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骨盆骨折致死率高 微創手術助行動恢復

骨盆骨折致死率高 微創手術助行動恢復#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骨盆骨折常見於車禍意外或高處墜落,由於造成骨盆骨折所需的能量通常較一般骨折高,因此伴隨的其他器官或軟組織損傷的機率也高,因此有四分之一的骨盆骨折病人有多重外傷。且文獻指出,骨盆骨折的致死率仍有10~50%不等。其中有7%的病人是直接死於骨盆骨折或失血性休克。成大醫院骨科吳柏廷醫師指出,骨盆處因骨頭位在深處或周邊環繞骨盆重要的神經與血管,大大增加了骨折復位與固定的困難度和風險,因此治療方式從傳統的保守治療(臥床、牽引)、骨外固定到體內骨板、骨釘固定都有。微創固定 助患者早日恢復行動能力而對於部分不穩定型骨盆骨折病人,雖然建議保守治療,但臥床休息的不便和骨折初期較為明顯的疼痛,對患者和照顧者都是困擾,因此微創骨盆固定手術可提供年輕且需早日恢復行動能力的患者另一個治療選擇。且吳柏廷醫師也說,微創骨折固定手術已是目前骨折固定的趨勢。微創並非只是一味的追求傷口小,目的在於力求減少對患處周遭組織的破壞,從而降低疼痛,並避免破壞骨折部位組織血液供應,加速骨痂生成及間接骨癒合。

近百歲老翁骨折 置換人工髖節可「行」

近百歲老翁骨折 置換人工髖節可「行」#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98歲的李老先生,日前騎乘腳踏車不小心跌倒,導致右髖疼痛無法活動,診治後發現是右髖關節骨折。醫師為老先生實施半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恢復良好,順利出院。佳里奇美醫院骨科余宗興醫師表示,考慮到老先生近百歲高齡,手術風險較大, 為了縮短時間及降低術中出血,骨科採取小傷口半髖關節置換手術。台灣社會步入高齡,隨著年紀愈高,視力和平衡感變差,再加上骨質疏鬆,不小心跌倒或輕微外力撞擊,便易造成重大的髖部骨折。大部分病人會感到劇烈疼痛,無法行走,甚至在床上翻身或移動時,也會痛苦難耐。當心!髖部骨折易失能 死亡率高余宗興醫師說,病人因為疼痛無法行走只能臥床,吃飯上廁所都成問題,體力下降,免疫力變差,便會產生許多併發症例如:下肢靜脈栓塞、肺炎、褥瘡、泌尿道感染等。因此髖部骨折會造成高罹病率和死亡率,約有30至40%的病人在受傷後一年死亡。因此如果老人發生跌倒後疼痛無法站立,一定要盡快就醫。目前全世界骨科醫師都一致認為髖部骨折必須接受內固定手術或人工髖節置換。而治療骨折的主要宗旨是早期活動,減少病人因臥床而產生之併發症,及早恢復日常生活功能。

冬天關節卡卡 老年跌倒骨折人數增三成

冬天關節卡卡 老年跌倒骨折人數增三成#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天氣冷颼颼,對於老年人來說,原本就較卡卡的關節,僵硬的程度,將會更加嚴重,也因此根據台中醫院的觀察,近來老年人跌倒骨折,而就醫的病患,比平日多增加的三成之多,醫師提醒,老年人家起床時,應先活動手腳,使關節靈活,並在床上坐個五到十分鐘再起床,可減少跌倒的風險。髖部骨折死亡風險高達兩成 不得不慎台中醫院骨科醫師陳振輝說明,老年人因骨質疏鬆、罹患慢性疾病或視力和平衡感變差,跌倒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很多。如果因跌倒,造成髖部骨折,若處理不當,恐有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根據統計,在手術治療還未普及之前,一年內髖部骨折的死亡率是百分之五十,今天因醫學技術進步,手術治療普及化,老年人髖部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降低至百分之二十,但許多長輩因疼痛或擔心再次跌倒而不敢行走,恢復行走的能力不到原來的一半。陳振輝提醒,提醒家中長輩睡醒後起床時不要隨即下來走動,特別是冬天,因為關節較僵硬,應先活動手腳關節使其靈活及在床上稍坐五至十分鐘再下床,可以避免跌倒進而減少骨折的發生。

