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四肢過細 恐為骨鬆、肌少症

四肢過細 恐為骨鬆、肌少症#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紀大的老人家不可太瘦,尤其是四肢如果過於細小,很可能是因為罹患肌少症,並容易發生跌倒及骨折!至於要如何預防肌少症上身?專家建議,除了要注意營養攝取之外,運動更是重要,正所謂的「要活就要動」。 肌少症盛行率 男9.3%、女4.1%很多老人家因為器官退化緣故,不只容易虛弱,甚至會疾病纏身,並進而出現肌少症,根據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研究顯示,台灣65歲以上社區居民,肌少症盛行率在男性約為9.3%,女性約為4.1%。 易跌倒骨折 恐造成失能及死亡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張欽凱醫師於2016年臺灣醫學週系列演講中指出,老年人罹肌少症,會使跌倒的危險性升高、骨折比率增加、生活品質下降、失能,甚至因此而死亡。 每天攝取每公斤體重1.2克的蛋白質對於肌少症的治療,最重要的就是運動訓練以及營養補充,張欽凱醫師表示,運動項目包括阻抗與重量訓練,運動訓練時間至少3個月以上,至於營養補充方面,每天要攝取每公斤體重1.2克的蛋白質,也就是說,體重60公斤的人,每天就應攝取72克蛋白質,大約是兩手掌大小的肉類,其他體重的人依此類推。(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老人腰背痠痛 當心骨髓瘤!

老人腰背痠痛 當心骨髓瘤!#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家中的老人家經常抱怨這裡痠、那裡痛,全身無力的感覺,但卻老說不清疼痛的確切部位,醫師表示,當全身疼痛、貧血、骨折、腎衰竭、反覆感染等症狀應警覺,當心罹患「多發性骨髓瘤」。洗腎病患嚴重貧血衛福部南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筠方醫師,日前收治一名年約60歲的男性洗腎病患,因為嚴重貧血,經過抽血檢驗、再進一步接受骨髓切片檢查後,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骨頭疼痛、骨質疏鬆、骨折陳筠方醫師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好發於老年人的癌症,從骨髓裡長出的癌細胞(plasma cell,又叫做漿細胞),這種壞細胞在骨髓裡大量增生後,會侵犯全身的骨頭骨髓而造成疼痛、骨質疏鬆、甚至是骨折,因為癌細胞在骨髓空間裡大量增加,而壓縮到正常造血細胞的生存空間,所以常會有貧血、頭暈等多樣化症狀。異常免疫球蛋白造成傷害漿細胞會分泌很多的免疫球蛋白,多而異常的免疫球蛋白,不只不會增加抵抗力,反而會累積在腎臟而造成傷害,所以很多病人也會有腎功能不良的情況、更嚴重者甚至是得洗腎保命。多發性骨髓瘤的症狀相當常見,因此容易被誤會是其他疾病,雖然診斷不易,但治療方面已有全球一致的準則,治療內容多安排為口服藥物搭配門診施打皮下化療針劑Velcade,且因為健保給付,患者在治療上較不會有經濟的沉重負擔,也有患者會考慮自體骨髓移植,以求更低的復發風險,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骨折險癱瘓 前側開刀可降風險

