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骨折2次無改善 新型長骨釘助新生

骨折2次無改善 新型長骨釘助新生#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名67歲男患者,因為20多歲的一場車禍導致右大腿骨折,因害怕手術未開刀,但卻出現走路一跛一跛的狀況,尋求當時醫師協助卻無法獲得改善,患者就只能屈就無法正常行走的生活,隨著年紀增長,行走越來越不便,最近還因為不良於行而跌倒,造成右大腿再次骨折,醫師看診之後並進行檢查,確診患者是右側股骨轉子下骨折,只能進行開放性復位內固定手術,從骨髓腔內置入骨釘。因為骨折位置在轉子下舊傷位置,骨頭因長年變形不正而導致手術困難,使傳統骨釘因為只有17公分固定不牢固,所以選擇25公分長的新型鈦合金骨釘來進行手術,手術過程順利,住院一周即返家休養。新型骨釘讓骨折位置復原 避免穿骨風險股骨又叫大腿骨,是人體中最長並強壯的骨頭,而股骨轉子下是指自股骨小轉子至股骨幹中段與近端交界處,即骨髓腔最狹窄處之間,通常需要外力重擊才會造成骨折,但因患者受傷位置是原有的舊傷處,骨頭原本就不正,因此跌倒後才會造成骨折情形,因此需再經由手術來固定。童綜合醫院骨科醫師鄭宇傑表示,骨釘是最常用來治療骨折的內固定物,但因為個案的患部變形且骨質不穩定,因此傳統骨釘長度過短,無法完整復位進行固定,因此使用新型骨釘不僅可以穩固地讓骨折位置復原,還可以避免出現有穿透骨頭的風險。鄭宇傑醫師呼籲,治療骨折以儘早治療和儘早活動為原則,以避免因行動不便導致臥床過久而引發併發症(如褥瘡、肺炎以及感染等),而預防骨折或減少骨折傷害的方法,還是以適度運動、攝取足夠鈣質等來避免骨質疏鬆,並強化骨骼強度,另外隨著年紀越大更要注意居家安全,小心防範跌倒的發生。

髖部骨折術後快復健 長期臥床恐肌力減退

髖部骨折術後快復健 長期臥床恐肌力減退#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王伯伯早上出門到公園去運動,不小心滑了一跤,覺得左邊的髖部劇痛、腫脹,無法站立,而且左腳比右腳來的短。趕緊送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醫師診斷後,發現是左側大轉子骨折,轉至骨科,經骨科醫師開刀固定,術後恢復良好,幾個星期後王伯伯又可以跟著朋友們一起去運動了。骨鬆+肢體不靈活 老人易骨折蘇煜華物理治療師表示,髖部骨折是老年人跌倒時常見的骨折,臨床上依解剖位置的不同,分為股骨頭骨折、股骨頸骨折以及轉子間骨折。股骨轉子間骨折是指股骨頸基底部以下至小轉子水平以上部位所發生的骨折,又稱為股骨粗隆間骨折。多見於老年人,男多於女,青壯年發病者較少。老年人股骨轉子部骨質疏鬆,肢體不靈活,往往由於較輕的外傷暴力即可造成骨折。固定期間,患肢應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活動、踝關節屈伸活動,在可忍受疼痛的程度下進行髖關節的外展與內縮並積極進行全身鍛煉,以預防長期臥床併發症。蘇煜華物理治療師也提醒,因患者多為高齡老人,應注意預防併發症,例如壓瘡、吸入性肺炎、肌力減退、關節攣縮等。盡量使患者早期離床活動,可使用助行器練習站立與患側載重練習,並盡可能地防止發生髖內翻畸形。