少年天天喝汽水鈣質流失 一跌倒就骨折

少年天天喝汽水鈣質流失 一跌倒就骨折#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你家的孩子愛喝汽水嗎?當心鈣質大量流失,一跌倒就骨折。台北一名十三歲國中少年,平日喜愛打棒球,為了解渴,天天都會來一瓶汽水或可樂等碳酸飲料,日前,不小心跌倒,手部腫脹疼痛,數日症狀未獲改善,經醫師檢查後才發現,少年手部已經骨折,研判為碳酸飲料喝太多導致鈣質流失所致。愛喝汽水、吃雞排 鈣質恐怕會流失成年人40%~60%的骨本是在青少年時期就存下,如果這時期的孩童愛喝碳酸飲料、愛吃雞排、不愛喝牛奶,當心長不高,骨頭還可能經不起猛烈撞擊。榮新診所小兒科醫師潘俊伸強調,在青少年時期若沒有存夠骨本,未來發生骨質疏鬆的機率很高。18歲前存骨本黃金期 沒好好補鈣長大易骨鬆他進一步說明,骨本通常在18歲左右有九成的骨本已儲存完畢,一旦錯過補鈣黃金期未來容易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而且成年以後的鈣質補充大多只能有保養作用而已。此外,在快速生長期骨質密度往往不夠,也很容易因運動過程或姿勢不良受傷導致骨折。潘俊伸指出,有的青春期女孩子因為怕胖而排斥牛奶,或常喝碳酸、氣泡類飲料,其實這樣容易影響骨本的儲存,甚至因骨質密度不足而造成較高的骨折風險。他提醒,在孩童的快速生長期應給予均衡營養,特別是含鈣食物如牛奶,以及養成固定戶外運動習慣可增加骨質密度,才能防止孩子骨本存不夠,導致長不高,未來還有容易骨鬆的風險。

她為撿一條手帕 竟壓迫性骨折

她為撿一條手帕 竟壓迫性骨折#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一名62歲的江太太,日前清晨出門運動時,為反身接一條突然被風吹落的手帕時,不慎跌坐在地,瞬間從腰椎傳來的劇痛,使得她痛得眼淚直飆,足足在地上躺了近半小時,動也動不了,後來她強忍著痛到附近就醫,當時急診醫師只給她止痛藥,並沒有做其他處置。後來在家躺了3天後,劇痛依舊,再次到醫院就診,結果卻發現她是第一胸椎壓迫性骨折,原本高約3.5公分的椎體在上下椎體強力擠壓下,瞬間被壓垮,才導致劇痛難耐,直到接受了微創手術,才幫她解除疼痛。年紀越大骨密度越低 一不小心就會造成骨折台北醫學大學神經損傷及再生研究中心蔣永孝醫師表示,在台灣每年約新增15萬名脊椎壓迫性骨折個案,老年人居多,通常會有劇烈疼痛、駝背或走路不方便等不適症狀,或是因不良於行而併發腸胃道、泌尿道等症狀,嚴重者最後甚至導致惡性循環而死亡,但只有不到5%立即接受治療。且根據統計指出,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成因,主要以意外居多,包括車禍、跌倒及高處墜落等,有些骨質疏鬆嚴重的老年人,甚至連用力咳嗽都有可能會咳出骨折來。骨折不治療 恐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蔣永孝醫師表示,年紀越大,骨質密度越低,只要一個不小心,就可能會出現壓迫性骨折。如果骨折部位出現在脊椎的中段,脊椎即會前傾或側歪而駝背,除了椎心劇痛,更會影響到日常生活作息,必須就醫治療。而在治療方面,過去主要是用鋼釘來固定,雖然可把彎曲的脊椎拉直,矯正駝背,但脊椎靈活度卻會大幅喪失,從此難再彎腰,且骨折後的椎體骨質,會繼續流失,未來發生再次骨折機率將提升。不過現在可透過微創手術,利用微型千斤頂,將因骨折塌陷的椎體慢慢撐高,順勢灌入骨水泥,幫助患者重拾抬頭挺胸,只不過醫師提醒該微創手術較不適合骨質過度疏鬆的民眾。

