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不願丈夫背負高額治療費而離婚 乳癌病友協會引領癌友康復之路

不願丈夫背負高額治療費而離婚 乳癌病友協會引領癌友康復之路#乳癌

乳癌為我國女性發生率第一名,且近年好發年齡有下降趨勢,許多年輕病友被迫在職場與治療中做選擇,醫療費用自然也成為經濟負擔,甚至有民眾以債養病,經濟與精神皆面臨龐大壓力,乳癌病友協會於數個醫院的會員團體,提供癌友心理諮商以及補助管道資訊,協助癌友重拾人生的掌舵權。 乳癌癌友難以負擔醫藥費用 根據國健署癌症報告,近期台灣年輕乳癌病友人數遽增,對於剛踏入職場不久年輕人來說,癌症醫療費可能變成經濟重擔。早期治療有助提高康復機率,而效用較好的標靶藥物對淋巴有轉移或腫瘤較大的高風險族群,更能降低復發與死亡風險,但自費價格昂貴,動輒一個月需花費十萬元以上。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分享,有許多癌友經濟能力難以負擔治療費用,過去有一名癌友因籌不出錢而選擇刷信用卡來支付醫藥費,但經濟能力實在難以還清卡費,最後甚至以債還債來養病,更令人難過的是,病友為了不讓丈夫共同背負債務,主動選擇離婚。 乳癌病友協會遍布全台 提供病友相關協助 為了不讓病友孤立無援,一群曾受乳癌之苦的女性齊聚一堂,2002年由26個團體共組乳癌病友協會,這二十年來不停歇地提供病友們相關協助。協會志工遍佈全台14個縣市,超過40個會員團體,成立以來透過線上諮詢服務超過2萬名病友。從早期乳癌病友到ABC(Advanced Breast Cancer)復發轉移晚期病友,皆為服務對象,理事長黃淑芳表示,ABC病友在復發後會更加徬徨、消耗更多體力對抗病魔,是更加需要支持的族群。協會常態性舉辦多元工作坊與心理諮詢,提供手作課程幫助病友沉澱心靈,與戰友敞開心房、互相交流的心靈場所,以及專業的心理諮商師協助掌握幸福的健康心理。 病友家屬的付出與支持是病友們對抗病魔的重要支柱,卻也是經常被忽略的對象,許多家屬為了不給病友壓力,將所有心事都往肚子裡吞,甚至出現焦慮狀況。乳癌病友協會的服務對象也包含病友家屬,給予紓解心靈以及心理支持諮詢。同時也有培訓一群病友志工在諸多醫院提供在地服務,也經常舉辦宣導活動,喚起社會大眾的健康自覺及提高乳癌篩檢意願,並且以病友團體的身分倡議提高治療服務品質、推廣早期篩檢,並呼籲政府緩解病友的沉重負擔。 理事長黃淑芳表示,今年為乳癌病友協會成立二十周年,而面對後疫情時代,也改變了服務方式,更加善用YouTube、臉書、LINE等來傳達專業治療的新知。理事長也說協會是一個大平台,平衡各區域的資源確保所有病友享有一樣的服務品質,也不斷呼籲政府成立相關藥品共同基金會、加速新藥審查來爭取病友用藥權利,幫助病友們重拾人生的掌舵權。 關於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 1997年長期於醫院擔任志工的乳癌病友們首次聚集舉行全國「少奶奶」大會師,開啟了台灣乳癌病友志工的交流。2002年4月21日,考量病友團體及乳癌支持服務的長期性成長及發展,全台26個乳癌病友團共同組成全國性組織平台「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aiwan Breast Cancer Alliance,簡稱TBCA),期望透過平台組織性地運作和系統性地規劃,讓團體間的交流互動更為緊密,並能藉由資源共用及共享,擴大及延伸服務能量。 TBCA 的成立,讓乳癌病友們不再只知相擁哭笑,而是能系統性談支持服務的推廣、知識性地談病理及醫病溝通,甚至談到了國際,讓全球癌症醫護及病友支持團體驚訝且羨慕台灣病友服務的傲人成績及發展。TBCA目前已結合45個地方病友團體,現有約 15,000 位會員受惠於TBCA所推動的病友支持服務。 更多資訊:http://www.tbca-npo.org.tw/