骨折險癱瘓 前側開刀可降風險#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29歲的小瑞,工作時發生從高處摔落的意外,被救護車緊急送往花蓮慈濟醫院就醫,經過X光及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是第7節頸椎爆裂性骨折,導致四肢無法活動,經過脊髓減壓與人工椎體重建手術,術後預後狀況良好,康復出院,現在小瑞只需要帶著頸圈約6個月,鈦金屬人工椎體跟自體頸椎骨融合,就能正常生活與工作。肌力測試1分 頸部以下幾乎全部癱瘓花蓮慈院神經外科醫師洪祥益表示,小瑞的頸椎爆裂性骨折,造成脊髓腔、神經都受到壓迫,一般正常人肌力測試應該是5分,但是當時小瑞的肌力測試只有1分,簡單來說,就是頸部以下幾乎全部癱瘓,伴隨嚴重的神經痛。大部分的頸椎問題都可以從前側開刀洪祥益醫師表示,一般人會以為脊椎在後背,所以,受傷都要從後背開刀,但從神經外科醫師的角度來看,大部分的頸椎問題都可以從前側開刀,而且前側開刀不用撥開肌肉,可直接進行手術,減少肌肉、神經受損的可能性,除了降低風險也能縮短恢復期。建造出一個安全的環境 確認意識洪祥益醫師表示,要恢復的這麼好,不只是醫護團隊的努力,從意外發生當下周圍的人、緊急救護人員、急診團隊,都非常重要,他提醒,不確定狀況的移動個案,反而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二次傷害。脊椎損傷的原因大多是車禍或者從高處墜落,意外發生後的第一時間絕對不是移動患者,而是要就患者本身周圍,建造出一個安全的環境,再來就是確認個案本身的意識,還有呼吸狀況,萬一有嘔吐的問題,可以讓個案側躺,同時要馬上撥打119請求緊急救護人員的支援。

老人體重突降 恐增骨折風險!

老人體重突降 恐增骨折風險!#骨折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老年人體重明顯減輕,會造成肌肉萎縮、體力衰退、免疫力降低,且容易感染,增加跌倒、骨折的危險,若6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就要進一步檢查評估原因。肌肉萎縮、體力衰退增加骨折危險一般人都很怕胖,尤其是年輕小姐,只要說好像臉圓了點,她就會立刻噘起嘴,滿臉不高興,但是老人家來看門診時,如果對他說:「最近看起來好像瘦了。」長輩們反而就很警覺,擔心是否有其他的疾病。如果不是刻意減肥,老年人的體重明顯減輕會造成肌肉萎縮、體力衰退,同時增加跌倒、骨折的危險,需加以注意,根據2010年《國際內科醫學期刊》中,一篇來自歐洲的研究報告顯示,分析6654位超過60歲的長者、追蹤了7年以上的資料,發現每年體重減輕超過1公斤以上的人,死亡率較體重穩定者高了6成。老人體重減輕 1/4找不到原因造成老年人體重減輕的原因有許多,可能是憂鬱症、癌症(以肺癌及腸胃癌居多)、心臟病、功能性胃腸病、藥物副作用等,其他還有糖尿病、甲狀腺功能過高以及吃得少等因素,但是還有1/4找不到原因。半年內體重下降5% 需進一步檢查60歲以後,由於肌肉逐漸減少的緣故,每年可能會有大約0.5%的體重下降,但若在半年內,體重下降了超過5%,就是有意義的體重減輕,需要進一步檢查來評估體重下降的原因,大致是從最常見的胃口不佳、吞嚥困難、慢性疾病、情緒、代謝異常、癌症、藥物和飲食習慣來著手,病史是最重要的依據,接下來的身體及實驗室檢查就是根據病史資料來著手,找出原因後,再對症治療。老年人常有許多慢性病,服用多種藥物,要評估體重為何減輕本來就不容易,如果是阿茲海默症患者就更加困難,阿茲海默症患者的體重改變是很常見的,雖然有一小部分患者是因為記憶不好,吃過了以為沒吃而重複吃飯,以致體重增加外,但是大部分的患者都是體重減輕。(本文摘自/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寶瓶文化出版) 