8成失智患者易骨鬆 骨折比例高3倍

8成失智患者易骨鬆 骨折比例高3倍#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失智、骨鬆、肌少症,老人常見3疾病。而失智症與骨鬆間有極高的關連性,據研究顯示,骨鬆有可能是失智的早期危險因子,因為失智老人中有70~80%的人每年至少會跌倒一次,是同年齡族群跌倒比率的兩倍,骨折比率也高出3倍。亞東醫院復健科林宗慶醫師提醒,針對老人常見的3大疾病即早進行預防,是維持中老年生活的重要課題。因此,家中長輩若確診有失智症時,也應提高警覺,提早進行骨質疏鬆檢查,以免罹患疾病都不知。1)失智症/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並非正常的老化現象,還會影響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認知功能退化,但認知功能退化原因多,若從疾病觀點上來看,慢性病、三高都有可能是原因之一,且平時不動腦筋、不運動者也屬於高風險群。對此醫師表示,失智與大腦儲備間是有關連性的,只要適當的營養素補充(例如:魚油、膽鹼、磷脂質、可可、咖哩),搭配地中海型飲食、多運動、多動腦等,其實是可有效預防。2)骨質疏鬆症/是威脅亞太地區人口健康的疾病之一,根據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於2013年12月所發佈的報告指出,臺灣人口髖部骨折比例為全亞洲最高地區之一,其原因在於疾病認知低、過度使用利尿劑減重、運動量低、日照少、飲食不均等,因此,為避免骨質流失速度快,民眾應多攝取奶、蛋、魚肉、深色蔬菜等,因為普遍民眾較缺乏鈣質與維生素D。不僅如此,65歲以上民眾應每2年定期做骨質密度篩檢及骨折風險評估(FR A X )了解自身十年骨折風險,積極預防或治療,且適度的曬陽光、健走、登梯、平衡訓練,也是降低骨鬆及骨鬆性骨折的最佳良方。3)肌少症/以往老年人體力衰落現象是以老年衰弱症為統稱,但從醫學上的觀點來看,肌少症是一種漸進式的肌肉質量減少及肌肉功能降低,進而造成疾病的高發生率、降低生活品質,甚至會引發導致死亡的併發症。而造成肌少症最大的原因來自於老化,人老了身體蛋白質代謝不平衡,若本身有慢性疾病或飲食長期攝取不良,甚至運動量不足等,都會加速肌少症的發生。所以,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是保存肌肉的第一要務,運動更是維持肌肉質量不可或缺的條件,最好多從事一些抗阻性的運動,讓肌肉獲得好的訓練效果,更為紮實。

喝牛奶強健骨骼?研究:恐易骨折、增死亡率

喝牛奶強健骨骼?研究:恐易骨折、增死亡率#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在普遍民眾的觀念裡,多喝牛奶對身體有益無害,不僅可補充營養,更能強健骨骼,但根據《BMJ》公佈的最新研究指出,攝取過多牛奶,恐增加提早死亡的機率,且對於女性而言,也會增加骨折風險。該研究主要是由瑞典烏普薩拉大學針對約6.1萬名39~74歲的女性,以及約4.5萬名45~79歲男性進行調查,包括飲食習慣、生活型態、體重、抽菸習慣、教育程度與婚姻狀況等,且在這段期間內,女性有5541人死亡、17252人骨折,其中4259人為髖部骨折;而男性則有10112死亡、5066有骨折;其中1116有髖部骨折。高乳糖與半乳糖為主因結果研究發現,攝取過多牛奶並不會降低骨折風險,反而會增加死亡率,對此,研究人員麥可森表示,每天喝3杯甚至更多的女性,相較於每天少喝一杯牛奶的人,死亡率提升了90%、臀部骨折的比例高出60%、發生任何部位骨折的比例則高出15%;在男性部分死亡率與骨折部分較不明顯。此外,研究團隊表示,牛奶之所以會增加死亡率,可能與高含量乳糖和半乳糖有關,因為在動物實驗中,已被證實這種糖類會加速老化和縮短壽命,而像是發酵奶產品,例如:起士、優格,因為含有低乳糖,所以和降低死亡率與骨折有關,特別是在女性方面。

3D列印技術 減少骨折手術風險

3D列印技術 減少骨折手術風險#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一名82歲的陳婆婆,在兩週前跌倒,左手腕疼痛不已,因此,到醫院求診診斷為單純骨裂,不需用石膏固定治療,殊不知,在門診追蹤時卻發現骨折嚴重且關節脫位,建議手術治療,但因年邁骨質較疏鬆,手術成功率無法預期,使他十分擔心,直到後來轉診至臺北醫院,接受3D列印技術,目前手術已順利完成並出院。3D列印模型 有助於增加手術成功率臺北醫院骨科潘毅軒醫師表示,透過3D列印1比1的骨頭模型建立實體,讓可讓醫師在進行手術前,透過模型增加對患處骨骼結構的瞭解,不僅可縮短手術時間,也能減少骨骼旁的軟組織破壞,增進手術成功率。因此,對於某些特殊骨折較複雜的病患,例如:粉碎骨折、矯正切骨手術等,可透過3D列印模型幫助醫師了解骨頭斷裂粉碎的狀況,有助於協助手術規劃及執行。

Menu