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長期吃素又沒運動 老婦一滑倒就骨折

長期吃素又沒運動 老婦一滑倒就骨折#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年約70多歲的女性,因長期吃素且缺乏戶外運動,一日在浴室滑倒之後就倒地不起。就醫後發現手、腳共3處的骨折,且都是複雜的粉碎性骨折,已是「嚴重骨質疏鬆」的等級。不僅要接受手術的皮肉之痛,骨折癒合後還有冗長的復健之路,甚至未來可能需長期坐輪椅,生活無法自理。斗六成大醫院骨科許凱嵐醫師表示,骨質疏鬆被稱為隱形的殺手,因為患者平時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常疏於預防。而骨鬆的病患若不幸跌倒,往往都會造成嚴重的脊椎或髖部骨折,進一步引起失能、生活無法自理,最後慢慢走向死亡。髖部骨折恐奪命   3要點及早存骨本加上有統計指出,髖部骨折的患者,一年內死亡率達20%,不可不慎!因此,許醫師說明,骨質疏鬆首重預防,可透過日常保健來「存骨本」:1)鈣質的補充/可以多攝取牛奶、豆漿、小魚乾等食物,若是茹素者也不用擔心,如黑芝麻、紫菜、芥蘭菜裡也都含有不少的鈣質,年紀較大的女性可適量補充鈣片。2)足夠的日照/每天15分鐘的日照可以提供身體合成體內所需的維生素D,促進骨骼生長、減緩骨質流失;3)足夠的運動/其中有承重的運動如健走、槌球等,對於骨質的合成幫助較大。許醫師又說,停經後的女性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所以,這些人除了平時日常生活的保養外,也應該接受骨質密度的檢查。

研究:皺紋越多 骨折、骨鬆率恐激增

研究:皺紋越多 骨折、骨鬆率恐激增#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整理)歲月除了會給人智慧、成熟外,也會附贈著鬆弛、斑點、皺紋等皮膚問題,然而皮膚問題就如同罹患了失智症一樣無法逆轉,僅能靠著努力來減緩速度,但你知道嗎?根據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皺紋的出現也意味著骨質流失,容易增加骨折、骨鬆的危機,且若是皺紋越多,越容易引發骨折。皺紋越多 骨折風險越高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耶魯大學,針對114名停經不到3年的婦女,進行皺紋數量和深度、皮膚柔韌度及骨質密度的檢查,結果發現,皺紋越嚴重者,骨質密度越低,而這一切都與骨骼、皮膚都需要膠原蛋白來支撐、維持有關,所以,當一個人臉上出現很多皺紋時,對身體的影響已不單僅有外表而已,就連骨頭也容易有骨折、骨鬆的問題。膠原蛋白 會以不同形式存在體內為什麼膠原蛋白會與骨骼有關?因為膠原蛋白會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皮膚、骨骼、軟骨、韌帶、肌腱、血管壁等部位中,占了體內蛋白質的25%,至於骨頭則有1/3為膠原蛋白,所以,膠原蛋白除了在皮膚中扮演著抗皺的角色外,也是骨骼中的主要成份。一旦缺乏骨密度就會降低,進而增加骨折、骨質疏鬆的風險,此外,如果軟骨中的膠原蛋白含量減少,肢體在活動時,少了潤滑度,也就會使得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補充無須花大錢 多攝取蛋白質、維他命C若想避免皺紋、骨折、骨鬆找上門,就要減少膠原蛋白的流失,在飲食上可多吃含有蛋白質的食物,藉由分解後的胺基酸來合成膠原蛋白,或是含有豐富膠質的食物也行,但除了蛋白質外,也要多補充維他命C、E等抗氧化物質,來減少自由基的產生。