降血壓+攝護腺肥大藥物 恐增中風、骨折風險

降血壓+攝護腺肥大藥物 恐增中風、骨折風險#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治療攝護腺肥大及降血壓的藥物,產生副作用,恐增加中風及骨折危機。由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重症中心賴超倫醫師與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賴美淑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沒有高血壓的病患,在剛開始服用攝護腺肥大藥物的短期間內,會增加骨折與中風的風險。甲型腎上腺阻斷劑,是一種血管擴張藥物,可以用來降血壓。也可改善攝護腺肥大所引發的泌尿道阻滯症狀,近年來已成為治療攝護腺肥大的重要藥物。但由於此藥物的血管擴張作用,會導致服藥初期血壓急速下降,病患可能出現血壓低下的副作用,如頭暈、跌倒、髖骨與股骨骨折與缺血性腦中風。骨折風險高3成、中風機率多2倍賴超倫醫師的研究是利用全民健保資料庫,分析超過5,800名50歲以上台灣男性病患,結果顯示沒有高血壓的攝護腺肥大病患,在剛開始服用甲型腎上腺阻斷劑的3周之內,與開始用藥2個月前或2個月後相比,髖骨與股骨骨折的機率高出36%,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更增加了2倍以上。特別的是,已經在服用高血壓藥物的病患,在開始服用甲型腎上腺阻斷劑之後,並沒有類似的風險,推測可能是原本就有高血壓的病患,對血壓下降有較高的耐受力。因此賴醫師提醒,無高血壓的攝護腺肥大病患,在剛開始服用甲型腎上腺阻斷劑時,要特別注意血壓的變化,以避免產生重大的併發症。

過度防曬+少運動 妙齡女腳踩空竟骨折

過度防曬+少運動 妙齡女腳踩空竟骨折#骨折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民眾愛漂亮重視美白,出門擦防曬是必備功課,但若過度塗抹,使得身體接觸日照的時間太少,恐會埋下骨質疏鬆的隱患。中國有一名33歲的女主管,即使都待在辦公室,平常還是全身都要擦上防曬,因為工作繁忙的關係,每天固定需要一杯咖啡提神,有次腳踩空竟骨折。曬太陽助合成維生素D 是保鈣良方當地醫師解釋,像患者過度或長期塗抹防曬,會阻礙人體自身維生素D的合成,而維生素D則直接影響對鈣質的吸收,再加上工作與生活多偏靜態,又沒有養成固定運動習慣,都容易造成骨質密度不足,也因此,原本大家以為只有老年人才會有的骨質疏鬆症,現在趨向年輕化。其實無論是哪個年齡層的人,一般每天至少要曬30分鐘太陽,讓身體足以合成維生素D,來幫助對鈣質的吸收。30歲前勤補鈣 存骨本要趁早骨質疏鬆發病的原因還不是很明確,但每天過量飲酒、喝大量咖啡確實會影響人體對鈣的吸收,值得注意的是,在20-40歲的時候,骨密度會達到高峰,40歲以後會慢慢下降,所以30歲以前若不及早存骨本,那麼婦女停經及男性步入老年時,鈣質流失後骨密度下降較快,也就更易發生骨折。4警訊現身!當心骨鬆找上門骨質疏鬆一定要測骨密度才會發現嗎?當地醫師提醒,4個骨鬆警訊出現,請盡速到醫院檢查,並且透過正確飲食和規律的運動習慣,來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1)疼痛/主要集中在腰、背及胸部,因為骨鬆易引起腰椎和胸椎的骨折。2)體力下降/這是最明顯的症狀,像是走路走不動易感到疲倦。3)身高縮水/一下子發現自己的身高矮了2-3公分,甚至有些駝背傾向。4)易骨折/像是在平地跌倒或者打個噴嚏就骨折。 