揭開免疫療法面紗,醫親解癌症治療「記憶型T細胞」如何關鍵防護

揭開免疫療法面紗,醫親解癌症治療「記憶型T細胞」如何關鍵防護#乳癌

癌症的預防與治療一直是與民眾息息相關的疾病課題,致力於研發高品質、高效能的癌症細胞治療技術的「路迦生醫」在這次2022年「醫療科技展-預防癌症與預防復發的黃金策略」專題演講中,透過與醫師共同探討癌症最新治療趨勢,期許提供癌症病人最佳治療與生活品質。 輔大醫院乳房外科林水龍主治醫師在專題演講中表示,台灣的大腸癌、肝癌、肺癌、乳癌發生率都相當高,傳統癌症以化療為主,但由於會殺死全身細胞容易導致併發症,後來也有標靶治療,較能針對疾病鎖定治療,但時間久還是有抗藥性問題。 隨著醫學進步,這幾年也開始慢慢發展到免疫療法。近期民眾常問到的就是有一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PD-L1)藥物是如何治療?林水龍說明,抑制劑的原理是促使正常細胞能去殺死腫瘤,但這些方式必須要做不少基因檢測、有足夠指標才有效果,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同樣也可能會有抗藥性或者是併發症,有效程度大約為3成。 殺死腫瘤具記憶與專一性,治療效益高 因此,免疫療法便開始發展出「細胞療法」,細胞療法是透過抽取自體殺手細胞來培養治療來殺腫瘤,已發展了4、5年,近期最具討論度的「記憶T細胞免疫治療」,由於其特色為第一次殺死腫瘤細胞後就會有記憶,因此治療效果較快,加上又有專一性特性,在治療癌症上有相對優勢。 路迦⽣醫董事長唐稚超說明,細胞療法在日本研發與運用已近30年,也有相當多的癌末病患獲得改善。它的治療原理是借助腫瘤抗原細胞,把腫瘤細胞提供給T細胞,辨識癌症細胞年齡、基因、藉由技術回輸,記憶型T細胞,培養放大約50到100億個,再次啟動對抗腫瘤能力。 為讓更多癌患有治療機會,路迦生醫也引進記憶型T細胞技術,並取得美國FDA肝癌孤兒藥資格,今年2月也通過美國IND審查人體二期臨床試驗申請,目前已與國內13家醫院向TFDA申請進行二期臨床試驗,並陸續收案中。 特殊癌症以細胞療法搭配化放療效果明顯 唐稚超說明,一些特殊癌症以細胞療法搭配化、放療,能夠達到相當好的效果,像以往幾乎沒有治療方法的肝癌、高復發率的肺癌或是較兇猛的三陰性乳癌等都運用,透過記憶型T細胞,在日本的肝癌治療案例也證明能有效延長復發時間,從接近8成的復發風險,降低33%。 陶聲洋防癌基金會陳光耀董事長也分享,癌化是一個受到後天環境、生活習慣影響的過程,平時就要透過提高防癌的意識,平時要採取好的生活習慣,來提升免疫力。目前在癌症治療上,放射治療與免疫治療是最好的搭配治療策略,免疫治療更是顯學,能夠補足現有傳統治療的不足。 唐稚超董事長也強調,儘管記憶型T細胞免疫療法擁有副作用低、精準、速度高之優點,但法規面仍舊必須要有足夠的實證醫學,不能操之過急,同時要試病患個人病況來制定最適合的療程。 林水龍醫師也提醒,癌症還是要從預防觀念做起,儘管醫療進步,但乳癌門診近期卻發現罹患的對象不少是位於都會區、年輕化且發現時已經擴散個案,民眾對於篩選觀念還是不可鬆懈。