老人易跌倒、骨折 恐是肌少症上身

老人易跌倒、骨折 恐是肌少症上身#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許多年長者的外觀看起來身形瘦弱、皮膚皺皺的、骨頭形狀明顯,看起來沒有什麼肌肉,就像皮包骨似的,這些恐都是肌少症的表徵。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復健科周建文醫師表示,文獻指出80歲以上的年長者約有11~50%罹患肌少症,肌少症容易增加跌倒、骨折等風險。老化、蛋白質攝取不足   半數長者有肌少症周建文醫師表示,肌少症是指骨骼肌肉量減少,以及肌力減弱、身體功能的表現變差,在45歲以後,肌肉量每十年減少百分之6,以60至70歲長者約有5~13%有肌少症,80歲以上長者約有11~50%罹患肌少症。肌少症通常是老化症候群的一種表現,除老化外,飲食不正常、長期臥床、患有多重慢性疾病,以及某些藥物副作用,也會造成肌少症,肌少症會增加跌倒、骨折、日常生活功能減損的風險,甚至導致身心障礙。周醫師也說,對於肌少症無須太過緊張、恐慌,肌少症為是老化的一種現象,可使用簡易的評估工具,如手指握力可以評估肌力,6分鐘步行測驗可評估身體功能表現,肌肉的組成主要是蛋白質,因此建議攝取足量的蛋白質例如牛奶、豆漿有助於延後肌少症進行,養成規律的運動及賀爾蒙療效亦有助益。

抗憂鬱藥緩更年期不適 恐會增加骨折危機

抗憂鬱藥緩更年期不適 恐會增加骨折危機#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更年期雖然是一種自然老化的現象,但為了避免熱潮紅、盜汗、心悸、失眠、骨鬆上身,女性朋友都會藉由荷爾蒙補充、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等來進行治療。尤其是SSRI,雖然它是一種治療憂鬱症的藥物,但卻常被當作治療更年期的另一種選擇,用來治療更年期症狀,只不過,日前在美國有項最新研究發現,服用SSRI抗憂鬱藥物,可能會增加骨折風險。抗憂鬱藥物 竟會侵蝕細胞活性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東北大學針對37萬3000名40~64歲的女性進行資料分析,結果發現,只要曾經服用過SSRI藥物者,發生骨折的機率都會增加67~76%,對此研究人員表示,會發生的結果是因為抗憂鬱的藥物,會侵蝕細胞活性,使得骨密度變低,進而增加骨折風險,所以,建議民眾應縮短服用時間,而未來也會繼續研究低劑量是否也會對此造成影響,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BMJ傷害預防期刊》。

老翁一跌髖部骨折 金屬釘固定可趴趴走

老翁一跌髖部骨折 金屬釘固定可趴趴走#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85歲的郭先生,去年在家中浴室不慎跌倒,導致右側髖部劇烈疼痛,完全無法移動翻身,經救護車送至醫院急診,X光片發現右側股骨轉子間骨折移位,在接受檢查後,於隔日接受骨折復位固定手術,使用金屬髓內釘固定。手術後髖部疼痛減輕,在門診追蹤4個月時已可使用助行器行走自如。台灣民眾平均壽命幾達80歲大關,隨之而來的是年齡增長,骨質密度也隨之下降,繼而骨質疏鬆的產生,骨質疏鬆沒有症狀不會疼痛,伴隨而來的骨折機會上升則易引發各種併發症甚至死亡的危險,故有「老年人的隱形殺手」之稱,不可不慎。髖部骨折併發症多  嚴重恐致死郭綜合醫院骨科洪柏聖醫師指出,骨質疏鬆症容易造成4大骨折如下:腕部骨折、肱骨骨折、脊椎壓迫性骨折以及髖部骨折。其中,髖部骨折常見且易產生多種併發症,包含:褥瘡、肺炎、泌尿道感染、憂鬱症及死亡。據統計,其發生時,一年內死亡率高達兩成至三成,幾乎只有一半的人可以回復原本的活動能力,因此如何成功治療髖部骨折以及使用堅固有效的骨折固定物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傳統上,股骨轉子間骨折使用活動式髖螺釘固定,可用於治療各種近端股骨骨折,但由於此類患者大多老年且骨質疏鬆,故易有螺釘鬆脫失效及骨折未癒合的併發症產生。而洪柏聖醫師也說,近來鈦合金金屬「髓內釘」問世,可減少承受身體重量的力臂、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等。適合粉碎性、不穩定及骨質疏鬆的骨折患者身上,因其穩定性,可減輕疼痛及早日開始復健。