保「密」防「跌」 多吃黑芝麻

保「密」防「跌」 多吃黑芝麻#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90歲的謝爺爺,因跌倒導致右髖疼痛,無法站立,經X光檢查發現為右髖粉碎之大腿骨骨折,和醫師討論後,決定接受骨釘內固定手術,術後一週康復出院,另一名94歲羅奶奶,也是因為跌倒造成右髖之大腿骨粉碎骨折,疼痛、無法站立,經詳細身體檢查,發現心肺功能明顯較差,接受骨折內固定手術後,復原良好。髖關節骨折長者 一年死亡率約為30%髖關節骨折是65歲以上老年人常見的嚴重創傷之一,病人可能因此臥床、生活失能,造成患者和家屬生活上極大的不便和壓力,根據統計數據,發生髖關節骨折長者,一年死亡率約為30%,然而,經由骨科及早手術治療,是能有效改善的。可能導致虛弱、褥瘡、感染 甚至死亡衛福部苗栗醫院骨科醫師汪家成指出,長者除了會比年輕時有稍多的健康問題或疾病外,也容易在跌倒時發生骨折,其中又以脊椎和髖部的大腿骨骨折最痛苦,造成時間上或長或短的臥床、失能,此類外傷,如果不積極治療,除了短期造成的劇痛、臥床不便外,中長期有可能導致虛弱、褥瘡、感染、靜脈栓塞,甚至因此而死亡。保持骨質密度 加強正確、適度的運動汪醫師進一步指出,老年人發生跌倒次數和傷害嚴重度,隨年紀增加而相對增高,提醒民眾應該及早做好「保『密』防『跌』」,保持骨質密度部份,應該加強正確、適度的運動,例如快走、騎單車和補充鈣質,可攝取奶粉、小魚干、吻仔魚、黑芝麻、紫菜、髮菜等,都是含鈣量高的食物,以避免骨質疏鬆症發生。地面宜平整防滑 照明要適當預防跌倒則應注意居家環境,地面宜平整防滑、照明要適當、動線無障礙物,傢俱固定擺放,此外,此外,還需留意是否服用藥物,有無可能引起暈眩或方向感迷失的潛在危險,才能有效防跌。

年長男性跌不起 骨折死亡率高!

年長男性跌不起 骨折死亡率高!#骨折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般而言,骨質疏鬆在初期時,並不會有特別的症狀,大部分都是在提重物或是跌倒發生骨折後,患者才會注意到。但是有些人從外表還是可以發現到一些徵象,例如身高變矮,走路會彎腰駝背,沒有辦法挺起胸來,或脊柱側彎與關節變形,然後合併有持續性的背痛與腰痛,如果有這些徵兆,就要特別小心。跌倒易引起 大腿的髖關節、骨盆受傷老年人在跌倒時,會反射性的用手去支撐身體,這時手部的腕骨與前臂的橈骨就有可能會發生骨折。而且跌倒也很容易引起大腿的髖關節、骨盆,或是大腿骨受傷而動彈不得。另外,在彎腰提重物,甚至是滑倒時,胸椎與腰椎也會承受很大的衝擊力,如果再加上骨質疏鬆所造成的脊椎骨變形,這時就容易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通常在跌倒所產生的骨折中,有百分之二十會與脊椎骨的骨折有關,而百分之八十是屬於非脊椎骨的骨折。由於年長者常常會有身體其他方面的疾病,所以發生骨折後,有時沒有辦法用開刀處理,這時骨折就會對身體的健康產生很高的風險。年紀越大 髖關節骨折的機會越高以「髖關節骨折」來說,男性髖關節骨折的發生率大約是女性的二點二倍,而且年紀越大,發生髖關節骨折的機會越高。發生髖關節骨折後,如果能夠越早開刀,身體復原的情況會越好,但是假如因為心肺功能不佳,不能開刀,後續發生併發症的機會也會變高。在這種情況下,患者除了日常生活會受影響,也因為沒有辦法自己翻身,容易併發褥瘡、肺栓塞、肺擴張不全、肺炎與泌尿道的感染,存活率也會降低。之前的研究,發現在發生髖關節骨折一年後,五十歲以上的男性死亡率是同年齡男性死亡率的四點六倍,而女性則是二點八倍。男性髖關節骨折死亡率 比女性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骨折後所併發的後遺症,甚至會持續到骨折後好幾年。例如髖關節骨折仍然會影響病人在十二年後的死亡率,而且男性在發生髖關節骨折後的死亡率,無論在任何年齡層都比女性來得高。所以年長的男性是禁不起跌的,在生活上要更加小心。(本文摘自/照顧父母-不讓父母的小病痛,變成大危機/寶瓶文化)

亂開車門 女右腳掌幾乎全斷!