嗜安眠藥成癮 百萬銀髮族增跌倒、骨折風險

嗜安眠藥成癮 百萬銀髮族增跌倒、骨折風險#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失眠好痛苦!許多人都曾經有過失眠的經驗,一旦睡眠不足,容易影響情緒及生活,還會使做事情效率降低,許多人為了改善失眠問題,選擇自行購買鎮靜安眠藥,然而,若長期使用沒有經過醫師處方的藥物,當心藥物成癮,無法自拔,且容易造成跌倒、骨折的風險。自行買藥、調劑量 起床跌倒風險高73歲的陳奶奶,近一個多月覺得難入睡,半夜常常起來上廁所,早上也特別早醒,若利用白天補眠,晚上就更不用睡了,聽鄰居介紹藥局有賣安眠藥,就去買了幾顆,睡前吃一粒沒有馬上睡著,就又吞了第二粒,導致清晨起床時手腳無力,一下床就摔個四腳朝天,造成髖骨骨折。依據衛生福利部食藥署104年委託研究結果推估,我國269萬65歲以上高齡族群人口中,約有109萬人曾因失眠問題服用鎮靜安眠藥,而非經醫師處方、自行購買與自已加量等不適當用藥,以及服用鎮靜安眠藥(BZDs、Z-drugs)後副作用影響,有較高的跌倒及骨折風險。高齡族群使用安眠藥問題最嚴重另根據我國健保統計資料顯示,102年高齡族群使用鎮靜安眠藥的盛行率為25至44歲年齡族群的3倍,45至64歲年齡族群的1.5倍,再再顯示我國高齡族群使用鎮靜安眠藥物問題嚴重。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張家銘醫師表示,臨床上苯二氮平類鎮靜安眠藥(簡稱BZD)及Z-drug,常用於安眠、鎮靜及抗焦慮等症狀,副作用包含頭暈、頭痛、嗜睡及反應力下降等,長期使用會產生藥物依賴及成癮之情形。以高齡族群而言,可能引起跌倒或產生骨折等意外,醫師於開立處方箋時要謹慎,民眾服用藥物時更要小心。食藥署呼籲,失眠問題與生活息息相關,原因複雜,若有焦慮或睡眠障礙等問題需服用鎮靜安眠藥,應循專業醫師診治,並依醫囑服用,切勿自行購買藥品,以及增加或減少用藥劑量,且服用藥品後應做適當的休息,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比腕力「喀一聲」 男大生上臂S形骨折

比腕力「喀一聲」 男大生上臂S形骨折#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比腕力居然弄到骨折!兩名大學男生晚間在宿舍比腕力「壓手霸」,雙方勢均力敵,突然聽到「喀一聲」,導致右上臂肱骨螺旋性移位骨折。醫師表示,比腕力造成傷害通常是輸的一方,因此提醒民眾在比腕力時,應量力而為不要硬撐不認輸,以免造成骨折得不償失。澄清醫院中港院區骨科黃泰榮醫師表示,這位因比腕力造成右上臂肱骨骨折的男大學生,經送醫院急診時,上臂已變形腫脹,一直喊痛,在X光影像發現他的肱骨由下而上呈現S形的骨折。而會造成螺旋性移位骨折的原因,是在比腕力時,因用力扭轉,使上臂被動承受巨大的旋轉力,對方再用力壓制,就容易發生這樣的骨折。黃泰榮醫師指出,個案上臂肱骨骨折的地方很接近橈神經,手術時小心翼翼先將橈神經分離,再將鈦合金材質的鎖定加壓骨板,固定在橈神經之下的肱骨斷裂處,由於怕再次拔釘手術傷及橈神經,於骨折癒合後該鈦合金骨板也不用取出,留在原位。六個月之後,上臂肱骨骨折已完全恢復正常狀況。量力而為  以免造成骨折、傷神經因此,預防比腕力造成骨折的方法是量力而為,不要硬撐、不認輸,尤其在對方猛力壓制的剎那間最容易造成肱骨骨折,嚴重時還會導致橈神經的損傷。黃醫師也提到,該位大學生最後一次回診時,還問骨折完全康復後,是否會因加了鈦合金骨板,讓他更有力量來比腕力,真想贏回對方一次,因為那次比賽輸了一餐麥當勞。但黃醫師告誡他:「還是小心為慎!」

