患者惡化成血癌、平均存活期僅5年  醫籲:10大症狀切勿掉以輕心 台大醫院血液科林建嶔醫師說明,民眾對骨髓纖維化認知度有限,且前期症狀不易判斷,容易忽略而延誤就醫。骨髓纖維化大多為後天造血細胞的基因突變所導致,會使患者原有造血系統失常、脾臟因代償性造血而增大,另外體內會產生很多不正常的細胞激素進而產生各種不舒服的症狀。 骨髓纖維化常見十大症狀包括夜間盜汗、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力不佳、易有飽足感、疲勞、骨頭疼痛、發燒、搔癢、腹部不適、體重下降,嚴重甚至會因皮膚搔癢等引發睡眠障礙,連帶影響患者生活品質,加重身心負擔。然而前述症狀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混淆,因此,林建嶔醫師建議,如中高齡民眾觀察到自身長期有此類症狀,切勿掉以輕心、應盡速就醫尋求協助,臨床上骨髓纖維化的病人據統計有約10%-20%患者會因未能即時獲得治療而惡化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導致致死風險驟升,加上現有治療選擇有限,導致骨髓纖維化患者平均存活期僅3.5~5年,是國人不可忽視的健康隱憂。 (圖/台大醫院血液科 林建嶔醫師) 骨髓纖維化治療陷困境!移植風險高、標靶藥物選擇少 患者病情惡化卻無藥可用 一旦罹患骨髓纖維化,便需要依靠穩定治療控制疾病進程,而目前唯一根治方式為異體骨髓移植,但因風險高、且需考量患者年齡、病況與匹配合適捐贈者,使得許多患者無法接受此治療,其餘治療選擇則包括口服化療藥、脾臟切除手術或放射治療、輸血、標靶藥物等。臨床治療上,醫師會優先評估患者狀況是否適合做骨髓移植治療,若無法執行,則以標靶藥物為首要選項,是現階段臨床上可有效減緩病程、醫師也最常使用的治療方式。 雖然標靶藥物治療對患者來說風險較低、負擔較輕,但過去因選擇有限,也造成目前骨髓纖維化患者一旦出現副作用或抗藥性停藥,即面臨無藥可醫的困境!郭明宗醫師說明:「目前一線標靶藥物在減緩症狀上雖有幫助,但衍生副作用如貧血、頭暈、腹瀉、嘔吐、疲勞,時常導致病友不適、中斷治療。」林建嶔醫師也說明,目前第一線的標靶藥物在臨床使用上,患者有可能在2~3年後就會出現藥物效果變差、脾臟變大、不舒服的症狀再度浮現的狀況,然而,過去多數患者僅能以調整現有藥物劑量的方式,只求在可負擔的情況下持續治療,實際上卻無法長期穩定的控制病情,成為骨髓纖維化目前的治療困境。 新型藥增患者希望!減脾臟腫大體積逾3成 醫病期許納健保、爭取多元治療權益 林建嶔醫師分享,過去就曾遇過一名患者服藥2年後陸續出現脾臟腫大、疲勞等症狀,評估後改使用新型藥物進行治療,目前患者反應良好,脾臟慢慢變小,也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期待患者的症狀得以重新獲得改善。林醫師說明:「如今陸續有新型藥物問世,除了可減緩症狀,國外研究更顯示治療後患者脾臟腫大症狀可減少體積逾3成,症狀明顯獲得緩解,且在現有藥物治療失敗的患者身上仍有減緩症狀與副作用的效果,擺脫現有治療使用數年後效果陸續減退後、即無藥可用的困境,有望改善病程並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也成為患者接續治療、活命的希望。」。 9月適逢骨髓增生性腫瘤日,郭明宗醫師期許,除了希望透過衛教持續提升民眾對骨髓纖維化症狀的警覺心,也希望政府單位針對新型治療給付有更多討論,現有骨髓纖維化治療面臨無藥可用困境,雖陸續有新型藥物提供選擇,但考量患者的可負擔性,未來仍希望政府單位關注患者權益、討論藥物納入健保給付的可能,幫助骨髓纖維化患者減輕負擔、遠離死亡風險,享有多元的治療選擇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