室內緊閉不通風 當心結核病上身

室內緊閉不通風 當心結核病上身#骨折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王蒨茹/綜合報導)即使現在天氣冷颼颼,恨不得緊閉門窗、把自己包緊緊,但長時間待在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容易使黴菌、結核菌滋生,糖尿病、肺塵症、癌症等患者或免疫力差的人增加罹患結核病的風險。不通風環境 結核病菌容易生存南投縣衛生局表示,結核菌生存於潮濕、不通風的環境,民眾應注意,不論在家中、辦公地點等室內場所,保持屋內空氣流通;選購房屋條件以有無窗戶、通風明亮為原則,適時讓陽光照射室內,可降低結核菌生存機率。結核病為經由飛沫與空氣導致的慢性傳染,不幸中標者只要聽從醫師囑咐,透過六到九個月的藥物治療,即可康復。南投縣衛生局提醒,如有感冒症狀、身體不適者出入公共場所請配戴口罩;呼籲民眾平時養成良好生活作息,講求飲食均衡、規律運動並勤洗手,良好的衛生習慣養成可預防疾病傳染。

跌倒骨折不以為意 檢查才知罹患乳癌所致

跌倒骨折不以為意 檢查才知罹患乳癌所致#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40多歲婦女因騎車跌倒而骨折,本以為只是碰撞並無大礙,經醫師詳診後,才發現骨折是因乳癌骨轉移引起。根據統計,末期乳癌患者發生骨轉移的機率高達6至7成,初期不一定會出現骨轉移症狀,其中有少數患者是在出現骨轉移症狀後,才發現自己罹患癌症。骨轉移的徵兆一開始可能是極輕微的狀況,如喪失食慾、失眠及腰酸背痛等,若是乳癌患者對骨轉移沒有相關認知,容易輕忽骨轉移的輕微症狀,後續可能變成持續性疼痛,甚至發生骨折、壓迫到脊髓等症狀。因此,乳癌患者與家屬對骨轉移應有初步了解,減輕骨轉移的症狀與延緩病程。針對第三期以上的乳癌病患,應至少半年做一次全身性的骨骼掃描,因為骨轉移可能會出現在脊骨、肋骨、骨盆或是四肢長骨等部位,定期進行檢查才能及早發現病灶提早治療。一般發現骨轉移時,除了評估原本的乳癌治療是否需要調整外,還建議加上骨轉移治療療程。也提醒患者,目前治療骨轉移所使用的藥物,可能顎骨產生副作用,因此,在治療期間如要進行拔牙與植牙等齒顎手術,請務必諮詢治療醫師,也千萬不要因害怕藥物副作用發生而不進行治療。

跌倒以為骨折 檢查竟是乳癌末期轉移

跌倒以為骨折 檢查竟是乳癌末期轉移#骨折

(撰文/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一名40多歲婦女騎車跌倒骨折,本以為只是碰撞受傷並無大礙,沒想到經醫師詳診後,才發現骨折其實是因乳癌骨轉移引起。根據統計,末期乳癌患者發生骨轉移的機率高達六至七成,初期不一定會出現骨轉移症狀,其中有少數患者甚至出現骨轉移症狀才驚覺自己罹患癌症。 骨轉移的徵兆一開始可能是極輕微的狀況,如喪失食慾、失眠及腰酸背痛等,特別是癌症患者如果沒有相關認知,對於輕微不適就容易輕忽,等到演變為持續性疼痛、坐也痛躺也痛,甚至可能發生骨折、壓迫到脊髓等症狀。因此,乳癌病患與家屬對骨轉移應有預先的了解,以期能及早發現及早對症下藥,減輕骨轉移的症狀與延緩病程。 針對第三期以上的乳癌病患,應該至少半年要做一次全身性的骨骼掃描,因為骨轉移很可能會出現在脊骨、肋骨、骨盆或是四肢長骨,規律地進行檢查才能及早發現病灶提早治療。一般發現骨轉移時,除了評估原本的乳癌治療是否需要調整外,還建議加上骨轉移治療療程。另外也提醒患者,目前治療骨轉移所使用的藥物,可能產生顎骨壞死的副作用,因此,在治療期間更要注意口腔健康,如要進行拔牙與植牙等齒顎手術,請務必諮詢治療醫師,也千萬不要因害怕藥物副作用發生而不進行治療。 想了解更多乳癌與骨轉移相關資訊,歡迎查詢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愛的骨勵網站:http://tbcaevent.tw/index.html。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