洗個廚房竟骨折 全台3成女性骨質正流失

洗個廚房竟骨折 全台3成女性骨質正流失#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更年期後婦女鈣質迅速流失,骨質疏鬆症頻傳!甚至有一名家庭主婦因刷洗廚房太賣力,手指竟直接骨折,經檢查赫然發現骨密度T值為-3.9,已是重度骨質疏鬆;醫師解釋,民眾骨質內部沒有做好水土保持,無須颱風摧殘就已發生嚴重土石流而不自知,才會一碰撞就碎。在台灣,每三位婦女就有一人終其一生會發生一次脊椎體、髖部或腕部骨折。因為骨質密度的流失無聲無息,往往都是跌倒發生骨折才得知已罹患骨質疏鬆,對女性健康衝擊甚鉅。骨鈣流失者 2成不到40歲根據調查顯示,近3成女性為T值介於-1及-2.5之間的骨質流失族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醫師吳家麟表示,此比例與臨床上觀察到之數據相近;此外,6%女性為T值小於-2.5的骨質疏鬆高危險群,須做進一步檢查及治療。值得注意的是,骨密度T值小於-1的女性當中,2成為40歲以下,建議年輕女性也不要輕忽骨鬆問題,平時除了多攝取鈣片、曬太陽及運動外,也要定期檢測骨密度。預防骨鬆 每天日曬15分、運動30針對骨質疏鬆症的治療,目前常用藥物為雙磷酸鹽類,其臨床試驗證實,約可降低6至7成脊椎骨折,與4成髖骨骨折的風險;凡是有脊椎或髖骨骨折的停經後骨鬆婦女,或因骨質疏少而導致脊椎或髖部兩處以上骨折者,均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吳家麟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的預防除了定期檢測、飲食均衡外,每天至少日曬15分鐘、運動30分鐘,也有助於骨質密度的提升;像是為女性設計的環狀運動,結合負重運動、抗阻力運動與肌力訓練,運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反作用力,會對脊椎的上下縱軸產生撞擊力量,促進造骨細胞建造新骨,直接刺激骨密度生長;肌力訓練可同時改善平衡感及靈活度,降低跌倒發生機率,間接避免骨鬆骨折的發生。但他也提醒民眾,從事任何運動前,務必接受骨密度檢測,請醫師評估適合自己骨質健康的運動種類與強度。

老人怕摔!嬤一跌難動彈 髖部骨折所害

老人怕摔!嬤一跌難動彈 髖部骨折所害#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迎接高齡化社會的來臨,無可避免地,老人髖部骨折案例也會增加。一名84歲的老婦日前不慎跌倒,原本好動的她從此無法動彈,在床上躺了幾天,家人送到醫院,檢查發現她的右髖部股骨近端發生骨折。經骨折的開放復位手術,並以滑動式髖部骨釘固定,幾個月後終於恢復行動能力,又可到處去走走了。當心!老人髖部骨折死亡率達2成據研究顯示,老人骨折一年內有超過20%的病患會因長期臥床產生褥瘡,進而傷口感染或發生肺部、泌尿道感染甚至導致死亡。阮綜合醫院骨科黃泰元醫師指出,髖部骨折是指大腿骨近端靠近髖關節部份的股骨頸、股骨粗隆間或股骨粗隆下處的骨折。一旦發生髖部骨折,通常會感到鼠蹊、大腿或臀部疼痛,而無法行走。引發跌倒的因素分為環境因素和個人因素,環境因素如地面不平、滑溜積水、光線昏暗等,個人因素則包括運動功能變差、跌倒時保護反應變慢、罹患影響行動功能的疾病。術後及早復健  降低死亡率治療原則是儘速接受手術,以儘早進行復健、練習行走,讓病患回到骨折前的功能水準。但因病患常常年事較高,身體狀況較差,所以術前要有充份檢查,如有合併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等患者,則死亡的風險會大增。如果接受手術內固定,可儘早開始復健行動,則一年內的死亡率會大大降低。預防髖部骨折  補充鈣與維生素D因此要預防跌倒及骨折的發生,黃泰元醫師提醒,應減少日常生活中的危險因子,包括注意個人疾病保健、矯正知覺障礙、改變生活行為、從事運動課程、平衡訓練、改善居家及公共環境、增設防護設施等。其次,評估與治療骨質疏鬆症也很重要,如補充足夠的鈣和維生素D,多運動,多曬太陽,必要時使用藥物治療,避免骨質繼續流失,才能有效避免意外傷害和骨折。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