亂開車門 女右腳掌幾乎全斷!#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馬路三寶釀禍!道路行駛中,讓廣大二輪族最怕的莫過於突然打開的汽車門,一名20歲女子於市區騎乘機車時,突遭路邊汽車猛然打開車門,反應不及下造成她右腳掌和車門劇烈相撞,導致蹠骨開放性骨折合併肌腱受傷,整個腳板幾乎被銳利的車門砍斷,骨頭外露,送醫治療手術搶救,術後恢復狀況良好,免於截肢。開關車門肇事 處3600元以下罰鍰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資料,去年開啟車門不當導致交通事故傷亡案件有3千多件,立法院已初審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新增汽車駕駛人停車時,駕駛人或乘客未依規定開關車門而肇事者,可處1200元以上、3600元以下罰鍰。右足腳掌幾乎被砍斷 嚴重的開放性骨折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骨科醫師林宗志指出,患者的右足腳掌幾乎像被砍斷了般,第4、第5蹠骨有嚴重的開放性骨折,可見到斷裂的骨頭外露,右踝也有肌肉和肌腱多處受傷斷裂,醫師緊急施行手術清創縫合及蹠骨固定,接回受傷部位,術後狀況恢復穩定,住院5天即返家休養,積極復健後,目前已可自然的雙腳走路。他表示,這類型高衝擊力,混和道路砂石高汙染傷口的開放性骨折或創傷性截肢,很容易發生傷口感染或術後骨折難以癒合的問題,有時可能因受傷情況嚴重而必須進行截肢,處理起來需要相當的經驗與技巧。勿貿然搬動、維持現有姿勢待處理這類型受傷的直接撞擊點多是膝蓋或下肢,或是被機車把手或龍頭撞到胸腹部的鈍挫傷,以及倒地後的頭部外傷,或對側的肩膀撞擊導致肩部外傷骨折,林宗志醫師補充,對於開車駕駛及下車的乘客,更應該注意開車門時其他用路人安全,事故當下切記勿貿然搬動,立即叫救護車並請傷者維持現有姿勢,待救護人員妥善處理。 

新生兒骨折!母奶缺鈣惹禍

新生兒骨折!母奶缺鈣惹禍#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小宇是比預產期提早4個月報到的早產兒,因為肺部不成熟,加上反覆感染,一直住在新生兒加護病房,某天護士發現小宇的左大腿比平常腫了一些,幫他換尿布碰到腳時也會一直掙扎,醫師幫小宇照了X光,發現小宇的左大腿竟然骨折了。少曬太陽 缺維他命D造成骨折抽血檢查發現小宇是因為缺乏維他命D造成的骨折,小宇的媽媽也在醫院工作,平常也少有機會曬太陽,抽血檢查發現媽媽維他命D也缺乏得很厲害,後來由骨科醫師幫小宇做了固定吊帶,小兒科醫師也開始幫他補充維他命D,小宇的骨折才慢慢痊癒。維他命D不足 頭骨軟化、骨頭變形成大醫院新生兒科醫師張毓珊表示,鈣是人體骨骼的主要成分之一,而維他命D最主要的功能在增加小腸對鈣的吸收,嚴重的維他命D不足會導致佝僂,也叫做軟骨症,典型的表現是頭骨軟化和下肢骨頭彎曲變形。母乳維他命D含量低 寶寶易缺乏張毓珊醫師指出,只靠母乳哺餵的新生兒是維他命D缺乏的高危險群,世界各地許多研究都發現懷孕婦女維他命D缺乏的比例很高,媽媽缺乏維他命D,透過胎盤傳給寶寶的維他命D少,加上母乳中的維他命D含量本來就不高,寶寶就有很高機會維他命D缺乏。目前已知紫外線暴露會增加皮膚癌的機會,而且越早直接曝曬太陽,日後得到皮膚癌的機會越高,因此美國兒科醫學會和皮膚科醫學會建議,6個月以下嬰幼兒應避免直接曝曬太陽,在戶外時也應穿著衣物和帽子遮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