救命藥竟增加死亡風險?北榮抓出「關鍵基因」血癌肝癌乳癌都有⋯

救命藥竟增加死亡風險?北榮抓出「關鍵基因」血癌肝癌乳癌都有⋯#乳癌

可以抑制癌症的藥物,也可能造成癌細胞增生嗎?過去醫界一直認為常見用於癌症治療的「去甲基化藥物」(HMA),對人體的機轉作用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為主,但台北榮總進行跨國研究率先全球發現,此藥物也會同時激活致癌基因「癌基因SALL4」讓癌細胞持續增生,是影響癌症患者治療成效及存活率的關鍵指標。

7成乳癌病友家人認為治療負擔沉重 專家籲早期治療及新藥納保

7成乳癌病友家人認為治療負擔沉重 專家籲早期治療及新藥納保#乳癌

10月國際乳癌防治月喚起大眾對乳癌疾病的重視,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於今(18)日舉辦「為你許願 乳妳所願 乳癌病友家人心聲調查」發布記者會,公布國內首份針對乳癌病友及其親友樣本數破千之研究結果。會中邀請病友及照顧者代表朱芯儀、衛斯理、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副理事長何雪萍、台灣乳癌治療權威暨高雄醫學大學乳房外科主治醫師侯明鋒、林口長庚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郭玟伶、東吳大學社工系教授李淑容、立法委員張育美及各病友團體代表共同出席,並於發布會中探討乳癌年輕化現象及早期治療重要性,期許提高社會大眾及政府對於乳癌早期治療重視,加速早期乳癌新藥的健保給付,使患者治療後能回歸正常生活,降低後續轉移復發風險及死亡率。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於10/18舉辦「為你許願 乳妳所願 乳癌病友家人心聲調查」發布記者會,公布國內首份針對乳癌病友及其親友樣本數破千之研究結果,並期許提高社會大眾及政府對於乳癌早期治療重視,加速早期乳癌新藥的健保給付 7成認為治療負擔沉重 年輕病友更近8成 台灣年輕型乳癌比例高 乳癌病友家人心聲調查顯示,依據乳癌病友及其親友回覆,69.1%受訪者表示選用自費治療藥物是沉重負擔,其中更有76.3%的39歲以下年輕病友感到負擔沉重。而在選擇自費藥物的考量上,40.2%受訪者因經濟因素不使用自費藥物, 39歲以下年輕病友更高達78.3%,是整體病友的近2倍。對於因罹患癌症而影響人生規劃方面,47.1%受訪者在罹癌後中斷職涯發展。而30-39歲病友中,在罹癌後最常見受影響的人生規劃為生育延期 (34.6%);20-29歲病友中在罹癌後最常見受影響的人生規劃為婚姻延期或離婚 (30.8%)。但若預後良好,55.4%病友會在預後良好的情況下延續人生規劃,39歲以下病友延續人生規劃的意願更是超過6成。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副理事長何雪萍指出,根據數據顯示,台灣年輕乳癌患者不少,低於40歲確診者大約占乳癌患者9%,歐美國家卻只有大約4至5%。台灣大約有半數乳癌患者是在停經前發生,台灣乳癌的好發年齡更比歐美早10歲。根據此次調查顯示,多數年輕病因受限經濟負擔而不使用自費藥物,可能因此錯失早期積極療的機會而增加後續轉移及復發的風險,呼籲社會及政府能重視病友的治療沉重負擔。 年輕乳癌病友面臨生育勞動困境 早期積極治療可能為降低死亡率解方 東吳大學社工系教授李淑容表示,根據國健署癌症報告,近十年來台灣新確診乳癌的人數快速成長,40歲以下的患者在同齡女性的人口佔率已從每10萬人15.49人罹病,增長至21.83人罹病。而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30-39歲為我國女性集中生育年齡,該年齡層中勞動參與率也高達8成左右。對於年輕型乳癌病友來說,雖可以在治療期間定期注射停經針減少卵巢的傷害,並持續到治療結束之後保留卵巢功能,但相對地可能會錯過最佳生育的年齡,同時年輕女性病友也得面對因治療時而中斷投入職場的可能。李淑蓉認為社會對婦女勞動的定位應重新思考,婦女的經濟參與生育意願關乎國家總體經濟的發展及國家競爭力的提昇,推動婦女健康行動政策、規劃等婦女相關健康問題十分重要。 如何面對罹患乳癌人數持續升高的問題,高雄醫學大學乳房外科主治醫師侯明鋒於會中指出,乳癌不僅為我國發生率最高且成長率最高的癌症,並長年位居我國女性癌症死亡率前三位,去年乳癌的粗死亡率更位居第二。然而根據數據顯示,乳癌篩檢人次成長幅度已趨緩,但死亡人數仍持續成長,積極的早期乳癌治療能提升病人治癒率,可望進一步降低乳癌死亡率。乳癌的及早治療可提升疾病控制率,讓早期乳癌的病患疾病有機會痊癒 (即疾病不再復發),回到原本正常生活,進而使病患回歸社會工作,增加生產力。 侯明鋒補充說道,以惡性較高的HER2陽性乳癌為例,目前健保僅給付2007年上市之單標靶藥物,然而近30年來針對早期乳癌的標靶藥物已有顯著的發展,包括2015上市的雙標靶藥物,相較目前健保給付的單標靶治療,對淋巴有轉移或腫瘤大小較大的高風險病患族群,能減少28%復發風險,進而降低死亡風險,但平均一年需自費約113-177萬元;另外2019年上市的新一代標靶藥物,則是針對術前輔助治療後未達病理完全緩解的病患族群,相較單標靶治療,能減少50%復發風險,平均一年也需要自費約90萬元,對於病友來說是沉重的經濟負擔。 朱芯儀夫婦曝治療沉重負擔 年輕乳癌患者更需全面積極治療 36歲的藝人朱芯儀及丈夫衛斯理也以年輕病友及照顧者的角色,於會中分享抗癌過程及治療心得,朱芯儀分享表示,在罹患HER2型乳癌確診後,醫生建議先做術前輔助治療降低術後的復發及轉移風險,目前經過手術後已達完全病理緩解,但還需要進行數次標靶藥物治療。而在費用負擔上,由於大部分的標靶藥物並無健保給付,因此標靶藥物一次也是要六萬多元,而且在手術完成之後還是要持續施打標靶藥物,相關治療總計來可以花費到百萬左右。衛斯理補充說道,這次調查提到有七成的病友及親友覺得治療費用的負擔很大,希望政府能更加重視病友術前治療的選擇,讓大家都可以盡快回歸正常生活。 林口長庚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郭玟伶也於發布會中提到,根據英國癌症中心研究結果顯示,年輕乳癌患者的預後有較差的情形,因此更需要全面的積極治療提升治癒率,並降低後續復發轉移的可能。針對年輕病友的醫療友善,除了醫療費用以外,節省醫療時間耗費也是可以努力的方向.目前針對抗HER2的標靶藥物,相較於傳統靜脈滴注,另有皮下注射的施打選擇,可減少輸注和觀察時間並避免壅塞在醫院,具有提高生活品質及降低對工作影響等優點,尤其針對正值勞動年齡的年輕病友,減少就診時間及請假時數,避免影響到職涯與人生步調其實十分重要。 朱芯儀及衛斯理也以乳癌病友及照顧者的角色,於發布記者會中與病友團體代表及醫師專家,共同探討乳癌年輕化及及早治療的重要性。衛斯理於發布會中分享身為照顧者的辛苦之處,表示有時候朱芯儀會反過來安慰他,幫衛斯理加油打氣。 朱芯儀分享表示,在罹患HER2型乳癌確診後,醫生建議先做術前輔助治療將腫瘤縮小,經過手術後已達完全病理緩解,目前正積極的進行術後標靶治療,降低後續復發轉移的可能。 「為你許願 乳妳所願 乳癌病友家人心聲調查」發布記者會,立法委員張育美(中)也蒞臨現場表達對乳癌年輕化的重視與及早治療的重要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